日历

« 2024-05-08  
   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 

我的栏目

RSS订阅

  • 莫里斯•尤特里罗

    2009-04-30 15:45:15

    享有巴黎之子美誉的尤特里罗,是20世纪法国画坛最杰出的天才画家之一,也是以自学为主独立成材的最好典范。

    尤特里罗因着奇特的身世及不幸的遭遇,少年便养成了嗜酒如命的恶习。他的性格让他对自己人生的态度极其晦涩,意志薄弱的具有自毁倾向。出身蒙马特、曾为雷诺阿、德加、劳特累克、夏凡纳等画家做过模特儿,后来成为著名画家的母亲苏珊?瓦拉东为抚慰儿子的理创伤,抑制他酗酒成性在医生的建议下,引志尤特里罗开始学习绘画。自1905年始了开始全力投到绘画里面。他以母样在蒙巴特的画室为中心,画下了大量巴黎的街景作品。他不受20世纪初法国不断演变的新艺术运动的影响,只崇拜印象派画家毕沙罗、西斯莱。1925年后,尤特里罗已成为传大的画家,他的名声终于传遍了全世界。
    尤特里罗一生中大约创作了三千五百件作品,分为蒙马尼时期白色时期彩色时期后期作品。这些作品仿佛是密封了美丽、充满乡悉的巴黎风景宝囊,在更华丽的前卫艺术与文化发展的同时,民众对一目了然的地志型作品的热爱,直到今天依旧不减。

     

    1883 1226日出生于法国蒙马特,是名私生子。母亲苏珊·瓦拉东先担任画家的模特儿,后来成为画家。尤特里罗多为外婆玛德列努抚养。

    1891 127日获得西班牙建筑师伊·莫尔利斯·米凯尔·尤特里罗的认养,正式成为他的儿子,但是他不负责养育尤特里罗。

    1896  进入罗兰中学。成绩不佳。母亲与保罗·穆西斯结婚,全家迁移巴黎郊外的皮耶菲特。

    1900  退学。开始工作,但是都无法持久,不断地更换工作。

    1902  因酒精中毒而引起的神经症经过母亲劝导,开始作画。

    1904  因酒精中毒强制住进圣塔努医院。

    1905  全家搬迁至穆西斯在蒙马尼所建造的新家。

    1910  “白色时期开始,色彩渐形亮丽。

    1914  “彩色时期”  开始,运用鲜艳色彩强调黑色线条。

    1916  因酒精中毒引起的异常行为,强制送入费列裘夫精神病院。

    1919  在巴黎路帕尔托画廊举办展览会,展出四十六件作品,获得空前成功。

    1924  在巴黎贝尔涅姆朱诺画廊举行大规模展览会。因烂醉遭到拘捕,旋即自杀未遂。

    1935  与原女演员且是寡妇的露西波威尔结婚。

    1938  夫妇移居维斯涅特。

    1950  在威尼斯双年展中,开设了回顾展。

    1955  获颁巴黎市金奖章。115日在达克斯因肺炎去世。遗体运至巴黎,埋葬于蒙马特的圣凡松墓地。

     

    18831226日,巴黎波特街八号,莫里斯·尤特里罗(Maurice Utrillo)诞生,他是一名私生子。他的母亲玛丽·瓦拉东(1865—1935)也是一个私生子,后来改名为苏珊·瓦拉东,成为画家的模特儿,后来还成为一位画家。她是象征主义画家夏凡纳(Pierre Puvis deChavannes)、印象派的雷诺阿(Pierre—AugusteRenoir)、劳特累克(Henri de Toulouse—Lautrec)等活跃于巴黎的画家们的模特儿。她在德加(Edgar Degas)的劝说下,开始作画。她生..  十二岁时的尤特里罗与母亲苏珊·瓦拉东。下莫里斯的时候,年仅十八岁,孩子的生父不详。传闻为夏凡纳,但是劳特累克、雷诺阿,甚至作曲家萨堤(Eric satie)也都曾经被怀疑过是这个孩子的生父。

    莫里斯七岁时,父亲的姓氏造成了问题。苏珊与实业家、后来就职法国银行的富翁保罗·穆西斯结婚。他虽然让莫里斯冠上他的姓氏,但是并不希望他成为遗产继承人。于是曾与苏珊同居过的西班牙建筑家兼画家、美术评论家伊·莫尔利斯·米凯尔·尤特里罗承诺,让小莫里斯冠上他的姓氏。在蒙马特画家之间,他是个相当有名的人物。他是年轻时期毕加索(Pablo Picasso)的拥护者,也促使美术评论家们重新认识格列柯(Fl Greco)

    据说在某次餐会上,苏珊被询问到莫里斯的生父究竟是谁时,她回答:可能是夏凡纳或雷诺阿的杰作吧!”于是为了让她不再烦恼这个问题,莫尔利斯豪爽地说道:既然是优秀画家的作品,我便来签个名吧!”1891127日,莫里斯得到正式承认,取得尤特里罗的姓氏。不过除了继承姓氏之外,莫尔利斯与他毫无任何关系。对莫里斯来说,只不过是换个姓氏罢了,因此他并不心存感激。经过了大约十年,当他开始创作绘画时,也都是使用母亲的姓氏,他在作品上署名莫里斯·瓦拉东。一直到1910年,他才第一次正式签上莫里斯·尤特里罗·V”

    尤特里罗的幼年多半是由外婆玛德列努照顾。据说,幼小的尤特里罗是个令人头疼的小孩,所以外婆玛德列努只要尤特里罗闹脾气,就以水冲淡红酒作为镇静剂喂尤特里罗喝下。因此,很不幸地,尤特里罗从小就已经知道酒精为何物了。

    1896年苏珊与穆西斯结婚,全家从蒙马特迁移到巴黎北边的皮耶菲特。可是穆西斯忙着巴黎事务所的工作,苏珊又埋头在蒙马特画室里创作,两人经常不在家。因此,尤特里罗的少年时期是孤独寂寞的。后来他进入蒙马特的罗兰中学就读。他在学校的数学成绩优良,其他的学科成绩则不甚理想,甚至连美术学科也只是差强人意。从皮耶菲特到蒙马特的上学路途上,沿途有着许多吸引他的事物,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咖啡厅、酒店。不久之后,他开始酗酒,酒醉后就存街上跟人打架,所以他经常是到了深夜,才满身伤痕累累地回到家中。

    1900年,尤特里罗遭到退学,继父认为如果他能干活养活自己,或许行为能够有所改善。尤特里罗经由穆西斯的介绍,尝试做过不少工作,但是多半都是立刻遭到解雇,没有一样工作能够持续长久。1901年时,无法戒除酗酒习惯的尤特里罗,第一次因为酒精中毒而罹患精神官能症。1904年穆西斯强迫他进入巴黎圣塔努医院治疗了四个月。医院医师在了解了尤特里罗的家庭环境之后,为了分散尤特里罗的注意力,劝说苏珊让他开始尝试画画。最初尤特里罗勉强开始学画,可是到了1905年,全家从皮耶菲特搬到蒙马尼之后,他开始全力投入绘画中,在厚纸或画布上,描绘了不少蒙马尼的风景画。这些作品属于他绘画生涯初期的蒙马尼时期。所有作品都使用颜料厚涂法,每一幅绘制的时间大约二小时至三小时。

    他从潘松山丘上高高耸立的家中窗口向下眺望,镇上的小房子与庭院仿佛拼贴织布般的美丽风景。不论是1906年或1907年绘制的《蒙马尼的屋顶》、《蒙马尼的潘松山丘》风景,这些作品都描绘得非常精密正确。这个时期,作品显现出他对颜料性质的关心。

    难以断绝酗酒恶习的尤特里罗,在母亲苏珊拥有画室的蒙马特,也从事绘画创作。他从蒙马特的巷弄街道间,获得了不少灵感。《蒙马特,圣皮耶尔广场》(1909)、《路毕克街与煎饼磨坊》(1908)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蒙马尼时期的特征在于表现出悠闲画风与沉郁却亮丽的色彩风格。

    无论任何时代,蒙马特都是吸引艺术家聚集之地。苏珊的画室位于可多街,邻近的莫斯尼街有雷诺阿、高更(Paul Gauguin)、凡·(Vincnet Van Gogh)等人的画室。可多街转角处就是有名的洗濯船,这栋增建又加盖的建筑物,外型就像连接着塞纳河的洗濯船一般,这里居住过不少画家与作家。其中,天才毕加索(Pablo PicaSS())也曾住过这儿,他与勃拉克(Georges Braque)创立的立体主义,就是在此地诞生。此外,画家葛利斯(Juan Gris)、基斯··唐金(Kees Van D0rlgerl)、以及诗人马克思·贾克伯(Max Jacob)、评论家安德列·塞蒙也都曾经住过这儿。

    虽然这些艺术家就住在附近,但是,尤特里罗却从未受到这些人、或是这些不断演变的新美术动向的影响。尤特里罗称许的画家,是印象派画家毕沙罗(Pissaro Camille)或是西斯莱(Alfred sisley)的作品。他最好的朋友,则是画家亚尔佛斯·基杰与阿曼迪奥·莫迪里阿尼(Amedeo Modigliani)

    基杰与尤特里罗相同,总是以鲜艳色彩绘制巴黎郊外的早晨或傍晚的风景。虽然尤特里罗与基杰两人经常并肩坐在蒙马特山丘上作画,但是两人从不交谈。可是尤特里罗与莫迪里阿尼的交往方式,则完全迥异。两人喝醉时总是大吹大擂,莫迪里阿尼奉承尤特里罗才是大画家,尤特里罗则反敬千杯不醉的莫迪里阿尼才是伟大画家。这一段轶事广为众人所熟知。

    不少人利用尤特里罗难敌酒瘾的弱点,自称画商,以约一瓶酒的价钱购买他的作品。这些人称这些作品(多半为小型作品)酒店尤特里罗的作品。从作家转行为画商的路易·里波特,在1912年时,拥有对尤特里罗所有作品的优先选择权,每个月只以约一百法郎的价钱收购作品。虽然,里波特占尽了尤特里罗的便宜,但是至少使得尤特里罗的初期作品,不至于因破败而惨遭丢弃的命运,这也可算是他的功劳了。

    1909年,尤特里罗在秋季沙龙展出两幅作品,首度尝到成功的滋味。可是名望崇高的美术学校却拒绝接受他的入学。这个时期,尤特里罗舍弃了户外写生,开始使用明信片来绘制图画。他放大明信片的尺寸,再改变构图描绘到画布上。《蒙马特,莫斯尼街道》 (1916)就是以1870年的明信片为底所制作的,作品中呈现的巴黎风情,远早于当时五十年。

    1910年时,尤特里罗对色彩的使用转为明朗亮丽,现今的艺评家称这段时期为白色时期。这个时期,除了绘画与饮酒是他的日课之外,其间还夹杂着他被强制送入精神病院治疗酗酒恶习。1912年,由于酒精中毒所引发的病症,他被送进入离蒙马特不远的圣诺瓦精神病院,一直到1914年夏天为止,他数度出院又入院。同年年底进入巴黎圣塔努医院。在1916年则被送人费列裘夫的精神病院,19l8年被送入奥涅斯波瓦的一家医院。不过他后来逃离了这家医院。

    但是在这个期间,尤特里罗依旧绘制了多幅画作。l914年,他使用的彩色更为明亮,并清楚描绘线条。当这些新作品问世之际,人称为彩色时期,这个时期一直延续到1930年。

    191912月,画商卢布托在巴黎路帕尔托画廊为尤特里罗开展,展示1910年以后十五年之间的四十六件作品,尤特里罗终于获得了世人的认同。虽然受到热烈赞赏,获得了物质上的成功,但尤特里罗的生活并没有太大改变。1920年与1921年都分别进入精神病院,甚至因为饮酒过量而遭到逮捕,拘留在拘留所里。他在住院期间也难以令人安心,有人提供酒让尤特里罗作画,然后再盗走作品。

    巴黎贝尔涅姆朱诺画廊在1924年举行尤特里罗的大型展览。但是这时尤特里罗却因为酒醉被捕而意图在拘留所撞墙自尽。1914年与苏珊结婚的安德烈·尤特尔在1923年卖了尤特里罗的作品,在远离蒙马特与酒精诱惑约五百公里远的里昂近郊,买下圣贝纳尔城堡。保住性命的尤特里罗被送往圣贝纳尔城堡,只有冬季时才允许返回巴黎朱诺街的新家。可是戒酒时期持续短暂,不久尤特里罗又被人发现开始酗酒,而又遭送回圣贝纳尔城堡。

    1925年时,尤特里罗成为着名画家。艺评家阿道夫·

  • 劳特累克

    2009-04-29 16:42:29

    18641124日生于法国西南部亚尔比镇,为阿尔丰瑟·图鲁兹·劳特累克伯爵及阿戴勒伯爵夫人的长子。         
       1878第一次发生意外事故。前后二次的意外,导致劳特累克下半身发育不全,后世咸认为这是出于近亲联姻之故。

    1882由母亲陪伴前往巴黎,在画家雷翁·邦纳画室习画。同年。并又转至费尔南·柯蒙画室。

    1884在租金低廉的蒙马特成立画室,从此陶醉在模特儿、妓女及多彩多姿的欢悦生活里。

    1885成为大使酒店的常客。

    1889红磨坊舞厅开幕,就此成为常客。

    1891创作红磨坊的海报.在巴黎获得好评。

    1892展开第一次的英国伦敦之旅,并在同年又数度造访该地。此次旅行是友人为使劳特累克远离巴黎而特别安排的。

    1899酒精中毒且并发梅毒.被母亲送至巴黎郊外的私人医院.休

    养了三个月。

    1900赴波尔多疗养.隔年春天返回巴黎.身体从此衰弱不堪。

    1901   7月再度返回巴黎,居于临海的土萨镇,8月病情更趋恶化,搬至波尔多的玛尔罗梅城。于99日病逝,享年三十六岁。

    图鲁··劳特累克出生于法国贵族世家,却居住在巴黎市风不佳的蒙马特区,并在此地描绘巴黎夜生活的华丽与奢靡。这些以夜总会和妓女为题材的作品,不仅为他赢得了大师名声,也从此让蒙马特区得以扬名。

        出生贵族名门的亨利··图鲁兹·劳特累克(Henri Marie Raymond de Toulouse—Lautrec)18641124日生于法国西南部亚尔比镇。劳特累克家族的贵族背景可以追溯到查理曼大帝时代,历代祖先都是优秀的军人,并且拥有艺术家的细胞,亲戚当中更不乏优秀的画家。劳特累克的祖母曾自豪地说:我们家族的男孩都很喜欢猎鹰,除了享受猎鹰的乐趣、品鹰肉之外,还懂得制作老鹰的标本呢。

     

    由于当时贵族问常有近亲联姻的习惯,劳特累克家族也不例外,历代都有这样的情形,结果使得孩子们具有许多先天上的缺陷。劳特累克母亲的叔叔与父亲的姨妈结婚,牛下的十四名子女中就有三人是先天的智障儿。劳特累克虽不是智障儿,却也有着医学无法解释的怪病,十岁时便因脊椎骨的莫名疼痛所苦,曾入院长达一年的时间,因此无法接受学校的正规教育,其间多半由母亲及家庭教师在家为他授课,而他虽然称不上是喜欢读书,但却非常聪明。

    当双亲得知儿子无法步上贵族之途后,便鼓励他走向绘画之路。热心的叔父夏尔同时也是业余画家,他特别将画家暨雕塑家友人卢内·布蓝斯德介绍给劳特累克,并且为他开启绘画之窗;1882年,母亲带劳特累克前往巴黎,接受正规的美术教育。双亲将劳特累克送到当时巴黎艺术圈的知名画家邦纳画室学画,过了一段时间之后,老师寄给夏尔叔父一封信,信中提到:劳特累克的油画还可以,可是素描太差了。

    1891年,劳特累克开始尝试画海报,二二十五岁时便因海报画作而一跃成为巴黎最有名的画家。即使劳特累克拥有如此丰富的收入来源,仍然无法维持他挥霍无度的生活。

     

    l899年初,母亲阿戴勒夫人惊觉事态严再,在续发的酒精中毒后,强行将他送到巴黎郊外努伊尹的精神病院接受治疗,从227日到517日住医院住了将近三个月。

     

    出院后暂时移居西岸海边休养,休养期间劳特累克持续创作,但画作内容及数量已大不如前。

    1900715日劳特累克离开巴黎,回到海边居住,8月时不幸再次因酒精中毒导致半身麻痹。劳特累克回到母亲在波尔多郊外玛尔罗梅的住所,并在19019月以三十六岁的英年与世长辞。劳特累克死后葬于安坦德雷··波亚,稍后移到维尔德雷。

     

  • 保罗•塞尚

    2009-04-28 17:16:27

    1839诞生普罗旺斯的艾克斯。父亲为当地受尊敬的企业家,母亲当时替父亲工作。

    1858前往艾克斯的素描学画。

    1859为了讨好父亲,进入法学院就读,但对法律完全没有兴趣。

    1861前往巴黎学画,几个月后就丧失信心,返回家乡。

    1869认识担任模特儿的欧当丝,后同居。举家搬回巴黎。同年,参加印象派的首度画展。

    1877参加第三次印象派画展。作品遭评论家嘲笑。

    1878父亲知道了欧当丝与儿子保罗之事,不再供给生活费用。于波拉尔的画廊举办个展。

    181862再度前往巴黎,追逐梦想。

    1899两年前母亲过世,与妹妹分财产,卖掉父亲遗留的住宅。

     

    1901于艾克斯郊外盖画室,独自一人默默作画。

    1906六十七岁因肺炎过世。

    保罗·塞尚(Paul Cezannc)于183919日在法国南部普罗旺斯省的艾克斯出生。艾克斯曾经是法国文化及政治重镇,但在塞尚出生的年代,这里不过是个向下小镇。他的父亲路易·奥古斯为制帽商,小有财富。1848年更成为当地唯一 一家银行的股东,财富的积累更迅速。塞尚的母亲安妮伊丽莎白·奥贝尔是父亲店里的职员,父亲和母亲于1844正式结婚时,塞尚约5岁。塞尚还有一个妹妹,1841年出生的玛莉。

     

    1858年起移居巴黎的好友左拉也不断鼓励塞尚。但是,塞尚始终无法找回信

    心,几个月后便返回家乡,替父亲工作。塞尚虽然在巴黎彻底比失了信心,但是他坚强的信念,义促使他继续未竞的画家之路。

     

    1862年再度前往巴黎。为了获得父亲首肯,他勉强参加了国立艺术学院的入学考试,不幸落选,只好再次进入瑞士学院就读。

     

    l869年,塞尚认识了欧当丝·费奎特(Fiquet Hortense),进而同居。当时十九岁的欧当丝是个身材高挑的美女,专门担任画家的模特儿,比塞尚年轻十一岁。塞尚害怕父亲反对,一直不敢对父亲坦白他们的关系。

    72年,儿子保罗诞生,家计陷入困境,无法继续住在物价高的巴黎,只好举家搬到友人毕沙罗推荐的蓬图瓦兹居住。蓬图瓦兹位于巴黎两北约二十五公里处,是个风光秀丽的小镇,当时毕沙罗也是刚搬到这里。隔年塞尚搬到附近的奥维尔(Auvers—sur-Oise),又隔了一年后,就搬回巴黎去了。

    1897年,塞尚的母亲过世。

    1899年,他卖掉父母遗留下来的贾德布芳宅,与妹妹均分遗产,之后搬到艾克斯布鲁克街的公寓居住,并且请了一位佣人,而生活上的大小事情均由妹妹玛丽照顾。塞尚完全不在意生活琐事与世间杂事。

    1906年,塞尚写了一封信给他的崇拜者之一贝纳,信中写到:我已年来,受病所苦我只希望我能够在作画的时候死去。同年的1015日,他在户外作画时,遭受暴雨侵袭,因而病倒。他本来打算隔天也去户外作画,但因体力虚弱,无法成型。一周后的19061022日,塞尚因肺炎过世。享年六十七岁。这时的塞尚已具名声,1907年在巴黎举办的遗作展,更是奠定了塞尚在美术永不动摇的地位。.

