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展览,是个累活儿!

    2010-01-31 23:53:11

    那天和大家一起去看画展,再一次感叹:“看展览,是个累活儿!”没有凳子可真不行。

  • 世界经典艺术多媒体互动展将在西安举办 *

    2010-01-21 14:51:51

      为期36天的TCL奇幻世界——经典艺术多媒体互动展,将于1月23日在曲江新区•西安美术馆开幕,展出的作品均取材于有人类文明以来的世界艺术精品。通过运用全息影像、3D与语音识别、娱乐互动等新技术,古代的艺术家和作品中的人物都成了“有声有行”的人,与观众面对面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

      记者在现场看到,数十幅世界名画通过3D技术演示,大量的世界名画经典复制品同时展出。《蒙娜丽莎》不再是只会浅浅微笑静止于卢浮宫中的画作,她可以回答观众的提问,用语言和表情揭示那神秘的微笑以及巨作背后的故事和大师达芬奇的奇妙匠心;阿波罗、维纳斯、雅典娜等举世闻名的古希腊雕像从天而降,从各个角度、不同的姿态展示雕像的神韵;不经意间,迎面飞来的铁饼居然是古希腊的雕像掷出;欧洲印象派大家梵高在向您介绍《向日葵》的技艺特点;古埃及壁画上的人物演绎着三千多年前尼罗河两岸的生活……原本静态的艺术品在西安美术馆穿越时空,生动地展示在大众面前。

      据曲江文化局副局长赵鉴光介绍,该展览依照艺术史的发展线索,将西方美术的发展史进行五大分区,系统地阐述西方美术由古希腊、罗马时期到文艺复兴时期、新古典主义与现实主义时期、印象派时期一直到西方现代美术的发展历程。展览精彩荟萃,包括《尼罗河两岸的生活》、《猎人与羚羊群》、《阿波罗、维纳斯、雅典娜》、《蒙娜丽莎》、《掷铁饼者》、《拾穗人》、《泉》、《意外归来》、《吹笛少年》、《大教堂》、《向日葵》等。让人们领略科技魅力的同时,更加具象地理解世界经典艺术品内涵,寓教于乐,轻松走进神圣的艺术殿堂,学会聆赏、提升品位和文化素养。

      据了解,“TCL奇幻世界——经典艺术多媒体互动展”曾于2009年8月在北京首次展出,反响巨大。西安是此项展览的第二站,在2010年春节期间,将为古城观众奉献一场展示西方经典艺术珍品魅力的高科技视觉盛宴,同时进一步提升西安地区公共艺术教育水平,普及经典艺术常识。
  • 柯锡杰:心是干净的,你看到的东西就美(转) *

    2010-01-21 14:48:34



      他在台湾功成名就时,去美国从摄影助理做起;在纽约闯荡得有声有色之后,又抛开一切前往欧洲流浪。他被誉为“台湾现代摄影第一人”;法国最权威的艺术出版社之一艺文出版社(Cercle de Art)给他的评价是:“当80 年代欧美专业摄影界还在讨论黑白摄影的艺术性时,柯锡杰已经证实了彩色摄影时代的来临”。

      1979 年夏,美国纽约。整整两个月,柯锡杰把自己关在工作室里,不接电话,不见人。两个月后,他决定离开纽约。离开的前一晚,他请同在纽约的好友吃饭,其中包括雕塑家蔡文颖和画家韩湘宁;听说柯锡杰要走,他们的反应几乎是一致的:“柯,你疯了,你要在这时候放弃到手的成就?!”柯锡杰只是微笑,没有回答。不过他决心很坚定。工作室已经卖了,12000 美元,一半给自己,一半留给刚刚离了婚的前妻。没有退路了,他准备回台湾。不过在回去之前,他决定将自己完全“放空”。他要去欧洲流浪,“如果就此不知所终,醉死在英国乡下某个不知名小酒馆里,也算死而无憾了”。这样的想法,竟然是产生在柯锡杰职业生涯的全盛时期。

      1967 年,38 岁的柯锡杰从台湾来到纽约。经过近12 年的奋斗,他成为一位颇具声誉的商业摄影师。他为《Vogue》、《Bazzar》、《House Beautiful》等一线杂志拍摄广告大片,一页作品的价钱往往能达到上千美元;美国绿卡也早就拿到了,出面帮他申请绿卡的人是作家诺曼·梅勒,两度普利策奖获得者;在纽约的第三年,他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工作室位于曼哈顿下城附近的SOHO 区,对面是毕加索女儿的工作室,还有安迪·沃霍尔的工作室,后者当时还不像今天这样出名,“他在日本的展览就是我拍的,那时候,我们还是有点看不上他,觉得他的东西都是二手货,真正好的东西,应该是有原创性的才对”。柯锡杰笑着说,现在想起来,真后悔当时没留下几件沃霍尔的作品,“现在一件就能值上千万了”。   不过柯锡杰自己本来也有机会成为沃霍尔那样“昂贵”的艺术家。一位在圈内很资深的犹太裔经纪人此前曾找到他,希望跟他合作,许诺能帮他日进斗金;模特们也爱着他,商业摄影师的工作室里从来不缺美女,那些美人儿来自世界各地,作风开放,常常在工作之后投怀送抱,见多不怪的柯锡杰也来者不拒。但突然有一天,柯锡杰觉得没意思了。他意识到,这样纵情声色的生活,其实并不是他真正想要的。于是只带了一架相机、两只镜头、几本书,开着一辆二手福斯老爷车,柯锡杰只身离开了美国。那一年,他刚好50 岁。

