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确定的时间与现实变形

    2009-10-16 13:03:18

    不确定的时间与现实变形

    ——关于当代中国的艺术

     

    王春辰

     

    中国发展之快出乎想象,世界发展的整体态势又难以尽全。因此我们产生了认识当代中国的好奇,这种好奇不仅来自中国内部,也来自世界各地;反过来,今天的中国也更渴望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就此而言,也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候。

    那么,作为认识世界的方式之一,艺术就成了这种相互认识、相互了解、相互借鉴的对象和形式;没有艺术的世界是无味的空洞世界,而闭塞、单一的艺术则会造成不健全的艺术。艺术,于是成为观照现实、反思自我、表达情感的方法,成为当今世界最具活力的文化载体之一,艺术越来越演化成为现代社会的存在形式。

    正因为此,艺术与社会形成了新的关系,也需要从新的视角去观看中国的当下艺术变化。

     

    一、多样性大于单一性

     

    今天的艺术不再单一,其选择性越来越强烈。作为一种总的艺术生态,它更加具有全球化的趋势。汉斯·贝尔廷提出“全球艺术”(Global Art)的概念来应对今天的艺术现状,这不失为一种观察的姿态。1艺术的创作风格、选择的媒介、体现的功能已经全面发展,其内在的单一逻辑线索已经被多样性取代,无论在欧美,抑或在中国这样一个急速变化的国家里,艺术都不再是单一的面貌,从事艺术创作和实践的人都不再是单一的人群。

    在中国,艺术呈现为多样混杂的局面,既有超级写实的自然主义,也有抽象思辨的观念主义,也有新媒介探索的实验主义。艺术家的社会结构与存在方式也体现了中国社会之变,从过去单一的体制内艺术家到现在的自由艺术家,艺术家既可以在机关、学校、画院、部队内工作、创作,也可以从事自由的职业创作,艺术家的身份向社会层面扩散,艺术家的群体越来越庞大。当我们关注、研究中国的艺术时,中国艺术家在社会中的身份特殊性就不得不是纳入观察的视角之一,忽略这种社会存在的多样性,就可能无法了解中国当下的艺术的多样性的原因和内涵意义。在研究中国的当代艺术时,艺术家的社会构成与社会身份都影响着他们的艺术创作和艺术思想。

    在中国这样的一个艺术家群体众多的国度里,艺术的差异性样态既不完全是社会身份所致,但某种程度上也受到这层关系的影响。艺术的多样性既来自艺术史变迁与发展的丰富性,同样也因为社会转型而造就了不同观念下的艺术与艺术家。中国的艺术媒介除了绘画、雕塑之外,装置、摄影、video、观念、行为、数码、新媒体、项目式艺术,等等,这种多样性也正折射着社会变迁的复杂性和历史的流动性。

     

    二、观念性与情感性

     

    无疑,今天的艺术非常强调观念,甚至观念性的表达成为艺术创作与意义的一个起点。但是如何展示这样的观念,就显示出不同艺术家的差别,也透露了时代的差异。中国的艺术家在接受现实主义(写实主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传统,这种现实主义成为一股最强烈的艺术创作方针,左右着中国20世纪的各种艺术运动和思潮,与其他的艺术主张,如现代主义艺术理论纠葛在一起,成为中国现代艺术历史的独特现象。自1980年代以来,中国的艺术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对艺术家自我观念的宣扬获得了充分的肯定,在某种程度上,成为阅读当下艺术的一种判断标杆。1980年之前的中国艺术多以革命现实主义的主题来衡量,艺术家的个人意识被隐藏起来,凸显的是革命历史的宏大叙事;而在中国进入改革开放之后,个人意识开始凸显,不断逾越政治性主题,进入到个人叙事的艺术创作中,个体价值得到强化,也因为产生与原有的正统艺术的冲突,才使得这近三十年的艺术波澜壮阔,在中国的艺术语境里产生了震撼和冲击。

    另一方面,中国社会也空前宽松,对艺术家制约的诸多社会因素逐渐淡化,甚至被艺术家自觉地反驳,艺术由此从严格的政治性社会艺术转向多样化的个体艺术,强调个人的表现,既有情感的表现,也有艺术自由形式的表现。艺术如何超越自我、突破现实性限制,就成为中国艺术家在近三十年来不断追求的目标,不断演化出一幕又一幕的中国当代艺术情景剧。观念性与情感性成为艺术分门别类、相互依存与对峙的范畴:当观念性突出时,社会批判、政治批判、历史反思、个体经验就成为诉诸点;当情感性成为主旨时,艺术就成为有意味的形式,抽象、构成、色彩、笔墨、块面、形体、结构等等被赋予独立的价值。有的艺术家强调观念性,有的强调情感性,有的希望兼而有之,甚至有的极力反对观念性。这些都成为当下的艺术现象一部分,唯有如此,可能使得中国今天的艺术多了些丰富,少了些单一,而至于哪一类更好地表达了艺术的功能,则因人而异、因判断而异。

    观念性的另一层含义是指艺术家借助艺术来表达艺术之外的意义,指向各种所针对的问题,既有艺术本体、艺术史的问题,也有各种隐喻、指涉的问题,它们更多的是超越了个体经验、外在形式,在不同的时期体现着不同的意义。

     

    三、不确定成为时代特征

       

    如果我们来描述今天的世界和中国的现实,我们很容易陷入不知所措之中:世界变化太快,老问题没有解决,新问题又出现。所有的安逸感都消失在急速的城市化、工业化扩张中,一切乡村浪漫的情调被史无前例的现代化发展所代替,古老而传统的文化经验与习俗经受着各种驳杂信息的冲击。在中国,既要建构符合现代社会功能的政治文明、法律体系、社会管理体系,又要面对古老的文化传统、社会结构受到挑战的压力。可以说,中国在近三十年的变化使得中国不再是原有的中国,中国的社会和文化都处于变动与重组的运动中,不确定性成为各个方面的特征,既带来机会,也带来挑战。机会天天有,但不安与焦躁也弥漫在生活中。

    如果说社会是一种空间,那么,固有的中国空间已经被改造。独具文化特征的居住空间、乡村空间、城市空间被改造,独具特色的中国文明越来越变得模糊。暂时性、碎片化、非中心化、混杂性以及矛盾性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文化的建设与论辩中,中国的现状与未来处在矛盾之中,固有的传统文化意识和概念与外来的文化观念和意识在发生着对撞和交汇。一方面,主张建立中国的主体性文化,但确切的内涵又无法统一,充满学术争议和现实考量;另一方面,我们所习惯的安逸和一统的思维意识已经被打破,不确定、漂动、短暂、欲望时时伴随着人们,以往可以掌控、把握的现象,现在只能局部对待和接纳;当理论思辨介入到变形的现实中,遭遇到隔膜、陌生、失效。在今天,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时代压力和挑战,从文化到社会、从政治到经济、从心理到意识。而艺术作为个人心理、社会经验的一种反馈,也就出现了它们迥异于过去的形态和表现,处处反映出这种不确定的心理因素和社会背景。

     

    四、在运动中捕获时间的脉搏

     

    美国的四位学者在撰写《1900年以来的艺术》一书时采用了四种方法论框架:精神分析方法、艺术社会史、形式主义与结构主义,以及后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2这是艺术理论家兼批评家面对艺术历史的态度,虽然他们的方法遇到了很多质疑和争议,但也说明他们是站在独立的视角来看整个20世纪至21世纪初的艺术,他们以理论方法作支撑,将散沙般的20世纪艺术理出一个头绪,而且通过这些理论方法,又将一些不曾被重视的地方揭示出来,显示了他们观看艺术历史的价值的独立性。中国的近现代历史是一种特殊的历史,但如何观看它、研究它,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其要点之一就是,是否以西方的现代化模式来观看,还是“从中国出发来看中国”。3这是很重要的一种文化态度和学术角度,角度不同,结论可能就相差甚远。

    而对于今天的中国,什么是最能代表时代性的艺术、如何创造具有意义和美术史价值的作品,也同样有一个文化视角的问题,不以发生在中国的艺术逻辑为尺度,则可能认为许多艺术形式不足为奇。但在中国艺术自身的演绎来看,则充满了相关性和意义。例如,新一代的中国艺术家是如何确立自己的艺术身份和艺术思想的,它的背后是中国艺术在嬗变的故事,这样的艺术史是现实世界反映的一个侧面,它所记录的是那些与现实对话、与历史对话、与现场发生关联、促动某一时刻观念反省的艺术实践、艺术事件和艺术活动。在时间的流动中,渐渐地呈现出一幅显明而独特的历史画卷,让世人感知到艺术的存在和艺术史的存在。

    今天的中国艺术家背负了更多的负荷,既要面对一个悠久的艺术史传统,也要迎接新的艺术观念的挑战。中国固有的艺术,传统上讲究传承与大成之说,在对待历史的认识上提倡“江山代有新人出”,推崇“笔墨当随时代”,而到了今天,作为艺术家发生了诸多变化,不得不面对多样化艺术的挑战、不得不接受创造的要求。艺术的分野也日益拉大,在短时间内,一些样式、面貌流行,而从长久的历史视角看,则被淘汰的占据多数。所以,看中国的艺术,就不仅仅是画面与形式的问题,而是与社会历史语境相关的问题,也是各种观念与意识相互激荡的结果。处在历史运动中的现实造就着不一样的当下艺术,一些艺术具有了意义,可能的原因有诸多方面;而一些艺术则极力挣脱一切束缚、想成为自觉自为的存在。有些艺术与深厚的文化传统相连并赋予新意,有些与符号化的现代社会有关,所以解构着固有的概念和视觉,凸显创造的主体价值。而我们对于艺术,又主张在继承中创造新的语言体系,融合吸收异质多样的文化滋养,在快速的不确定时代里,我们不惮言异质杂多、不忧虑矛盾变动,这一切都可能意味着新的艺术生命与创造力的萌动和开端。

     

    2009-8-24

     

    注:

    1.       The Global Art WorldEdited by Hans Belting, Andrea Buddensieg. Text by Louisa Augita, Ana Belluzo, Hans Belting 2.      Hal FosterRosalind Krauss, Yve-Alain Bois, Benjamin BuchlohArt Since 1900: Modernism, Antimodernism, PostmodernismThames & Hudson2005 3.      万青力,《并非衰落的百年》(The Century was not Declining in Art),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第114页。 4.      German Art from Beckmann to Richter, edited by Eckhart Gillen, Dumont Buchverlag, 1999, p.10.
  • “我能相信”参展作品选(一)

    2009-10-16 13:01:56

    邓平祥 《永恒的女人——湘君的故事》
    李象群 《家》
    刘若望 《人民系列之一》
    刘若望 《人民系列之二》
    庞永杰 《浮》
    邱启敬 《罗汉》
    饶松青 《孤独的相遇》
    尚扬 《天上的城》
  • 重新洗牌是好事

    2009-10-16 12:59:46

     

    重新洗牌是好事

    鲁虹

           在我看来,当代艺术作品在今年的春季拍卖会上遇冷,并不是什么坏事。前几年,当代艺术作品在拍卖会上不断爆出“天价”,风头甚至超过传统书画,也不管是什么作品,只要是当代艺术就能卖高价,这肯定是不正常的。

           当然,对这些作品也不能一概而论。其中一些优秀作品不但物有所值,而且还有继续升值的空间。不过,相当多的作品还是有很大的水分,一些拍卖会上的当代艺术作品也存在着明显良莠不齐的现象。现在通过市场的筛选,把一些名不副实的作品挤出去,并把真正有水平的作品显现出来,无疑是件好事。

           其实,最令人担忧的远不是当代艺术作品价格的下跌,而是中国艺术机制运作的不健全。在国外,政府给美术馆十分充足的经费,这使美术馆可以收藏优秀的作品,扶持新人,从而可以对市场给予学术方面的引导。而中国各地的美术馆普遍经费紧张,根本无力收藏作品,对市场也起不到导向作用。另外,国内的拍卖行也没有规范的准入机制和门槛,而且对拍卖行也缺乏有效的监管,这导致不良机构滥拍的现象出现,以致严重扰乱了市场。据我所知,有些刚毕业的学生作品都进入了拍卖行,这在国外简直是笑话。的确,有些年轻艺术家也很有才气,但应该经过时间的考验和一级市场的磨练,才能进入二级市场——拍卖领域。现在的问题是,在金钱面前,学术力量显得脆弱无力。如果不想办法解决运作机制的问题,以后还会很麻烦的。

           早在1992年,深圳就搞过大型的艺术品拍卖会,古代、当代艺术作品都有,非常红火。但是,因为市场操作的不规范,出现了一些伪作,还有的不是艺术家的代表作,最后让很多收藏者血本无归,严重挫伤了深圳收藏者的积极性,导致今天深圳收藏艺术作品的人很少,跟城市发展和经济水平很不成比例。所以我认为,根本的问题不在于收藏者,而在于运作机制的不健全。其实,就算是没有经济危机,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的问题也非常大,所谓经济危机只是外在的因素而已。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加大对美术馆的投入,扶持画廊发展,并对拍卖行加强监管。

    从另一方面来看,收藏者的心态也需要调整。严格说来,中国现在还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收藏家,像俄国的特列恰科夫、美国的哈默、德国的路德维希等等。他们本来就拥有雄厚的资金,完全不是为了赚钱而收藏,最后,他们会把自己的藏品捐给美术馆或者自己设立美术馆。在国外很多大型美术馆,我们都能看到以私人收藏家命名的展厅。而中国是炒家多,藏家少。一些人往往是今天购买了一幅作品,恨不得明天就能将价钱翻倍。当然,真正的收藏家需要培养,比如美国就通过倾斜税收政策鼓励私人和机构收藏艺术品,这点值得我们借鉴。

    有一个事实是让我们很难堪的,即现在中国如果要办一个从1979年到现在的当代艺术大展,根本办不起来,因为最好的作品大多不在国内,都被国外机构与买家收藏了。现在国内也开始收藏当代艺术作品,这是好事,很有意义,尤其在深圳这样的先锋城市,应该鼓励当代艺术品收藏。当然,对当代艺术作品也要注意甄别,要收藏那些具有原创价值、能体现当代文化、有创新意义的作品才是。