     

  • Hodges Soileau

    2009-04-27 17:45:37

    暂无
  • 米勒

    2009-04-27 17:26:03

    1814出生于法国诺曼底半端葛龋希村内的一个小康农家。

    1833前往瑟堡市,跟住在当地的肖像画家莫西尔学画。

    1835成为擅长战争画的画家兰克罗的弟子。

    1837一赴巴黎习画.就读于波萨尔艺术学校。

    1840返回瑟堡市,成为肖像画家并以此谋生。

    1841跟瑟堡市一家裁缝店老板之女宝琳一维茜尼·奥诺结婚。婚后.搬到巴黎新家居住。

    1844奥诺因罹患肺结核,于二十三岁时病逝。之后,米勒再度回到瑟堡市。

    1845替人帮佣的十八岁的卡特丽妮·卢梅尔成为米勒的新伴侣,两人再次搬回巴黎居住。

    1847作品《从树上被救下来的伊底帕斯》首次入选沙龙展。

     

    1848开始绘制农民画。画展中成功之作《簸谷者》.为米勒打开了全球知名度。二月革命爆发。

    1849搬到巴比松。

    1857作品《拾穗》在沙龙展中引发正反两面的评价。

    1859完成作品《晚祷》。

    1860名气高涨。与两位比利时画商签约。

      

    1864作品《牧羊女》展出大受赞誉使米勒的声誉攀上顶蜂。

    1867特奥多.卢梭购买了米勒在巴黎万国博览会中展出的作品《接枝的农夫》。

    1868开始绘制晚年主要的系列作品《四季》。获颁艺术勋章。

    1875与病魔缠斗两年后,逝世于巴比松.葬于夏伊村的教堂墓园。

    l814让一弗朗索瓦·米勒(Jeanfangois Millet)l814104日生于法国诺曼底一个叫做葛胡希(Gruchy)的小农村里,家巾世代务农,尚称小康。

    他是家中的次子,父亲是教会的风琴帅兼圣歌队的指挥,亲戚中有医生和神父。他的家庭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因此,小时候的米勒虽然也需要帮忙农事,但他所受的教育却不

    曾间断过。件所有的学习科目中,米勒最喜欢拉厂语与文学,而童年时期对文学的这份爱好也陪伴他一生。另一方面,米勒从小就展现出绘画天分.

    1833年被送到瑟堡去接受专门的教育。瑟堡是离米勒故乡最近的都市,米勒成为当地肖像画家莫西尔的学生。两年后,他转到瑟堡另一位画家兰克岁的画室继续学习。兰克罗最擅长战争画,是当地美术馆的研究员。这个美术馆所收藏的17世纪荷兰及西班牙大师的作品,成为米勒最常学习的对象。

     

     

    1837年,他有机会到巴黎继续学习绘画。这一次使米勒的才华得以飞跃的巴黎之行,除了瑟堡的奖学金外,还是仰仗母亲跟祖母的资助才能实现。在巴黎,他进入了法兰德斯的波萨尔艺术学校就读,成为德拉侯希(Paul Delaroche)的弟子。德拉侯希是著名的历史画画家,擅长通俗的历史画。与老师画风格格不入的米勒,终于在l839年离开了美术学校。

     

    次年,他回到了瑟堡市,开始以绘制肖像画谋生,但却不如预期般平顺。有一次,他受托为已故的前瑟堡市长绘制肖像画,完成后却凶画像与本人相距甚远而遭对方拒收。为了赚取生活费,有一段时间,米勒甚至还画过招牌。

     

    184111月时,米勒与瑟堡市内一家裁缝店老板的女儿宝琳一维茜尼·奥诺结婚,婚后两人一起搬进了巴黎的新居,然而这对新人仍无法摆脱贫穷的纠缠。

     

    结婚三年后,二十三岁的年轻妻子宝琳不幸罹患肺结核,于18444月病重不治而去世。

     

    同年,米勒返回瑟堡市,随即认识了替人帮佣的十八岁新

    伴侣卡特丽妮·卢梅尔。米勒跟卢梅尔虽育有九个孩子,但是到1875年米勒逝世为址,他们的婚姻始终不被教会承认。他们在1853年所举行的婚礼,其实不是住教会举行的。

    7年问,他灰暗的前程开始出现了一道曙光。他的作品《从树上被救下来的伊底帕斯》首次入选官方沙龙,同时,他也结识了保罗·杜杭一雨尔等=当时艺术界有影响的人士,拓展了他在美术界的人际关系。(杜杭一雨尔后来因支持印象派而闻名。)

     

    1848年米勒的绘画风格出现了急遽的转变。这时,米勒终丁找到了自己最拿手的题材,让他走出窠臼,开创出独特的自我新天地。这些作品与当时流行的画作风格迥异,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与原创力。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法国社会的巨大变动。这一年,二月革命爆发,法王路易·菲力普被放逐,胜利的共和政府进驻巴黎。达一连串的政变,让他得以将日常劳动者形象的新丰题带进绘画中,并取代历史、文学以及神话这些老旧的题材。同年的沙龙展中,米勒展出了他有生以来的首幅巨作,也是首次以农民为主题的作品《簸谷者》,成功地表现出当时农民真实生活的一面。这件作品在沙龙展结束后随即成为新政府的大臣业历山大·鲁德罗兰的收藏品。米勒冈此发现了自己的天分,并以这个时期为分界,开始以这类描绘农民辛苦劳动的作品为主,但此后的几年里,他还画了一些神话主题的作品。

     

    进入1860年后,米勒的绘画之路开始顺遂。他的作品成为许多收藏家竞相购买的对象。而为米勒开启幸运之门的,却是两位比利时画商布朗与斯泰凡斯。l860年时,米勒跟这两位画商订下契约,同意每年卖二十五件作品给他们。

    1864年沙龙展中的作品《牧羊女》却散发出前所未有的撼人吸引力,造成了轰动,使米勒的声名一度达到了巅峰。之后,米勒的收入渐趋稳定,名气也节节攀升,

     

    到了1867年时,巴黎万国博览会为米勒举办了大型个展,次年,获颁艺术勋章

     

    米勒在1868年到1874年间,为收藏家弗列德瑞克·亚鲁特曼绘制了一套以四季为主题的系列作品。存这件米勒晚年评价最高的作品当中,除了第一件作品《春》是纯风景画以外,其余三件作品都画有人物。系列作品中最后一件作品《冬》的主角是一个在野外捡柴的女孩。在这件并未完成的作品中,传达出一种萧瑟凄凉的寂寞感觉,彷佛是看到自己的生命行将到达终点。

     

    1873年,身患重病的米勒已几乎无法再作画了。但是1874年时,他还是受托为巴黎市内伟大的建筑物万神庙绘制内部的守护圣女壁画,结果却仅在完成数张草图之后,干1875120日去世,告别了他在巴比松的六十年岁月。他的遗体被埋葬在巴比松附近夏伊村的墓园中,就在他的好友帖奥多·卢梭的旁边。

     

  • 克劳德•莫奈

    2009-04-27 17:15:08

    1840年生于巴黎,为阿道夫·莫奈的长子。
    1845
    年莫奈一家人搬至塞纳河口的勒阿弗尔。
    1858
    年认识风景画家布丹,并接受其开创性的想法,在户外创作。
    1859
    年到巴黎学画,认识毕沙罗。
    1861
    年被征召至阿尔及利亚服役。因病提前被遣会疗养。
    1862
    年与雷诺阿、巴乔依、西斯莱成为好友。
    1870
    年与模特儿卡美依·顿修结婚,之前两人的长子(Jean)早已出生。普法战争时为躲避征兵而前往伦敦,并研究康斯太勃及透纳的画。认识日后对他影响很大的画商杜杭·雨尔。
    1871
    年回法国,举家迁移至塞纳河畔的美丽小镇阿尔让特依。
    1874
    年巴黎首次印象派画展。
    1879
    年常年卧病在床的妻子卡美依留下两名幼子离开人世。
    1883
    年举家迁移到距巴黎六十公里处塞纳河畔的吉维尼。
    1892
    年与常年相恋的爱丽丝·欧希德结婚。
    1899
    年在吉维尼的住宅建造水上庭园(即举世闻名的睡莲池)。并以次为创作题材,画出一系列壮丽的睡莲作品。
    1908
    年发现罹患白内障,1923年时第一次接受手术治疗,手术后在爱丽丝之女布兰雪的帮助下,继续作画。
    1926
    年晚年功成名就的莫奈在吉维尼去世。
     
      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1114几生于巴黎。五年后举家迁至法国北部诺曼底的港口勒阿弗尔(Le Havre)并住此成长。
      此时,莫奈认识了画家布丹(Eugane Boudin),布丹可以说是莫条艺术生涯中另一个启蒙老师。喜爱画风景的布丹,建议莫奈尝试风景画,促使莫奈日后绘画风格有极大的改变。当时美术界并不时兴户外写生,但布丹喜爱走到户外,从真实的大自然中取景。莫奈住接受布丹的建议之后,开始到户外创作,这不仅是他创造出属于自己艺术天地的第一步,也是印象派萌芽的重要契机。
      l859年时莫奈终于获得父亲的允许,前往巴黎学画一年。当时因为刚存美术界起步,因此生活经常陷入困境。
      1861年,莫奈被征召到阿尔及利亚作战,因而中断创作,但是当地明亮的阳光,不仅深深吸引了莫奈,影响所及,更令他在日后创作时特别重视光线。莫奈到阿尔及利亚一年便因贫血而除役同国。回法国后,莫奈便到故乡勒阿弗尔疗养,并在当地与荷兰画家尤英根德(Johan Barthld Jongkind)相识
      l862年秋天,莫奈同到巴黎后,成为格莱尔(Charles Gleyre)的学生。多亏格莱尔名气大,莫奈的父亲才让他去格莱尔的画室学习。在此习画时,莫奈并不认同格莱尓所教授的技法,但却在此结识了一批日后的印象派成员。莫奈在格莱尓的画室习画近二年,并在1865年有两幅作品入选官方举办的沙龙展。当时,一年一度的官方沙龙展是许多艺术家成名的跳板,但莫奈在这次展览中却没有获得特别的注意,生活窘困的状况依然没有改善,于是在1867年时,搬回故乡勒阿弗尔暂居。
      这时莫奈与恋人卡美伊已经在一起了。他们两人与1865年相遇,搬回勒阿弗尔时,卡美伊已经为他生下两个孩子。就在此时,莫奈罹患眼疾,虽然很快就康复,但却促使莫奈常有突发性的自杀倾向。1870年莫奈与卡美伊结婚,随后普法战争爆发,莫奈为逃避兵役,独自前往法国。
      在伦敦滞留一年的时间,莫奈与画商杜航·雨尔(Paul Durand-Ruel)相识。杜航·雨尔不仅是莫奈的好友,更是莫奈绘画生涯中最大的支持者。
      1871年底,莫奈再次回到巴黎,并在巴黎近郊塞纳河畔的小镇河阿尔让特依凭居而居。港边的桥梁、何种的流水,以及围绕在小镇四周的田园风光,都深深吸引莫奈,阿尔让特依的一草一木都成了他创作的好题材。莫奈在这个时期的作品充满明亮感,题材多以爱妻卡美伊及长子尚快乐的姿态为主,从作品中不难看出,莫奈的家庭生活非常幸福美满。直到1878年搬离阿尔让特依为止,印象派画家尚未整合,但除了莫奈的好友之外,马奈(Edouard Manet)、雷诺阿(Pierre—Auguste)、西斯莱(Alfred Sisley)等人,也经常造访莫奈的住所,并在此创作。他们的作品也如同莫奈一般,以这片美丽的田园风景为题,并在画中传达出幸福的气息。l874年印象派画家成立画家公司,并在巴黎举办了第一次画家联展。许多评论家对于莫奈参展的作品《日出印象》给予相当低的评价;不仅如此,还以此画之题印象创造出印象派的讥讽字眼。但是到了1877年举办第三次画家连展时,这群画家正式将自己取名为印象派(画家联展由1874年到1886年共举办八次),此后,不论是评论家或是世俗大众,都逐渐受到印象派明亮的色彩,以及素描风格的笔触,印象派联展的评价也逐年增高。
      企业家艾尔奈斯德·欧希德曾短暂的赞助过莫奈,使得莫奈得以脱离贫困的生活,但1878年欧希德宣告破产,莫奈与欧希德一家不得不搬到巴离巴黎六十五公里处塞纳河边的维特雨尔(Vetheuil
      迁居至维特雨尔前,卡美伊生下第二个儿子米歇尔。之后身体健康急剧恶化,于1879年去世。后世推测卡美伊应是罹患子宫癌。莫奈画下了躺在灵床上的卡美伊。他后来曾说:画下将与我们永别的人最后的样子,是一种发自于内心的缅怀之意。
      在妻子卡美伊尚未离开人世前,莫奈与欧希德之妻爱丽丝似乎早已互通款曲,欧希德搬至维特雨尔不久后也离开了妻子爱丽丝。于是莫奈与爱丽丝一起抚养两人的八个孩子。在历经种种苦难后,1892年莫奈与爱丽丝与欧希德死后,终于结为连理。
      莫奈与爱丽丝一家与1881年搬离维特雨尔,此后二三年迁移多处,最后终于在塞纳河畔的吉维尼(Giverny)落脚,莫奈也在此度过晚年。
      由于获得早年在伦敦熟识的画商杜航·雨尔帮助卖出作品,1890年莫奈终于有能力买下在吉维尼所租的房子。到了五十岁,莫奈的生活逐渐丰裕,加上家中的庭园很大,莫奈便着手整修,将这座庭园当做终身绘画场所。
      搬到吉维尼后,莫奈除了以当地为创作题材之外,也到各地旅行寻求不同的画题,足迹遍布伦敦、威尼斯、挪威、西班牙等地,但在1911年第二任妻子爱丽丝去世后,莫奈几乎不再离开吉维尼。莫奈喜爱以同样的主题,描绘一连串不同光线及天气状况的作品,1890年,莫奈又开始着手创作,这次的主题是描绘他最喜爱的睡莲池,并于1916年为了制作巨幅作品《睡莲的装饰画》,盖了一个别具一格的画室。
      晚年的莫奈深受白内障之苦,但在爱丽丝之女布兰雪之女·布兰雪·欧希德的帮助下,临终前仍创作不缀。莫奈于1926125日去世,考验说是印象派画家中最长寿的一位。他位于吉维尼的宅邸及庭园,现在都对外开放。由于他时法国美术史上最受尊敬的大师之一,每年都有许多人会来此拜访。

  • 安德烈•德兰

    2009-04-27 16:54:59

    法国画家安德烈·德兰是开创了20世纪初期革新性绘画的先驱者之一。他运用强烈的色彩大胆描绘出简洁化的绘画,与亨利·马蒂斯一同被称作野兽派。后来,他与毕加索、布拉克一起推动了分割、解体并重新描绘物象的立体主义发展,摒弃了文艺复兴以来遵从透视法的传统性描绘物象方法。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兰逐渐将目光投向过去的艺术,开始创作肖像画、裸女画等古典领域作品。他凭借这些后期作品得到了财富和名声,但很多批评家认为这是对现代主义的放弃。德兰去世后,人们对他业绩的善意评价超过了其生前。如今,德兰作为20世纪艺术巨匠的地位已经不可动摇。