      2009 年10 月,柯锡杰的新书《心的世界》在内地出版,这本书半是自传,半是摄影集。在书里,当柯锡杰提及自己从纽约离开的境况时说,虽然他在商业摄影领域取得了成功,但是他并不能从中感受到创作的自由,他想去拍大自然,或真正符合他内心的内容,比如沙漠和寒地那样极端地带的风景。“我50岁了,人生却仿佛回到原点。”

      在欧洲拍摄心中的自然

      柯锡杰一路向南。

      从荷兰,到西班牙,再到意大利、希腊,直至北非,他花了8 个月的时间流浪,没有工作,没有计划,甚至没有确定的路线或地图。饿了,就停下来炒一盘番茄炒蛋,就一瓶啤酒;困了,就随便把车停在一处好风景的地方,在车上睡;脏了,就把车开到没人的地方,露天洗澡。刚开始,柯锡杰感觉孤单、虚浮,但越接近阳光灿烂的南欧,他越感到自由。

      他用所有的时间拍照。看到喜欢的景色就拍下来,看到有意思的路人也拍下来;他会为一处风景不停地按下快门,也会为一个镜头等上一整天。他的相框里开始出现简单而安静的画面:天空、树木、海、屋舍、墙壁、伶仃独行的人、地面上空荡荡的长椅……这段时间里,他的作品结构干净、色彩对比强烈,但画面之外却又充满感情和力量。《行》、《树与墙》、《老祖母玛利亚》、《葡萄牙房子》、《等待维纳斯》等,都是这时期的作品。

      《 行》是柯锡杰在突尼斯的一个小村落里拍的。背景是一片相联的天地,仿佛没有边界。一个骑驴的突尼斯女人穿着一身白衣,在猎猎的风中越走越远。柯锡杰当时正在车里,面对这样的画面仿佛突然看到了漂泊的自己,于是来不及摇下车窗,就在车里拍下了这张照片。

      等他还想打开车门多拍几张时,骑驴的女人已经消失在地平线尽头。《等待维纳斯》则是柯锡杰欧洲之行中拍摄的最经典的作品之一。那是一张夏天的爱琴海的照片。柯锡杰在海边徘徊,在他的取景框里,他看到一片湛蓝的海,上面是同样碧蓝的天,左边,一截白色建筑的墙壁进入景框中,朱红的木窗是整个画面中最鲜艳的部分。徘徊了20多分钟,柯锡杰还是拍下了这张照片,不过当时他很疑惑,这画面干净、单纯,在视觉上很美,可是它真的有意思么?柯锡杰很喜欢这张作品,却说不清这张照片感动他的地方在哪里,直到他的好朋友郑愁予听到这张照片的故事后,才一语点醒照片中那种呼之欲出的感染力:“爱琴海是维纳斯出现的地方,你在等待维纳斯。”于是这张照片就被命名为《等待维纳斯》。

      在路上,他也会时常把作品寄给在纽约的朋友。这些作品在纽约很受欢迎,于是一位经营画廊的朋友便为柯锡杰的新风格创造了一个专门的概念:心像摄影。而更为普遍的认可是,柯锡杰在流浪欧洲的途中,创造了极简主义的新摄影风格。

      1994 年,世界知名的纽约汉默画廊为柯锡杰举办摄影展,在此之前,曾因代理毕加索、梵高作品而著名的汉默画廊,还从未展出过摄影作品。

      之后,法国最权威的艺术出版社之一艺文出版社(Cercle de Art)出版了一套艺术丛书,油画卷中收纳了毕加索、梵高、莫奈等画家,而与之并列、只有寥寥数人的摄影卷中,柯锡杰名列其中,这也是那套丛书中唯一在编的中国人。出版社在《论述柯锡杰》一书中,给柯锡杰的评价是:“当80 年代欧美专业摄影界还在讨论黑白摄影的艺术性时,柯锡杰已经证实了彩色摄影时代的来临。”

      然而柯锡杰其实从未刻意寻找过什么“极简主义”风格。去年12 月初,已经80 岁的柯锡杰来到上海,为他的《心的视界》一书做签名售书活动。柯锡杰说,他从来都不了解什么学院派之类的概念,只是凭自己的感觉去拍摄。在欧洲的游历,令他感觉到那种无拘无束的创作感,和在美国时那种步步按照要求来的商业摄影迥然不同,“没有预先要求和设想的摄影,才更接近艺术吧”。要说欧洲之行给他带来什么变化,那就是“从此我的相机框出来的东西,都是有生命的了。”

      不断离开

      从纽约到欧洲,那次游历,后来被柯锡杰看作是他人生一个最重要的“转折点”,但却并不是他人生中第一次“转折点”。

      “自小,自由一直眷顾着我。”柯锡杰在自己的书中写道。正是为了这种“自由”,他曾一次又一次地从生活的常轨中离开,去碰撞更新的世界。

      他因为“自由”选择而付出的第一次代价,是入伍,然后做了逃兵。1929 年,柯锡杰出生在台南一户商人家庭。自小优越而宽松的环境,令他养成一种开朗而又无所拘束的性情。专科毕业后,柯锡杰去了台湾碱业公司工作,在那里,他第一次接触到相机,并从此沉迷于摄影。好在当时的公司主管十分关照他,柯锡杰因为摄影的关系,没什么心思工作,主管也都随他了,甚至还批条子为他搞了一间暗房,供他摸索学习。不久,这样的生活就随着他准备参军入伍而告结束。1950 年,他和好朋友刘生容一起参了军。用现在的话来说,他俩都是出身富足的文艺青年,对军旅生活怀着不切实际的梦想。可是到军营没多久,他们的梦想就破灭了。当时军营中腐败而刻板的生活令柯锡杰很失望,他和刘生容商量着决定做逃兵。出逃之后,两人在外面东躲西藏了18 个月,穷途末路,最终决定自首;自首的结果是18 个月劳役和13 个月的补服兵役。“20 岁进去,26 岁出来,我的黄金时代就这样结束了。”柯锡杰现在并不讳言那段逃兵经历,在他看来,正是那一段磨练令他日后在面对转变或绝境时,才会那样豁达和无所畏惧。