           从长远来看,我对当代艺术发展与收藏前景还是很乐观的。比如我担任策展人策划的“‘墨非墨’中国当代水墨展”,除在深圳、北京展出外,今年四月还被文化部推荐在美国费城展览,反响非常好。今年下半年,这个展览还将到东欧四国巡回展出,其目的是配合在东欧举办的“中国年”活动。展览中的许多作品就值得收藏,所以深圳文联主席、著名艺术家董小明就建议深圳有关方面将整个展览的作品收下来,但难于操作,也不了了之,很可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外国人都很希望了解中国当代文化与当代艺术,这对于宣传国家的软实力极为重要。我坚信,优秀的当代艺术作品不但还有巨大的升值潜力,也能为民族留下一份历史的记忆。

    (记者 张贺敏采访整理)

  • 艺术市场“话语权”和“定价权”

    2009-10-16 12:58:30

    当代艺术市场的“话语权”和“定价权”

     

    当中国当代艺术已具规模时,我国的艺术理论家们显得手足无措。有些人试图有所作为,遗憾的是依旧学着洋腔洋调,乱说一气。其实这也无可厚非。中国的经济发展不也是照抄西方的吗?问题是他们很少能够给热爱艺术的人们以实际的指导。更多的所谓评论家,不向媒体或出版社要稿费,反尔向画家索要,这自然就沦为了画家的走狗。他们像海滩上一座座灯塔的废墟。

    中国没有构建起自己的理论,说话自然就没有了底气。

     

    在国际艺术品市场上,中国当代艺术没有“话语权”,自然也就丧失了“话语权”中最核心的力量“定价权”。

    在国内市场上,中国人自己也是在看着外国的风向标,甘心做个跟屁虫。

    记得在2002年以后,每到三月的某个夜晚,当代艺术画家们和国内的艺术品经纪人几乎无法入眠。因为时差的关系,我和他们一起在等待纽约拍卖会的结果。那些被西方人选中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每次被推高价位,都会赢得我们阵阵欢呼——身在拍卖现场的人会打来越洋电话,把成交的消息告诉我们。

    所有人都很高兴,毕竟我们都是中国人。

     

    可是,当大家被各种消息搞得云山雾罩的时候,很少有人会去考虑中国当代艺术的“话语权”和“定价权” 这个重要问题。

    这个权利究竟是掌握在谁的手中?

    也很少有人会去思考西方人选择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的标准是什么?

     

    一旦刮起了金融风暴,中国人立即会发现没有来得及掌握“话语权”和“定价权”的痛苦与无奈。

    西方人在这几年里已经榨干了四大天王们的市场油水,如今自己也深陷入了经济的泥潭之中,在这种泥菩萨过河的紧急关头,他们怎么会来关心和保护中国的当代艺术?中国人自己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收藏信念,还没有培养和建立起自己的收藏队伍,中国的当代艺术市场怎么会不崩溃呢!这就出现了刘太乃先生所描述的状况:“曾经1000万人民币的拍品,跌至100万人民币,只剩下十分之一,依然没有人敢进场承接!”

    所以我认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市场问题,第二是“话语权”和“定价权”掌握在谁的手中的问题。

    周春芽作品<绿狗>

  • 2009:危机催生新艺术经济增长点 *

    2009-10-16 12:51:35

    本期话题:曾经一度喧嚣的艺术泡沫一扫而空,艺术市场重新洗牌,业内人士畅所欲言,为当代艺术把脉,新的艺术经济增长点在哪里?新近崛起的艺术新生代将具有怎样的经济潜力?

      编者按:2009年已经过半,冷寂的当代艺术市场依然像大多数人预料的那样,只是有了些许回暖的迹象,大部分的涌流还在薄厚不均的冰层下徘徊。经济危机同自然灾害一样,袭击着当代艺术市场。如何在混乱中掌舵,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引领当代艺术市场,是大家共同面临的问题。对此,《画廊》杂志特别邀请10位当代艺术界的风云人物,展开自由广泛的讨论,畅谈艺术理念和市场观点,多方位剖析当代艺术市场及走向。


      新文化体系才是新的艺术经济增长点


      林冻(北京高地画廊艺术总监)


      中国近30年的成长是超出所有人预料的,在全球也无法找到范本可以参照。这样的特殊性导致了过热的经济发展与文化跟进的不平衡,带来了整个社会的浮躁状态,甚至影响到西方与我们的交流方式的变化。国家意识形态与文化艺术紧密关联,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西方近代哲学思想,一同渗透的还有文化标准。近些年中国当代艺术在世界范围内的被认可和作品价格的突飞猛进是基本上符合了这样的价值体系。


      文化是多元性的,全球化不可逆转,如何保持独立的地域文化特征对于我们的未来艺术发展尤为重要。发现挖掘培养新的年轻艺术家,与他们一同建构我们的新文化体系才是新的艺术经济增长点。这是一个相对长线的工作,需要相当大的资金和精力的投入,需要平和的心态和智慧眼光,是艺术家,艺术机构,收藏家和国家的集体认同和共谋。


      未来应该是前景可期


      叶铭勋(台北大趋势画廊负责人)


      最近很多论点把艺术的泡沫归责于金融大海啸的影响,我个人从多年的市场观察较持不同的意见,当然金融海啸是压倒艺术市场的最后一根稻草,但就整个当代艺术的发展脉络来看,前几年的不正常市场快速成长,艺术价格暴动,短期的暴利可图,已经造成了一个不健全的艺术市场环境,这样的恶性架构及非理性的市场机制,艺术市场泡沫化只是早晚的事情。艺术的真正价值,不是因为短期的市场流行或是人为的刻意操作,而是在于它必须通过历史的检验,历史会去淘汰不好的艺术投资标的,并且会留下有价值的作品。


      近年来大华人范围的经济堀起,已成为全球各行各业不可忽视的市场投资区域,在这样的环境底下,艺术家及艺术相关工作者的未来应该是前景可期。话虽如此,艺术投资者在选择艺术品时,仍要考虑到这些创作是否具有独创性,另外这些艺术家及他们的作品,也需要有良好的画廊业者或是艺术工作人员之推广,透过专业行销人员的力量,将他们的作品推广到国际的舞台。然而更重要的是,艺术家们必须要持续的创作,唯有通过不断地创作,才能够建立自己的创作风格及脉络,进而才能建立自己的学术地位及市场价值。


      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将会演绎下一个财富神话


      胡惠君(秀瓷当代画廊中国总代表)


      目前中国当代的艺术市场热得太快,而且艺术市场的形成还不够完善和成熟!整个中国当代艺术都在发烧,当代艺术市场正在演绎着如同股市楼市一样的财富神话。


      发展太快是一个问题,但是国内没有足够的藏家参与到全球也是一个问题,所以相对于欧美艺术市场而中国的当代艺术市场会成直线下降,这也是个必然的结果。花开总有花谢的时候,对于目前的局势,这也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当艺术市场渐渐复苏的这个时候,中国当代艺术的升值潜力还是最大的!相对于欧美市场,中国的当代艺术还是会成主导趋势的,所以中国当代艺术品在价格上涨中的强劲电流会先于西方国家,而且我们正在以迅猛的姿势回到先前的价格。


      我认为现在是一个很好时机去购买年轻的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会以非常便宜的价格就可以获得,纵观中国这几十年来的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也包括来自中国的当代艺术,因此这一定是一项很有前途的投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将会演绎下一个财富神话!我坚信!


      我们这需要遵守人文的内在自然法则


      张宏(厦门宏宝斋负责人)


      关于新的艺术增长点,我个人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是传统基础上扎实,找到自己的语言和个性,然后有时代精神的作品,我认为比较有力;二是作品的创新,就是观念上的创新,在未来的市场上有潜力。另外,整个经济的复苏,使收藏家重新理性地对作品作选择,对艺术品是非常好的方面。例如最近股市、房地产的复苏对当今的艺术有一定的支撑作用。


      危机对于现代的艺术市场反而是一个机会,就看所选择经营的画家是否符合整个市场规律吻合,及其学术是否有相应的水准,就是说无论艺术或者经济、政治都要遵守人文的内在自然法则。中国艺术市场还不规范,很多收藏家不是真正的收藏家,中国艺术市场应该遵循画廊—画家—收藏家和拍卖行之间的合作关系,要有一级代理、二级代理,如果达到规范,无论经济情况如何,画廊的发展都能趋向良性的一面。


      新生代有机会和大师站在同一起跑线


      董理(湖南千年时间当代艺术中心馆长)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给艺术市场带来了一次反思的机会,这应该是艺术经济走向成熟的良好契机。我想,新的艺术经济增长点还得回到艺术价值的本原。好的当代艺术作品,在传播它的美,传播它表达的思想高度,传播它的时代特征的同时,自然产生出它的收藏价值。如果在这个层面上来看,艺术新生代是有机会和成名的大师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的。


      当代艺术经济的发展,可能某些方面得像国外奢侈品牌的拓展,即会有他的高度,但肯定也得要走入寻常百姓家,这肯定是条必走的路,局限于少众的收藏家,和艺术收藏机构,肯定是限制这个行业的发展。首先走进高端的商务、经营场所,在扩大到大众的家居空间,才会有当代艺术百家齐放的明天。


      艺术市场滤掉了投机者


      陈韵(南京南视觉美术馆负责人)


      金融危机在艺术市场里也表现的颇为明显,让许多业内人士有大起大落的感觉。尤其是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影响比较严重,有的画廊倒闭,有的转型,大部分则是处于少量销售或者不销售的状况中支撑;对于藏家而言,也会由于各种原因而停止收藏或者是持币观望。


      而在这样的过程后,会为艺术市场滤掉那一小部分的投机者,这部分人群中既包括画廊经营者,也包括所谓的收藏家和艺术家。经过这次洗牌,数年快速上涨的当代艺术也重新回归价值导向之路。在如此的形式下,所有的人都会用更理智的态度去对待当代艺术市场,不会有人再想一夜暴富,同时大量的热钱快钱也撤离市场,更多的时候是留下的真正从业者冷静思考,要为市场做些什么。现在我们主推正在成长的中青年艺术家,我们觉得他们是真正的艺术市场的潜力。而在油画市场冷静期中,影像和其他的新兴艺术形式也会更加凸显其旺盛的生命力。

     

    艺术家不能再靠单一符号作招徕

      李安姿(香港CONTEMPORARY BY ANGELA LI 画廊)


     

      在过去的一年里面,我们很明显看到前几年被吹捧得厉害的艺术家作品价格被打得落花流水,收藏家变得更加理智、审慎,艺术家都不能再靠单一符号作招徕,明显还能跑出的只有艺术本身价值超越了市场价格的作品。像刚刚在香港举行的


     

      ART HK 09,整个博览会里都没有之前被炒家吹捧的艺术作品,那些只为迎合西方市场口味而创作的当代艺术,画廊也选择不再接近。


     

      如果艺术家的作品有一定水平、而且不断的创新、突破自己的创作框框,都还会被关注;而且价格不会像以前那样定在高高的假设性水平。相信这些艺术家的作品价格往后也能够平稳地上升,但不会像前几年的三级跳,这是很健康的现象。


     

      投资年青人回报空间会更大


     

      张子康(今日美术馆馆长)


     

      我觉得艺术市场的成熟有两个标准,一个是从购买者的理性上考虑,他们更考虑艺术的学术价值,文化价值,成熟的话他在购买当中会越来越理性,因为理性,所以哪个作品更有价值,这个是肯定的,收藏家也这样,但是金融危机泡沫这种浪潮会让他们冷静的去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我遇到金融危机该怎么样,我应该做什么样的艺术家,如果从短线考虑的话,可能遇到金融危机就会弃掉,所以要从长远考虑,我怎么才能做长远一些,我觉得这样是有好处的。


     

      现在很多艺术机构在推出年轻的艺术家,我想原因大概有两个,一个是艺术价位到了一定程度,收藏群就会改变,再一个就是年青人多,有更多的机遇,也会有更大的上升空间,现在收藏便宜,虽然存在风险,但对收藏家来说不会有太大的压力,从投资概念上来说,投资年青人的,以后等他们起来了,回报空间会更大。再一个就是年青人更活跃,总会有一些新的东西出来,新的作品出来后也会被大家所关注,关注年青人的东西也是正常的现象。


     

      非常优秀的年轻艺术家只占1%


     

      尹在甲(北京阿拉里奥画廊总监)


     

      我们不仅聚焦在中国或亚洲,但是会给亚洲艺术更多的展示空间。中国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了很多优秀的艺术家,如果策展人对亚洲艺术有好的构思和概念,也会有更多研究和展示的机会。年轻艺术家,应该由年轻策展人,批评家构成平等的交流。我现在的任务就是发现优秀的艺术家和策展人,帮助他们完成他们想进行的学术展览。


     

      在11月份,我们会策划一个中国年轻艺术家群展。文化是历史积淀的结果,它就像一个冰山,能显露出来的只是十分之一,另外十分之九都是积淀。年轻艺术家也是一样,99%在底部,只有一两个可以脱颖而出。隐藏着的99%包括对文化和美术的历史等各方面的积淀和认识,所以找到非常优秀的年轻艺术家特别难,因为他只是当前艺术家的1%。


     

      9月份有20多个大活动,包括八九个双年展和三年展,10多个亚洲的艺术博览会。如此之多,在亚洲是前所未有的。这是亚洲文化市场和经济繁荣的标志。


     

      艺术家应该有定力


     

        栗宪庭(著名艺术批评家、活动家、策划人)


     

      这两年来,我对艺术家关注得不多,主要在做一些艺术家园筹建的工作。本想退休后写点东西,可看到不少贫困的艺术家越来越多地聚集起来,就想尽量为他们做点事情。只要有机会,我就劝地方政府多关注一下公益事业,多建一些画廊区、工作室等。大多数画家不成功,甚至是在非常贫困的状态下生存。现在的艺术家呈金字塔形,处于塔尖的是很少的人,像北京789艺术工厂那样成功的艺术家不多。


     

      金融危机正好可以让中国的艺术家冷静下来,无论是否出现金融危机,都不应该考虑在艺术创作内。艺术家应该有这个定力,创作应该是不受外界影响的。


     