    1880 617,安德烈·德兰作为巴黎郊外沙图食品店主的儿子出生。

    1899  频繁造访卢浮宫美术馆,结识马蒂斯和马奎特。

    1900  结识弗拉曼克,在沙图共同租借画室。

    1901  在凡·高回顾展上,向马蒂斯介绍弗拉曼克。在科梅尔西服兵役。

    1904  兵侧役结束,进入朱利昂美术学校。

    1905  将画室里的几乎所有作品都卖给画商沃拉尔。与马蒂斯一起在克利沃尔进行创

    作.与其他野兽派伙伴在秋季沙龙展出作品。由沃拉尔出资,到伦敦进行创作旅行。

    1906  再访伦敦。结识毕加索及其朋友。

    1907  与爱丽斯·弗朗塞结婚。移居曼摩特尔。

    1909  德兰父亲去世。

    1914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从军西部战线,服兵役直至战争结束。经历香槟、索姆河、凡尔登等战役。

    1919  复员。在伦敦为俄国芭蕾舞团公演的《奇特的店铺》设计舞台和服装。

    1928  获得卡内基奖。搬到蒙斯利公园附近的德阿尼埃大街,住在布拉克家附近。

    1934  德兰的画商保办·纪尧姆去世。

    1935  购买香布尔希的·罗斯莱别墅。将巴黎卢森堡公园附近的画室做共同使用。

    1941  作为纳粹宣传的一环,被强制到德国旅行。

    1953  为芭蕾舞《塞维利亚的理发师》设计舞台。

    1954  在香布尔希遭遇车祸,98日在原来的塞纳瓦兹省的加尔什去世。

     

    安德烈·德兰1880617日出生于巴黎东北部郊外塞纳河畔的沙图。德兰的父亲在当地经营着一家相当繁荣的食品店,同时还担任市议员。儿童时代的德兰讨厌学校,学生时代除了得到过素描奖以外别无才华。1895年,他开始向当地画家佩尔·加克曼学画。虽然德兰的父母对儿子学习美术怀有一些好感,但不久便打算将他送到巴黎的大学,让他学习工科。

    德兰喜欢在卢浮宫美术馆的画廊游览,他频繁出入那里,几乎没有考虑上大学的事情。l899年,德兰在卢浮宫遇到了正在临摹保罗。乌切罗(1397—1475)绘画的昔日同学乔治。里纳雷(18781905)。这位朋友使用高更、纳比派画家一样的手法,直接从软管里挤出原色进行涂画,这给德兰带来了震撼。里纳雷将亨利·马蒂斯(1869—1954)A.马奎特(1875—1947)、让·普伊(1876—1960)等后来与德兰一起掀起野兽主义运动的朋友介绍给德兰。一时期,德兰与他们在同一个画塾里学习,接受象征主义画家E.卡里埃(1849—1906)的指导。

    19006月,德兰认识了一个人,他成为德兰后来的一个重要朋友,这个人就是与德兰同住在沙图的莫里斯··弗拉曼克(1876—1958)。据弗拉曼克说,他们相识于脱轨的电车中。马上便感到志趣相投的两个年轻人在沙图附近的塞纳河沙洲租了一间废弃不用的餐馆,将那里改造成画室,在外光派画家一直喜欢的附近村庄和田园散步、并将其创作成绘画。纳比派画家莫里斯·德尼(1870—1943)称他们两人是出现在郊外的天才

    不入,德兰和弗拉曼克便遵从所谓绘画,首先是在画面上配置色彩这一德尼的著名定义,开始自由使用崭新的色彩。没有经过任何正统绘画训练的弗拉曼克一开始便更加轻松的掌握了这种创作方法,而德兰马上也消除了抵触感觉。有一次,德兰临摹收藏于卢浮宫美术馆的P.米尼亚尔(1612—1695)创作的《通向卡瓦利奥的道路》(1684)时,由于他使用的色彩大大刺激了参观者,自己险些被揪出美术馆。l901年春天,德兰和弗拉曼克看到文森特··高的首次大规模回顾展,从中得到了新的灵感。丰富的色彩表现和线条的先驱者凡·高的作品此时终于被人们广泛认识了。在这个展览会上,德兰将弗拉曼克介绍给马蒂斯,前卫性色彩画家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了。

    19019月,作为插图画家开始活跃于巴黎报界的德兰接到了征兵令。他驻扎在巴黎东北250公里的科梅尔西,而对于军队生活,德兰感到非常厌倦。虽然读书的时间很多,但可以画画的时间却非常有限。但据说他在兵营墙上画满了画,虽然绘画马上就会被灰浆涂掉……。作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绘画,描绘休假期间毫无英雄姿态、正在休息的士兵的《舒雷恩的士兵舞会》(1903)保存至今。

    德兰在服兵役期间仍然同弗拉曼克传递着长而详细的书信,保持着亲密交往。1902年,弗拉曼克出版了类似色情小说的书籍《从床到床》,而为其绘制插图的便是德兰。对于德兰而言,这是他作为插图画家漫长生涯中杰出而奇妙的第一步。

    19049月,德兰退伍回到沙图。其后不久,社会信誉很高的马蒂斯拜访了德兰父母,并劝告他们说:能否对您不懂事的儿子多少宽大一些呢?”由于马蒂斯的斡旋,德兰得以继续学习绘画,进人15年前纳比派画家们曾经就学的私立美术学校--朱利昂美术学校,并时常到卢浮宫美术馆临摹写生。这个时期,德兰有了很多新的重要相识。他结识了作家、同时也是最雄辩的前卫艺术运动旗手纪尧姆.阿波里耐(1880—1918年,参见封底),以及富有先见之明的著名画商安布洛瓦兹·沃拉尔(18651939)。此外,1905年春天,在1884年以来每年举办一次的前卫艺术家作品展--独立艺术家协会画展上,德兰卖出了四幅作品,获得了小小的成功。

    但是,德兰的真正转机出现在1905年夏天,马蒂斯邀请他到法国地中海沿岸的渔港克利沃尔。在那里,他受到法国南部强烈而鲜艳的色彩的震撼,并受到年长的艺术家马蒂斯富有刺激性作品的鼓舞,他好象被受到了某种刺激一样,开始以新的解放感和信念进行创作。首先是光线,是压制住阴影的金色光线……要做的事情竟然如此多……我至今为止所作的一切都显得十分荒唐”--他在给沙图的弗拉曼克的信中这样写道。那以后,德兰疯狂地进行创作,他自己颇为满足的说,八月份,完成了30幅油彩画,20幅素描,50幅写生以及几幅色粉画。此间,德兰和马蒂斯相互描绘了对方的肖像画,两人还短期访问了西班牙。

    1905年,在另一个前卫艺术年度展览会——法国秋季沙龙上,德兰的作品与马蒂斯、弗拉曼克、亨利·曼根(1874—1949)、马奎特、查理·科莫万等人的作品一同在第七展室展出。据说批评家路易·伊克赛依为他们后来的团体命名也是在这一时期,当时伊克赛依指着同一个展室里的15世纪雕刻家唐那太罗的作品喊道:野兽们包围了唐那太罗!”

    不久,这些画家虽然依然以马蒂斯为运动的核心,但他们开始了同拉奥·杜菲(1877-1953)、乔治·布拉克(18821963)等其他色彩画家的交往。野兽主义极其强烈的色彩是沃克塞尔等很多人难以接受的,但画商沃拉尔深受震撼,1905l1月,他以三千法郎的价格购买了德兰画室里的所有作品。沃拉尔还请德兰到伦敦短期考察旅行,而后,请他描绘伦敦的景观。1906年前半年,德兰来到伦敦,逗留的时间超过了前一年。此间,他创作出《查灵克罗斯大桥》、《海德公园》等几幅著名绘画。

    与终生拘泥于色彩的马蒂斯相反,德兰的野兽主义时期很短。随着对构图和形体的兴趣,德兰的色调逐渐变得暗淡下来。他探究保罗·塞尚(1839-1906)的业绩,并开始接近帕勃洛·毕加索(1881-1973)和布拉克的创作风格。 1906年,德兰首次见到毕加索,从此以后,两人结下了深厚友情,并相互给对方的将给毕加索作品带来了巨大影响,而将其介绍给毕加索的人便是非洲艺术品的收藏家先驱德兰,而将后来成为德兰妻子的爱丽斯(数学家莫里斯·弗朗塞当时的妻子)兰的人便是毕加索。 查看(39) 评论(0) 收藏 推荐

  • 费尔南德•莱热

    2009-04-27 16:43:42

    费尔南德·莱热是一位将先锋派的画风、艺术必须是通俗易懂的信念、对同时代社会和未来抱有乐观的幻想融合为一体的20世纪法国画家。莱热在年轻时代,受到了当时各种艺术运动的冲击,特别是毕加索和布拉克的立体派的影响。当1914年第一次世界在大战爆发的时候,作为具有莱热的战场经历,使他与他人之间连带感以及对艺术的爱恋变得不可动摇。虽然他的画风发生着各种变化,但代表他作品特征的通俗的意图、明快的色彩、明朗的气氛和有力的形体却没有改变。在原原本本他再现现实生活这一主题上,但他始终注视着现实生活、赞美着普通人;表现可以看到城镇、工厂和各种交通工具的工业社会;自行车郊游、游泳、马戏以及其它大众性的娱乐。   在获得了名声的晚年,莱热使用各种表现媒介,创作了可以说具有纪念碑规模的宏大作品,淋漓尽致地发挥着他的才能。
     
    1881  2
    4日,出生于诺曼底的阿尔让唐。
    1884 
    父亲去世,由母亲抚养。
    1897 
    在家乡阿尔让唐毕业后,在建筑事务所学徒二年。
    1900 
    在巴黎担任建筑制图工程师。
    1903 
    在装饰美术学校学习,非正式地在国立美术学校学习。
    1908 
    居于巴黎的艺术家村落蜂巢,作为前卫派的一位成员开始扬名。
    1914 
    成为工兵和担架兵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7 
    受毒气伤害,因伤退役。
    1913 
    同让·罗伊结婚。
    1924 
    制作没有剧本的电影《芭蕾技师》。与他人共同创建美术学校(后来改称为现代美术学院)
    1925 
    为巴黎装饰美术展的展览厅创作了最初的壁画。
    1931 
    第一次到美国旅行。
    1934 
    访问伦敦,为电影《未来世界》的制作进行商谈。
    1935 
    在纽约近代美术馆和芝加哥美术馆展出作品。
    1937 
    为巴黎万国博览会的发现馆制作壁画《动力输送》。
    1940
    纳粹德国占领法国,再度前往美国。
    1945 
    回到法国,加入共产党。
    1946 
    重建现代美术学院。
    1950 
    妻子让·罗伊去世。
    1952 
    同助手纳迪阿·霍德希埃维奇结婚。移居吉弗·歇尔·伊维特。
    1955  8
    17日,在吉弗·歇尔·伊维特去世。

      188124日,费尔南德·莱热(FernandLeeger)出生于法国诺曼底一个小城镇阿尔让唐。他的父亲亨利·阿尔曼·莱热是一位农场主。如果他的父亲亨利没有在1884年去世,莱热也许会继承父亲的工作。但是,在母亲玛丽·阿德尔·多努的培养下,莱热十六岁从学校毕业后,就到一位建筑家的事务所当学徒,在那里见习了二年时间。1900年,莱热来到巴黎,当了建筑制图工程师。由于年轻时代的这种经历,使莱热对建筑环境、建筑物与建筑装饰之间的协调关系一直怀有兴趣。
      在工兵部队的兵役结束之后,1903年,莱热止式开始学习绘画。他没有到巴黎的国立美术学校,而是进入了更加重视实际技能的装饰美术学校学习。为了追回十几岁浪费的时光而努力学习的莱热,还非正式地跟国立美术学校的几位老师学习,此外,他还常常去朱利安美术学院画画。
      在当时流行主义的前卫艺术印象派和野兽风潮中,已经掌握了一定绘画基础的莱热,试图开拓自己的道路。此外,像他同时代的众多画家一样,莱热被去世后才显露其伟大的保罗·塞尚所征服。塞尚对于形体的明确和感觉的秩序,使莱热深受到震动。此时的莱热靠当建筑制图工程师来维持生活,同时也兼做照片的修描工赚钱。莱热在后来几乎完全毁掉了这个时期创作的绘画作品,他一定是认为这些作品只不过是不成熟的创作。1908年二十七岁的莱热终于完全追上了时代的变化一毕加索和布拉克开创的立体派浪潮。
      1908年,莱热搬到了位于巴黎蒙帕纳斯被成为蜂巢的艺术家村落。在这里的生活的三年时间里,莱热接触到了各种前卫派的艺术家们,其中很多人是受到世界艺术中心——巴黎的吸引,从世界各地聚集到这里的艺术家。他们中有画家乌克·夏加尔、海姆·苏廷、罗伯特·德劳内,雕刻家杰克·里普希茨、亚历山大·阿尔西宾科,才华横溢的诗人、作家纪尧姆·阿波里内尔,莱热的好友、诗人布莱·桑德拉尔等人。
      在这种充满激情的氛围中,莱热创造出了独特的立体主义风格的绘画作品。《森林中的裸体像》是他早期的代表作,是以立体主义的朴素色彩创作的。但此后不久,在莱热的绘画中,就表现出画家对明亮色调的追求。1914年,作为具有独特才能、创作接近于抽象派风格的画家,莱热已经十分著名,他被邀请参加国内外的各种画展,并应邀在柏林演讲。
      但几个月后,代之将在德国举办画展的是法国同德国的战争。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莱热作为工兵在阿戈讷战线从军,继而成为担架兵加入了在凡尔登的战斗。但是毒气使他深受其害,度过了几个月的住院生活后,1917年末莱热因伤退役。他后来认为,战争中的体验成为了他人生的转折,在战壕里培养起来的同伴意识使莱热十分珍惜曾与自己并肩作战的人们之间的情感纽带。正因为如此,他与只创作具有个人意义的作品、或者只有精英才能够理解的作品失去了缘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给莱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清楚地记得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大炮炮尾的滚圆形体。令人意外的是,莱热虽然是这些武器包括芥子毒气的受害者,但却没有动摇他对只有机械技术的进步与使用,才能使人们的牛活变得更加光明、更加美好的信念。
      按照莱热自己的说法,《玩纸牌的士兵》是取材于自身经历的最初作品。玩纸牌的士兵们被分解为众多的主要是圆柱形的断片。莱热渴望自己的艺术能够被人们接受,他相信他能够在新的形体中让人们感受到美,他拒绝了对现实事物照搬的写实性描绘。此后,莱热一边继续创作室内架上画,一边还从事公共艺术的创作。画家在更多地寻找抓住观众心灵的机会。
      为此,在20世纪20年代,莱热开始专注于用新的表现手段进行试验性作品的创作。他与前卫派的舞蹈团体瑞典芭蕾频繁接触,为他们的《冰场》(1922)、《创造世界》(1923)担当舞台和服装设计。从1921年起,莱热参与了新的表现手段——电影的制作。1924年,莱热自己导演、制作了没有剧本和情节的电影《芭蕾技师》。整个电影由组织在一起的现实和空想的映象构成。
      虽然莱热来往于抽象和具象之间,但他的艺术本质仍停留在面向公众的客观性上。已在1919年就同让·罗伊结婚的莱热,从未把个人感情和私生活上的任何事情作为他绘画的主题,莱热只注重进行更广泛的尝试。作为画家、演讲家已经十分著名的莱热在1924年转向教育,成为巴黎美术学校创始者之一(后来,他任该学校校长,并改称为现代美术学院)。翌年,他的朋友、建筑家勒·科比西埃和乌雷·斯提万为巴黎装饰美术展览会设计展览厅,莱热为此馈赠了架上画和壁画。
      虽然莱热已在美术界确立了良好的名望,但他从未停止探求面向大众进行艺术创作的尝试。20世纪30年代,他在工厂举办了壁画作品展,但人们对此的反应却令人失望。但在布鲁塞尔万国博览会(1935)上他对体育馆的装饰及在巴黎万国博览会(1937)装饰发现馆的壁画《动力输送》,莱热给大众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惊喜。
      另一方面,莱热为了举办自己的作品展览会创作了许多作品,为了商谈有前途的新项目,他开始在欧洲各国旅行。他同科比西埃一起访问了西班牙和希腊,在瑞士、瑞典、芬兰举办个人绘画展。1934年,莱热来到伦敦,商谈为H·G·成尔斯的未来派小说《未来世界》改编成电影做服装设计的可能,遗憾的是这个计划没有实现。
      莱热在1931年第一次访问美国之后,便开始了同美国漫长的爱情故事1935年因在纽约近代美术馆和芝加哥美术馆举办他的作品展,莱热为此再度访问美国。1938年至1939年,莱热第三次访问美国,在耶鲁大学演讲,并为大富豪纳尔逊·洛克菲勒的住宅做室内装饰设计。莱热为世界上最生机勃勃的工业社会——美国所感动,被纽约娱乐商业大街——百老汇大街的魅力所征服。莱热理想中的世界是:人类社会应该让色彩缤纷的现代美包围着人们的感观世界。在百老汇,将他的理想变成了现实世界。
      1939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莱热届时已五十八岁。1940年,法国向德国投降后,他决定离开法国,再度前往美国。
      莱热在美国的五年时间里创作了极多的作品。《杂耍场》(在马戏或者戏院前为招揽客人进行的表演)中他在几个缠绕在一起的人体群像里,描绘了潜水者、舞蹈演员、小丑等,莱热将色彩和形体分离,创造出他最具革新性的手法之一。同时,莱热还在各处进行演讲,在讲台上执教,但他在具体实施几个有关公共性项目的努力中遇到了挫折。1945年战争一结束莱热便回到了法国。他的《再见了美国》(1946)主要表现了一种毫不吝惜地被抛弃的感觉,在某种程度上也许还可以看到画家对美国希望的幻灭。
      在政治上,莱热从很早起就一直是左翼的支持者,1945年,他加入了法国共产党。法国共产党在二战中领导的反法两斯抵抗运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时在艺术家和知识分子中极受欢迎。共产党所主张的与劳动者一体性,以及对更加美好未来的希望——其中的口号之一是创建载歌载舞的未来”——无疑吸引了莱热。在战后的旅行中,莱热还参加了1948年在波兰的弗罗次瓦大召开的和平会议等共产主义阵营的大规模宣传活动。但是,虽说莱热与政治活动有一定的联系,他的作品往往是自由的,脱离教义和宣传的。
      在他晚年的十年时间里,莱热获得了世界性名望,创作激情也达到了巅峰。他创作了许多比以前在规模与内容上更加宏大的作品。在《建筑工人》(1950)中,莱热歌颂了劳动者;在《业余时间》(1949)、《郊游》(1954)、《杂耍场》(1954),莱热描绘了人们休假的喜悦。此外,他还重建了美术学校,在接受的壁画订件工作中,为学生们提供与他一同工作的机会。
      1946年,莱热接受在美国流亡时结识的神职人员库撤利埃神甫的委托,为法国东部的阿西德教堂设计镶嵌壁画。莱热信仰共产主义,是无神论者,但他还是接受了这项工作,并于1949年完成。
      其后,莱热陆续为其它几处公共设施设计了镶嵌壁画,其中有法国煤气公司的巴黎办公大楼,巴西圣保罗歌剧院;为法国和瑞士的教会,委内瑞拉的加拉加斯大学设计了彩色玻璃画,为纽约的联合国大楼制作了不朽的巨大壁画。
      除了这些活动之外,莱热还进行了陶艺创作,并一直为芭蕾和歌剧作品进行舞台设计。莱热的妻子在1950年离开了人世,两年后,莱热同1924年便开始跟他学习的弟子,常年充当首席助手的纳迪阿·霍德希埃维奇女士结婚。他们俩人在巴黎近郊的吉弗·歇尔·伊维特置下房产,莱热于1955817日在那里去世。莱热的名气在他去世后进一步提高,经他遗孀的努力,在法国南部的比奥建立了与他相称的壮丽的国立费尔南德·莱热美术馆。