      出来之后,柯锡杰还是没放弃他的摄影理想。他结了婚,和妻子一起开了家照相馆,但是在他内心,却很想去日本留学,继续学习摄影技术。30 岁,柯锡杰如愿到了日本,进入东京最权威的摄影学校东京综合写真专门学校进修。两年后,学业结束,柯锡杰回到台湾。

      那时候,台湾的文化氛围正在从凝滞走向“反传统文化浪潮”兴起,白先勇、李敖等,都是从那次文化浪潮中走出来,逐渐成为当时文艺界的中坚力量。正是在那段时间里,柯锡杰结识了顾献梁。顾献梁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知名的艺术评论家,不仅在台湾发掘了很多艺术人才,还接受当时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的邀请,去清华担任艺术顾问,并开授“艺术欣赏”课程,直到逝世。柯锡杰就是当时顾献梁发掘的人才之一。

      从日本回来,毫无门路的柯锡杰先是又申请去碱业公司上班,然后在上班之余到处拍照。他开始认识一些和他摄影观念相似的青年,大家一起在高雄《台湾新闻报》的画廊里办了个摄影展。刚好从台北来台南的顾献梁看到了柯锡杰的作品,并毫无保留地给予称赞,推荐他开办第二次个展。这次个展,使柯锡杰的作品开始进入艺术馆。

      “在中国的摄影史上,郎静山先生已经光彩地完成了他个人和时代的使命……然而我们始终停留在寻觅‘优美’或‘散文美’或‘平面美’的时期。柯锡杰却是我们眼前最勇敢、最努力向这个新时代新方向迈进的一位少壮摄影艺术家。”这段话来自顾献梁为柯锡杰摄影展写的序言。

      柯锡杰在台湾摄影界一夕成名。顾献梁将他从台南邀请到台北,当时台湾广告界的开创者许丙棠也十分欣赏柯锡杰的才华,聘请他担任自己广告公司的部门主管。从1963 年到1967 年,柯锡杰在台湾摸索自己的摄影风格,同时也在广告摄影界获得成功。那时候,别人拍一张广告摄影只收费500 元,而柯锡杰的作品已经达到5000 元。

      除了广告摄影,柯锡杰还为一批当时活跃在台湾的艺术家拍肖像,包括女指挥家郭美贞、舞蹈家黄忠良夫妇和雕塑家杨英风等。和别的摄影师不同,柯锡杰的摄影常常能表现出那些艺术家的神采。比如郭美贞,她个头娇小,但是站在指挥台上时,却有一种自信和霸气。为了捕捉这种神采,柯锡杰就蹲在地上,捕捉她一手高举指挥棒,圆睁双眼、大张嘴巴的样子。这张照片被命名为“女暴君”,柯锡杰抓拍的瞬间成了郭美贞最经典的形象。

      而为黄忠良夫妇拍摄舞姿时,柯锡杰从不带他们去打足灯光的摄影棚,而是让他们去野外起舞。在柯锡杰的照片中,黄忠良夫妇跳起来的姿态仿佛就要乘风而去一样,柯锡杰将这张照片命名为“风筝”。因为这张照片,黄忠良和柯锡杰成为很好的朋友。1967 年,黄受邀去夏威夷大学参加艺术表演节,他们的舞蹈照片也同时在夏威夷的一家纪念馆里展出。黄忠良动用了各种关系,帮柯锡杰搞到一张去美国的邀请函。柯锡杰想去美国发展的梦想,因为这一契机,重新复苏起来。

      这一次离开,柯锡杰38 岁。丢掉工作室和在台湾最高薪的商业摄影师地位,去美国从摄影助理做起。离开台湾的决定,实际上比后来离开纽约更艰难。

      离台前夕,画家顾重光、简锡圭以及音乐家许常惠为他饯行。柯锡杰情绪很复杂。他喝醉了,脱光衣服跑到街灯下号啕大哭,边哭边说:“要离开家乡了,要离开这些好朋友了……”许常惠至今还拿这件事取笑柯锡杰:“脱光就算了,还要跑到最亮的街灯下面。”

      被辜振甫羡慕的人

      结束了在欧洲的流浪,柯锡杰回到台湾。

      年轻时千方百计地想离开,到最终回来,对于50 岁的柯锡杰来说,台湾开始让他感觉到一种责任感。

      就在他决定离开纽约之前,台湾传来顾献梁去世的消息。柯锡杰很痛心,也很愧疚。顾献梁生前多次希望他回台湾,柯锡杰没做到,顾献梁的去世,让他下了回家乡的决心。

      1980 和1981 年,两年的时间里,柯锡杰在台北的美国文化中心、龙门画廊、版画家画廊举办了三次个展,并在整个台湾省演讲“摄影美学”。年轻人蜂拥参加他的摄影展,林清玄那时正是台湾一家报纸的文艺记者,在他的报道里,称那盛况为“观赏的风暴”。柯锡杰那时已被看作“台湾现代摄影的鼻祖”,极大地开拓了台湾摄影青年的眼界。