      我以为金融危机和中国没有什么大关系。因为金融危机只是西方次贷经济模式产生的危机。中国又没有在那个体制里面,所以影响不是很大。即使说中国最有名的艺术家可能会受到影响,也就是那些大牌的艺术家会受到影响。其他的艺术家,本来和那个市场(指西方艺术市场或在西方市场影响下艺术经纪状况)就没有多大关系,所以市场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也没有对他们造成什么影响。但它确实是冲击波,有过冲击,但这是一件好事情。让年轻的艺术家想一想,艺术不是说刚毕业就可以喊价,几万,几十万,这种想法就不正常。

  • 与“评论原则”有关

    2009-10-07 12:53:51

     

    与“评论原则”有关

    ——再以“退展”事件为例析

     

    苏坚

     

    本人以旁观者的身份,在掌握有限事实——主要阅读事件主角之一王军提供的事实版本——的基础上,于“退展”事件发生后第三天的817日写了《程序正义关乎众人福祉》(http://www.ysppj.com/news-nr.asp?anclassid=20&nclassid=87&id=4573)一文,对事件进行了评论和剖析。文章公开后,8 19日,另一事件主角朱其接受采访详细说明了“关于798双年展的风波”,再提供另一事实版本;网友、博友、参展艺术家跟帖(包括我文章的)也提供了一些观点和事实。此外,从各种媒体也了解到一些观点和事实。随着事实的不断涌现,我文章的一些分析和疑虑已得到证实,本已无多言的必要,但由于我认为当事人的和其他旁观者的一些言论涉及到了与“评论”行进有关的一些原则,现再补写此文。

     

    每一个人对既发事件的解读,角度可能是多样的,有人从“动机”解读,有人从“结果”解读,有人从“环境”解读等等,不同的解读或会有不同的判断和结论。很显然,从《程》文题目看,就知道我选取了“程序”这个解读角度。虽然,我相信并不是所有的“程序正义”都必然达取“实质正义”、“终极正义”,但在正常情况下(特例除外),它是“最重要”的。在此点上,我很认同易中天先生的观点,他在《道德批评的原则和底线》一文(《南方周末》2009618日)中有这样两段话:

     

    闹市区,可不可以开车?可以。所以,在公共空间,也可以进行道德批评。在闹市区开车,能不能问他为什么要到这里来?不能。所以,批评不能问动机。但是,如果他撞了人呢?对不起,必须接受处理。所以,论事只能看结果。至于如何处理,则要看是否违反交通规则。所以,程序比结果更重要。那么,如果一个人在闹市区飙车,被他撞死的,又碰巧是一个在逃的罪犯呢?我们能够因此就称他为“英雄”,不再追究他飙车的责任吗?恐怕不能吧!因为一旦飙车合法,那撞起人来可就不分好坏了。
       
    显然,在公共空间进行道德批评,第一不能问动机,第二应该看结果,第三必须讲程序。而且,“程序公正”还必须高于“实质正义”,因为程序就是“交通规则”。因此,我们需要讨论“交规”问题,我们也必须讨论这个问题。

     

    不妨从这两段话中提取出几个关键词来说说。先说“问动机”——我同意易中天先生在前面加上“不能”的限定。每一个人做事都是有动机的,每一个人评论别人所做之事也总是有动机的,但为什么不能问呢?因为动机是一种意念,有不告知或告知而不易考证的特性,再且,动机与结果之间有不必然的正等的关系。以王军的“退展”事件为例,如果以“动机论”来剖析,可能猜测会两种以上。第一种是“可嘉”。按吕澎的“合法化”判断,当代艺术现在还是不“彻底合法”的,换话说它还处于社会的弱势,加上又由于它一向以来的奋斗、抗争的形象和批判的价值取向,还是相当因“顺应民声”而“颇得民心”的,界中人更会呵护有加,它得到的无条件支持或有条件支持——我是有条件支持——相当多,那么很多当代艺术活动会被先验嘉许。所以,相信会有很多“王军英勇”的“英雄贴”,我也担心王军亦会在“独立精神” 动机的自我激励下有此情结。第二种是“不纯”。相信会有很多反感当代艺术(尤其是行为艺术)的观众、媒体(包括很多非当代艺术类专业媒体)会取此猜测。有一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那就是另一主角朱其对王军的“动机论”判决,他在提供过程事实的描述后说王军“只能解释为他一定要抢在这个时刻出名,只能这么解释”、“整个目的,其实就是为了抢眼球,要利用轰动效应”。我估计,同样会有很多参展艺术家面临朱其式判决——包括本“与事无关”却写了评论的我。

     

    那么,你让我相信、支持哪种猜测呢?我“只能这么解释”:静观、默待、不表态,在行动上我就像易中天先生一样“不问动机”,我相信“动机论”无效!假定我是王军,我会学易中天先生的口气理直气壮地对朱其说:我就是别有用心,不行吗?我就是想出名,不行吗?我对所有指责保持沉默,不行吗?由于“评论”的经验和体会,我也担心读者把“动机论”移植到我身上,所以特别在《程》文中链接了之前的《体制性艺痿》一文,且在最后一段再小交待观点,以避免读者不知道我整个人脚站何处,但动机判断还是发生在我身上。有人说我“太理想主义了”,意指因为王军们是以独立精神面对负面体制、制度的,我不胸怀这样的动机去剖析事件,你到底与谁为伍?“诛心之论”、“动机判决”曾在我们历史留下过悲痛经验。既行动者不唯动机行事,亦评论者不唯动机解读,我认为现在仍需人们习焉这样的行为和思维习惯。

     

    再说“看结果”。结果当然是重要的,因为它是目的归宿,一个好的结果是所有行事者所希望的,是谓“共赢”。“退展”事件从结果上看,我同意有网友作出的“策展人很失败”的结论,此结论适用于朱其、王军二人。对于王军,“退展”和“强行实施”是迫不得已(没有寻求到满意的协调结果)、铤而走险(无法预见未来情势)的最后选择。后来的被干扰和不完整,也证实王军及艺术创作者的结果损失。对于朱其,他自己也已下了“造成很多困扰”、处境非常尴尬”的结论。对结果定性唯一比较诡异的是处在远处身份模糊的所谓“官方”,一般认为这样的结果是“官方”、“国家”的胜利,我看不好如此见得!但我在《程》文中已经表明我今次不关心那个永远只能“理想主义”而让人无奈的“官方程序”,故由其引出的结果我无意多议,还望读者勿缠于此。

     

    当然,对同一种结果,不同的人、尤其不同当事方会有不同结论和理解,我亦仅提供个人认定。我须说明的是,由于“事实有限”,我在《程》文中对很多结果只是“假定”——这两个字我在文中特别强调了的。我文章中举例的作者之一廖邦铭给我留言“请问苏坚,我犯啥法了?那个牌子只是作品的一个局部,不是大街上的违法经营。是作品,苏坚。你别把舞台上扮演的南霸天当成现实中的南霸天,不问青红皂白的上去就是一扁担,如此的话,你这行为可真的要犯法了”。廖邦铭并没读明我的文章。他的质问中有两层内容,第一层,说“你别把舞台上扮演的南霸天当成现实中的南霸天”,等于说“苏坚我在搞艺术你不明白吗”,我相信这是很多人、特别是艺术家的说法,就像有些参展艺术家解读“退展”事件时说,“乱”正是“退展”事件、798双年展乃至798本身的“意义”——概言,“退展”事件整个就是一件艺术创作。这不失为很多人的理想主义“一(艺)家之言”。如果不承认有“事实终归于事实,艺术终归艺术”的界限,我能辩驳什么?——我再声明此点不是我这次评论的兴趣和内容。第二层,说“我犯啥法了”。首先,我不是法官,不在法院上班,我是在“假定”的基础上写评论文章而不是写判决书,读明我文章应该知道我用“犯法”、“违规”、“缺德”是一个笼统说法,就如此文说的“结果不好”之意。如果不是“假定”,请廖邦铭现在按我要求“亮出更有铁证力量的聘书或合约”这个“重要事实”,我马上给你说另一套话!其实廖邦铭不应该在乎我的分析的,他现在马上去法院提交个诉状,不就有结果了吗?判决“犯不犯法”,确实需要一些要件的,比如证据、比如当事人是否进入到递诉状这个实际阶段。我笼统所说的“犯法”(千万别错看成“犯罪” ),有很多层次的,比如犯治安条例、妨害公共秩序、损害公私财物、违反合同法等,严重的还可能犯刑法,这都要视现场状况和证据而定。试想,如果现场发生冲突产生了人身伤害的结果呢?……再回到我《程》文的“假定”——双方假如没有任何聘书和合约……

     

    这样继续,就该说到“讲程序”了,也就是进入通过“交通规则”审查“开车结果”的环节。“程序”、“规则”这些东西,是需要契约事实的,是要查文件、看条文说事的,它不会像“艺术创作”的说辞这么有弹性了。还更重要的一点是,有了程序保证,对结果的回认和投诉就能有效进行:同样是撞了人,守“交规”还是没守“交规”是完全不同的。追问“程序正义”的铁证,正是《程》文的核心,而铁证正是目前各方“发声”所独独欠缺的。问一下廖邦铭,到底有或没有聘书和合约?这难道很难回答吗?好了,我只能再“假定”来回答你的质问:你如果连驾驶执照都没办,然后把车停到我地盘(非完全意义公共空间),我要派人把车拖走,你还好意思说我要向媒体投诉?这对正在做与“法律”有关的作品的你,如果不是法律、法规观念糊涂,不是“自我讽刺”是什么?对于主办方而言,派保安、报警都是可以的,你可以随时被赶走。从“主办方有拒绝含不符合要求内容的展品的权力”的行规优势来讲,甚至有合约有聘书也是可以拆走作品的,更何况你没有合约。现在,事实上,假如朱其提供的事实属实,在主办方和策展人已经否定掉范跑跑、钉子户、刘晓原三人参展资格并体现在宣传档案的情况下,你还强硬把这些展览内容拉到现场,你说你“程序正义”吗?你说你不犯法犯规吗?当然,你要跟我说你飚歪车是在搞艺术、说飚歪车可以恰好撞死坏人,或者跟我描述你的车是如何名牌高质量,我也刚好在行可以听,但你别误会这跟违规有啥关系啊。有个网友写了一句话,建议廖邦铭和艺术家听一听,他说:“今天的艺术家就是弱势群体,就是戏子,我们对自己的维权都做不好,还假装去为别人维权,这可能吗?” 到目前为止,我确实还宁愿“假定”都不太愿意采信“口头”:如果“口头”有效,既然朱其当初“口头”叫你来,怎么现在你出事故了他不用“口头”保证你平安无事呢?!

     

    我甚至也有“假定”对了的。比如,我设问王军到底“退展”是否所有参展艺术家已经知照?从朱其提供的事实以及个别艺术家的声明得知,确实王军没有将“退展”行动告知也夫、黑月、邝老五、张破、黄宽等三分之一参展艺术家,也就是说这部分人没有参与“退展”的协商决策,这样的“程序”正义吗?这些艺术家的“福祉”有保证吗?有的展览还卖票呢,观众的“福祉”有保证吗?在有关协议、聘书这一环节上,目前我仅见王军提到给范跑跑发了“聘书”。

     

    再到朱其那里,他所描述的过程同样缺乏“程序”事实,我不知道到底是“真没有”呢还是内容见不得人不能公开? 比如在答记者问时,朱其不是用具体的事实说话,竟说:“(范跑跑、钉子户、刘晓原)他们作为行为艺术家进行现场表演的角色出现并不合适的,他们作为一个纪录片访谈的主角或者参与论坛的形式出现更好。因为邀请他们的目的是为了促进讨论,并不是为了让他们去干并不擅长的表演出丑。” 还没表演就已经知道要“出丑”,难道作为“艺术总监”、“总策展人”的朱其要代艺术家行使“创作权”吗?在朱其的事实版本中,唯一一处具体程序事实是说到他跟王军出现矛盾后,才拟定了一个协议,但王军找理由避过没签字——朱其对此只能在继续做“随心所欲”、“利己主义”、“阳奉阴违”的“心理”揣摩。现在朱其满腹牢骚,埋怨王军出尔反尔,这能证明什么呢?你不也正担心王军“退展”而出尔反尔吗?你的合约、协议在哪里?你的“程序”不值得反省吗?朱其甚至由怨怒而说出对当代艺术的一些业余的、不得要领的理解,比如,为了为自己的“策展失败”找解脱和自慰,他说“我的初衷是比较简单的,当代艺术要参与中国社会的改变进程,参展的艺术作品朴素一些、粗糙一些甚至不像艺术也可以,关键是呈现中国转折时代的精神内容的质感”、“我选择了语言水准弱一些而倾向社会精神的一批艺术家”,听清楚了吗各位瞎折腾“独立”的艺术家,我朱其这次是故意策一个“差一点”的双年展,所以选择了你们!比如他说“用这样一种激烈对抗的方式能改变现实吗?其实不能,也只是象征行为,无非最后是为了拍一张照片,作为一个艺术作品,对社会进步是没有什么实际作用的”,试问朱其,既然这些行为艺术被你这样理解,你当初何苦邀请王军策这么一个展览呢?!他又说“独立精神,首先是什么?首先是要为你身边的人负责任,要关怀你身边人的感受”,那是不是只要“关心朱其”而按着朱其的“独立”逻辑进行,那些行为艺术就不只是“象征行为”而有非凡的实际意义了呢?可以说,在策展混乱状况的打击下,朱其已经在前后矛盾的行动和难圆的言说中大失身为一位靠当代艺术吃饭的“现代人”应有的素质和风度!

     

    至此,大家应该明白我为何详议“程序”的“最重要”了。作为保证所做之事发展方向的技术和方法,“程序”正义与否,是持正纠错的链条,链条断了,就可能只剩散件一堆。做事和评论,都唯此而更佳。此外,由于我对个案及其背后的意义的看重,愿秉持自己所理解的“评论原则”发表个人看法,我对个人恩怨没有兴趣(看着他们现在还争说方案是自己提出来的而强要“原创权”——当初有一个“策展备忘录”环节不就全解决了,我真的很想劝他们自我反省),但肯定看中个案提供的公共价值:总会有人在冷静、理性的观照中大得教益而实现事件的公共价值!