     

  • 伦勃朗

    2009-04-27 10:03:33

    1606 出生于荷兰的莱顿。在磨坊主哈门和面包师的女儿柯奈丽雅的十个孩子中排行第九。

    1620 入莱顿大学,但没有在此学习,取而代之的是,开始在这座城市的画家雅克普··斯瓦年布尔夫门下学习绘画。

    1624 前往阿姆斯特丹,在皮特·拉斯特曼门下学习六个月。

    1625 回到莱顿,与画家约翰·里文斯成为朋友。

    1631 移居阿姆斯特丹。住在画商亨德利克的家里。

    1634 同享德利克的亲戚萨丝佳结婚。作为荷兰的一流画家已经成名。

    1639 购卖昂贵的大宅第。确立其财富和地位。

    1641 伦勃朗和萨丝佳的孩子泰塔斯出生。

    1642 萨丝佳去世。伦勃朗最伟大最著名的作品《夜巡》完成。

    1649 亨德利吉·斯托菲尔斯取代基尔蒂成为伦勃朗的情人。

    1652 荷兰与英国的战争给美术市场带来了严重影响。伦勃朗的职业幸运开始倾斜。

    1656 濒临破产。为了偿还债务变卖财产。

    1660 搬到一幢小房子里。泰塔斯和亨德利吉创立美术商会。 

    1661 开始创作《克劳迪·西维里斯的密谋》和《布业协会的样品检察官》。

    1668 泰塔斯结婚,但同年去世。

    1669 伦勃朗去世。埋葬于阿姆斯特丹西教堂。

     

     

    伦勃朗·哈门士··莱茵于1606715日出生在荷兰的一个主要城市莱顿。他的父亲是一位名叫哈门的磨坊主,伦勃朗名字中的哈门士就是哈门的儿子的意思。·莱茵莱茵河的意思,表示一家所拥有的风车磨坊在莱茵河支流的河畔。亲柯奈丽雅是面包师的女儿,1589年,她和哈门两个人都是在二十一岁的时候结婚。他们一共有十个孩子,伦勃朗排行第九。关于这对夫妇我们知之甚少,但在1630年伦勃朗父亲去世时的遗言里,以及1640年母亲去世时的遗产目录中可以了解到,他们积蓄了一定的财产。

    伦勃朗的兄弟中,有三个人还是在婴儿的时候就夭折了。长大成人的兄弟中,三个人继承了家业当了磨坊主和面包师,只有伦勃朗进入莱顿的拉丁语学校学习,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在兄弟之中,他是最聪明的。16205月,伦勃朗进入莱顿大学。这是一所荷兰最古老的大学,在国外也名声显赫。伦勃朗只有十三岁,虽然办理了入学手续,实际上似乎并没有在那里学习。有人认为,这也许是为了躲避纳税和免除兵役,伦勃朗才当了学徒的。伦勃朗也许就是在这前后开始学习绘画的。

    后来成为莱顿市长的约翰内斯·奥雷尔斯写了一本关于莱顿的书,在这里他为我们提供了了解伦勃朗青年时代的主要资料线索。在1641年出版的这本书的第二版中,作为该市最值得瞩目的年轻人,有一些关于伦勃朗的简要介绍。据奥雷尔斯的记载,伦勃朗放弃了在大学的学习,当了这座城市的画家雅克普··斯瓦年布尔夫的弟子。学习了三年后,又到当时阿姆斯特丹的一流画家皮特·拉斯特曼(1583-1633)那里学习了大约六个月,之后在莱顿独立。奥雷尔斯的记述是为人们广泛信赖的,其中关于伦勃朗的记载也是正确的。遗憾的是,他完全没有写明日期,伦勃朗在拉斯特曼那里的六个月,大概是1624年前后的事情。

    1625年或者1626年,伦勃朗回到莱顿,并作为前途有望的画家迅速成名。恰巧在当时的莱顿,还有一位被认为不亚于伦勃朗的才能的年轻画家,他就是同样师从于皮特·拉斯特曼的约翰·里文斯。里文斯在十五岁左右的时候就已经独立并颇有作为。里文斯和伦勃朗成了朋友,数年时间里,他们在工作上保持着亲密的关系。他们共同使用模特儿,似乎工作室也是共同使用,从善意的竞争意识出发,他们还以同一主题进行绘画创作。有的时候两个人的作品极其相似,甚至难以区分哪一幅作品是谁创作的。

    1631年未或1632年初,伦勃朗从莱顿搬到了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莱顿当时是荷兰的第二大城市,但与阿姆斯特丹相比则有些沉静。阿姆斯特丹当时正处在高速发展的时期,正在成为世界商业的一个中心地。其人口在1610年约有五万,而在1640年激增到十五万。伦勃朗知道,居住着很多富裕居民的阿姆斯特丹对于一名有野心的年轻画家来说是一个很有希望的地方,他以后的牛涯一直在这座城市里度过。

    16336月,伦勃朗同亨德利克的亲戚萨丝佳订婚,并在第二年结婚。萨丝佳的父母在她年少的时候双双去世,留给她一大笔遗产;伦勃朗也接二连三地接到订件,已经确立了其作为荷兰一流画家的地位,两个人相互都是一个不坏的选择。但是,我们看一下画家创作萨丝佳的一系列极其优美的作品就会发现,两个人的婚姻不是出于经济上的考虑,完全是出自于纯粹爱情的结合。这对夫妻在亨德利克的家里生活了一段时间之后自己租房子搬了出去,他们义搬了一次家之后,1639年伦勃朗买下了可以清楚显示出其财富和地位的富丽堂皇的大宅第。

    1635年到1640年的时间里,萨丝佳生了三个孩子,但都在几个星期内便夭折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叫隆巴尔托斯,第二个和第三个都是女儿,她们的名字都源于伦勃朗的母亲叫柯奈丽雅。1641年,萨丝佳生了第四个,也是最后一个孩子,名叫泰塔斯的男孩儿。与其他的孩子不同,这个孩子得以顺利成长,但萨丝朗在阿姆斯特丹学习绘画,萨丝佳在第二年的614日,年仅二十九岁便离开了人世。1642年在另外一个意义上对伦勃朗的一生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这翌年,他完成他最伟大的作品、最著名的、通称为《夜巡》的作品。

    完全可以说,这时至此为止荷兰画家创作的最充满雄心的绘画作品。广为人知的一种说话认为,这幅集体肖像画的订件者对这幅作品并不满意,这成了导致伦勃朗运败时衰的诱因。而实际上,人们对这幅作品的评价并不坏。但从这个时期开始伦勃朗在世俗社会的运气开始下降也是事实。伦勃朗被妻子去世带来的悲痛击垮,他还有需要照顾的婴儿。对于伦勃朗来说,他难以集中精力进行为富裕的实业家们描绘肖像这一赚钱的工作。从此以后,伦勃朗接受预订创作的肖像画骤然减少,而描绘他在初期阶段曾经喜欢的圣经题材则在次增多。

        对丁苦难时期的伦勃朗来说,宗教也许是一种安慰,但照顾泰塔斯需要更加现实性的帮助。伦勃朗雇用失去r丈夫的基尔蒂为孩子的乳母,不久她便成了伦勃朗的情人。数年后,

    伦勃朗雇用年轻的亨德利吉·斯托菲尔斯为女佣人,后来,她取代基尔蒂成了伦勃朗的情人。而这酿成了很大的纠纷。1649年基尔蒂离开家里后,状告伦勃朗不履行婚约,因此,伦勃朗经历了几次不愉快的法庭审理,他也为此受到了批评。后来,基尔蒂被裁定入管教机构五年。1655年,基尔蒂获得自由,第二年去世。而另一方面,除了户籍问题以外,亨德利吉完全成了伦勃朗的妻子,并为他生了两个孩子。第一个孩子在1652年出生后不久便夭折了,第二个女儿(仍然起名叫柯奈丽雅),在伦勃朗的六个孩子中,只有她活到了伦勃朗去世以后。

        伦勃朗的个人生活发生了如此变化的同时,职业上的运气也开始不佳。尽管他作为肖像画家已经赚不到很多的金钱,但他依旧大规模收藏,在美术品和古董的收集上不惜花费重金。

    他的收藏品中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武器、甲胄、罗马皇帝的胸像、古代的服装、

    东方的工艺品(其中也包括中国的轿子和日本的头盔等),此外,还有多达数百幅的版画和素

    描。16521654年,荷兰同英国发生战争,这给荷兰的整个经济和美术市场都带来了沉重打击。生活陷于窘境的伦勃朗已经难以偿还以房产为担保的借款,为此,他出售了一部分收藏品,还借了一些没有偿还希望的钱。

        1656年,伦勃朗已经无法从债权人的追讨中逃脱,他面临着破产和人狱的危机。但是,

    财产的委付这一法律措施得到认可,总算避免了最坏的事态发生。即如果可以使司法当局相信债务人依照信义采取了诚实的行动,允许保证其自由和一定程度的尊严,伦勃朗的财产被变卖,向债权人支付债款,使他得以暂时留在自己的家里。直到新的所有者接管那幢住宅的1660年,伦勃朗一直住在那里,那以后,他在市内最贫穷地区的一幢简朴的房子里生活。

    这个时期,泰塔斯出色地长大成人,1660年,他与亨德利吉共同创办了美术商会,伦勃朗是其名义上的职员。这是为了防止债权人夺走伦勃朗收入的巧妙的法律借口。因为在法律上,伦勃朗赚得的钱属于债权人,名义上只允许他使用极少的生活费。

    伦勃朗并没一完全偿还借款,但即使在世俗社会上没落了,作为画家他仍然继续受到很大的尊敬。16611662年,伦勃朗接受订件,创作了他一生中最大的、最著名的两幅作品,这就是装饰新建的阿姆斯特丹市政厅的系列作品中的一副《克劳迪·西维里斯的密谋》,和为阿姆斯特丹纺织品协会创作的威风凛凛的集体肖像画《布业协会的样品检察官》。伦勃朗的名声还传到了国外,著名的意大利收藏家唐·安东尼奥·卢福订购了三幅油画,并于1669年订购一百八十九件铜版画。

    1663年,亨德利去世。1668年,结婚仅仅半年的泰塔斯去世。第二年第三月,泰塔斯的遗孀生了一个女孩儿,祖父伦勃朗为其命名。此后。伦勃朗的本领也不见衰减,他继续进行这工作,并在暮年时间创作了两幅出色的自画像。这些都是1696年的事情,享年六十三岁。四天后,他被埋葬于阿姆斯特丹西教堂。但他坟墓的详细为止却不得而知。

     

  • 鲁本斯

    2009-04-27 09:40:28

    彼得·保罗·鲁本斯是当时欧洲最知名的画家,一位同时代的    人曾将他誉为诸画家之王,诸王的画家,这还真是个巧妙的比喻。他不只在自己的祖国一西班牙治下的尼德兰(弗兰德)称霸画坛,在他曾经旅居的英国、法国、荷兰、意大利,以及西班牙,也都极受大众的爱戴,并在这些国家留下了深远的影响。除了活跃于画坛之外,他也曾担任过外交官的职务,让英国与西班牙两个世仇化干戈为玉帛,是他许多脍炙人口的功勋之一。作为一位画家,他的技术是毋庸置疑的,也曾因此获得骑士的勋位。除了在工作上成就非凡,他的私生活也十分幸福,曾有两段幸福的婚姻。从他以家族为题材所创作的许多作品中,可以清楚地窥见他对前后两们妻子与孩子们的感情是多么的丰富。鲁本斯过世后,顺理成章地被誉为一位划时代的伟人。

    1577 出生于西巴伐利亚的榭根镇。父亲是法律学家杨鲁本斯母亲名为玛利亚;
    1590
    辍学,成为拉莱茵伯爵零夫人的随从;
    1591
    开始跟随托比亚维哈奇特习画;
    1594
    于本年或翌年转入奥托温芬门下;
    1598
    登记加入安特卫普画家协会;
    1600
    前往意大利,并在该地居住创作八年。主要时间皆受雇于曼杜雅公爵温森索龚萨加;
    1608
    接到母亲病危的通知返回安特卫普,抵达时母亲已过世;
    1609
    受命为统治弗兰德的亚伯大公爵与大公爵夫人伊莎贝拉之宫延画家,并于同年10月与第一任妻子伊莎贝拉布兰特结婚;
    1622
    开始着手制作名垂千古的巨作《玛莉美帝奇抵达马赛》;
    1626
    在女儿死后三年,又于本年尝到丧妻之痛,在个人生活上遭遇二度打击。
    1628
    担任伊莎贝拉大公爵夫人的使节,于马德里驻留一年;
    1629
    为了促成西班牙与英国之间的和平,前往伦敦进行访问;
    1630
    获英国国王查理一世授予的骑士勋位。与海伦芙尔曼开始了新的幸福的婚姻生活。
    1631
    获西班牙国王菲利普四世授予的骑士勋位;
    1635
    受查理一世委托完成国宴厅天顶画创作。于布鲁塞尔北郊买下豪华别墅,之后每年均举家在此度过数月;
    1640
    因心脏发作于安特卫普过世,六十二岁;
    1641
    鲁本斯的小女儿于其辞世八个月后诞生。

            鲁本斯不只是当时最杰出的画家,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古典学家,以及一位手腕灵活的外交家。他的家庭生活也与他成功的绘画生涯十分匹配,在前后两任妻子与众多孩子的簇拥下,度过了幸福的一生。
            
    彼得·保罗·鲁本斯于1577628日生十西巴伐利亚(位于现令德国境内)的榭根镇。由于翌日就是圣彼得与圣保罗的纪念日,他的家人因此借用两位圣人的名字,将他命名为彼得保罗。鲁本斯。鲁本斯在家里的七个兄弟姊妹中排行第六,父亲杨鲁本斯是位法律学家,母亲玛利亚则是一个纺织商人的女儿。鲁本斯家族世世代代都居住在弗兰德(今天的比利时西部,当时又称为西班牙属荷兰)的安特卫普市,但由于属天主教区的该市对新兴的清教徒的压迫日益严重,杨在1568年举家迁离安特卫普以躲避宗教迫害(虽然他也是在天主教薰陶下出生成长的旧教徒,但对清教徒一直十分同情)。他们一家后来在科隆安顿下来,杨在该处成为了总督欧拉尼耶公爵威廉(又称沉默公爵)的妃子安娜萨克逊的法律顾问。不过,后来杨被发现与安娜之间有着不可告人的关系,他因此陷入了可能将获判重罪甚至是死刑的危机。这时他的妻子玛利亚居然慷慨地化解了他的危机,坚毅不拔的她不只宽恕了丈夫的不忠,甚至还成功地以请愿的方式让杨获判减刑。虽然杨仍然被放逐到一个名为榭根的小镇,但存鲁本斯出生的翌年便获准得以返回科隆,并存该处定居至1587年过世为止。在丧夫之后,玛利亚决定带着当时只十岁的鲁本斯和比他年长三岁的哥哥菲利普,以及最年长的姐姐布兰迪娜三个孩子搬回安特卫普。至于另外的四个孩子,其中有三个已经夭折,长子杨巴布提斯则已经离家独立生活。据说这位长子也成为了一位画家,但已经找不到1586年之后关于他的任何记录。
            
    在受过高等教育的父亲影响下,菲利普与鲁本斯可能在早年就已具备了拉丁文的基础。搬回安特卫普之后,他们两兄弟又进入了高水准的学校进一步钻研拉丁文与希腊文。不过在l590年,由于大姐布兰迪娜的嫁妆成为母亲的重担,两人便被迫放弃学业以维持家计。日后成为法律学家的菲利普后来成为一位政治家的秘书,同时也担任雇主子女的家庭教师。这时年方十三岁的鲁本斯则成为贵族拉莱茵伯爵夫人的随从。在这段时间里,他得以培养出在社交界里所需展现的宫廷风范,为其日后以画家兼外交官的身分进行的活动,提供了不少帮助。
            