      尽管盛名在前,回到台湾后的柯锡杰仍然过着一种率性、天真的生活。52岁时,他认识了28 岁的年轻舞蹈家樊洁兮,于是认认真真地谈起了恋爱。送玫瑰花、打电话、发电报传短信、一起喝啤酒,柯锡杰在樊洁兮那里找到一种心灵上的契合。花了大约3 年时间,柯锡杰终于让樊洁兮答应嫁给自己,而最后促成他们姻缘的,居然是一幅他在欧洲拍摄的摄影作品。

      那张照片是《树与墙》。在暗色的背景下,一面白墙和一棵开满白花的树占满了整个画面,充满了一种难以言说的温柔。樊洁兮带自己的母亲和姐姐去看这幅作品,这之前,他们的关系一直遭到樊母的反对。但是看到这张照片,樊母就不再坚持了。“能拍出这样照片的人,应该不会是一个不顾家的二百五。”80岁的柯锡杰现在聊到那段往事,还是忍不住满脸得意。

      婚后,除了和妻子一起研究新的“敦煌”舞蹈,摄影还是柯锡杰最重要的工作。2000 年前后,柯锡杰拍了一系列台湾的名人肖像,其中就有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其实柯锡杰一直都很想拍辜振甫,但又一直觉得辜振甫是个很大的人物,没来由答应给他拍。后来柯锡杰和辜振甫的弟弟辜伟甫成了很好的朋友,然后由辜伟甫转达,辜振甫欣然答应了柯锡杰的拍摄请求。

      “他是个很好的人啊!”说起辜振甫,柯锡杰还是很感慨。他先去了辜振甫家中,那时他自己也70 多了,辜振甫一见面就对有些紧张的柯锡杰说:“柯老,我很羡慕你啊!”原来辜振甫已经听说了柯锡杰所有的经历,他说:“我很羡慕你去流浪,我从年轻的时候就想这样去游历,想了很多年,就是没办法啊!”说起那段往事,柯锡杰感叹: “他是那么了不起的人,却羡慕我。是啊,流浪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啊,他一成年就有6 个董事长的位置在等着他,他怎么可能像我一样游荡?”辜振甫在柯锡杰的镜头前丢掉了所有的头衔,变成一位“可爱的”老人,一位长辈。他们在一起谈京剧,谈柯锡杰8 个月的欧洲流浪记,于是,一个儒雅慈祥的辜振甫,永远留在了柯锡杰的相纸上。2005 年辜振甫去世,这张照片被他的家人选为纪念照。

      12 月初的上海,柯锡杰的新书发布会在徐家汇的一家书店内举行。柯锡杰看上去就像一位普通的台湾老人,圆脸,银发如雪,回答问题时始终微笑着,表情像个孩子。他的妻子陪着他,坐在一边,柯锡杰说着说着就会转过脸去看她一眼。

      “你作品这样感人,它的技巧在哪里?”有年轻的摄影爱好者问。“我的作品没有什么技巧,只是和你看到什么有关。人要保持心灵的洁净,心是干净的,你看到的东西就美。”
  • 艺术家中的“标题党” *

    2010-01-21 14:43:47

    艺术家中有很多属于“标题党”类型。

    隋建国 2006年作 时间的形状 油漆
    这种属于没有人能给出确切答案的无可辩驳型“标题党”


    王友身 1994年作 营养土·我父亲 照片
    这种属于大白话型“标题党”事实套上就能用,没啥好说的
  • 人类最终将以艺术的形式掌握这个世界!

    2010-01-07 22:29:05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类最终将以艺术的形式掌握这个世界!
  • 矛盾激励我一直向前!

    2010-01-07 22:27:41

    矛盾激励我一直向前!零点的一首歌中这样唱道。

  • 特拉法加广场上的冰熊 ziiyoo

    2009-12-13 21:00:02

        12月12日,在英国首都伦敦的特拉法加广场,游客参观正在融化的北极熊冰雕。这座北极熊冰雕作品于12月11日开始展出,预计展期为10天。在此期间,冰雕将逐渐融化,显露出铜质的骨架。活动的主办者希望通过冰雕的融化唤起人们对全球气候变暖和因此引起的北极冰雪融化威胁北极熊生存的关注。

        12月12日,在英国首都伦敦的特拉法加广场,一名男子带着孩子参观正在融化的北极熊冰雕。

        12月12日,在英国首都伦敦的特拉法加广场,一名女童触摸正在融化的北极熊冰雕。

  • 睡五分钟等于六钟头的方法(熬夜必看) *

    2009-11-26 10:52:38

    熬夜是很正常的事,但经常熬夜对身体会产生很坏的影响,无意中看到这篇文章,转载过来,或许对经常熬夜的同行们会有所帮助。




      睡觉的诀窍
      根据医学和我的体验、观察,一个人真正睡着觉最多只有两个钟头,其余都是浪费时间,躺在枕头上做梦,没有哪个人不做梦。至于醒来觉得自己没有做梦,那是因为他忘记了。
      通常一个人睡两个钟头就够了,为什么有人要睡七、八个钟头?那是你赖床躺在枕头上休息的习惯养成的,并非我们需要那么久的睡眠时间,尤其打坐做功夫的人晓得,正午只要闭眼真正睡着三分钟,等于睡两个钟头,不过要对好正午的时间。夜晚则要在正子时睡着,五分钟等于六个钟头。