     

                                            2009-8-23 于海一隅

     

    注:文中涉及采信的材料主要引自朱其博客、王军博客和苏坚博客。

  • 评798双年展的“策展人风波”

    2009-10-07 12:53:06

    798双年展的“策展人风波”

           ――策展人不过是一名高级观众

     

    程美信

     

    首届798双年展的成功之处在于一个字,这可能是超出举办方意料之外的收获。那就是双年展的外围活动、不请自来的艺术家、禁而不止的作品。尽管总策人朱其与行为单元策展人王军发生了一些不愉快,但应该看到这次双年展是中国近年最好的艺术大展。由于国情体制的关系,艺术要达到充分的自由表达,不采取一些阳奉阴违的策略是难以实施的,特殊的社会意境决定了艺术的特殊表现方式。遗憾的是,朱其对此不仅大为不屑,反而公开侮辱王军及一些不守规矩的艺术家,认为他们借封杀来炒作自己,所谓一种反叛名誉学和经济学。这显然是种黑白颠倒的强权逻辑,也代表了一种庸俗化的狭隘偏见,完全不符一名双年展艺术总监应有的态度方式。

     

    朱其在接受《Art概》杂志采访时说:在这次798双年展期间,我从未见过有这样人格龌龊的独立艺术家,为了制造被封杀的借口,把自己潜伏进来,先跟我保证不做某些行为艺术,然后一转身又开始做了,并对媒体称自己受到打压。很显然,这里是指王军退展一事。事实上,行为单元已经被封杀了,否则王军没必要向朱其保证“不做”。也许,朱其有朱其的难处,官老爷的脸色毕竟比王军的行为单元要重要得多。因此,他痛斥王军是人格龌龊的独立艺术家,并指责王军借封杀来炒作自己,所谓这在当代艺术圈早已不是一个秘密,即存在一种反叛名誉学和经济学,背叛官方并不一定是个赔本的买卖,以前在东村、圆明园艺术村就有这样热衷此道的艺术家。

     

    可以说,朱其对王军的指责是极为恶劣的,从根本上违背了道义原则。正如一名父亲打孩子,朱其反而去指责痛哭的孩子在炒作,故意损害父亲的名誉。照理,朱其很清楚官方对当代艺术及行为艺术的态度,并不在于行为艺术和艺术家的好恶。艺术表达只要不具有公害性,它的展示不应该受到限制,这也是宪法明确保障的公民表达权。为此,朱其倾向官方的强权逻辑,把明明是打压和封杀,视为一种艺术家梦寐以求的炒作经济学,这是一种典型避重就轻的黑白颠倒。过去F4等人的绘画遭到官方封杀而引发一些国际同情,由此名声远扬和身价倍增,但不能否认官方行为的非法实质,而不是艺术家的单方制造的事端,即便一些艺术家后来走向招安的政治投机。应当看到,本来一切是艺术家以及公民的正当权利,只是政治强权使他们走向一种扭曲状态。在极权体制下,不论是国民人格还是社会行为,出现分裂扭曲是在所难免的,艺术与艺术家自然不会例外。

     

    如果按照朱其的逻辑,王军及其他行为艺术家只能忍气吞声,任何阳奉阴违就意味着是一种不道德的龌龊行为,或者为了成名不顾一切的自我炒作。事实上,不论那一种手段的“炒作”,它应当是现代人的基本权利,如同女人热爱打扮一样无可厚非;关键在于的有没有价值,它的最大不当也只是弄巧成拙。其次,“炒作”比起极权主义的罪恶制度是微不足道的。退一步说,按炒作的庸俗偏见,朱其何尝又不是炒作自己,恐怕连我写篇批评文章都被看作是一种炒作自己的龌龊行为。故此,试图拿炒作成名的道德庸见来说明什么道理是困难的。

     

    当记者采访朱其时,问及王军等艺术家退展公开信中指双年展没有独立性和民主性。朱其的回答是:王军把现在他跟双年展的关系表述成独立和反独立、民主和反民主的关系,事情实际上没有这么简单,有些行为艺术家有追求民主和独立的一面,但也会有同时具有急功近利和自私人格的一面,就像历史上的革命者,并不完全是都为他人着想的。在崇高的名义下可以欺骗和争夺利益。我也不认为他们宣布退出的声明代表独立精神和民主,我觉得他们身上有几十年前革命和文革年代红卫兵的遗风,为了崇高的真理和集体口号一夜之间可以变得残酷无情,为了个人表达的自由而牺牲别人的权力,这是一种极端的自我中心主义。

     

    这种上纲上线的道德指责,完全临界公然诽谤的实质。双年展封杀了一些作品是不争的事实,表明王军指出双年展缺乏独立性、民主性是确凿无疑的,而且它也不是朱其所能决定的,包括他本身也承认官方对行为艺术的紧张态度。此外,朱其在没有陈述事实便给王军扣上有文革遗风红卫兵帽子,这本身就是一种不讲理的文革遗风。近年,中国艺术的理论匮乏达到一味儿拿“文革遗风”、“语言暴力”作为应对质疑批评的现成词汇,它应当引起批评思维的反思。再有就是不论王军宣布退展,还是私下实施行为艺术,它都不足以上升到一种残酷无情的罪行程度。何况一个展览有没有独立性与民主性,它与艺术家追求民主、独立是两个不同的主体关系,艺术家的急功近利或自私人格并妨碍他们拥有追求民主与独立的权利。朱其这里存在严重的偷换概念、混淆是非,对王军的道德指责更是有欠妥当,使王军成了一名“人格龌龊”的劣质之徒。事实上,从整个事件来看,凡是朱其、官方、管委会强加给王军的东西,都是他难以接受的,因为它本身是强权的不合理,王军如果全盘遵守,不采取应对的“阳奉阴违”的策略,那意味着他所有付出都付将东流。面对不讲理的人,讲理的美德变成了一种纵恶犯罪,特殊的人事环境,王军的种种行为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朱其对王军的不满反映了几个方面:一是王军的阳奉阴违给朱其带来一下潜在压力,主要是来自官方与管委会;二是王军在退展公开信中否认双年展的独立性与民主性,无疑给整个活动带来声誉的损害;三是王军私下抢在开幕前进行了行为活动,并拉走了媒体,这有挖墙角、抢风头的嫌疑。由此就不难发现朱其对王军不满的理由,同样不失为一己之利,故而出言不逊就在所难免。但不可否认的是,不论是王军还是哪些不请自来的艺术家、禁而不止的作品,都给这次双年展带来巨大的影响力,表明艺术作品离不开生效的现实语境,否则任何艺术都处于无所指的孤立状态。为此,朱其大可以偷着乐,这也是他付出努力的应有报酬。

     

    值得一提的是:一位出色的艺术策展人,充其量不过是名高级的观众,绝对不能驾驭艺术与艺术家本身之上,否则就是策展人的霸权越位。换言之,一名富有经验而具有修养的策展人,不会简单地将他认为是优秀作品呈现给社会公众,还要不懈余力地对外介绍艺术家,这是策展人对艺术与艺术家的起码尊重。策展人最大伦理忌讳就是跟艺术家争抢风头。艺术策展人不同于导演,其本身不是艺术创造的直接参与者,而是负责召集活动和挑选作品的学术展务。虽然一个展览的成功与否,跟举办方存在密切关系,但它不能取代艺术或艺术家的主体地位。

  • 丹青再现64条“永不拓宽”马路 *

    2009-09-27 12:28:41

    “上海,城市的记忆”油画展举行  冯国勤出席

      东平路的深秋、九江路的晨曦、愚园路的雪后……近百幅油画作品展现了上海64条一类风貌保护道路的魅力。昨天,由市政协主办的“上海,城市的记忆——64条永不拓宽的马路”主题油画展在华萃艺术画廊开幕。市政协主席冯国勤,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仲伟出席。
      冯国勤在致辞中说,政协委员和画家用作品艺术再现上海历史风貌街区、道路及建筑,是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生动诠释。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胡炜、市政协副主席周太彤出席。
       
      又讯  昨天,上海政协之友社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联欢会在市政协举行。市政协主席冯国勤出席。
      市政协副主席朱晓明出席。全国政协常委、上海政协之友社理事长蒋以任致辞。上海政协之友社名誉理事长王力平等出席。

  • 上海画廊华萃复出 创办者称低迷期风险低 *

    2009-09-27 12:17:48

      在许多画廊由于金融危机而关闭时,隐身多年的沪上画廊“华萃”却再度出山,在长宁路上开出华萃艺术馆。日前,举办的首展是规格颇高的“学院具象绘画作品展”。

      “我总是在经济形势低迷、别人放弃的时候介入艺术市场。”华萃艺术馆创办者吴菲菲说。华萃首次出山是1994年,当时香港的许多画廊由于受到经济影响,纷纷“缩水”。华萃却高调与当时尚属“新锐”的水墨画家陈家泠、张桂铭、杨正新签约,成为新闻。现在这些画家都已成为中国新水墨画功成名就的领军人物了。但在艺术市场异常火爆的时候,华萃却偃旗息鼓了。“这个时候,艺术市场的心态都很浮躁。艺术作品成了炒作牟利的筹码,我不知道该怎么做,索性冷眼旁观。”

      吴菲菲认为,国际金融危机让过热的国内艺术市场冷却了下来,艺术作品价格的泡沫消除了许多,风险其实比艺术市场火爆的时候大大降低。正是艺术家积累好作品,普及艺术知识,推动新艺术潮流的好时机。

  • 为何上海画廊大多都"短寿" *

    2009-09-27 12:16:29

      调查发现,上海大部分画廊的“寿命”平均只有两三年,有的当年开当年关。追究“病根”,简简单单四个字:急功近利。

      韩红的虹画廊是2005年开张的。其时,正逢上海的艺术品市场风起云涌,价格飞涨,没啥专业知识和经验的她居然也赚了个盆满钵满。去年来了全球金融危机,虹画廊销售业绩一落千丈,韩红不堪亏损,最近停业。不过,艺术市场评论家谢春彦昨天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金融危机造成艺术品市场需求不振,只是虹画廊倒闭的表面原因,真正的缘由是它急功近利、定位不清、操作不规范、没有明晰的经营理念、聘用人员不专业,等等。实际上,虹画廊可说是目前上海画廊业的缩影。尽管论数量,上海的画廊在亚洲各大城市中名列前茅,但要说产业规模,不仅与东京、首尔、香港、新加坡、台北有距离,也不如北京。真正有实力、有品牌,能按照国际通行规则运作的画廊,上海还缺。


    2000多家画廊,合格者寥寥

      上海艺博会办公室主任顾之骅介绍,艺博会、拍卖会和画廊是艺术品市场的三大支柱:艺博会和拍卖会是即时的、定期的交易形式;画廊是日常性、持续性的,是艺术品市场的主力和基础。当代西方,几乎没有一个画家不是通过画廊进入市场的。西方艺术市场的成熟,关键在于画廊业成熟,有一整套运作规范和“游戏规则”,谁触犯了“天条”,谁就要受市场惩罚。

      据初步统计,上海目前有画廊2000多家。上世纪90年代初,全上海专做书画生意的画廊不超过30家,且大多集中在宾馆区和市中心。而现在,画廊遍布全市各个角落。除少数几家有国有资本参股,大部分画廊都属民营,业主有上海本地人、外省市人,还有外国人。

      “但是——”顾之骅话锋一转,“如果按照国际的画廊标准衡量,上海的画廊中相当一部分不合格,充其量只是寄卖艺术品的画店。”许多画廊经营不善,走马灯似开开关关。上海首届艺博会举办于1993年,16年过去,持续至今还在参加的画廊寥寥无几;至于能在上海艺术品市场树起品牌的,更是凤毛麟角。顾之骅他们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发现上海大部分画廊的“寿命”平均只有两三年,有的当年开当年关;而在欧美、日本,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历史的画廊比比皆是。比如国内收藏者比较熟悉的专门代理陈逸飞作品的英国玛勃洛画廊,有63年历史,每年办6-8次展览推代理画家的原创作品,并一直是瑞士巴塞尔艺术博览会、西班牙马德里艺术博览会、法国巴黎艺术博览会、美国芝加哥国际艺术博览会这四大顶级艺博会的座上宾。在与玛勃洛画廊签约的12年里,陈逸飞一共售出500多幅画——画廊与画家双赢。

      虽然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对海外画廊业也有影响,但多数画廊生存下来了,有些经营规模缩小一点;反观上海,市场一不好,就有成批画廊停业,可见产业根基非常不牢固。


    画家画廊互打埋伏,像演“三岔口”

      上海书画研究院院长江宏认为,上海画廊业的不规范和不成熟,“病根”就是急功近利。画廊业是文化产业,需要比较长的培育期,但现在不少人办画廊,根本不愿花钱推广艺术家和作品,只想作品转转手立马来钱,简直就是开了店铺的“倒爷”。市场疯的时候,确实能撞到运气,但市场一低落便难以为继。

      江宏分析,上海目前许多画廊功能单一,仅仅是一个静态、被动的书画买卖场所——等人介绍画家送画上门,然后等顾客将画买走。而海外成功的画廊,既是画作的买卖场所,更是推广、包装画家,服务、引导不同艺术品消费群体、提供咨询的中介代理机构。画廊经营者凭借自己独到的艺术专业“眼力”,挖掘发现有潜质的画家,与之签约,请他们专为自己的画廊作画;还运用各种“促销”手法如开展览会、组织研讨会、在媒体上发表评论等,尽力“捧红”这些专属画家。这样做,画廊能建立经营特色,而它发现、推出画家的功能,则可促进艺术市场乃至艺术的发展。

      目前在画家-画廊-买家所构成的艺术品市场链上,上海却有着另一番“景象”。比如,本该互相待之以诚的画家和画廊,却互打埋伏。有的画家签约画廊委托卖画,自己却私下也照卖不误,挂在画廊的10000元一幅,到他家去买可能只要5000元。而有的画廊瞒骗画家,打压画作代理价格,以图利润最大化。按照“游戏规则”,画家委托给画廊的作品售价和画廊卖出时的最终成交价,双方应该开诚布公,但现在常常像演“三岔口”一样,互不知底。

      画廊一窝蜂,什么好卖卖什么,全然不讲特色,也是急功近利带来的毛病。前两年当代艺术走红,许多画廊纷纷主推各种类型的当代艺术品,甚至原本经营中国书画的也改弦更张——结果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既被套在当代艺术品的高价位,又丢失了中国书画客户。 =========== 《文汇报》