    不过,他很快就辞去了随从的工作,于1591年开始跟随画家习艺。最早他在远亲托比亚·维哈奇特的门下学习了短暂的一段时间,一年后转到了画家亚当·温诺特的画室里学习了两三年左右。之后,他又来到奥托·温芬的门下完成了最后两年的学习生涯,于1598年加入安特卫普画家协会,正式成为一名独立的画家。虽然鲁本斯曾跟随过的二三位画家没有一位在日后被评为大师,但温芬在当时享有相当程度的盛名,一般认为他对鲁本斯的风格所产生的影响最为重要。和鲁本斯一样,温芬也是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文化人(巧合的是,他也曾在贵族家庭里担任过随从),曾旅居意大利数年,因此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十分熟悉。相信对美术传统十分熟悉的他所展现出的博学与画家风范,给了年轻的鲁本斯相当大的启发,使他在早年便立志造访意大利。
            
    在温芬的画室学习了两年之后,二十二岁鲁本斯于16005月出发前往意大利。在日后于意大利滞留的八年时光里,他展现出了卓越的绘画天分,为将来的成功打下了稳固的基础。北欧有许多画家也和温芬一样造访过意大利,但没有一位能如鲁本斯一样充分融入当地的文化。他在当地学会了流利的意大利语,在后半生里,他并不常以自己的母语弗兰德语(荷兰语)写信,反而偏好使用意大利文,就连签名时也常将自己的名字写成意大利式的“Petrus Paulus Rubens”。此外,鲁本斯也潜心研究意大利伟大的美术瑰宝。他在研究古罗马文化遗产上所掌握的专门知识,就连历史学家也不为赞叹。
            
    或许是因与温芬的私交,鲁本斯在抵达意大利之后不久,便有幸受雇于曼杜雅公爵温森索的门下。温森索可能是在1599年访问布鲁塞尔时,与担任当地宫延画家的温芬结识的。温森索除了几幅肖像画之外,几乎没有委托鲁本斯为制作过任何具独创性的作品,但为了充实自己可观的美术收藏,他曾委托鲁本斯为其临摹一些名画。
            
    1603年与翌年之间,温森索曾派遣一个包括鲁本斯在内的使节团到西班牙,以递送赠与西班牙的国王菲利普三世的礼物。除了这段时间之外,鲁本斯在旅行与工作上都被赋予了充分的自由。在旅居意大利期间,最具意义的,就是他在罗马生活的体验。他在1601年与翌年之间,以及1605年到1608年两段时间里曾滞留罗马,并从这个都市吸引各地艺术家的古代雕刻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上,得到了不少启发。
            1608
    10月,鲁本斯的母亲病危,虽然他在接到通知后便马上离开罗马赶往安特卫普,但在抵达家门时仍然来不及见到母亲最后一面。虽然他这时已经扎根意大利,也准备在办完母亲的丧事后返回该地,但鲁本斯转眼间在安特卫普所获得的响亮名声,终究还是让他下了定居故乡的决心。虽然鲁本斯在日后游各地,但却再也没机会回到他所深受的意大利。从1609年接连发生的两件事,便可以了解他为何会在短时间内,对祖国弗兰德重燃强烈的感情。923日,他开始受雇于被两班牙国王委任治理弗兰德的亚伯大公爵与夫人伊莎贝拉(两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的公主),成为其家族的宫廷画家。接着又于103日与一位法律学家的女儿,十七岁的伊莎贝拉.布兰特完婚。
            
    第二年,他又更进一步的在弗兰德扎了根,他在安特卫普买下了一栋豪宅,并将这栋房子装潢得宛如宫殿一般豪华。其实当时政治上的变化为美术创作活动带来了极佳的契机,鲁本斯能在转眼间便获得了如日中天的声誉,多少也和他回到弗兰德的时机有关:弗兰德与自西班牙统治下独立的荷兰(尼德兰联邦共和国)长期处于战争状态,但西班牙与荷兰两国在1609年至1621年之间达成了长期的停战协议,弗兰德凶而需要大量艺术家来为于战争期间受损的建筑物,尤其是教堂,进行装修或改建等工程。
            
    鲁本斯返同安特卫普的十年里,有大半时间耗费在绘制教堂的祭坛画上。《升举十字架》与《基督自十字架上解降》(20—2l)这类宏伟的三联式祭坛画都是他这时期的作品。前幅曾经被安置在辛特瓦尔普教堂里,但现在两幅画都被陈设于安特卫普大教堂里。除了宗教画之外,他也受委托绘制了许多其他类型的作品。随着名声日趋响亮,委托他作画的国外重要人物也是与日俱增,其中最重要的一位就是玛莉美帝奇(法国国王路易十三世之母)。鲁本斯在1622年至1625年这段时间里曾三度滞留巴黎,为她位于巴黎的卢森堡宫殿制作了二十四幅叙述其生涯的大型绘画(其中还包括三幅肖像画)
            
    到这时期为止,鲁本斯都过着平步青云的日子,但其女儿克拉娜榭雷纳(他还有两个儿子)1623年早逝,为此受到了莫大的打击。接下来,又在1626年失去了爱妻。他曾将她喻为自己最佳的伴侣。鲁本斯曾在一封给朋友的信里写道:或许我应该出去旅行,让自己忘却不断涌现的悲伤。事实卜,由于大公爵夫人伊莎贝拉任命他任外交使节,他在接下来的四年时间里也频繁地游走各地。大公爵过世后,伊莎贝拉便独自统冶弗兰德。
            
    1628年到1629年,鲁本斯奉伊莎贝拉之命,以使者的身分走访西班牙马德里,接着又在1629年到1630年之间前往伦敦,调停了两国之间的兵戎纷争。这段经历在日后也成为他最显赫的功勋之一。由丁英国国王查理一世是一位热心的美术爱好者,因此鲁本斯方能与其达成良好的协议。但他在外交上的成功,一方面也该归功于他的语言才能、娴熟的社交手段,以及扎实的知识基础。在1630年,查理一世还授予他骑士的勋位。在滞留英国期间,他还获得了剑桥大学的荣誉学位。这时的他在欧洲已经拥有不可动摇的名画家地位。除了卓越过人的才华,他那充满魅力的性格,也博得了人们的赞赏。
            
    在他结束出使英同的任务返同安特卫普后,鲁本斯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弗兰德。五十岁的他虽然身体屡受痛风所苦,但依旧充满活力,绘画创作上的精力也未见衰减。他在这段期间制作的作品,主要有受查理一世委托为其国宴厅所绘制的一系列壮观天顶画(1635年交到伦敦),以及为西班牙同工非利普四世所绘制的六十幅以上的神话作品。不过,后者大多是鲁本斯的助手根据他的草稿绘制而成的。1630年再婚后,又过了一段不亚于前一次婚姻的幸福生活。妻子是前妻的侄女,十六岁的海伦芙尔曼。他们义生下了五个孩子,小女儿是在鲁本斯过世后八个月出生的。
            
    1635午,鲁本斯于安特卫普南方约三十公里(布鲁寒尔北郊)买下了豪华的别墅史廷堡。从这时起,他一年里便有几个月的时间在史廷城堡中度过,风景画作品的数量也开始增加。虽然痛风有时逼得他不得不放下画笔,但在他晚年的作品里,也感觉不出他体力上有丝毫的不济。1640530日,他因心脏衰竭以六十二岁之龄辞世,当时全安特卫普市不只将他当成一位大画家看待,市民们纷纷以悼念伟人的方式追悼他。

     

  • Adrian Gottlieb

    2009-04-27 09:22:46

    Adrian Gottlieb出生于佛蒙特州的东北。目前他生活工作于加利福利亚南部的一个工作室。15岁时,他就已经在州立大厦中举行展览了,并被佛蒙特州州长Madeline KuninHoward Dean认同,他的作品佛蒙特州的阿本乃吉印第安部落被佛蒙特州大学购买并永久展示。Gottlieb1993年青年发明家和创作者美洲奖中被选为第一个国家获得者,这个奖是由美国专利,商标和版权公司和美国国会图书馆共同设计并成立的。他的作品被展示在华盛顿国会图书馆的杰斐逊大厦里。当他还是个在校大学生时Gottlieb在意大利工作室学习。早年就受到现实主义表现的启迪,他变得更加注意到艺术学院和大学里缺少训练。实际操作方法和技能在20世纪现代主义运动改革中被去除了。在工作室学习中,概念化和口头分析取代了创作熟练手艺和有创造力的艺术作品的重要性。他通过参加Charles H. Cecil工作室的夏季加强项目来扩展他的大学学习,他参加了3个学期,他获得了大学生荣誉奖。在美国画家兼艺术历史学工作者Charles Cecil的指导下, Gottlieb是第一个几乎丢弃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绘画技巧的人。1998年夏季加强后,Gottlieb通过RIT和罗彻斯特大学医学学校的合作,继续独立学习大体解剖学和解剖绘画。1998年他完成BFA学习后,立即加入意大利佛罗伦萨艺术学院提供的加强绘画项目。虽然等待时间很长,Gottlieb最后还是被邀请了并待到200112月份,完成绘画项目与为止。2000DAO 2002年,Gottlieb在联邦航空局人教师。学习和以后在两个著名佛罗伦萨工作室教学5年后,他觉得需要摒弃学院环境中的严谨影响,而注重风私人的风格和视觉的发展。这段时期,Gottlieb在托斯卡纳区的一个小学校里教学,并且带了几个私人学生加入佛罗伦萨工作室。2002年,他被选为艺术重建中心年度国际奖学金的获得者,并被授予酬金,这使他20022003在托斯卡纳与画家Maureen Hyde办的一对一提升竞争的学习得以进行。Gottlieb2003年夏天回到美国。他直接从生活中创作。他乐于接受肖像委托包括纪念肖像。请联系画家来讨论相关问题。艺术家手磨颜料,准备自己的工具和油画布。他用质量最好的比利时亚麻布,支持对档案原料准备的浓厚兴趣。

  • 米哈伊尔•叶夫根尼耶维奇•顾依达

    2009-04-23 09:41:47

    米哈伊尔·叶夫根尼耶维奇·顾依达,19541218日生于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季亨斯基农庄,1961-1969年米哈伊尔·叶夫根尼耶维奇·顾依达在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帕夫洛夫斯卡亚村中学读书,1973-1975年米哈伊尔·叶夫根尼耶维奇·顾依达在苏军服役,1986年米哈伊尔·叶夫根尼耶维奇·顾依达开始在基辅国立美术学院教师。

  • James E. Tennison

    2009-04-22 13:27:39

    James E. Tennison,1982年从加利福利亚设计艺术中心学院毕业后,开始了自由插图画家生涯。几年的时间里,他为许多顾客创作插图,包括矮脚鸡出版社,联邦快递公司和国际商用机器公司。他被纽约插图社团,达拉斯视觉交流社团和达拉斯插图社团授予金奖和银奖。
            Tennison
    的画被挂在美国的画廊里,包括美国插图博物馆和纽约萨马艮狄俱乐部,康涅狄格州的格林威治工作坊画廊,威奇托艺术协会中心,达拉斯的AltermannMorris画廊,加利福尼亚卡梅尔史料画廊。他在多所大学和学院中授课并作讲座,并在许多私人绘画讲习班讲课。
            James
    也画肖像画。他的肖像画带他走遍美国和英国。他的作品包括德克萨斯州前官员Ann Richards的官方肖像,被挂在奥斯汀州议会大厦。他受委托为国家癌症中心,南卫理公会大学,德州仪器和多利休闲食品公司绘制肖像。他也为许多家庭画肖像。
    James
    有两个孩子,都已成年。他和妻子住在德克萨斯州的阿林顿。

  • 皮埃尔·博纳尔

    2009-04-22 12:46:03

    皮埃尔·博纳尔经常被称为迟到的印象派。另外,他也是位讴歌法式生活的画家。其笔下的女人、宠物或茶会的世界,尽管受到中产阶级的欢迎,也因此受到严厉的批判。博纳尔对色彩的大胆组合,及表现日常生活的感觉,有其说服性的描绘。然而,博纳尔对于自己的作品所被认为带有感伤性又过于单纯的看法,却是很不以为然。在博纳尔1944117日的日记中如此写着:歌唱者本身未必是幸福的。乍看之下华丽灿烂的许多作品所表现出的那种幸福洋溢,很可能就要被撕裂了,其背后的底流则是充满暗黑与紧张。那种紧张感,特别是从去玛特(博纳尔的伴侣,而后成为其妻)那  谜般的画像清楚可见。当玛特浓烈的爱情逐渐转为神经病患之症状时,博纳尔的作品也笼罩在这层阴影里。

    1867
    皮埃·博纳尔103日出生于巴黎近郊丰特内奥罗斯。
    1887
    赴巴黎学习法律,同时入朱利安艺术学院夜间部就读。
    1888
    进入国立美术学校,参加罗马奖落选。结识同校的维亚尔,并与后来组成那比派的画家们相识。
    1889
    参加《法兰西香槟》海报竞赛展脱颖而出,从此舍弃法律之道。
    1890
    被认定是代表性的前卫画家之一,尝试油画、版画、装饰美术等多元发展。
    1893
    邂逅玛特,与她陷放恋情。
    1900
    住在塞纳河沿岸及巴黎以外的时问渐多。
    1906
    从这一年起,定期于巴黎伯海姆·乔画廊举办个展。
    1912
    于接近莫奈在吉维尼宅第及庭园的维侬购置房舍。
    1923
    与博纳尔有爱人关系的瑞芮蒙查迪于罗马自杀。
    1925
    与玛特正式结婚。
    1926
    海外开始收购博纳尔作品,首次访问美国。
    1927
    博纳尔夫妇移居法国南部勒坎内的勒巴斯奎新居。
    1942 1
    26日玛特过世,博纳尔相当哀伤。
    1947 1
    23日于勒·坎内的勒巴斯奎自宅辞世。

    很年轻时就在巴黎功成名就的博纳尔,却选择了远离繁华的首都,闭居在乡间。他创作的主题除了孤僻成性的玛特,以及与她之间的关系外,就是描绘室内的情景及周围的景致。
       
    皮埃尔-博纳尔(Pierre Bonnard)1867103日,出生在巴黎南郊丰特内奥罗斯一处中产阶级住宅区,排行老二,他的兄长思鲁鲁是
    化学家,妹妹安德瑞则是音乐家。他父亲尤金.博纳尔曾担任法国陆军部局长,母亲伊莉莎白.梅兹朵夫则是阿鲁萨斯地方没落贵族后裔。除此之外,还有一位家族成员,就是博纳尔所敬爱的外祖母菲德烈克夫人,博纳尔早期作品的模特儿经常由她担当。

    对艺术家的憧憬
       
    博纳尔一家人都极具教养而保守。深受母亲及外祖母宠爱的博纳尔,对于爱之深、责之切的父亲则有些畏惧。他的初中及高中教育是在巴黎一流名校立西完成的,在这里培养出他终身对哲学及古典文学的兴趣。博纳尔家的休闲生活,大抵是在近法国阿尔卑斯山都菲奈地方的恬静别墅度过。博纳尔在19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的作品,所呈现的都是令人向往的家族和乐生活,作品中经常是青春美丽的少女或小孩带着小狗去野餐的情景。
       
    博纳尔的父亲希望儿子能攻读法律,但他自己则是兴趣缺缺。谈到我之所以被(绘画)吸引这件事,博纳尔曾经如此告白:与其说是
    艺术本身,不如说是艺术家的生活更吸引我因为艺术家的身分意味着可以自由表现,可以随性过自己喜爱的生活。”1887年,他进入巴黎大学法学院,同时又申请进入充满活力而不重形式的朱利安美术学院夜间部就读。有段时期
    博纳尔还曾经注册国立美术学校,在这里他与同窗好友维亚尔(1868-1940)结为莫逆之交,二人以当时备受瞩目的罗马奖作为互相竞争的目标,可惜二人都未得奖。
    当印象主义的全盛时期结束,巴黎的知识分子都席卷在法国的新思潮中。例如,马拉梅(1842-l898)的象征诗、倡导真实体验记忆之重要性哲学的恩利·贝鲁森(1895—1941)、鲁东(1840-1916)的幻想式绘画等。一群年轻而具实验性格的画家们对写实主义极力排斥之余,终至发展出具时代精神,描绘理想与永远的象征主义作品。

    那比派的一员
       
    新运动的中心人物是高更(1848-1903)188810月,博纳尔在朱利安美术学院的同学保罗·塞鲁西叶(1864—1927)拜访正在布尔塔纽的庞达凡创作《说教后的幻影(雅各与天使的格斗)》的高更。塞鲁西叶受到高更的启发,画了一张雪茄烟盒盖子的作品,必恭必敬地带回巴黎向好友披露。
       