      
    就这个时间的学问又大了,同宇宙法则、地球法则、易经阴阳的道理有关系,而且你会感觉到,心脏下面硬是有一股力量降下来,与丹田(肾上)的力量融合,所谓“水火既济”,豁然一下,那你睡眠够了,精神百倍。
      所以失眠或真要夜里熬夜的人,正子时的时刻,哪怕二十分钟也一定要睡,睡不着也要训练自己睡着。
      过了正子时大约十二点半以后,你不会想睡了,这很糟糕。更严重的,到了天快亮,四、五点钟,五、六点卯时的时候,你又困得想睡,这时如果一睡,一天都会昏头。
      所以想从事熬夜工作的人,正子时,即使有天大的事也要摆下来,睡它半小时,到了卯时想睡觉千万不要睡,那一天精神就够了。
      不过失眠的人都挨过十二点,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结果快天亮睡着了,到第二天下午都昏头昏脑,因此你会感觉失眠、睡眠不足,实际上是你没有经验。




      
    睡眠与养生
      一、睡眠的规则
      战国时名医文挚对齐威王说:“我的养生之道把睡眠放在头等位置,人和动物只有睡眠才生长,睡眠帮助脾胃消化食物,所以,所以睡眠是养生的第一大补,人一个晚上不睡觉,其损失一百天也难以恢复。”
      晚21点到凌晨5点为有效睡眠时间。人是动物,和植物同属于生物,白天(凌晨5点到晚上21点)活动产生能量,晚上(21点到凌晨5点)开始进行细胞分裂,把能量转化为新生的细胞,是人体细胞休养生息、推陈出新的时间,也是人随着地球旋转到背向太阳的一面。阴主静,是人睡眠的良辰,此时休息,才会有良好的身体和精神状态。这和睡觉多的婴儿长得胖、长得快,而爱闹觉的孩子发育不良是一样的道理。
      睡觉是养生的一大功能,养就是用大量的健康细胞去取代腐败的细胞,如一夜睡不着就换不了新细胞。如果说白天消亡一百万个细胞,一晚上只补回来五十万个细胞,这时你的身体就会出现亏空,时间长了,人就糠了,像糠萝卜似的。为什么世上有百岁老人呢?因为他们每晚都在21点钟准时睡觉。






      植物吸收阳光的能量,夜里生长,所以夜晚在农村的庄稼地里可听到拔节的声音。人类和植物同属于生物,细胞分裂的时间段大致相同,错过夜里睡觉的良辰,细胞的新生远赶不上消亡,人就会过早的衰老或患病,人要顺其自然,就应跟着太阳走,即天醒我醒,天睡我睡。人在太阳面前小如微尘,“与太阳对着干”是愚蠢的选择,迟早会被太阳巨大的引力催垮。这是客观真理。
      现实生活中,不少人有入睡难,睡眠质量不高的毛病。睡眠不好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如肝火过盛,睡觉警觉;胃火过剩,睡觉不安;肝阴不足,睡觉劳累。





      二、睡眠与疾病

      现代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给人们的身体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形成“四大病”:水果病、冰箱病、电视电脑病、熬夜病。肝脏有一特点:卧则回血,坐立向外供血。
      子时(23:00—1:00),其实23点就是新的一天的开始,并不是0点开始的,这是我们犯的误识。肝胆相表里,互为一家,23点胆经开了,如若不睡,大伤胆气,由于十一脏腑皆取决于胆也,胆气一虚,全身脏腑功能下降,代谢力、免疫力纷纷下降,人体机能大大降低,胆气支持中枢神经,胆气受伤易患各种精神疾病,比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强迫症、躁动症等。子时胆要更换胆汁,胆经渐旺人如不卧,胆汁更替不利,过浓而结晶成石,久之即得胆结石,如果把胆给摘了,一摘就胆怯了,全身的免疫力下降了50%以上,所以不能摘,要用它本系统的巨大潜能把它化掉。
      丑时肝经最旺,丑时(1:00—3:00)不眠,肝无法解除掉有毒之物,产生新鲜血液,因藏血不利,面呈青色,久之易患各类肝病,现在有些人肝不太好,特别在欧洲平均4个人就有一个大三阳或是小三阳,大都是因为违反自然规律过了子时不睡觉造成的。甲肝比较好治,乙肝就很难治。乙肝病毒携带者,是由于晚上经常不睡觉,人太虚弱了,也就是说秩序太乱了,病毒已经到了细胞里了。也就是说乙肝的病毒已经到了细胞里面,但是现在它还没有能力造成肝炎,当人身体处于最薄弱的时候就形成成肝炎,乙型肝炎就意味着将来40%——60%的肝硬化。聪明的人是应该了解天、地、人之间的关系,不聪明的人就是应该被淘汰的人。





      垃圾睡眠给肝脏带来多大伤害?