  • 中产进场艺术圈 *

    2009-08-21 16:53:55

    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中第一轮的“炒作”基本结束,如今是各家拍卖公司、画廊和博览会等机构争夺“收藏者”的阶段,希望更多、更纯粹的艺术消费者们进场。其中,正在日益成长壮大的中产阶层成为被教育、培养和争夺的主力人群。

    北京的画廊博览会喜欢赶早,两家最具知名度的CIGEArtBeijing在春拍之前就结束了,而上海的博览会则选择春拍之后的9月份推出。和中国这两个最具鲜明特色的大都市相吻合,相对于纯本土出身的北京博览会,ShContemporary(上海当代)属于“海归”身份,主办方来自博罗尼亚展览集团。就连他们的新任展会总监秦思源,也是一位出生于苏格兰爱丁堡、长期生活在中国的混血儿。

     

    秦思源告诉记者:一个成功的当代艺术博览会,其核心是收藏家。收藏家在博览会上去寻找自己喜欢的、可以合作的画廊,而参展画廊可以在会场接触到尽可能多的收藏家,在博览会这个平台上,可以实现多方互赢。

     

    正因为有了“收藏家核心”这样的理念,所以,秦思源和他的团队正在倾力打造一个“亚太收藏家俱乐部”,一年四季都有活动:组团去国外参观知名画廊、艺术史课程、虚拟拍卖会……主要目的之一是培养起国内收藏家们的“收藏乐趣”。

     

    对于目前艺术品收藏市场上弥漫的“投机风潮”,秦思源表示了不同的看法:与股票等金融投资不同,艺术品除了能够升值,更主要的功能是可以给人带来快乐,因此西方的很多大藏家都是自己做主买东西,就是为了能享受到其中巨大的乐趣。而且,在艺术品收藏中流行这样的定律:用乐趣收藏最靠谱。

     

    中国艺术品市场还是一个新兴的、最具潜力的市场,西方社会中常见的使用“老钱”收藏的群体还没有形成,绝大多数是新一代收藏家。换句话说,中国的收藏家群体“普遍不是特别有经验”,很容易受到同样不成熟的市场现状的误导。比如:仅仅盯住目前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就会有很大的收藏风险。

     

        对于去年开始爆发的金融危机,秦思源认为对于中国的艺术市场发展来说“是一件好事”,因为现在仍坚持在场内“没有退出的人,都是真正的收藏家了”。但是,中国的艺术市场仍期待更多人群的加入。“中国艺术市场第一批进场的是企业家群体;第二批为高级经理人;现在,接下来就应该是中产人群大批进场了。”

  • 艺术经销商如何应对市场危机? *

    2009-08-21 16:49:34

      削减成本、打折出售、面对现实、创造性经营……?经济危机下,艺术经销商究竟该如何应对呢?现在,很多艺术经销商都正苦苦挣扎以应付经济衰退,尤其是那些只经历过繁荣时期的年轻经销商。也许,比他们年长一些也更有经验的同行所提供的建议,会对某些经销商应对目前市场的低迷会有所助益。


      “尽快,并尽你所能的从根本上削减成本。速度是最重要的事情。不要等待,不要让经营资本失去控制,立即采取行动。”这是卡斯滕·舒伯特(Karsten Schubert)对画廊如何在经济衰退时期求生给出的建议。卡斯滕·舒伯特是德国出生的伦敦交易商。这个过程“非常痛苦”,舒伯特说,“因为这意味着你要毁掉过去几年的建设成果。但是只有这样,画廊才能继续运作下去。要非常残酷的让非常合格的工作人员尽快离开,并尽可能地减少其他费用,例如租金。”


      作为资深的业内人士,舒伯特最近参加了在伦敦举行的“低迷的艺术世界: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研讨会。他在会上发言说,没有哪个交易商现在可以依靠他的银行账户支撑下去。“经验告诉我,这次与1991年大衰退的情形很相似。当这一切开始发生的时候,银行就不再像平时一样。银行将很快变成你的敌人,他们不愿意提供帮助,因为他们看不到这样做的逻辑所在。你只能依靠你自己。银行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再对我们中的任何人有所帮助。”


      但商业顾问杰夫·伍尔夫(Jeff Woolf)解释说,“如果贷款过少,银行经理将失去工作”,所以他们也会“推动透支”,这里有个“完整的信贷紧缩”。


      管理顾问凯尔·麦吉尼斯(Keir McGuinness)说,他曾经历过两次经济萧条,但从大多数经济商所面临的问题来看,他认为当前的这一次“最糟糕”。“市场交易热情在消退,销售已经消失,现金流已经崩溃,同时,这一切必然导致债务的增加。”他说,“这就是阻止你运作的问题所在”。根据艺术律师尼古拉·夏普(Nicholas Sharp)的说法,许多经销商,尤其是有生以来首次面对危机的年轻经销商,他们的反应可以用“恐慌”和“把头埋在沙子里”来形容。


      债权人和现金流


      恐慌必须被尽快克服,夏普表示,债务是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尽管客户也在咨询如何处理债务的建议,但夏普承认,“律师的作用是有限的,因为很多情况下,债务是没有争议的。问题很简单,只是欠款没有能力偿还。”夏普说,“最好是在问题出现之前就尽力去处理。到你的债权人那儿和他们谈谈,与他们达成分期付款的协议”。


      “在这个时刻,比利润更重要的是现金流”,伦敦资深交易员艾伦·克里斯蒂亚(Alan Cristea)强调。克里斯蒂亚已经经历过四次经济衰退了,他说:“通过作品销售保证资金的流入,即使是不得不打一个很大的折扣。因为没有现金流就不能做任何事情。”


      收藏家


      舒伯特指出,当形势好转时如何取消给收藏家的高折扣也是个问题,但他仍然认为,现金流在当下是“至高无上”的。


      艺术新闻报的路易莎·布克(Louisa Buck)警告经销商,不要在当前的形势下将希望寄托于“一个全新的客户群”。 她说,“画廊必须努力维护他们的现有客户”。她讲述了一个画廊的经历,他们惊讶的发现近期的一个展览是如此成功,他们对能吸引到新的买家欣喜不已,但画廊忽略了那些忠实的收藏家,没有给那些收藏家获得可能想要拥有艺术品的机会。布克说,收藏家是需要长久培养的。不要专注于“短期利益”,即使是这意味着有新的和令人兴奋的新人将要进入你们的收藏家行列。


      伍尔夫表示同意,并解释说,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开发新的客户将比维护现有客户昂贵6-8倍。”“和客户保持常规性联系”,“重要的是不要中断联络”,伍尔夫说。“过分”接触是“令人讨厌的”,“处理现有的关系需要创新”,他说。画廊必须问自己:“我们的客户想要什么?如果他们不会花钱,我们该如何让他们与画廊继续保持接触?”


      重要的是“现实”,在谈到收藏家时,克里斯蒂亚这样说。“当你和他们交谈时不要掩饰问题和矛盾。如果有人抱怨说:‘3年前我在你这儿买的那张作品,在拍卖会上的成交价仅是当时买入价的一半。’你说: ‘每个人都受经济衰退的影响,这是一个世界性的经济衰退,因此,我们怎么会不受影响呢?’如果有人打电话给我,并问:‘你会回购这件作品吗?’我会说:‘等等,请问您是做什么工作的?您会以原价买回自己出售的房子吗?不,让我们现实点儿吧。’我相信,人们会理解这一点的。”“如果你一直在伪装,你将失信用;如果你坚持低价出售,你将遭受经济损失。最好去做些别的事情。”克里斯蒂亚说。

      艺术家

      不久前,一些艺术家还“坚持要在数千平方英尺的展览空间举行展览,否则就拒绝展出作品”,凯尔·麦吉尼斯指出,“现在,情况非常不同了。”“现在不是创作大作品的好时候,也不是整个画廊业会为某位艺术家的作品服务的时候”, 路易莎·布克说,“这是一个需要更灵活、更多发明创新的时期。”“我很惊讶的发现,大多数艺术家都很快的认识到了这一点。如果他们真的不错,他们最关注的问题应该是他们想继续创作。艺术家总是设法促成这件事情”,卡斯滕·舒伯特这样说,“我们刚刚经历了任何事情都有可能、任何需求都可以实现和满足的四五年。但这一切都结束了,好的艺术家已经调整心态。”

      尼古拉·夏普建议画廊,这是一个修护空间、与艺术家修缮合同的“好时机”。但克里斯蒂亚认为这是一个“危险”的举动,“如果你在最后时刻致电艺术家说‘我们将规范与您的合同条款’,这会令艺术家立马觉得你为求生抛弃了他们。”克里斯蒂亚说,“与艺术家合作的基础是信任。你可以有数百页的合同,但如果信任已经消失,合同将没有任何意义。不要在这个时候与艺术家重新订立合同,当形势变好的时候再这么做。如果他们从你这里得到了超预期的钱,他们会觉得:‘我希望能更好地和这个家伙继续合作下去’。”

      积极思考

      “如果你在画廊坐着,感觉已经受够了这一切,”克里斯蒂亚说,“那对你而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把新的现实看作一个创造性的挑战。当你这么思考的时候,你肯定能重新鼓起斗志。而如果您表现好了,所获得的满意度将绝对比两年前更大。因为两年前任何人都可以做到难以置信的好,但现在则是萧条、绝望时期。”

      经济衰退对艺术本身也是有好处的,卡斯滕·舒伯特说。“上次经济衰退的高峰期,YBA——英国年青艺术家运动诞生了。针对目前的情况,相信很多令人激动的事情将会再次发生。过去四五年一直保持的现状,现在有可能被重新打破。这是非常令人兴奋的。”

      经销商怎么说?

      “不要相信或依赖银行,因为它们将成为使小公司破产的首要危害。尽量不要有太多的债务,因为现金就是一切。”

      大卫·犹大(David Juda,Annely Juda Fine Art)

      “相信自己的艺术家。贴近他们,让他们贴近您,并确保您只与自己真正喜欢的艺术家合作。虽然艺术家们是最后明白事情真相的人,但他们需要了解他们所面临的‘当前局势’并接受。如果他们想继续留在游戏中,他们需要回到三年、四年,或者五年以前的作品价格水平。

      尼古拉·劳格斯代尔(Nicholas Logsdail,,Lisson Gallery)

      “关闭画廊,如果需要展览就寻找第三方空间。拥有一个画廊并考虑目前的间接费用,不利于做生意。所有的视觉艺术在衰退时期需要被重新认定。我们花钱在于创作和购买艺术品,而不是拥有一个会阻碍我们与年轻艺术家合作、给我们带来每月筹集资金压力的花哨大画廊。

      乔·拉·普拉克(Joe La Placa, 总监,All Visual Arts,2008年3月成立)

      “不要让经济衰退推迟自己的起步计划。因为在这样的时候来临之后你将会学习到如何更加谨慎经营,我就是在1969/1970年开始的。当下一次经济衰退到来时,谨慎将会确保你在没有出售的同时却有能力购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罗森伯格画廊在纽约举行了一次立体派的专题展览——“毕加索和布拉克”。一件也没有卖出去。罗森柏格先生和夫人将作品搬到了楼上。然后,在80年代,他们把这些作品从楼上搬了下来。人们感到万分惊奇,‘你们从哪里得到这些出色作品的?’结果,每一件作品都被成功出售了。记住古训——交易商通过出售艺术品谋生,通过保存艺术品获得财富。

      托马斯·吉布森(Thomas Gibson, Thomas Gibson Fine Art)

  • 大亨们如何将收藏价值最大化? *

    2009-08-21 16:46:17

      媒体报道上讲述的有关富人家族内部进行遗产分割,经常会出现戏剧化的场面——所有极具艺术价值的世界名画、中国陶瓷、拉美工艺品等,被一一标上编号和价值,旁边服务的是律师和会计,家族继承人通过抽签的方式,一轮一轮分挑这些艺术品,直到各有其主。这个景象常常羡煞场外人。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华裔女子邓文迪走进传媒大亨默多克家族后,新闻报道其家族财产争夺战时,就有这样一句话:“信托公司掌管着新闻集团28.5%的有表决权股票,市价约为50亿美元。信托公司的其他资产还包括默多克家中以及挂在新闻集团办公室的一些艺术品。”


      是的,从微软的比尔•盖茨、保尔•艾伦到洛克菲勒家族,从俄罗斯石油大亨罗曼•阿布拉莫维奇到传媒大亨默多克,处处都留有他们收藏艺术品的足迹,他们收藏着世界范围内的顶级艺术品,也以自身的艺术收藏爱好影响身边其他亿万富翁朋友。


      唯一不同的是,他们对艺术品各有喜好。比尔•盖茨购买艺术品全凭自身兴趣,没有明确的学术或商业性目标,尤其喜欢美国艺术家的作品,多次以高于拍卖纪录的2到15倍的价格购买美国艺术家贝洛斯、霍默、韦思等人的作品;晚年的戴维•D•洛克菲勒讨厌“乌烟瘴气”的现代艺术博物馆的最新艺术收藏品,喜欢祥和的早年收集的莫奈、塞尚的作品;据英国的《艺术新闻报》披露,在佳士得以3364.1万美元拍出的《沉睡的救济金管理员》和在苏富比以8628.1万美元拍出的三联画的购买者都是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俄罗斯著名的石油大亨罗曼•阿布拉莫维奇;传媒界大亨默多克也一直有收藏艺术品的喜好,他收藏一幅梵高绘画作品《男人头像》还曾引起世界的关注,此画一直收藏在澳大利亚维州美术馆,但在2008年,被权威评论家指出,此画是仿冒梵高的作品,而非梵高真迹。


      艺术品的真假辨别向来是个麻烦的问题,但这并不能难倒背后有着团队“防伪墙”的他们,或许这种挑战正是收藏的乐趣之一。收藏艺术品的大佬名单如此之长,佳士得拍卖行还老实地承认:“比尔盖茨对我们非常重要”。到现在,将大佬们的名字与艺术品联系在一起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严格来说,他们对艺术产业的发展功不可没,因为他们的艺术收藏观念极大地影响着其他富人的收藏趋向,看得出来,他们的口号就是——要藏,就要藏最好的!只要喜欢,他们从来都不惜重金出手。