    塞鲁西叶后来将这件作品命名为《护符》,于是成为这群自称那比派”(希伯来文为预言者的意思)画家们的崇拜物。那比派除了塞
    鲁西叶、博纳尔、莫里斯·德尼(1870—1943)、维亚尔、及瑞士人菲力克斯·瓦罗顿(1865—1925)外,还有不少画家及雕刻家。他们认为从某种意义来说,自己是神秘主义的同心会,在每次的聚餐,他们身着东方服饰来到被称为神殿的保罗·蓝森的工作室进行月例会。
    那比派的思想,简要地说就是德尼有名的理论:所谓绘画,在画出战马、裸妇、或什么轶事之前,本质上只是依一定秩序组合的色彩覆盖于平面。换言之,如果说那比派是现实世界的重现,不如说是主张装饰效果,这与现代主义美学有不少相通之处,同时又是个具有革命性的概念。虽说如此,尽管同样是那比派的成员,但个别的感受力却相当分歧,这从参加者的绰号便可见端倪。塞鲁西叶和德尼是那比派的高尚理论家,博纳尔和维亚尔则并没有太多的理论,反而是致力于日常生活写实的且印象主义的追求。博纳尔于90年代的作品,以家族和街头景象的观察记录为多,诸如妹妹安德瑞的小孩在曾祖母温柔的眼神下吃樱桃的情景,熙来攘往的街道上、穿着体面的妇人牵着小狗过街的景象等。博纳尔在那比派中有日本那比派之称,这是暗指他喜好日本浮世绘一事。其实,博纳尔对于浮世绘装饰性的平涂,以及日常生活的主题也是称颂不已。
    另外,那比派还有意识地想打破西洋美术中将艺术和工艺作二分法的惯例,使两者之间界限模糊。他们的理论依据便是来自日本美术的启发。实际上,90年代,他们大半的业绩都是来自彩绘屏风、海报、插图等装饰性的作品博纳尔最初也是以版画艺术家闻名。他在1889年香槟宣传海报竞赛中脱颖而出,所设计的泡沫海报《法兰西香槟》(参考第9)189l年出现在巴黎的大街小巷后,他的父亲终于认可儿子想成为艺术家的心愿。博纳尔从此无牵无挂,断然与法律之道切断关系。
    往后的十年里,博纳尔不仅是油画,也触及各式各样的版画艺术及装饰绘画。因此,很早就被评论家们视为具有代表性的前卫画家,并且拥有不少有钱而有力的支持者。
    裸妇像的探求
        l893
    年,博纳尔与一位劳工阶级的年轻女子陷入恋情。这位女子为了自抬身价,把自己的名字加上当时贵族名字惯有的”(de)字,一般通称她为玛特··玛利格奈,她的本名是玛利亚·布尔辛,这件事直到三十二年后博纳尔和她结婚时才发现。两人的结合,带给年轻博纳尔的是窘困和良机的一体两面。玛特因为自己的成长历程、虚的身体、低程度教育,对照博纳尔中产阶级的高教养,而有相当的自卑感。这种情感随着岁月的增加,竟演变成被害妄想症,终至两人间的貌合神离。
    另一方面,玛特却成为让博纳尔安心作画的模特儿,使他对西洋美术的一个大课题妇像能一探究竟。玛特的肉体和物理性或者说艺术性的关联达到最初顶点的作品有《慵懒的女人》、《午睡、画室》等。这些作品可说是他站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强烈而露骨的裸妇连作。这些作品陷含有性的原动力,从画作《男人和女人》中也可明显感受到,而这幅画作对于两人关系的紧张与对立也作了大胆描绘。
    与前卫绘画的诀别
    1900
    年后,博纳尔渐渐远离巴黎,带着玛特居住在塞纳河沿岸村庄的时间逐渐增多。随着居所的移动,艺术风格也起了变化。博纳尔与当时位居巴黎前卫艺术先锋的马蒂斯(1869—1954)和野兽派渐行渐远,有如背逆历史般转向印象主义。博纳尔还接受肖像画的订制,还亲手为具有洛可可风的豪华本著作《戴夫尼斯与克萝依))绘制充满趣味的插图。博纳尔回归过去的决定性关键,应该是1912年购买维侬新居时,这里离莫奈在吉维尼的庭园不远,两位艺术家从此维持着淡泊的君子之交。
    1906
    年起,伯海姆·乔的画廊定期为博纳尔举办个展,他的经济来源获得保障。平日心情总有些浮躁的博纳尔,爱上野餐、兜风、脚踏车、游艇等户外活动,这时期他常和维亚尔相伴到欧洲及北非各地游历。
    上个世纪的最初十年,博纳尔遭遇到艺术生命中最深刻的危机。他的作品被拿来与立体主义的严密形式相比,因而被批判为欠缺明晰度构图松散。之后的几年,他的作品试着再导人所谓的构图这项要素。描绘维侬家的作品《我家的马车》,室内情景形成一幅复杂的构图,观者在看到的同时,可以感受到博纳尔在进行绘画性空间的探讨。
    勒巴斯奎的晚年
        20
    世纪20年代,博纳尔已成为法国美术界的重要画家,他的作品被赞誉为出色地继承法国传统,成为一次大战后的混乱时期勾起人们乡愁的最好治疗药。不但举办回顾展,也有好几本有关他的专论出版。连国外也开始收藏博纳尔的作品,他干1926年访问美国。虽然博纳尔的名声已经确立,但他依然无法安定,且充满好奇心。当时曾有艳闻流传,其中最突出的应属和模特儿瑞芮·蒙查迪之间的蜚长流短,这件事引起他和玛特之间的紧张关系。从1921年到1923年创作、1945年到1946年修改的作品《庭院的两位年轻女子》中,可以明白读出这种感觉。占据画面中央、露出笑容的金发女子蒙查迪,和被挤到一旁、板着脸的玛特形成强烈对比。蒙查迪移居罗马后,据说他探访过好几回。在1923年去看她时,博纳尔发现她自杀身亡倒毙在浴缸里。不过,到目前为止这种说法的可信度仍值得怀疑。
       
    蒙查迪的死,使得博纳尔全心归向玛特,二人终于在1925年正式结婚。同年,博纳尔买下可以眺望法国南部蔚蓝海岸的一个简朴的房子,大概有终老于此的打算。由于玛特强烈的被害妄想症和忌妒心,使得二人无可奈何地陷入只有相依为命的窘境。玛特恐惧外出,博纳尔要与朋友相会也不得不偷偷摸摸。以后的二十年,博纳尔除了自家周围的景致外,玛特便成为他创作的主要题材。然而,他所描绘的并不是当时已是中年妇女的妻子,而是早年自己恋慕的那位体弱多病、苗条可人的小姑娘。
    战争的岁月让博纳尔的孤独感更为加深,亲友及一些画家朋友相继过世,例如,维亚尔于1940年去世,德尼于1943年去世,玛特也于1942126日离世。博纳尔曾经对两位年轻画家述说自己心中的哀伤,他说:我的人生至此已经结束了!”在这段痛苦的日子里,和当时逗留于尼斯旅馆的马蒂斯的交往成为博纳尔惟一的安慰。从两位老画家往来的书信中,可知彼此经常感叹食物不足和身体衰弱。从当时博纳尔的自画像,可以看出他忠实而残酷地描绘自己衰老的模样。其中有一幅是他在强烈的灯光下,用绝望的眼神凝视镜中衰老的自己。
       
    尽管体力越来越衰弱,博纳尔的创作欲仍然强烈地持续着。而且,尽管是一介老人,他仍然浸润在自我陶醉中。在面临死亡的19471月里,他所描绘的作品依旧是灿烂、光辉并充满活力。最后的作品是描绘自宅勒巴斯奎窗外盛开的杏树,整个画面奔放出热情与活力的气氛,可知他是拒绝任何的压抑。直到此时,博纳尔还是充满许多新的理念,他写道:我只是刚刚才开始明白简直就是可以从头再来一次……

     

  • 列宾

    2009-04-21 17:09:46

    1844  作为屯田兵叶菲姆•瓦西里耶维奇•列宾和他的妻子塔奇亚娜的长子出生于乌克兰的丘古耶夫。
    1854  入丘古耶夫的军事地形测量学校学习,开始接受正式美术教育。
    1857   在当地圣像画家伊万•布纳科夫门下学习。
    1863  进入圣彼得堡的艺术家奖励学会素描学校学习。接受克拉姆斯柯依的指导。
    1864  入帝国美术学院。
    1871  《睚鲁女儿的复活》获得美术学院的大奖——金质奖章。
    1872  同维•阿•谢夫佐娃结婚,长女出生。
    1873  在圣彼得堡展出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获得赞誉。开始三年的西欧留学生活。
    1876  回到俄国。在圣彼得堡短期逗留后,在丘古耶夫度过一年时间。
    1877  移居莫斯科。为了得到创作灵感到各地旅行。着手创作《查波罗什人写信给苏丹王》和《库尔斯克省的宗教行列》。
    1882 移居圣彼得堡。
    1884  妻子维•阿•谢夫佐娃同列宾分手。
    1891-92  在圣彼得堡和莫斯科举办的列宾作品大展获得成功。
    1894  被任命为帝国美术学院教授。
    1895  协助设立预备学校,为准备考入美术学院的学生提供帮助。
    1899  以妻子诺尔德曼的名义在库奥卡拉买了一栋别墅。
    1924-25  庆祝列宾八十岁诞辰的展览会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举行。
    1930  9月29日逝世,享年八十六岁。被安葬在“彼纳塔”。
            伊里亚·叶非莫维奇·列宾l844年出生在距离莫斯科以南约七百公里的乌克兰哈尔科夫州的丘古耶夫。今天,乌克兰是一个独立国家,而当时还是俄国的一部分。由于1918年以前俄国使用的历法与西欧不同,因此列宾便有两个生日。即,按照俄国历法(现在称为旧历)他出生于7月24日;而按照今天我们使用的西欧历法(新历)他则出生于8月5日。
            列宾的父亲叫叶菲姆•瓦西里耶维奇•列宾,母亲叫塔奇亚娜(旧姓波查洛娃),列宾是他们的第二个孩子,他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列宾的父亲是兼为农民和士兵的屯田兵,从事农耕的同时还要经常备战。政府令他们在远离俄国中心地区的危险地域屯垦,一方面可以降低军费,另一方面还可以开发农业资源。列宾后来回忆说:“屯田兵的身分很低,惟一排在他下面的便是农奴。”
            列宾出生之时,他的家庭已经富裕了一些,但后来又没落了。列宾在童年时期便显示出艺术上的才能,从少年时代开始他便描绘圣像画和肖像画补充家庭微薄的收入。1854年,他开始在丘古耶夫的军事地形测量学校学习,开始接受正式图画教育。但军事开拓地未获成功而被废止之时,学校也被关闭。其后,列宾开始在当地画家布纳科夫门下学习,并在邻近的村子找到了装饰教堂的工作。
            1863年,十九岁的列宾已经为前往圣彼得堡积攒了足够的资金。他希望就学于培养画家的俄国最高学府一帝国美术学院。在预备阶段,列宾进入艺术家奖励学会的素描学校学习。在那里,他受到优秀的学长、亲密朋友克拉姆斯柯依的指导。克拉姆斯柯依仅比列宾年长七岁,但他因站在帝国美术学院学生叛乱的前列已经十分著名。克拉姆斯柯依和其他十三名学生认为美术学院的方法落后于时代,其观点脱离现实生活,并退学以示抗议。
             在典型的民主、革命思想方面,这种对美术学院传统教理的异议与当时持有进步观点的俄国人是相通的(1861年,实质上的奴隶制度——农奴制终被废除,此时,人权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克拉姆斯柯依不仅鼓励列宾做一位画家,还将他介绍给与文学和艺术问题同样、热烈讨论伦理、政治、哲学思想问题的知识分子团体。列宾在一生中都表现出强烈的人道道义之情。例如,他坚决反对死刑。
             第二年的1864年秋,列宾通过了考试,成为帝国美术学院的学生。他对克拉姆斯柯依的自由思想持有共鸣,并希望能够取得成功。为此,他努力学习,扎实地掌握了解剖学、透视法,以及其他科目的基础知识。1869年,列宾以《约伯和他的朋友们》获得金质奖章,1871年以《睚鲁女儿的复活》获得大奖赛金质奖章,以巨大成功完成了学业。《睚鲁女儿的复活》完全是一幅传统的宗教性主题绘画,但列宾通过将自己的经历投影到绘画之中,表现出他艺术观进步的一面。换言之,列宾创作这幅绘画的时候,想起了1857年安放去世姐姐遗体的昏暗房间和画家感到的深深悲伤。
             列宾创作获得大奖的《睚鲁女儿的复活》的同时,还创作了另一幅气势宏大的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上1870—1873年)。该作品通常被誉为列宾最初的杰作。《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中,画家将注意力放在了纤夫的悲惨生活和劳动环境上,这一点显示出列宾的社会道义之情。与此同时,作品歌颂了纤夫的不屈精神和尊严。1870年和1872年,列宾两次在伏尔加河边度过了数个月,为准备创作这幅绘画做了深入调查。
            列宾l873年《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在圣彼得堡展出时受到广泛称赞,作品在同年举办的维也纳万国博览会上获得了奖章。这样,列宾的名字开始享誉俄国内外。此时,二十九岁的列宾已经有了妻子。1872年,画家同建筑家的女儿维•可•谢夫佐娃结婚。当年,他们的第一个女儿出生。他们一共有三个孩子(两女一男),1884年,由于列宾对婚姻的不忠,妻子离他而去。
             在美术学院的成功使列宾获得了留学奖学金。列宾推迟了留学,直到他完成《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其后的三年问(1873—1876年),他在西欧并主要是在巴黎逗留,此外,还短时间访问了意大利和伦敦。列宾在巴黎逗留期间,印象派画家举办了首次画展(1874年),并引起极大争论。列宾对他们的感情是复杂的,他称赞印象派画家对光和色彩的生动使用方法,但也认为他们的作品缺乏真挚的道德意识。
             列宾1876年6月回国后,在圣彼得堡短期逗留,而后的一年时间是在故乡丘古耶夫度过的。他在那里重新发现了自己的创作源泉。在这片土地上,列宾得到了以后两三年问专心创作的几幅绘画的构思,它们都是有关俄国的主题。列宾常常为发掘一幅巨作的构思花费很长时间。总的说来,他任何时候都同时进行几幅巨作的创作。1877年9月,列宾移居莫斯科,在那里生活了五年后,1882年定居在圣彼得堡。
             列宾一生中的主要时光都是在俄国的这两座大都市度过的,但为了收集创作资料,他在俄国境内到处旅行。例如,l880年他去了乌克兰,1882年去了库尔斯克省,1888年和1899年去了高加索地区,等等。在莫斯科生活期间,列宾常常去莫斯科东北五十七公里处艺术资助者马蒙托夫的庄园一阿勃拉姆切沃。这一时期列宾的众多朋友中有俄国最大的艺术收藏家特列恰科夫。
              列宾在莫斯科度过的五年时间,以及后来在圣彼得堡生活的最初十年时间,形成了他富有创造性人生的核心。这个时期(1877-1892年),他创作出《库尔斯克省的宗教行列》等描绘现代生活大场面的作品,还创作出以《查波罗什人写信给苏丹王》为代表的栩栩如生地唤起俄国过去的作品,并以此建立起名声。此外,这一时期列宾还创作了很多最精良的肖像画。虽然其后他继续创作着精美作品,但未能再次显示出19世纪80年代所达到的那种创造力。
             凭借这些作品,列宾在社会评价和经济上都获得了成功。从1891年到l892年在圣彼得堡和莫斯科举办的列宾作品大规模展览会,使他作为当时俄国一流画家的地位更加牢固。喜悦于广泛反响的列宾在莫斯科展览会举办期间的1892年2月给朋友写了一封信,信上说:“我的展览会引起了极大兴奋,众多的绅士淑女、学生,甚至还有工匠都涌到会场。”当年,列宾被任命为帝国美术学院教授,而他实际踏上讲坛则是在1894年9月。期间的大部分时间列宾都是在西欧旅行中度过的,而这次旅行只是列宾数次西欧旅行中的一次。列宾在国外、特别是在法国也备受重视,1901年他获得法国荣誉勋章。
             不久,列宾便对授课感到了很大满足。1859年3月他写道:“整体上,我对自己的授课感到了极大喜悦和满足。这是我现在最好的消遣。我甚至确信,自己的授课十分出色。与这些年轻人的交往令我振奋,使我幸福。我已经将他们当作自己的年轻朋友。”由于列宾在教学中找到了极大快乐,l895年,对于为准备考入美术学院的学生而设立的私立学校,他还提供了帮助。列宾的学生非常尊敬他,列宾也给很多学生带来了强烈影响。
             尽管在教学中花费了很多时间,列宾还是在努力创作的同时,对社会与政治给予很多的关注。例如,1896年列宾捐赠了一幅绘画,援助为饥饿者建立的基金。粮食不足是这一时期俄国错误经济政策的典型性后果。1905年,工人向沙皇请愿,由于军队向手无寸铁的工人开枪,革命爆发了。列宾认为政府“落后于时代,将会愚蠢地迎来全面的崩溃”,他不希望自己与之相关联,便辞去了美术学院的工作。列宾后来接受学生们要他复职的恳求,1906年回到原来岗位,但第二年他最终退职。
             1899年,列宾在芬兰(圣彼得堡位于芬兰边境附近)的库奥卡拉购买了庄园。他在那里建造了工作室,与女作家纳塔利娅•诺尔德曼建立了家庭。画家使用古罗马家政之神帕那忒斯的名字,为自己的庄园别墅命名“彼纳塔”。列宾购买这块土地的时候芬兰还处于俄国统治之下,但1917年芬兰发表独立宣言,边境被封锁后,住在库奥卡拉的列宾便被从祖国隔离开来。虽然列宾无法回国,祖国的人民却没有忘记他。20世纪20年代,俄国(当时是苏维埃联邦)外交使节团拜访过他。从1924年至1925年,在莫斯科和改名为列宁格勒的圣彼得堡举办了庆祝他八十岁诞辰的展览会。1930年9月29日,八十六岁的列宾逝世,他被安葬在彼纳塔。今天,当地有一座纪念他的博物馆。
  • 劳尔·杜菲

    2009-04-21 16:40:57

     