      肝主疏泄,过子时不睡,可引起肝疏泄不利,肝气郁结,可见易怒,头痛头晕,眼红,眼痛,耳鸣,耳聋,胸肋胀痛,女性月经不调,便秘,也可引起肝气升发不足,人会目倦神疲,腰膝酸软,晕眩,失眠,惊悸,精神恍惚,重则会晕倒在大街上,不省人事。
      肝有藏血、调节血液的功能,过子时不睡,会造成肝血不足,还会引起吐血、流鼻血、皮下出血、牙龈出血、眼底出血、耳出血等出血证状。
      肝开窍于目,过子时不睡,易引起肝虚,则出现视力模糊、老花、夜盲、畏光、迎风流泪,等症状,还会形成青光眼、白内障、眼底动脉硬化、视网膜病变等眼疾。
      肝主筋,其华在爪,过子时不睡觉,会引起肝血不足,就出现筋痛,麻木,屈伸困难,痉挛抽搐,易造成灰指甲,缺钙,髌骨软化,癫痫病,骨质疏松等症。






      肝与心,过子时不睡觉,可引起肝血不足,由于心主一身之血脉,肝有储藏和调节血液的功能,会造成心脏供血不足,引起心慌、心颤等症状,严重的形成心脏病、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
      肝与脾,过子时不睡觉,会引起肝胃不和,由于肝助脾胃消化,由于肝气太虚不能助脾胃消化,使人脾胃消化功能不好,表现为舌苔厚,长期以来会造成中气塌陷。
      肝与肺,过子时不睡觉,无法滋阴潜阳,肝阴亏损,引起肝火过盛灼肺,出现干咳、或咳嗽、咳痰血等木火刑金的证状,易导致牛皮癣等各种皮肤病。
      肝与肾,过子时不睡觉,肝虚导致肾亏,由于肝肾同源,容易造成生殖系统疾病、不育、骨病、牙病、脱发、糖尿病、肾衰竭等疾病。





      三、睡眠的方法

      交通规则——你不懂就容易出事故。比如说,23点至凌晨3点为子丑时,胆肝经最活跃的时候,肝胆要回血,“躺下去回血,站起来供血”。如果你每晚22点钟左右躺下,静静得不要说话,到23点的时候,也就睡着了。肝胆开始回血,把有毒的血过滤掉,产生新鲜的血液,到一百岁也没有胆结石,也没有肝炎、囊肿一类的病。如果你天天熬夜到1点多,肝回不了血,有毒的血排不掉,新鲜的血生不成,胆又无法换胆汁,所以这些人容易得胆结石、囊肿、大三阳、小三阳各种病症。
      在欧洲地区,平均四个人就有一个肝炎病毒携带者,这就叫不懂规则。睡前半小时最好不要讲话,睡觉的时候更不要说话,如一说话,肺经动,然后心经又动,(因为心肺共为上焦)人就容易进入兴奋状态,所以就很难入睡。
      21:00—23:00为亥时。亥时三焦经旺,三焦通百脉。亥时入眠,百脉皆得濡养,故百岁老人得共同特点即21:00(亥时)之前入睡。女性若想长久的保持容颜娇好,应做到早睡早期。
      睡觉要关窗,不能开风扇、不能开空调,人生病很多都与此有关,因为人在睡眠之中,气血流通缓慢,体温下降,人体会在表面形成一种阳气层,这种阳气层它使人叫“鬼魅不侵”,什么意思呢,阳气足的人,不做恶梦,就是这种阳气,占了上风。开空调,开风扇,情况就不一样了,开窗户,窗户走的是风,风入的是筋,如果开空调,也有风,风入筋,寒入骨,早上起来,身上发黄,脸发黄,脖子后面那条筋发硬,骨节酸痛,甚至有人就开始发烧,这就是风和寒侵入到了筋和骨头里的缘故,这也就是气受伤了。如果说晚上睡觉不开窗,不开空调,不开风扇,连房门也关上,效果最好,如果热,把房门打开,把窗户关上,效果就差了一点,但是他不至于第二天早上起来浑身乏力,后背僵硬.
      有人把客厅的空调开开了,把卧室的门打开,和直接开空调睡觉是差不多的,开了空调以后,空调那个寒进了骨了,所以心里发冷,心在哪,心在脑髓,脑为髓之海,骨髓里有寒,那肯定心里就寒了,怎么办,补肾阳、补中气,什么时候补到心里不冷,烧就退了,寒走出去了。






      睡觉要尽量早睡,睡得晚,伤了少阳之气,必然第二天是疲倦无力,要关上窗户,不开空调、电扇,保护阳气。
      肝胆在下焦,如果胃出现问题的时候,他就会出现寝睡不安,一个是胃寒,如果这个人胃阳本来就不足,过多的喝绿茶,就会出现胃寒,胃寒的时候人是睡不好觉的,或者吃带泥沙之物过多,胃隐隐作寒,肯定是睡不好;
      再一个是胃热,就是热气往上走,嘴里喘的都是热气,像这种情况也睡不好觉;再一个是胃燥,口干舌燥,胃里感觉到燥;
      还有一个就是胃厚,气味的味,胃厚,这种情况就是吃了这种厚腻的味道,有人吃海鲜、吃鱼、吃炖鸡,味道好鲜美,吃多了,美味不可多用,这些东西在里面要稀释它,不稀释它,它在里面味太厚了,所以这个也睡不好觉;
      再一个腹涨,腹是涨鼓鼓的,也睡不着,翻来覆去也睡不着;再一个是胃气太虚,冒冷汗,这也睡不好觉,这些原因都可能形成胃不宁,胃不宁就睡不好。
      睡觉时要肢暖,四肢要暖,因为四肢是阳之本,这个大家都知道了,四肢不暖,肯定是肾阳不足,应该在睡觉之前把手脚捂暖,手脚和肚脐、背后的命门都要盖好。





      睡眠法因人而异,下面介绍3种做法:

      1、睡觉前简单的压腿,然后在床上自然盘坐,两手重叠放于腿上,自然呼吸,感觉全身毛孔随呼吸一张一合,若能流泪打哈欠效果最佳,到了想睡觉时倒下便睡。
      2、仰卧,自然呼吸,感觉呼吸像春风,先融化大脚趾,然后是其他脚趾,接着脚、小腿、大腿逐渐融化。如还未醒着,再从头做。
      3、入睡快的人可右侧卧,右手掌托右耳。右掌心为火,耳为水,二者形成水火即济,在人体中形成心肾相交。久之,养心滋肾。
      睡眠一定要早起,即使在冬天,也不可超过6点起床,春夏秋季尽量在5点之前起床,因为人在寅时(3点—5点)肺经旺的时候起床,能够使肺气得以舒展,以顺应阳气的舒长,来完成新陈代谢,肃降浊气,使肺气清,这样有助于养肺和顺应太阳的天势升起人体阳气,使人一天阳气充足,否则,就好像发动机,过了这段好时机就很难发动人体阳气,人体阳气淤积在人体下部不能由命门向上发动升起,会形成淫气,严重损害人的身心健康。






      早晨5点至7点是人体大肠经最旺的时候,人体需要把代谢的浊物排出体外,此时如果不起床,大肠得不到充分活动,无法很好的完成排浊功能,使浊物停留而形成毒素,危害人体血液和脏腑百骸。早晨7点到9点人体胃经最旺,9点到11点人体脾经最旺,这时人的消化吸收运化的能力最好,如果这时还不起床,人体胃酸会严重腐蚀胃粘膜,人体在最佳吸收营养时间得不到营养,长期以来会患脾胃疾病,造成营养不良、中气塌陷。所以千万不要赖床,赖床会造成头昏、疲惫不堪、睡眠不足的感觉,而应按时起床,历史上许多伟人都是有三四点钟起床的习惯,比如华盛顿、拿破仑、康熙皇帝、曾国藩等。另外早起能增加工作效益,俗话说:“三天早起,一天工”。
      现代医学证明,早睡早起的人精神压力较小,不易患精神类疾病。早晨不要太早出去锻炼,因为早晨在太阳没有出来之前,地下道的漳气、浊气正往上走(尤其是城市),这些气对人体损伤是很严重的。
      养身三大事,一睡眠,二便利,三饮食,其余起居、服装等皆是辅助。
      三事中睡眠第一。然胃纳不和者,夜眠不安,故以通便利为第二。而饮食无节,饥饱过度者,肠胃必受伤,而营养日减。睡以安神为主,神以心安为主,应配合年龄,壮年至多七小时至八小时,多睡则智昏头晕眼红胀,四肢疲软,童年必睡足八小时,或过九小时勿碍,老或病人至多六小时已足。





      睡眠中不可忽视的疾病警告
      应注意:

      (一)睡眠宜早,勿过十时,老年人以八点为正,勿过九点。凡交十一时,为阳生时,属肾,此时失眠,肾水必亏,心肾相连,水亏则火旺,最易伤神。千万勿以安眠药片助睡。
      (二)枕上切忌思索计算未来事,睡时宜一切不思,鼻息调匀,自己静听其气,由粗而细,由细而微细而息。视此身如无物,或如糖入于水,化为乌有,自然睡着。
      (三)如有思想,不能安着,切勿在枕上转侧思虑,此最耗神,可坐起一时再睡。
      (四)如在午时,即上午十一点至一点,为阴生之时,属心,此时如不能睡,可静坐一刻钟,闭目养神,则心气强。凡有心脏病者切宜注意,每日于此二时注意,则元气日强,无心跳腹泄或小便频速之病。
      (五)夏日起宜早,冬日起宜迟。居北方宜防寒气,如在粤桂等省,早起防山岚瘴气中病。食后勿仰天睡,早起如在寅时三点至五点,此时切忌郁怒,必损肺伤肝,万望注意。
  • 吴冠中再赠送香港33幅画估值1.5亿

    2009-11-15 17:24:00

      90岁的国宝级现代中国画家吴冠中,过去9年拍卖出500多幅作品,总成交额高达6亿元人民币,最近他再次捐画予香港,数量多达33幅,包括12幅油画及21幅水墨作品,估计约值1.5亿港元,明年3月展出。


      据香港明报报道,吴冠中是国际画坛公认的20世纪现代中国画的代表画家,这次赠予香港的33幅作品,由他亲自挑选,大部分为2005至2009年新作,逾半数更是今年的作品,包括水墨纸本《抛了年华》及油画《补网》等,已全数运抵香港,将成为香港艺术馆的永久收藏。


      香港艺术馆长司徒元杰表示,02年馆方曾为吴冠中举办大型回顾展,当时展览馆的设计深得吴冠中赞赏,认为在香港觅得“知音”,懂得读通和理解他的艺术。及后,艺术馆一直与吴保持联络,今年8月到北京探望他,他提出将33幅作品赠予香港,“他说,已跟孩子表明作品不是遗产,房子、钱可以留给他们,但作品要捐给国家,孩子也同意”。


      司徒元杰说,吴多次到香港,对港情有独钟,又认为香港可使他的艺术真正体现中西文化结合的精髓,故再度将作品捐给香港,“主要是香港位处东西方之间,是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汇点,在香港可以看到东方,也可以看到西方,各个方面可以交流”。


      香港艺术馆1995年首次获吴冠中送赠两帧水墨画,2002年再获赠12幅油画、水墨及手稿,包括吴冠中自言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之作《双燕》,以及他平生首次公开即席挥毫之作《速写维港》。艺术馆至今共获吴捐赠47幅作品,加上另外4幅由其它途径获得,现时馆内共收藏51幅吴氏作品。