      最重要的是,除了将艺术所带来的精神与物质并存的财富传承给后代之外,他们还乐于将自己收藏的艺术品捐赠出来,这才是艺术品收藏的意义之精髓。纽约市著名的弗里克陈列馆(The Frick Collection),就是19世纪末的煤炭大王弗里克留给世人的一座艺术宝库。弗里克在他生命的最后五年里,从欧洲购买的数以千计的油画、雕塑、装饰品和豪华家具,现在和谐地陈列在十九世纪欧洲风格的宅邸里,显示着主人别具一格的艺术鉴赏水平。他在遗嘱中表示,捐出是“是为了在全世界范围内促进对艺术的研究。”


      当然,弗里克绝不是唯一一个把自己的艺术收藏捐献出来的超级大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的罗伯特-雷曼(Robert Lehman)陈列室,那里展出着雷曼兄弟公司前任总裁生前收藏的十九世纪欧洲绘画、中世纪装饰品、精美的瓷器和意大利家具;而J.P.摩根无疑是最不能忽略的人物。他来自英国一个上流家庭,建立了美国最著名的银行和最大的钢铁公司,被称为“银行家的银行家”。但是,在他去世的时候,人们发现这位华尔街沙皇居然只留下了8000万美元的财富,其他的财产到哪里去了?答案在大都会博物馆,那里有整整一侧的建筑物用J.P.摩根的名字命名。在J.P.摩根死后,他的所有私人藏书、艺术品和住宅被捐献出来,成为纽约麦迪逊大道上最著名的旅游点之一——摩根图书馆,足以让他名垂青史。


      这些国际大亨们对艺术品的处理方式,足让很多人反思反省。他们在巨富生活的背后,有着自己随着阅历成长的世界观,对社会怀着更厚重的感恩,对生活有着更伟大的理想,对艺术品的收藏,他们不仅仅是要藏自己觉得最好的,而且正在努力使其发挥最大的价值,以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影响其他人——收藏,就是将收藏的价值最大化,这也是投资的核心。

  • 当代艺术价量齐跌至底? 是否已“泡沫挤尽”? *

    2009-08-21 16:45:05

      编者按


      据本报报道,8月7日,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正式对外发布《2009春季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调查报告》。报告指出,受金融海啸影响,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呈现下降趋势。其中,油画及当代艺术价量齐跌,当代艺术名家张晓刚、刘小东、王广义等的作品几乎全盘泛绿,下跌幅度都在四到五成。有业内人士认为,当代艺术已经“泡沫挤尽”。当代艺术这两年来在拍卖市场上呈不断下滑趋势,根本原因是什么?当代艺术是否已经到达谷底,其前景如何?请看几位论者的观点。


      艺术市场价值的一次重新定位


      关万维


      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发布的《2009春季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调查报告》称,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呈现下降趋势。其中中国当代艺术作品价格整体缩水,但是近现代书画和古代书画却有很大的攀升,千万元以上拍品也有更为出色的表现。这个看起来有些纷乱的情形透露出一些很微妙的信息。“金融危机——拍卖会成交总额下降——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大幅跳水”这一因果关系似乎顺理成章,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好像成了金融危机最可怜的受害者。


      其实未必如此。既然近现代书画和古代书画可以有很大的攀升,那么当代艺术的大幅跳水只能是艺术市场更趋合理化的自我调整。如果是金融危机影响到艺术品价格,那么齐白石、徐悲鸿、傅抱石、李可染等近现代大师的画作也应该一起跳水才对。既然这些大师的作品不降反升,也就说明当代艺术作品价格跳水与金融危机没有多大关系,而是艺术市场价值的重新定位。只不过,这种定位与金融危机存在时间上的巧合。


      金融危机对拍卖市场有没有影响?有。但金融危机影响的只是成交量而不是成交价格,这一点从该调查报告中的信息可以解读出来:千万元以上拍品的表现越来越好。有价值潜力的艺术品价格既然可以在金融危机中节节攀升,那么另一些作品价格跳水就不要到金融危机那里找原因了。其实,我觉得目前这个跳水幅度还不够,现在来讲当代艺术触底反弹为期过早,也不要再将金融危机当作当代艺术掉价的遮丑布。


      我有一本画册,收录几个拍卖会上历届中国当代艺术品图录和成交价,虽然只是图录,未能跟原作相比,但是印刷品所提供的信息已经能说明很多问题。图录每一页都有让我感到触目惊心的价格。我因此对收藏界流传的那句俗话有深刻理解:过去把宝贝当垃圾,现在把垃圾当宝贝。相当多的作品,值不值得收藏还要考虑考虑,以几百上千万的价格卖出,只能想到这两个字:疯狂。


      中国当代艺术经过多年来的发展,有非常长足的进步。我也见过很多非常优秀的当代艺术作品,但是这些作品很少在拍卖会上出现。从多个途径了解到的行走在拍卖行上的作品,约半数我个人认为不值得收藏。有很多美术家比较田园地生活和创作着,而另外一些当代艺术家,本人看上去像个艺术家,行为也颇像是个艺术家,但手下的作品却不像个艺术品,这种情况绝对不是个别的。很多在拍卖会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在中国当代画坛上可能是默默无闻的,当然这不是说那些名气很大的画家的作品就是可靠的。拍卖行业有自身的运作规律,市场也有一定的盲目性,这使得艺术品问题在拍卖市场上的问题矛盾且复杂。


      什么因素决定美术作品的价值?或可从几个方面来理解。比如技术难度和审美高度,又如技术的革新性,再者特定的历史价值可能也影响作品的收藏价值。技术的革新性目前在油画作品中已经几乎不可能产生了,特定历史价值也只是一种偶然机遇。比方’85新美术运动中的一些作品,虽然算不上是优秀作品,甚至有的还有明显的模仿痕迹,但这些作品在中国美术发展史上有一定的开风气意义,因此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当然这只局限于当年参展的作品或者产生过确实影响的作品,而不是指参展画家后来的所有作品,而且这些作品的首要价值是文物价值而不是艺术价值。又如轰动一时的罗中立的《父亲》,从技术角度来讲并不是一幅无懈可击的油画,但却是中国美术史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中国社会史的一件划时代作品,怎么去估价或许都不算过分。但是罗中立后来的作品定价,却绝对不可以以《父亲》做参照。

      因此,技术的难度和审美的高度是美术作品的价值的主要来源。这两个因素都有很高的专业性和抽象性,这也是刚刚成型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对艺术品价值的认知需要一定过程的重要原因。当代艺术价值的错位作为一种阶段性现象,在市场的盲区中出现也就完全可能。现在,艺术品市场正在对这种错位予以纠正,即使没有金融危机,这一纠正也会如期而至。


     

      重新洗牌是好事

     

      鲁虹

      在我看来,当代艺术作品在今年的春季拍卖会上遇冷,并不是什么坏事。前几年,当代艺术作品在拍卖会上不断爆出“天价”,风头甚至超过传统书画,也不管是什么作品,只要是当代艺术就能卖高价,这肯定是不正常的。
     

      当然,对这些作品也不能一概而论。其中一些优秀作品不但物有所值,而且还有继续升值的空间。不过,相当多的作品还是有很大的水分,一些拍卖会上的当代艺术作品也存在着明显良莠不齐的现象。现在通过市场的筛选,把一些名不副实的作品挤出去,把真正有水平的作品显现出来,无疑是件好事。
     

      其实,最令人担忧的远不是当代艺术作品价格的下跌,而是中国艺术机制运作的不健全。在国外,政府给美术馆十分充足的经费,这使美术馆可以收藏优秀的作品,从而对市场给予学术方面的引导。而中国各地的美术馆普遍经费紧张,根本无力收藏作品,对市场也起不到导向作用。另外,国内的拍卖行也没有规范的准入机制和门槛,而且对拍卖行也缺乏有效的监管,这导致不良机构出现滥拍现象,以致严重扰乱了市场。据我所知,有些刚毕业的学生作品都进入了拍卖行,这在国外简直是笑话。的确,有些年轻艺术家也很有才气,但应该经过时间的考验和一级市场的磨炼,才能进入二级市场——拍卖领域。现在的问题是,在金钱面前,学术力量显得脆弱无力。如果不想办法解决运作机制的问题,以后还会很麻烦。
     

      早在1992年,深圳就搞过大型的艺术品拍卖会,古代、当代艺术作品都有,非常红火。但是,因为市场操作的不规范,出现了一些伪作,还有的不是艺术家的代表作,最后让很多收藏者血本无归,严重挫伤了深圳收藏者的积极性,导致今天深圳收藏艺术作品的人很少,跟城市发展和经济水平很不成比例。所以我认为,根本的问题不在于收藏者,而在于运作机制的不健全。就算是没有经济危机,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的问题也非常大,所谓经济危机只是外在的因素而已。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加大对美术馆的投入,扶持画廊发展,对拍卖行加强监管。
     

      从另一方面来看,收藏者的心态也需要调整。严格说来,中国现在还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收藏家,像俄国的特列恰科夫、美国的哈默、德国的路德维希等等。他们本来就拥有雄厚的资金,完全不是为了赚钱而收藏,最后,他们会把自己的藏品捐给美术馆或者自己设立美术馆。在国外很多大型美术馆,我们都能看到以私人收藏家命名的展厅。而中国是炒家多,藏家少。一些人往往是今天购买了一幅作品,恨不得明天就能将价钱翻倍。当然,真正的收藏家需要培养,比如美国就通过倾斜税收政策鼓励私人和机构收藏艺术品,这点值得我们借鉴。
     

      有一个事实是让我们很难堪的,即现在中国如果要办一个从1979年到现在的当代艺术大展,根本办不起来,因为最好的作品大多不在国内,都被国外机构与买家收藏了。现在国内也开始收藏当代艺术作品,这是好事,很有意义,尤其在深圳这样的先锋城市,应该鼓励当代艺术品收藏。当然,对当代艺术作品也要注意甄别,要收藏那些具有原创价值、能体现当代文化、有创新意义的作品才是。

     

      从长远来看,我对当代艺术发展与收藏前景还是很乐观的。比如我担任策展人策划的“‘墨非墨’中国当代水墨展”,除在深圳、北京展出外,今年四月还被文化部推荐在美国费城展览,反响非常好。今年下半年,这个展览还将到东欧四国巡回展出,其目的是配合在东欧举办的“中国年”活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外国人都很希望了解中国当代文化与当代艺术,这对于宣传国家的软实力极为重要。我坚信,优秀的当代艺术作品不但有巨大的升值潜力,也能为民族留下一份历史的记忆。


     

      金融危机让艺术品市场退烧去火

      许石林
     

      全球金融危机让艺术品市场——尤其是中国艺术品市场的高烧得以被动地部分消退,其人为拱起来的虚火也得到了一些遏制和降低。这当然让许多艺术品投资者、炒家很不爽,但投身市场,就要接受市场的规律,当自己捣鼓起来的“击鼓传花”游戏传到自己手里的时候,不幸金融危机来了,强大的冲击力把鼓捶破了,东西砸在自己手里,那是活该,或者说是报应。
     

      日前,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对外发布《2009春季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调查报告》,对2009上半年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总体走势、各品种板块变化及趋势、拍卖行及单品成交排行、地区发展趋势、雅昌指数变化和艺术家市场等相关专题进行了全面分析。金融海啸波及艺术品市场,珠三角拍场“差强人意”,中国书画“一枝独秀”,油画及当代艺术“泡沫挤尽”,排名前百艺术家中齐白石最“值钱”……
     

      这份报告调查仔细,分析严谨,基本上可以作为今年艺术品市场的一个权威依据,尽管有些判断比较主观,比如说当代艺术品“泡沫挤尽”,有什么依据?泡沫原来的体积究竟有多大?这都不是根据一方面主观判断能确定的事儿,更不是靠一种抢救心理就能阻挡的事儿。当代艺术现在除了几个还在硬挺,其实已是穷途末路了。
     

      那天在画家刘丹的豪宅邂逅经济学家郎咸平,向他请教艺术品市场的情况。郎先生说,2009年春季的艺术品市场有些反常,艺术品市场原本是注定被金融危机“垂直打击”的,但令人意外的是,有许多新进入的艺术品收藏者携带资金入市,这些人原来都是做实业的,但金融危机导致出口等等问题,再加上宏观调控的原因,这些人有的将实业做了调整,有的甚至将企业挂起来等待了,但是他们多年来挣来的钱需要几个投资和保值渠道,于是买固定资产——房子,导致了房价不降;投入股市,让股市快速地出现了涨幅;再就是买艺术品保值增值——他们原本就是冲着艺术品市场会被垂直打击,是来抄底的,但抄底的人多了,反而不见底。

     

      这些人有钱但外行,怎么进入艺术品市场?经过多年的艺术品市场磨炼,中国艺术品鉴赏界培育了一些有眼光的鉴赏家,成了这些新进入艺术品市场的收藏者也是投资者的专业顾问。在真金白银面前,专家顾问不敢拿别人的钱当游戏,不敢玩泡沫无边的“当代艺术”,于是理性地选择了中国传统书画作品和近现代艺术大家的作品这些“硬通货”。这导致了2009年春季艺术品拍卖市场没有想像中的那么惨,即中国书画还出现了“一枝独秀”的现象。
     

      郎先生的说法,正好可与雅昌的报告对比着看。金融危机导致了已经高烧多日的中国艺术品市场被动退烧,虽然还没有退到正常体温,但毕竟不眼冒金星、胡说八道了。这可以说是一次整理过程,将这些年烧起来的虚火压一压。艺术品市场免不了会发烧,但烧到胡说八道就要遭市场报复了。所以,我以为金融危机对艺术品市场和艺术家们来说是好事儿。猛然的刹车或急拐弯儿,甩出去的必然是那些手脚抓得不牢和没系安全带的。

     

      对于当代艺术泡沫,我以为早点挤破最好。当代艺术很真实地表现了文化断裂之后的人的精神状态。艺术这个东西要来得真实,艺术品的生发要有它真实的生发原因,中国当代艺术从前呈现的那些东西,可以作为一个历史研究的对象,但被后来的艺术品市场拱起来的为了当代艺术而当代艺术的东西,就太不靠谱了,它不是有泡沫,它本身就是泡沫。
     

      金融危机对艺术品市场的整理震荡,对于年轻的艺术家来说,应该是一次机遇,即被虚火烧得变形的市场,终于在灰烬中辟出一条冒烟的小路,让年轻艺术家们去试一试。

  • 广东美术馆面向全国招新馆长

    2009-08-08 22:08:19

      和国内其他一些大型美术馆举办展览动不动就收取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元费用的门槛相比,广东美术馆在艺术门槛上从未降低要求,毕竟美术馆不是一个以营利为目的的机构。王璜生一直认为:“严格把关艺术品质是广东美术馆的生命线。”