    劳尔·杜菲,出生在19世纪末、活跃在20世纪上半叶的杜菲,是现代美术史上最具有独创精神的画家之一。平顺的一生,享受着名气、人气与财富多方面的满足,使他的作品充满无尽的自由与幸福的光芒。
    杜菲的创作题材范围较小,这并不是因为受到什么限制,只是一个快乐的艺术家享受着表现的愉悦、痴迷于自己所喜爱事物的自然反映罢了。因此他的作品很容易为大众所辨认和接受。20世纪初有闲阶级生活中所熟悉的休闲活动都是他创作的题材。蓝色的大海、赛会、音乐会、舞场等,通过画家笔下几近东方写意般的线条,泼墨般色彩的描绘,洋溢着明朗、轻快、甜美的气息,高度的概括,强力的表现,正是画家充满魅力的真正原因。杜菲虽然简单地被划归为野兽派画家,其实他收到多种绘画运动的影响,严格说来并不属于任何一个流派。他首先以印象派画家身份起步,继而尝试野兽派和立体派的画风,最后以他极具个性的风格投身艺术创作。
    观赏杜菲的作品是件愉快的事,画家独特的造型和用色将观者无障碍地带入他的世界,这世界展现了纯粹的祥和宁静,揭示 另一束的精髓和本质。

    1877  6月3日出生于诺曼底的哈佛,为九个孩子中的长子。
    1891  十四岁从学校毕业,为负担家计而到公司当职员。
    1892  进入哈佛市立美术学校上夜间课程,并到路惠勒尔的画室学习,认识布拉克和佛利斯。
    1898  入法国陆军服役,未满一年就解除兵役。
    1900   获得奖学金,进入巴黎国立美术学校里昂·波纳的画室。
    1901  在法兰西斯艺术家画廊展出作品。
    1706  在贝尔特·威尔画廊举行首次个展。
    1910-11   为阿波里内尔的《动物诗集》首次绘制木刻版画。
    1911  以木刻版画为保罗·波伊瑞作布料图案设计。
    1912  担任世界性的丝织品公司之美术指导。服饰设计师保罗·波伊瑞(1879-1944年)。
    1921  在巴黎的柏汉姆·琼尼画廊举行个展。
    1934  到英国旅行,画了阿斯科特赛马场及考斯的赛船。
    1936  受托为1937年巴黎万国博览会的电气馆绘制壁画。
    1937  首次遭受关节炎病痛的打击。
    1939  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而逃到圣坦尼·休尔·杉同,次年则躲到法国南部。
    1947  在巴黎的路易·卡雷画廊举行个展,两年后则在纽约的路易·卡雷画廊举行个展。
    1951  在医生的劝说下到亚利桑那州的土桑疗养。
    1952   返回法国。在佛加圭尔买下工作室。
    1953  因心脏病逝世。葬于尼斯的西米埃修道院墓地。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画家,所呈现的形象几乎是定型的,丑闻、悲剧、糜烂的性,酒精或药物中腐蚀人生,这些所谓波希米亚人的生活方式,往往促使他们早天。例如图鲁兹·劳特累克、凡·高、莫迪里阿尼、高更等等数不尽的画家们,都是在这样的生活方式中断送了性命。然而劳尔·杜菲(RaoulDufy)却截然不同。他个性保守、温和又活泼,一生中与戏剧性的事件或悲惨境遇无缘,不论在个人生活或是艺术方面都拥有丰硕的成果。像他这般比其他人都顺遂的人,也将他的幸福透过绘画而绽放光芒。
         劳尔·杜菲l877年6月3日生于法国港口都市哈佛的一个重视教养但贫穷的家庭。父里昂·马瑞斯·杜菲在当地的金属公司担任会计,母亲玛丽·乌洁妮·伊达是个要照顾九个孩子、忙碌的家庭主妇。父亲在单调的工作之余,对艺术有着明显的喜好,他在城里的教会负责管风琴演奏以及圣歌合唱团的指挥,也培养孩子们对艺术和音乐的兴趣。做父亲的恐怕不曾想过在他的孩子中确实有谁会走上艺术之路,那只不过是个梦吧,然而其中有四个孩子进入了艺术的领域。里昂是钢琴老师,加斯顿是音乐评论家,劳尔和尚恩则成为画家。
         劳尔-杜菲是家中的长男,1891年十四岁时从学校毕业之后,有五年的时间为了负担弟妹们的养育费,而到瑞士的咖啡进口公司路得和郝舍公司里工作。在工作中仅有的乐趣,就是眺望窗外的风景。由于他的办公室就面对着哈佛港,有时他会画下港口船只或卸货工人的忙碌情景。
         杜菲在早期所绘的钢笔画中,就已清楚地呈现了他未来的发展潜能,因此父亲便劝他到哈佛的市立美术学校上夜间的课程。1892年,杜菲进入学院派画家查理士·路惠勒尔的画室学习素描。他和年轻的同学乔治·布拉克、欧顿·佛利斯结为好友。路惠勒尔坚信所有伟大的绘画,都必须建立在扎实的素描基础上。即使过了十年之后,杜菲提到路惠勒尔时仍然充满了敬爱和感谢之情,他表示“路惠勒尔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是具有古典风范的伟大素描家。我们都以非常尊敬和崇拜的心来仰慕他”。
         1898年,杜菲被征召到陆军服役,他的工作和绘画课程都因此中断。按法国的规定,兵役期通常为两年,当时由于已是音乐家的弟弟加斯顿志愿加入军乐队,杜菲则入伍不满十二个月就解除兵役了。这是因为法国的法律禁止两个兄弟同时服兵役,所以杜菲得以提前退役。
         1900年退役后的杜菲获得了哈佛市所提供的每个月二百法郎的奖学金。他以这笔钱前往巴黎,进入国立美术学校里昂·波纳的画室。杜菲在此接受非常严格的学院派教育。波纳虽然是与印象派及后印象派同一时代的人,但是他的观点却是深植在古典的传统中。杜菲完成了四年的课程,他从不曾否定这样的训练。但是后来他曾感慨地表示,对于真正具有才气和独创性的年轻画家来说,正规的美术教育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很有可能大干正面的意义。不过保守而温和的杜菲,并没有把自己视为那类才气横溢的画家之列的意思。
         杜菲在国立美术学校求学的时候,与同样来自哈佛的朋友佛利斯一起住在蒙马特寇特街的十二号房子。在他的同学中有许多人都是过着波希米亚式的颓废生活,但是杜菲完全没有沾染这股气息,他比较喜欢到音乐会堂或合法的剧场、古典音乐厅等地方。虽然生活态度极为保守,但是丝毫不曾忽略身边的艺术动向。他离开了封闭的画室之后,以印象派的风格在巴黎街头写生,偶尔也画油画。1902年杜菲将他的一幅粉蜡笔作品拿到一个前卫画廊,画廊负责人看了随即买下。四年后杜菲举行首次个展。
         国立美术学校的课程结束后,杜菲继续以印象派的风格作画,并且通过画商卖出了一些作品。1905年他在沙龙举办的野兽派画展上,对于野兽派画家们鲜艳强烈的色彩和大胆新颖的风格深深震撼,他再也无法满足于自己的画风,决心探究出属于自己的方向。他仍然以巴黎为主要活动地点,然后和佛利斯、阿贝尔·马克耶结伴写生旅行,尝试运用野兽派大胆的色彩。1908年他则与乔治·布拉克一起到马赛,并且开始实验立体派的风格。
         杜菲于1911年与乌洁妮·布莉颂结婚。关于乌洁妮,一般只知道她声誉尼斯,是在哈佛的女帽店工作时认识杜菲的,除此之外就别无所知了。两人之间的关系,外人也无法得到更多的了解。杜菲对自己的个人生活,极端严守着私密性,不过在尼斯美术馆所展出绘于1930年的作品《杜菲夫人画像》,则可确信当时他两人仍然还在一起。这件作品是他所画极少数正式的肖像画之一。两人之间并没有子嗣,无法确定自何时起,两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已完全没生活在一起了。乌洁妮是在杜菲逝世九年后的1962年过世的,葬于尼斯。她将许多先夫的作品赠给尼斯美术馆,这座美术馆便是以这些作品成为日后杜菲收藏品的基础。
         和乌洁妮结婚后,杜菲的绘画事业很明显地受到影响。三十四岁的杜菲觉得自己仿佛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他必需负起养家糊口的责任,认为自己不能再过着“梦中如王子、生活如乞丐”的日子。但是在他展示了实验性的作品后,却没能出售,画商也都与他断绝来往。一文不名的杜菲,有幸遇到一位很关心画家困境的慈善家,免费提供他位于诺曼底的农舍,让杜菲得以解决经济上的问题。在这里,他同时发展着自己的风格,并以插画来作为他的副业。结果他在插画的收入更大于创作所得。杜菲最初的插画作品是为纪尧姆·阿波里内尔《动物诗集》所绘的木刻版画插图,虽然他只得到微薄的收入,不过这些作品也证明了他的艺术才华,画作具有销路了。l911年,服饰设计师保罗·波伊瑞看到杜菲的插画后,询问他是否有意愿以木刻版画为其作布料图案的设计。杜菲不顾那些自恃甚高的同行们的嘲笑,看在金钱的份上,很爽快地便答应了。
         波伊瑞为了这项新事业,特地在蒙马特租了一间小小的工厂。杜菲就在这位于吉尔曼街的新画室里雕刻木版,研究颜色的搭配。他的设计在工厂印染后,成为高档价位的围巾和服装。对杜菲来说,看到那些他从不敢奢想会买他画作的巴黎上流阶级的夫人们,斤欠喜地把他设计的围巾披在身上,真是感到莫大的安慰。
         杜菲以自由签约者的身分,和波伊瑞合作之后,他又接受了丝织品领域闻名全球、位于里昂的比安奇尼·费里耶公司,聘请他担任美术指导的职务。这份有固定薪资、只须在规定的时间内上班的工作,为他带来经济上的稳定。由于他每天的生活都是事先可以预料的,使他能够配合进度完成工作,这对杜菲来说正是最理想的状况。不过,不久后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样的生活只得被迫中断了两年。
    杜菲与他那些以布拉克为首的理想主义型的朋友完全不同,他没有像他们那般志愿走入战争前线的高昂情绪,而是留在后方为战事的海报或报纸绘制具爱国意义的木刻版画。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期间(1914-1918年),他靠着绘画或插画度日,至于发生在他身边种种悲惨的状况,似乎都不会对他有所影响。          1919年里昂方面的工作又恢复了,这份工作一直持续到1928年,之后他才把重心逐渐从设计移向绘画。
         1920年春天,杜菲偕妻子迁往法国南部里维耶拉的丘陵地带、一个名为凡斯的小城租了一间房子,这可以说是他成年以来第一次能够全心专注在绘画上。也正是在这个时期,他走出了自己的艺术之路,如鲜艳的色彩、活泼的曲线、蔓草花纹的设计等具有个人特色的风格,都成形于这个时候。
         1921年,巴黎颇负盛名的柏汉姆·琼尼画廊接受杜菲的申请,举行他的个人画展。这次展出获得了相当程度的成功,更让他高兴的是,他有几件作品也被卖出了。对他来说,这不仅是增加了收入,也从而发现自己的新画风能被人们所接受,使他更充满了信心。
         拥有经济上的安定、也对自己的风格产生自信心的杜菲,此后的三十年一直保持着创造力,除了数千件的油画、水彩画、不透明水彩画之外,还有数不尽的素描、铜版画、石版画及陶艺作品。此外,他也接受从事一些商业性的工作,如1937年为巴黎万国博览会的电气馆所绘制的巨大壁画,就是其中最为人所知的。
         杜菲虽然没有撤出他在蒙马特的画室,但较多的时间仍是待在法国南部。之后他为了寻求新的形象和销售渠道,也前往英国、意大利、比利时、西班牙、摩洛哥、美国等地旅行。
         杜菲虽然时常遭到严厉的批评,不过他却广受欢迎,在商业上获得相当大的成功。这是因为在非具象的画作领域中,世界上重要的收藏家们都对杜菲作品易于领会的魅力顷心,极力收藏。但是在1937年,杜菲首次遭逢他人生的重大危机。六十岁那年,他罹患了风湿性关节炎,病情日益恶化,到40年代的末期,他的手脚已无法自由活动。走路的时候必须靠着拐杖,他的手和手腕时常痛得厉害,让他无法握住画笔。1950年当他开始考虑是否被迫将放弃绘画事业时,他接受了一位美国内科医生弗莱迪·洪巴贾的提议,到马萨诸塞州波斯顿的犹太人纪念医院进行治疗。杜菲在这里注射一种以副。肾皮质荷尔蒙为基础的新药剂,最后虽然不能使他的健康完全恢复,不过他的手已经能够再度活动了。1951年他听从洪巴贾的劝告,搬到亚力桑那州的土桑,由于当地温暖、干燥的空气,使他的病况也更减轻了。杜菲住在亚力桑那州一年,非常想念家乡,1952年便返回法国,在法国号称最干燥的地方,亚维依附近的古老城镇佛加圭尔买下一间画室。
          虽然这时候他的关节炎已控制在能够忍受的程度,不过他整体的健康状况却逐渐恶化了。1952年冬天感染了严重的肺炎,1953年3月23日又引发冠状动脉血栓,25日早上以七十六岁之龄离开人世。
         杜菲的遗体葬于尼斯的一个可眺望到地中海的西米埃修道院墓地。在他的葬礼上,鲁涅·古斯朗读祭文,他道出了众人的心声:“人生的小小喜悦已随着杜菲而远去了。如果他未曾留下不朽的作品,我们今后或许将不会如此地爱着天空与大地了。”

  • 杰克逊·波洛克

    2009-04-20 17:02:49

    杰克逊·波洛克是美国20世纪最著名的画家,同毕加索、马蒂斯一样,在现代主义艺术殿堂中占有一席之地。19世纪的人们如果看到他的作品,也许会感到那是像没有希望获胜的赌博一样而不会予以认可。而今天人们对波洛克的极高评价正来自于这些作品。考虑到这一点,人们一定会惊慌万分。波洛克具有受到极大压抑的偏执狂性格,从通常观点看来,他的绘画生涯也与众不同。尽管他忍受着极大的精神痛苦而专心于绘画创作,但他找到自己道路之时,只掌握了作为画家的极其初步性技能。但最后,波洛克越过了苦难道路上的所有障碍,加上良妻子丽·库力拉斯勒的无私支持,他终于创作出众多令人叹服的优秀作品。

    1912  出生于怀俄明州寇第镇,是鲁洛伊·波洛克与史黛拉·梅·玛库雅之子。
    1920  鲁洛伊离家赚钱,但仍与家人保持联络,休假都回家。
    1930  前往纽约投靠格林威治村的两位哥哥。进入艺术学生联盟,认识画家托马斯·哈特·班顿。
    1935  因班顿离开纽约,陷入忧郁症与酗酒的恶性循环。为“联邦艺术计划”雇用,绘制政府机关的巨型壁画。
    1938  因酗酒而遭“联邦艺术计划”解雇,因酒精中毒被送至纽约的怀特·普列恩斯医院治疗。
    1939  接受荣格派心理分析治疗。认识大都会美术馆馆员约翰·葛雷安。
    1941  与丽·库拉斯勒认识,随即陷入热恋。
    1943   被介绍给美术牧藏家佩吉·古根汉,在其画廊展出《人物速写》,并于年底在该画廊举办第一次个展。
    1945  与丽·库拉斯勒结婚,一起搬到长岛的农家。
    1946  改建仓库做工作室,开始尝试破天荒的滴流技法。
    1947  佩吉·古根汉的画廊关闭,贝蒂·帕松斯接手成为他新的经纪人。
    1950  摄影家汉斯·纳穆思拍摄了在工作室作画的波洛克。
    1952  改由专门经营抽象与超现实主义绘画的画商西得尼·詹尼斯作经纪人。
    1955  因酒精中毒的影响而中断创作。与模特儿露丝·库里谷曼外遇。
    1956  库拉斯勒前往欧洲散心,库里谷曼住进波洛克家中,8月波洛克因车祸死亡。