      传了半年之久的王璜生卸任广东美术馆馆长的消息终于有了定论。本周,基本办妥手续的王璜生已经离开了二沙岛,开始他在北京的生活——在中央美院国画系任教。据悉,新馆长人选目前尚未确定,多方机构早前都曾推荐人选,但均未被主管部门采纳,目前广东省文化厅已经向全国发出招聘馆长的启事,最后的馆长人选仍未确定。


      对于此次的“换人”,人们更多关注的焦点在于美术馆原有的“独立精神”是否会因此而丧失。和四川、北京等地相比,广东并不是一个美术人才辈出之地,而美术馆往往会成为一个较权威的艺术“推手”和文化地标。对于那些有可能成为新任广东美术馆馆长的人来说,美术馆的未来走向必定受众人瞩目。


      自1997年落成开馆以来,广东美术馆的“特立独行”,以及对于“以文献价值支撑展览”的坚持,使它迅速发展成为当代文艺领域里的个性领地之一。有一种说法认为,广东美术馆的成功之处在于能比较好地处理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关系。


      “在美术馆的资金筹措上,政府每年只给50万到100万的展览费用,只能做一到两个普通的展览,而像广州三年展这样的大型展览的花费在1000万上下,前期花费完全要美术馆自己筹措。”王璜生表示,美术馆不会因此降低展览的艺术门槛。另有报道称,广州美术学院教师陈侗自荐接任王璜生的位置。“中国的不少美术馆就像美术的殡仪馆,呆板的陈列,请某某出席活动和剪彩……我担心,未来广东美术馆搞得不好,也会变成一个广东美术的死气沉沉的陈列馆。”陈侗说。


      “王璜生的离任为他的继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美术评论家陈履生说。对于广东省向全国招聘新的馆长,美术评论家郎绍君说:“我希望未来的接任者能把这些高端的学术转化成大众可以接受的东西,在国外,艺术馆馆长人选的产生往往是一个很严格的过程,需要经过该馆董事会的讨论,有一个科学的评议机制。”他认为,国内美术馆馆长的人选应该逐步吸收国外一些好的做法。

  • “蓝顶艺术中心二号坡地”下月正式揭幕

    2009-08-08 21:57:30

    蓝顶艺术中心二号坡地”下月在成都三圣乡荷塘月色正式揭幕。

    经过三年的筹划和施工,由周春芽、何多苓、赵智能、郭伟、杨冕等16位本土顶尖艺术家修建的“蓝顶艺术中心二号坡地”,已于近日在成都三圣花乡荷塘月色顺利封顶,艺术家们将于年底正式搬入。三圣花乡,总面积达50亩的这片艺术家聚集群落已初具规模,16幢风格各异的工作室本身就是巨大而新潮的艺术品,届时16名艺术家将在此“挥毫东门外,悠然见荷塘”,开始富有诗意的创作生活。据了解,这个新版本的“蓝顶”总投资高达1100万,全是艺术家们自掏腰包,自己设计的安乐窝。环境最舒适、功能最全面,既能搞创作,又能居家,这种模式在目前国内的艺术家群落中非常罕见。

    看现场

    16幢工作室如“别墅”

    蓝顶艺术中心二号坡地”紧挨宽阔的三圣乡荷塘,一幢幢灰白色建筑连成一气,远远望去,被包围在竹林中显得颇为神秘,不知究竟的人还以为这里新修了一片别墅。虽然临近初冬,塘中荷花早已凋零,可一进艺术中心就感觉门外门里两重天,里面的施工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艺术中心物业管理负责人谭小姐介绍,16幢艺术家工作室已经封顶,目前处于内部装修阶段,基本都能在月底或下月初完工。

    艺术家郭伟的楼颇为雄伟,从一楼推门而入,就看到三四十平的厨房,旁边是面积高达240平米左右的主画室,对面是不小的卫生间。扶楼直上,二楼是居住区,有个近百平米的副画室,还有画家及家人的卧室,从其中的一扇窗户望去,楼下修有一个私人车库,整幢楼的使用面积高达600多平方米。

    艺术家唐可的工作室在艺术中心的边缘地带,整个建筑是灰色,主画室的面积虽然没有郭伟的大,但层高居然有6米,里面已经摆上了硕大的木质画板,这是因为这位画家喜欢画大画,他还要借助电动升降梯才能完成自己的创作。周春芽的工作室略小,但设计了8扇大玻璃窗,从里面望出去,荷塘和竹林一览无余。其他10多幢艺术家的工作室虽然外观迥异,但总体上讲,内部都含有卧室、卫生间、厨房、仓库和车库等全面的生活设施。

    谈感受

    艺术家喜欢“家”的感觉

    在郭伟的工作室里,这个以“极少主义”风格绘画走红的年轻艺术家正指挥着工人装修厨房,现场传来阵阵刺耳的电钻声。郭伟曾是最早进驻机场路老蓝顶的艺术家之一,他两年前去北京发展,在798背后的黑桥艺术家聚集区租了间不小的画室。他说:“作为创作当代艺术的环境来讲,北京无论是资讯的畅通还是硬件平台都是全国最好的,我也经常在北京办画展,但那里不适合长期居住。即使我不在北京,可那里工作室的房租和水电气费也要照交,每年大概10多万的费用,有些划不来,所以我这次把主要的创作中心转移到了荷塘月色。”

    郭伟在荷塘月色的工作室完全是自己设计的,然后交给建筑单位施工,前后长达3年。在他看来,这里是进行艺术创作的绝佳之地。郭伟认为,待“蓝顶艺术中心二号坡地”竣工后,甚至可以一年四季都呆在这里搞创作,“因为这里不光是工作的地方,还是温馨的家。”而唐可的工作室设计方案修改过无数次,才有了现在的格局,他说:“这个地方实在是太舒服了,我想一直呆下去,不想挪窝了。”

    估预算

    艺术家自费1100万

    2003年8月,杨冕、郭伟、赵能智、周春芽等当代艺术家在机场路附近租下一片仓库,成立了蓝顶艺术中心,此后,越来越多的油画家、雕塑家进入,到目前已有50多人,蓝顶也成为成都当代艺术的代名词。可是,由于那里本身就是租的废弃厂房,硬件设施不尽如人意,加之越来越多的人进入蓝顶,蓝顶搬家和扩张已是一种必然趋势。规模如此壮观的“新蓝顶”究竟造价几何?艺术家要修建一幢像模像样的工作室要花费多少?郭伟用四个字概括——“造价不菲”。

    由于装修还没完成,自己在新蓝顶的画室具体砸了多少钱,郭伟说还没最终统计出来,但肯定超过100万。而唐可的工作室也花了数十万,虽然也是笔不小的数目,但他认为很值。据了解,“蓝顶艺术中心二号坡地”总体项目的造价高达1100万元,郭伟介绍,这里每幢工作室都是艺术家自掏腰包修建完成的,其中包括设计费、建筑费和装修费三大项。周春芽说,“每个人的经济情况都不一样。除了少数艺术家可以一次掏出这么多钱外,有一些年轻的艺术家是属于超前消费,外带借一些钱才能凑够。”

    瞻远景

    新蓝顶成都文化新名片

    成都是中国当代艺术的重镇也是大后方,近年来除了老蓝顶,还有像北村和733这样的艺术家聚集群落,但即将投入使用的“蓝顶艺术中心二号坡地”无疑又为本土艺术家提供了一处高标准和高质量的创作基地。即将驻扎于此的16名艺术家其实得益于荷塘月色所在的锦江区政府的“文化产业”战略。据了解,目前新蓝顶艺术中心的面积接近50亩,而16名画家工作室的总面积高达11000平方米。

    昨日,三圣街道办负责人李先生介绍,“只有让艺术区先立足生根,自身壮大了,才可能在后期形成产业链。”据了解,目前国内以798为主的大多数艺术家聚集地基本都是使用废弃厂房,而艺术家自己设计和修建工作室,并且受到当地政府大力扶持的运作模式在全国并不多见。周春芽表示,新蓝顶以后肯定会成为成都的一张文化新名片,“下月建成后,我们将组织一次更盛大的落成仪式,届时将邀请海内外当代艺术家前来参观,还将在美术馆举行规模很大的当代艺术展。”

  • “范跑跑”能拯救一个双年展吗

    2009-08-08 21:28:20

      中国文艺一向思想贫血,“范跑跑”被邀参加今年798双年展,无疑迎合了当前社会价值混乱语境,愚乐狂欢似乎战胜了一切。在一个正常社会,“范跑跑”问题是个无需讨论的公共常识,更不会成为伪道德主义与极端利己主义的“对台戏”。这一切显然是社会理性意识的不足,加之价值观念的错乱,狭隘思想必将占据时代精神之上风。

      

      汶川大地震之后,“范跑跑”事件一度引发暴雨般的争论。由于伪道德主义引发人们对传统说教的普遍反感,从而催生出一种逆反性的狭隘思维,从全民学雷锋“好榜样”转而走向崇尚“范跑跑”的反道德英雄主义。其实,“范跑跑”不过是当代版的“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杨朱哲学,也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的处世态度,只要不关自己事便全然高高挂起。原本大家的心照不宣, “范跑跑”的口无遮挡,有如赤裸裸地在大庭广众之下进行性交,招来一片叫“打”声也就在所难免;不仅激起了伪道德主义的优越感,同时引起极端利己主义和脑残自由主义的同感共鸣。

      

      范美忠本是普通人,其道德禀性也如常人无异。一篇《那一刻地动山摇》博文使范美忠成了道德公丑的“范跑跑”,因为他把杨朱思想置于大地震的具体场景下,必然引发众怒。“范泡泡”在博文中开宗明义的说:“我曾经为自己没有出生在美国这样的自由民主尊重人权的国家而痛不欲生”。这分明是范美忠想当然的美国式“自由”与“人权”;在美国或任何文明开化社会,中小学教师与父母成人,在地震来临时,抛下孩子只顾自己逃之夭夭,在道德上绝对是不可原谅的。国外一些中小学教师上岗前,通常必须接受安全知识、应急救生的培训,并规定在火灾、爆炸、地震等紧急状况下,教师以及工作人员有责任组织学生疏散。不光“范跑跑”把杨朱的极端利己主义与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权混为一谈,连艾未未这样在美国生活过,并热中民主自由与崇尚人权的艺术家,竟然为“范跑跑”行为进行呐喊助威,他在《范老师的道与教育部的德》一文中说:“在乘机的安全知识中,出现危险时,你被告知请首先关心自己,带上自己的氧气面罩,然后再帮助孩子或他人,这是简单的常识和逻辑。我不相信一个无力、无意自助的个体、政党或国家,有可能为它者提供真实可信的帮助。”

     

      众所周知,乘机飞行中出现缺氧,给自己先戴好面罩,然后帮助随行儿童或他人戴上面罩,这固然符合技术性的合理操作,可不能代表一名中小学教师或父母成人,在地震、火灾、翻船的紧急关头,撇下未成年的孩子在道德上是完全合法的;相反,它在技术与道德上都是双重失败。艾未未的不严谨推论,对于艺术界的一些“死磕派”分子而言,无疑是绝对正确的道德真理,并成了对抗伪道德主义、官方说教、主流权威的自由精神。因此,那些被体制所排斥的边缘艺术家,不免视“范跑跑”为反主流的道德英雄。其实,这充分暴露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思想贫困,在意识上并没有超越大众偏见与官方说教的既定语境,并出现一种被动的极端态度,那就是“大众和官方反对的,我们就拥护;大众和官方拥护的,我们就支持”的狭隘状态。

      

      “范跑跑”应邀参加本届798双年展,举办方提出邀请理由是极为牵强的,甚至自相矛盾,但目的用意是一清二楚的,任何雄辩漂白反而显得弄巧成拙。艺术没有必要忌讳“炒作”,传播过程中采取一些非常手段也是情有可原的,但它不是化腐朽为神奇的灵丹妙药,最终还是要通过具体作品去落实艺术的价值意义。从双年展策划人朱其到行为单元策展人王军,他们对“范跑跑”的认知是没有超出艾未未的判断范围,以致双年展的主题理念都缺乏充分思考准备,只是为了提高双年展活动的关注度,轻率地逮个“范跑跑”来当作新闻炒点。朱其在《范跑跑该不该参加双年展》一文中说:“由我策划的2009首届北京798双年展,准备邀请一些非艺术家参加,比如重庆钉子户吴萍、成都的范跑跑以及一些下岗工人和残疾人。双年展邀请非艺术家以及有争议的社会人物的概念是由我提出的,行为艺术单元的策展人王军居然迅速联系上了这些人”。一个双年展的主体是艺术活动,作者与作品是两个不可颠覆的基本要素。邀请“范跑跑”进入展览不成问题,假如他们仅是作为某个作品的材料对象,那他既不是作品也不是作者;不过是聘来的“人气”而已。从邀请理由来看,“范跑跑”的身份是参展艺术家,那他届时必须有自己的作品。按照朱其的说法,本次798双年展跟艺术是不沾边。假当如此,一切就没有什么好说了,双年展成为有争议人物的碰头会、亮相秀,最好是些炙手可热的绯闻明星。

      

      一个双年展,什么人参加并不主要,关键参展作品具有文化意义与社会价值。绝不是朱其不着边际而自相矛盾的说法:“双年展不一定是个优秀艺术品的集锦展,它也可以成为一个讨论问题的平台,让当代艺术参与中国社会的进程,并有助于促进中国社会的集体精神状况的改进,也是本次双年展的展览理念。”不论是双年展还是任何艺术展览,必须争取优秀艺术作品前来参展,难道非要排斥优秀艺术作品不成?即使双年展要突出“社群”主题,也必须通过艺术作品促进具有广泛意义的思考讨论,不然展览就直接做成一个社会问题的专门讨论会,没有必要以艺术名义进行搭台唱戏。此外,“范跑跑”跟本次798双年展的主题理念,可谓是风牛马不相及,根本偏离了“社群”这一主题。“范跑跑”被莫名其妙的聘用,固然跟他是个争议人物有直接关系,不能牵强的说双年展可以成为一个与艺术无关的讨论问题平台。如果说范美忠跟本次双年展的主题理念沾上边的话,那无非是“范跑跑”的极端自私主义成了“社群”问题的反面教材,而不是范美忠是什么敢讲真话的道德英雄或本能主义的人权卫士。

     

      可见,双年展策划人制定的主题理念与解释邀请“范跑跑”的理由,都明显自相矛盾,包括对“范跑跑”现象的价值判断也是模糊不清。朱其说,“我并不认同范跑跑的价值观,但范跑跑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态度和看法是值得欣赏的。我们很多人也许道德价值观比范跑跑高尚,但未必比他坦诚。我们的媒体能够公开讨论范跑跑的价值观,这本身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进步体现。范跑跑表达了一种利己主义,利己主义固然谈不上高尚,但也不是一种‘错误’。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就是意味着允许利己主义的价值观存在”。既然“范跑跑”在地震的行为是不被认同的,他能够真实地表达出某种极端自私行为就是值得欣赏吗?一个犯人在法庭毫不掩饰他的犯罪行为,难道要尊为英雄不成?是非道理是不可对冲的,否则只能加剧它的模糊性,此“错”与彼“对”不可混为一谈。此外,从讨伐与拥护“范跑跑”的道德讨论过程中,看不到一点社会思想的进步,反而演变为一场虚伪道德与极端自私的狂交乱咬。没有证据表明资本主义或市场经济就肯定“范跑跑”极端自私行为。

      

      利己主义是人性本能之一,它与利他主义不是完全对立的,换言之,利他行为恰恰是一种高级的利己行为。苏格兰经济学派与当代生态学派对此都做了充分论证阐释。极端的狭隘自私,最终结果是无法实现利己目的,因为行为连贯因果关系无法从孤立事件获得全面体现,就像寄生虫走向极端,一旦威胁寄生体的存在,其自身也就岌岌可危。人类与动物都是排斥极端利己主义的,表明社会伦理具有普遍意义的实际功利,正如“尊老爱幼”不是一种纯粹的抽象美德,青壮年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小孩让座,那是他年幼时得到过照顾,反之有义务回报他人;给老年人让座是确保自己年老时也享有相等待遇。这种利己主义建立交换价值之上,明显带有社会文明的伦理色彩。也就是说,如果人类祖先都是“范跑跑”,遇险便只顾自己逃之夭夭,那么我们早在远古时代就彻底绝种了,更不存在所谓的人类“童年”。试想,一个猴群面临猛禽的围剿,所有成年猴子都是“范跑跑”,整个猴群的最终命运便可想而知了。这些问题,本身就简单得无需讨论的,问题在于中国是个伪道德泛滥的国土,学者的伪学问与伪命题也出奇的多。中国艺术原本就思想贫困,不是工匠便是弄臣,此外便是逃逸主义隐士艺术,其共同特征就是狭隘自私。之所以,“范跑跑”成了脑残自由主义的英雄偶像,如朱其所说:“范跑跑”勇敢的自我表态要比很多艺术家活得真实。

     

    “范跑跑”现象并不像朱其形容的“鸡蛋谁先”的问题,它虽是一起孤立的行为,可它的极端性是不存在任何“利他性”。有些错误行为是在可原谅范围,但不意味着可以黑白颠倒。关于“范跑跑”被邀请参加的双年展的真正原因,朱其用“这是一个娱乐的年代,范跑跑只是一个娱乐符号,他的真名叫范美忠”几乎说明了一切,只是他没有像“范跑跑”那样勇敢地表态,邀请范美忠不过是一种炒作需要。行为单元策展人兼行为艺术家的王军,在勇气方面更不像“范跑跑”,当媒体质疑邀请“范跑跑”是否存在炒作时,他的回答是那么干净利落--“他(范美忠)是小人物,没必要炒作”。王军不免低估了媒体与公众的智力。何况艺术本来不必排斥常人所说的“炒作”,关键需要好作品、好展览用来宣传炒作。王军跑到成都给“范跑跑”发聘书,又是搞讨论会又是接受媒体采访,目的一清二楚,只是对外宣称得理由有些牵强、理念极为混乱,缺乏必要的思考准备;如讨论会打出“范跑跑进军艺术圈--暨‘人人都是艺术家’”海报标题。“范跑跑”可不是普遍意义的“人人”,而是媒体与大众所需要的道德“公丑”,因为大众社会始终需要通过一些“公丑”角色来体现价值与道德的优越性,尽管人们的德性毫无实质差异。

     

    照朱其的说法,本次双年展是一次非艺术活动;可王军打出“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口号,双年展完全可以从大街上直接随便拉人来充数,压根儿无须兴师动众地邀请“范跑跑”。此外,既然打出“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口号主张,在主题理念与展览作品都必须充分准备,而不是拿空洞口号与道德“公丑”大做噱头文章。“人人都是艺术家”毕竟是个经不起推敲的空头口号,这种庸俗化的艺术乌托邦是相当危险的,它的极端是虚无主义,消解了艺术的实质意义。任何人都有审美需求,但不等于人人都能成为严格意义上的艺术家;正如任何人都有消化系统,但不等于人人都是消化系统专家。理论上只能假定“人人都可能成为艺术家、数学家、总统、犯罪”。很显然,从朱其到王军,几乎都没有认真思考过“范泡泡”进军798双年展的艺术意义,更别说“让当代艺术参与中国社会的进程,并有助于促进中国社会的集体精神状况的改进”。

     

    从“范跑跑”现象到他被邀参加双年展,这一切都说明了整个社会的价值混乱、精神贫血、道德沦丧的畸形状态,并表现在一起艺术活动之中。愚乐式的道德讨论、伪命题的艺术主张、纯噱头的空洞炒作,其本身就是一种“无缠头”的无聊闹剧。不论范美忠以艺术家、人民教师、道德公丑或人性英雄参加一个双年展,他必须拿出作品来证明自身的主体价值,而不是媒体、朱其、王军的如何是说。尽管艺术不排斥炒作宣传,但一味儿只搞噱头把戏是不会有实际结果的,最终是一场欺人愚自的艺术闹剧。

  • 画廊对艺术家作品的推广销售 *

    2009-07-28 13:02:32

      我所了解的国内某成熟画廊的运作方式是签约买断艺术家作品,就是说每年艺术家为其提供15-20张不等的作品,然后每张算钱给艺术家。艺术家的所有作品不能私自卖给他人,也不能私自参加展览,要与画廊商讨后再决定。画廊买断艺术家的作品后,开始为艺术品找藏家。找藏家肯定是需要有筹码的,藏家不会随随便便白掏腰包,因此画廊就有了如下的运作方式,这个过程基本分为几个步骤。


      步骤一。经人介绍,某甲有一定闲钱,有投资需求,但还处在徘徊期,于是就把某甲约到画廊,开始向其介绍艺术品,比如当代艺术。介绍的途径就是让某甲看近几年世界大拍卖行的拍卖记录,说明当代艺术品的市场价格是逐年上涨的,而且上涨比例惊人。然后,画廊会说明所签约艺术家作品是经过学术专家评委千挑万选出来的,因此作品具有艺术价值与学术价值。


      步骤二。画廊把在杂志、报刊等媒体上做的广告、办的展览、出的画册摆出来,增加自己与某甲交谈时的说服力与筹码。当一本本杂志摆出来,一张张电视台报道艺术家的光碟放出来,一本本画册上的著名策展人说出来,加上交谈时的技巧与自信,某甲就会觉得自己投资这些艺术品是没错的,肯定可以升值。如果对金融危机下的艺术市场有疑虑,那没关系,总是有杂志报纸会刊登“金融危机只是暂时,当代艺术很快会回暖”类的文字,拿出来让他看,打消他的疑虑就好了。


      步骤三。再约上某乙、某丙两位藏家,说明这两位也藏了不少此画廊作品,然后一起说服某甲,这样某甲最后肯定是会动心的,结果就是开始掏腰包,几十万元乃至上百万元的艺术品投资就这样完成了。


      在劝服某甲时,画廊往往也提供出其购买艺术家作品在拍卖行拍卖过的情况,拍卖价格至少比画廊出售的艺术品价格高,如果某甲买了同系列的作品,至少现在就能让某甲看到好像他已经赚了一笔,某甲投资艺术品的速度自然会更快。


      即使某甲现在不动心,他也已经了解了当代艺术的所谓“潜力”,以后和画廊主就是好朋友了,经常会受到邀请,乃至于总有一天会购买艺术品。维持已经拥有的藏家,就需要经常和他们聚会、聊天、吃饭等,同时交流收藏艺术作品的新动向以及在哪些媒体为其艺术作品做了广告等等,使藏家看到所藏艺术品可以持续升值。藏家看到画廊主这样努力推动他购藏的艺术品,当然很高兴,下一阶段持续购买画廊艺术品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


      当然,占领新的藏家市场方面,除了以藏家介绍藏家外,还会广发邀请函,以举办展览或举办艺术沙龙的名义通知对方。这样,50个受邀者中至少有3到5个会受邀参加,而来者一般是对艺术感兴趣的人,可以成为游说对象,进一步就能成为潜力客户。


      画廊所选中的艺术家,就好像是著名教练所选拔出来的奥林匹克选手,学术性与艺术价值决定他们能跑多远,跑多快。那么,在给藏家做投资导引时,画廊提供的一切又是怎么来的呢?


      这就是画廊通过前期投入资金在媒体,包括杂志、报纸、电视台上宣传,包括请学术专家、批评家参与评价,让这些艺术家的作品频频在媒体上曝光,频频在展览上出现,造就所谓的“知名度”。这些都是画廊宣传推销自己的手段,无可厚非。画廊除了现在的销售外,更具备多种文化产业链的优势,能认识各行各业的人。


      那么,在这样一种“原始股”运作当中,藏家们应该怎么做呢?最好的方式还是要缓出手,慎重斟酌艺术品的性价比,要把商业炒作和作品艺术价值区分开,思考到底哪个比例占得更大,值不值得购买投资。在金融危机期间,藏家们不要指望艺术品的价格会下降,除非是艺术家或者画廊都认为不好的艺术品,怕卖不出去而下调价格,否则,好的艺术品价格不但不会下降,反而会上升。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新的淘汰机制,会让好的艺术品留下来,而且价格不菲;差的艺术品则会以批量的速度被淘汰,或像卖白菜价格一样被卖出去。

  • 英国家画廊馆长欢迎赝品入馆

    2009-07-28 13:01:32

      据路透社报道,伦敦国家画廊馆长潘尼21日表示,他欢迎更多赝品入馆。


      “我希望画廊可以有更多赝品,收藏几件赝品是很有价值的,其价值并非在于所仿造的东西,而是本身作为赝品的价值,”潘尼说。


      2010年国家画廊将举办“探秘赝品”展览,所有赝品都为伟大艺术大师门下学生的模仿作品。


      潘尼表示,研究一幅作品的真实出处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人们可以借此更好理解绘画艺术。


      “所有的硬币展览都包括赝品在内,当然我们只对别有新意的赝品感兴趣,”潘尼补充说。


      潘尼介绍道,国家画廊数目庞大的藏品中可能就有极少的赝品存在,但这些都是无法确定的。

  • 英国旅游八大玩法首选画廊 *

    2009-07-28 13:00:22

      欧元兑美元汇率狂升,如果你担心伦敦从此是一个无法负担的旅游地,请别如此灰心,当地有许多地方不需花一毛钱,却能代表伦敦的特色,值得你尽情游赏。


      1、美术画廊


      泰特现代美术馆(Tate Modern)是英国最知名的美术画廊之一,馆藏包括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当代艺术品。


      泰特大英美术馆(Tate Britain)则收藏英国十六世纪以来最经典的艺术品。


      其它主要的伦敦美术画廊包括全国画像画廊(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和位在特拉法加广场(Trafalgar Square)的全国画廊(National Gallery),此外华莱士收藏(The Wallace Collection)也值得推荐。


      2、博物馆


      所有伦敦的主要博物馆都是免费进入的,但同时也提供一些收费的特别陈列。伦敦博物馆可以让你罗马时期到现今的伦敦历史,其它伟大的博物馆还包括大英博物馆、科学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Geffrye博物馆与Horniman博物馆也不容你错过。


      3、皇家公园


      位在Regent's Park的玛丽皇后玫瑰园,是许多人最喜爱的伦敦景点,圣詹姆斯公园(St. James's Park)也值得推荐,因为它提供了观赏白金汉宫的最佳景观。海德公园当然也是耳熟能详的景点,当地有知名的戴安娜王纪念喷泉和皮特潘凋像。


      有许多地方不需花一毛钱,却能代表伦敦的特色,值得你尽情游赏。


      4、卫兵换哨


      旅游伦敦的游客当中,很少有人愿意错过这项英国的军事传统。白金汉宫门前,女王卫兵在早晨11点半的定期换哨仪式(夏天每日、冬天隔日),已成了伦敦游客最期待的旅游关注点之一。


      5、泰晤士河南岸


      想来实在是十分的惊奇,沿着泰晤士河岸,究竟有多少伦敦美景可以让你看见。泰特博物馆、全球剧院、伦敦眼…,还有许多许多。你不妨沿着泰晤士河南岸,任意的步行游览,你将更认识伦敦这个地方。


      6、特拉法加广场(Trafalgar Square)


      特拉法加广场是英国最具吸引力的旅游景点之一。该广场由约翰奈许在1820代设计、1830年代修建,当地不仅是旅游胜地,同时也是政治活动的重要地点。每年12月,挪威都会捐赠一棵美丽的圣诞树,感谢英国协助从纳粹手中解救出来。


      7、街市(Street Markets)


      伦敦的街市相当著名,包括位在伦敦东边的Spitalfields市场、还有伦敦南边的Borough市场。当然,各具特色的Camden市场、Portobello市场、哥伦比亚花市场、Brick Lane市场,也都值得一探究竟。一边逛街,一边享受伦敦街道的风情,是不花一毛钱又让你难忘无比的经验。


      8、免费音乐欣赏


      每星期五下午5点15分开始,来到南方银行的皇家庆典大堂(Royal Festival Hall),你就能享受免费的爵士音乐。皇家歌剧院也在每星期一,提供免费的音乐聆赏活动。St. Martin-in-the-Fields则会定期举办免费的午餐音乐会。

482/3<123>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