            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Pollock),1912年1月28日出生于怀俄明州的寇第镇,是五兄弟中的幺子。波洛克开始受世人瞩目的时候,他和他的经纪人都非常重视其出生地所带来的西部形象,把他包装成“未受都会污染的牛仔画家”。这样的宣传虽然在20世纪40年代的纽约大受欢迎,但包装的完全是谎言。寇第镇确实是从名演员“野牛比尔”威廉·寇第的名字而来,拥有拓荒的形象,但波洛克在这里出生后不到一年全家就搬离了寇第镇。
            波洛克一家在杰克逊·波洛克满一岁前就举家离开寇第镇,搬到加州的圣地亚哥。一年后又搬到亚历桑那州的凤凰城,不停地搬家成为波洛克青春时期的家常便饭。其父鲁洛伊是所谓的人生失败者,在加州、亚历桑那州各地不停地换工作,种过水果、卖过石材、当过牧羊业者、经营旅馆、移送牛只等等,都无法使一个有众多孩子的家庭经济安定。到波洛克长大成人时,鲁洛伊几乎已脱离了这个家庭。他到处打零工,赚钱的时候就寄钱回来,虽然也写信,但却很少回家。
            因此波洛克可以说是在母亲的教养下长大的。其母史黛拉是一个要求严格的女性,对儿子们关怀备至,她溺爱所有的儿子,尤其是幺子波洛克。这造成了波洛克一生背负着母亲过度的神经质,这在许多作品中都表露无遗。
            年轻的波洛克也有许多烦恼。虽然沉默寡言、内向但却容易情绪激动,因此他曾在中学被退学两次。在青少年时期,波洛克开始对神秘的神学感兴趣,尤其臣服于从加州发展出来的印度神秘学学者克里希那穆提的学说。克里希那穆提学说的基本精神,是经由自我发现、自我认识来追求幸福。这个思想极大地影响了波洛克,成为他一生信念的核心。
            不擅言词但认真的个性,让年轻的波洛克在十几岁时就认为“艺术表现”是自我发现的惟一途径。他并不是错觉自己有艺术方面的才能,而是自己说服自己毫无天分,换句话说,波洛克并非靠发展与牛俱来的天赋,而是靠意志力成为艺术家。
            1930年,十八岁的波洛克前往纽约格林成治村(Greenwich Village)投靠哥哥法兰克与查理,法兰克与查理在纽约美术界虽不起眼,但却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着母亲的期望。波洛克在兄长的建议与帮助下,随查理进入了艺术学生联盟,跟随地方主义画家托马斯·哈特·班顿(Thomas Hart Benton)学习。班顿狂野但狭隘的画风在20世纪30年代初名噪一时,当时有的艺评家认为他那跃动的“牛仔风”壁画,是对欧洲现代主义的适时解药,甚至期待他成为第一个美国独创的绘画流派。班顿像朋友一样地对待波洛克,劝他放弃追求神秘学,建议他可以更有男子气概一点。就这样波洛克进入了二十岁,像一个都市牛仔般在格林威治村彷徨徘徊。由于班顿很爱喝酒,波洛克也受其影响,没过多久就罹患酒精中毒。
            班顿于1935年离开纽约,波洛克由于失去年长的朋友而陷入忧郁,必须靠连续好几天的痛饮来疗伤,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其实当时波洛克已经自立,为罗斯福总统救济大恐慌失业者的新政策之一、公共事业促进局(WPA)的“联邦艺术计划”工作了一段时间。波洛克与WPA签约,制作政府机关的壁画,但1938年6月因酒瘾越来越严重,终于被“联邦艺术计划”解雇。之后,波洛克更因此借酒消愁,两天后因急性酒精中毒而被送入纽约的怀特·普列恩斯医院治疗。
            波洛克住院将近四个月。这期间治疗计划的一部分就是让他画素描,因此留下了许多册描写动摇心灵状态之素描集。素描能力不足原本是阻碍波洛克在艺术上发展的原因之一,但这些素描集显示即使没有丢勒(Albrecht Durer)的水准,他在技术上也绝非缺乏才能。波洛克任由描画的笔尖跟随自己性格的分裂潮流,即抛开具象而放任自己进入超现实与抽象的世界。在人生最低潮的时候,波洛克看见了自己所追求的艺术进步的线索。
            出院后,波洛克开始尝试过正常的生活。1939年,他开始接受荣格派(carl Jung)的心理分析治疗,虽然医生在治疗酒精中毒上失败,但通过由绘画数量众多的超现实素描让他表达出潜意识中的恐惧,成功地引导出他心中那个不擅言词的艺术家。不久波洛克即被大都会美术馆馆员约翰·葛雷安所注意。葛雷安是原始艺术的爱好者,他认为波洛克缺乏适应性的个性是其追求心灵上的真理之证据。这也成为后来波洛克给一般大众的印象——一个乩童般(shaman)的画家。
            1941年,葛雷安介绍波洛克与丽·库拉斯勒(Lee Krasner)认识。库拉斯勒是出生于布鲁克林的第二代俄裔犹太人,比起波洛克,她在曼哈顿艺术圈已小有名气,两人随即陷入热恋。通过库拉斯勒,波洛克得以跻身于纽约艺坛的中心,并因此于1943年与大收藏家佩吉·古根汉(Peggy Guggenheim)认识,即后来以其美术收藏为基础、设置古根汉美术馆的女性。同年古根汉经营的“本世纪艺廊”开幕,春季展即展示了波洛克的画作。其中《人物速写》大受好评,例如著名的荷兰画家皮特·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即这样称赞道:“这是我在美国所见,最令我感兴趣的一件作品。”古根汉随即应要求在1943年11月为波洛克举行了第一次个展。这次展览在艺术评论界引起了一片赞赏声潮,《纽约时报》的艺评专栏写道:“波洛克的才能像火山一样汹涌强烈。”
            1943-1947年间,古根汉又为波洛克举行了三次个展,着实地提高了他的名声。但佳评如潮并不代表购买同样旺盛,这样的情形一直持续到波洛克过世,即使是一流的艺术经纪人也无可奈何。1947年古根汉经营的“本世纪艺廊”关门,她说服有引导美术界潮流之称的贝蒂·帕松斯接手推销波洛克,但波洛克的作品始终叫好不叫座,波洛克将原因归咎于帕松斯能力不足,因此于1952年擅自解约,另外委托专门经营抽象与超现实画作的画商西得尼·詹尼斯。詹尼斯虽然成功地卖出很多极高价的作品,但波洛克生前最高价的作品也只有八千美元,因此他在经济上一直捉襟见肘。
            1945年秋天,波洛克与丽-库拉斯勒结婚,并搬到长岛的东汉普敦附近的小农家,与波洛克所熟悉的、充满诱惑的曼哈顿酒馆区距离三小时车程。朴素的农家、凉爽的海风,波洛克开始过着与妻子一起到海边漫步、捡拾漂木及贝壳的日子。远离酒精、处身于洗涤心灵的优美环境,解放了他心底无尽的艺术潜力,波洛克开始努力成为世界最受瞩目的艺术家。刚开始他在二楼卧室创作,有时也在地板上作画。1946年夏天之前,波洛克将挡住海景的仓库搬移并改建成工作室。由于这间工作室,波洛克才得以脱离传统的绘画技法。越来越常在地上作画的波洛克,除了直接从罐中倒出油彩,也用棒子或笔沾颜料滴在画布上。
            1950年秋,摄影家汉斯·纳穆思(HansNamutll)拍摄了在工作室作画的波洛克。当时,他正在制作巨幅滴流作品,这很有可能成为他最杰出的一件。但悲剧再度发生,任拍摄工作接近完成的时候——存戒酒两年后的波洛克又一次坠入酒精中毒的陷阱。从此以后,波洛克的人生就一直走下坡路。
            20世纪50年代中期,波洛克的创作活动已经断断续续,作品亦失去自信,朋友们也渐渐无法忍受他的自暴自弃。波洛克与库拉斯勒之间的关系开始恶化,甚至和年轻的模特儿露丝·库里谷曼搞外遇。1956年夏天库拉斯勒到欧洲散心,库里谷曼就住到长岛波洛克的家中来了。8月11日傍晚,波洛克驾驶的敞篷车冲出路基,造成库里谷曼受伤、波洛克自己也从撞得稀巴烂的车内飞出,一头撞上橡树而死的惨剧。
            就这样,现代美术史上最富传奇性的画家结束了他的生命。

    《蓝棒:No.11,1952》  波洛克作  1952年  210×486.8厘米  油画  堪培拉 澳洲国立美术馆藏
            到1952年为止,波洛克都沉浸在无法再度振作的精神危机中,引起议论的名声虽然几乎和毕加索一样显赫,但却没有给他带来名誉和金钱。1952年在贝蒂•帕松斯画廊的最后一次个展,大幅作品一件也没有卖出去,甚至还有一幅遭到毁坏。波洛克酗酒且异常的行为终于使得朋友一个个远离,连有耐心的妻子丽•库拉斯勒也忍受不了。波洛克几乎无法振作精神画画,经常在巨大的压力下泪流满面。在这样的状态中,由于友人、建筑师东尼•史密斯一再的拜托,波洛克才终于完成了最后一幅杰作。
            史密斯确信波洛克可以回归到像1950年《秋之韵律》般的创作状态,疲惫的画家也开始准备迎接挑战,结果产生了非凡的作品《蓝棒:No.11,1952》。与《秋之韵律》不同,作品充满了缤纷的色彩。即使是一幅抽象画,这件滴流作品有时也被评论为非常“巴洛克”。波洛克的所有滴流作品并非件件成功(一旦他认为失去控制、构图不协调时,就破坏作品),《蓝棒:N0.11,1952》其实也差一点就面临失败。由于使用铝颜料使得画面更光色闪耀,面临“色彩爆炸”的波洛克灵机一动,在身边一根木棒上涂满了颜料,然后将木棒压在画布上,制造了八个奇妙的直线条纹。这些“蓝棒”使作品风貌为之一变,奇迹般地拯救了画面的不协调。《蓝棒:No.11,1952》于1973年被澳洲国立美术馆收购,据称价格高至二百万美金,到目前为止都是澳洲最珍贵的艺术品之一。

  • 乔治·布拉克 传记

    2009-04-20 16:45:09

    乔治·布拉克(Georges Braque,1882—1963),法国画家,立体主义代表。1882年5月13日生于塞纳河畔的阿让特伊,他的父亲是位房地产经纪人。1963年8月31日卒于巴黎。他的影响实际上并不比毕加索小。他与毕加索同为立体主义运动的创始者,并且,“立体主义”这一名称还是由他的作品而来。另外,立体主义运动中有多项创新也皆是由他作出,例如,将字母及数字引入绘画、采用拼贴的手段,等等。布拉克的作品多数为静物画和风景画,画风简洁单纯,严谨而统一。“他比所有其他的立体派画家更多地带来不可缩减的具体和一针见血的分析,带来少有的和谐色彩和他的任何同伴都无能为力的典雅流畅的线条。布拉克的作品多数为静物画和风景画,画风简洁单纯,严谨而统一。“他比所有其他的立体派画家更多地带来不可缩减的具体和一针见血的分析,带来少有的和谐色彩和他的任何同伴都无能为力的典雅流畅的线条”。布拉克出生于塞纳河畔阿尔让特伊的一个漆工家庭,其父亲和祖父都是业余画家,这使他自幼便对绘画产生浓厚的兴趣。1893年,布拉克全家移居勒阿弗尔,不久他便在当地一所美术学校学习。1902年,他进入巴黎美术学校,受到博纳的指导,后又转入安贝尔学院。他于1904年创办了自己的画室。1905年在参观了秋季沙龙之后,他对野兽派绘画产生浓厚兴趣,遂在以后两年中参加了野兽派绘画运动。不过,他的作品却以其“安祥如歌一样”的基调,与那种色彩强烈、笔法奔放而令人兴奋的地道的野兽派作品风格迥异。“他的性情极为平稳,因而不滥用野兽派画家陶醉其中的自由。”(雷蒙·柯尼亚等合著(现代绘画辞典),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第39页)。1907年,他与毕加索相识,深为其作品《亚维农的少女》所倾倒,两人遂成为至交,共同筹划起立体主义运动。布拉克和毕加索在分析立体主义时期所作的作品,风格非常接近,以致于摆在一起难辨孰人所为。这在艺术史上是极其少见的现象。两人不仅画法相同,而且所选题材也十分相似。他们都偏爱画乐器。布拉克在画中对于物象的分解,要比毕加索更加极端。他多数是在静物画中进行这种分析形体的实验。这也许是因为静物画对他说来较少约束之故。
      1908年,布拉克来到埃斯塔克。那儿是塞尚晚期曾画出许多风景画的地方。在那里,布拉克开始通过风景画来探索自然外貌背后的几何形式。其《埃斯塔克的房子》,便是当时的一件典型作品。在这幅画中,房子和树木皆被简化为几何形。这种表现手法显然来源于塞尚。塞尚把大自然的各种形体归纳为圆柱体、锥体和球体,布拉克则更加进一步地追求这种对自然物象的几何化表现。他以独特的方法压缩画面的空间深度,使画中的房子看起来好似压偏了的纸盒,而介于平面与立体的效果之间。景物在画中的排列并非前后叠加,而是自上而下地推展,这样,使一些物象一直达到画面的顶端。画中的所有景物,无论是最深远的还是最前景的,都以同样的清晰度展现于画面。由于布拉克作此画的那个阶段,画风明显流露出塞尚的影响,因而,这一阶段又被称作“塞尚式立体主义时期”。
    布拉克和毕加索在分析立体主义时期所作的作品,风格非常接近,以致于摆在一起难辨孰人所为。这在艺术史上是极其少见的现象。两人不仅画法相同,而且所选题材也十分相似。他们都偏爱画乐器。布拉克喜爱音乐,所以乐器和乐谱在其作品中尤为多见。这幅作于1909—1910年的油画《曼陀铃》,是布拉克分析立体主义时期的一件代表作。而在同一时期,毕加索的画中也曾出现这种乐器。
        据说,立体派画家对于曼陀铃这一题材的偏爱,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当时著名诗人马拉美(Mallarme)的影响。在马拉美的诗作中,曼陀铃是一种最受偏爱的象征物,具有多重的隐喻。它由于自身能够奏出音乐,面被当作艺术创造的象征,同时,又因其状似女性的子宫,而被视为一种类似的创造之暗示。不过,对于立体派画家说来,马拉美的影响,与其说是在于他的将乐器作为题材的选择,不如说是在于其诗歌创作中分解与重构的艺术技巧。立体派画家将客观的物象分解,并将分解的碎块在画中重新组构。这里多少有马拉美的影响。
    相对说来,布拉克在画中对于物象的分解,要比毕加索更加极端。他多数是在静物画中进行这种分析形体的实验。这也许是因为静物画对他说来较少约束之故。在《曼陀铃》这幅静物画中,那个被形与色的波涛团团包围的乐器,隐没在块面、色彩与节奏的振颤中,所有要素都与那具有音响特质的阴影、光线、倒影等产生共鸣。整个画面布满形状各异的几何碎块,我们几乎找不到一点空着的地方,也找不到一点不具动感的区域。那四处弥漫的光,那些朝着这个或那个方向倾斜的块面,相互之间彼此呼应。正如布拉克在一本书中所描述的那样:“回声应随着回声,所有一切都发出了共鸣”。而真正能够使众多视觉要素统一起来的,则要算是画面中心的曼陀铃上那个圆孔;这个深色的图形也是画中所有交叉的斜线所交会的中心。从而,这幅画的生命力便是由两种不同方向的运动所派生:一是向上的运动;一是旋转的运动。画中的色彩,仍象他早期作品的色彩那样简单,不过,在不失其纯朴特质的基础上,显得更加明快和富于变化。
        1910年,布拉克曾在一幅题为《小提琴及水罐》的静物画上端,以逼真画法画了一颗钉子,从而使这幅画看上去象似挂在这钉子上一般。当时报界曾对此大肆攻击。然而这一创举却受到立体派画家的效仿。此后,布拉克又将字母及数字作为母题引入画面,还在画中画出足以乱真的假木头和假大理石。再到后来,他索性更进一步,直接把真实的东西(通常是纸片、木片等)拼贴到画面上去。这样,便诞生了拼贴这一综合立体主义的绘画语言。
       布拉克的拼贴画创作,是从1912年开始的。他试图通过一系列拼贴而成的抽象图形,来强化画面的构成效果。他的制作过程越来越简洁、大胆,作品的效果也愈加直接、明了。他从抽象起步,再慢慢地转向具象,在交迭的抽象图形中寻找他的主题。他的拼贴,除了采用纸片外,很少采用其他材料。这种往往被人们视为不具有艺术品质的材料,却给布拉克的“建筑性绘画”创作,带来极大的便捷。
      布拉克作于1913年的《单簧管》,是他的拼贴代表作。他以木纹纸、报纸及有色纸,在画面的中央拼贴出一组简洁的形状,并以铅笔在这组形状的周围勾画出线条和阴影。在这里,客观的物象与主观创造的成分相互融合,从而产生一种虽使人意外却又令人信服的造型价值和亲切感。在这个朴素而严谨的画面结构中,每一视觉要素,无论是不同的纸片还是轻淡勾画的线条,都成为一种符号。那些线条使剪贴的图形获得某种依托和含义,甚至还能让人从中感悟到某种精神内涵。通过拼贴,艺术家将一些似已被人忘却的表现因素,尤其是对材料及色彩的审美感受,向观者昭示。这显然与分析立体主义的风格大异其趣。第一次世界大战布拉克应征入伍,战后继续作画。后来逐渐脱离了早期立体主义的刻板式,几何语言经修改变更为比较自由和轻描淡写的形式,色彩朴素而又协调,画面上适度折衷自然主义的情趣,平静和谐而优美,构成一种新的艺术境界。
    布拉克也是一位雕塑家、插图家和舞台设计家。他的绘画有装饰趣味。获得了1948年威尼斯艺术节的第一大奖。评奖人确认他是本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1952~1953年为卢佛尔宫伊特洛里亚厅设计的天顶画,很有诗意。布拉克对20世纪西方现代派艺术的影响力是很大的。毕加索把他和詹姆斯·乔伊斯并列,称他们是当代“两个最费人猜疑却又人人都能了解的人”。
    乔治·布拉克乔治·布拉克,这位曾经帮助创立了具有革命意义的立体绘画风格并且以后很少放弃这一风格的法国画家,获得了1948年威尼斯艺术节的第一大奖。评奖人确认他是本世纪最
    重要的艺术家之一。
        布拉克在18岁的时候移居巴黎学画。正如巴黎北部艺术家中心地蒙马特区的其他学员一样,布拉克首先受到了马蒂斯的影响,并在1905年经历了一段野兽派时期。然而,具有决定意义的是他两年后结识了毕加索,当时毕加索正在绘制的《亚威农的少女们》强烈地感染了布拉克。
        布拉克和毕加索在他们的油画中都摒弃了自接表现自然的手法,夸大并扭曲了物体及其各个面的几何图形。评论家称这一风格为“立体主义。”

  • 徐芒耀

    2009-04-20 10:11:11

    暂无
  • 靳尚宜

    2009-04-16 09:58:00

    1934年出生于河南焦作市。
    1953
    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
    1957
    年以优异的成绩完成油画专业研究生学习,此后一直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 1958年起,他的油画作品不断参加全国美术展览,历史画多幅被革命历史博物馆收藏。
    1980
    年以后,他作为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一工作室的主任与教授,以自己丰富的经验培养了许多人才,同时以大量肖像作品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被评论家称为当代中国油画的代表画家。
    80
    年代早期,他曾应邀在美国纽约市立大学东方艺术系讲学,并在美国和欧洲各艺术博物馆访问、研究。
    80年代以后的作品中,他将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念与欧洲古典油画技巧结合起来,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出版了多种个人画集。
    他的《塔吉克新娘》、《青年歌手》、《瞿秋白》、《医生肖像》、《画家》、《晚年黄宾虹》等作品成为中国当代油画的代表,得到了广泛传播。
    1983
    年,他担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
    1987
    年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党务委员会委员。
    中国国家艺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文学艺术联合会副主席。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