      香港艺术馆明年举办专题展览“独立风骨—吴冠中捐赠展”,又计划为吴冠中的作品划出专区作常设展览,预计2011年初完成。

  • 新中国十七年(1949-1966)油画民族化的形式探索(转)

    2009-11-15 17:23:24

      新中国建立后的1956年,受政治时局影响,民族主义思潮再度涌动,曾被冷落的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倍受重视。中国油画在短暂的学习苏联后,也伴随这股文化潮流开始思考前行和发展的方向。之前基本上是现实主义一统天下,从题材到手法,现在则要寻找中国油画表现的新途径,可以被援用的对象是本民族传统艺术资源,除此无它。如何既不完全脱离现实主义(绝不能被指认为形式主义),又吸纳本民族传统艺术的表现特点与趣味,融汇生成出中国式的油画,对于画家来说这是时代性的创作课题,甚而带有政治要求的意味,中国美术界还因此在五十年代中期提出“油画民族化”的目标。围绕这一理想,画家们积极的思考着、发现着、并实践着。他们从不同的点寻找中西艺术表现的可连接之处,若加以分析与总结,便是:富有装饰性的色彩、相当平面化的空间、意象单纯的造型和抒情式的意境等等。这些形式方面的探索实践,开拓出当时寻求中国特点油画的各种路向,构成了新中国十七年尤其后半期的油画民族化的创作成果。


      一 、 装饰性色彩


      “油画是什么?”有些人认为,油画就是用颜色画的素描,“这是一个大大的错误,油画,不等于把油画的形涂上颜色。只有用色彩表现了物体的形,才能算做是油画的处理。”这是马克西莫夫在1956年8、9月间召开的全国油画教学会议上的报告发言。之后,与会专家讨论了马克西莫夫的这篇名为《油画与油画教学》的报告,就是在这次会议上,以吕斯百、董希文为首的专家提出了“油画民族化”。


      显然,马克西莫夫强调的是西方油画技法中色彩的重要性。的确,在西方油画中,色彩的魅力被发挥的淋漓尽致,它一直是油画表现中最重要的特征。在这一点上,油画与中国传统绘画的差异巨大。如果审视一下油画中的色彩在西方走过的基本历程,会发现自文艺复兴起画家们就在极力模仿自然的观念驱动下,力求真实表达自然,色彩与形体紧密结合,此时的色彩是一种再现性色彩,主要表现物体的固有色。画家们仔细研究了光线照射下物体的明暗变化,尽力运用色彩的细微明暗变化表现出体积感、空间感、质量感,画面呈现出相当的幻觉感,追求色彩的明度变化是这一时期油画色彩表现的要点。十九世纪的印象派充分描绘自然光线下的冷暖、纯灰色彩变化,并推到极致。再看中国传统绘画的色彩,“中国绘画之色彩一般是:壁画艳丽灿烂,而卷轴画清新淡雅,明清民间年画红火热烈。”〔1〕中国传统绘画不是再现性的,“中国绘画之色彩和客观物象色彩并没有简单的等同关系,故可以随心所欲,调配变化,目的不在写真,而是起一种装饰美化作用,增强画面的节奏韵律感,借以抒发情怀,所以中国绘画之色彩是情感化、理性化、装饰化的。”〔2〕以中国绘画发展看,无疑是一个从重色走向重墨的过程。早在秦至汉代,中国画家以重彩创作的绘画已蔚然成风,在壁画色系中包含了石青、石绿、朱砂、石黄、赭石、白和金、银。“在西方的佛教绘画传入之前,传统古代中国绘画多呈现以黑、白、红、黄、绿和金色为主要倾向的暖色调。”〔3〕西域的以高明度色彩模仿现实物象立体感的色彩晕染法与本土重彩画风合流,汉唐时期,传统绘画呈现辉煌灿烂的局面。“最明显的不单是汉唐之间色彩趋向富丽辉煌,而且色调由过去中原画风多以暖调为主转而出现许多冷色调的绘画作品。这种色调在敦煌石窟壁画中最为常见。”〔4〕但是,唐以后除宋代重彩花鸟重视色彩表现,随着文人画的兴起,色彩流向趋于黑白,画家更囿于感受“墨分五色”的独到审美情趣,元代以降,墨色取代重彩成为绘画主流,色彩的丰富表现性倍受忽视。


      色彩观的不同,色彩表现的差异,是中国画家在此期学习现实主义油画时碰到的表现上的难题。也正因此,油画色彩在五十年代的中国处于补课状态,如马克西莫夫在油训班的教学中,就尤为重视色彩的冷暖表现和对色彩的整体的艺术的表现,强调用色彩表现无穷的灰色。靳尚谊说,东方的色彩强调本色,强调对比,是一种装饰性色彩,这已内化为一种习惯,所以油画学习“这个过程也是一种色彩观念方法、色彩观念转换的过程,对我来讲花了很长时间。”〔5〕而已鲜明提出主张油画民族化的画家们如何面对中西色彩表现的差异呢?对画家们来说,油画的色彩表现仅写实写真一条路吗?从谈论来看,画家对中国传统绘画的装饰性色彩关注较多。董希文在《从中国绘画的表现方法谈到油画中国风》中分析了中国民族绘画,说“单纯的手法,也表现在色彩上,因之便产生色彩上的装饰风(中国画很明显的特点之一是装饰风,)”“许多汉代壁画、敦煌壁画、唐宋金碧山水有许多都是用很单纯的甚至接近原色的色彩来平涂,但它们能够在平涂中产生节奏,在单纯的色素与色度关系中取得调和,这种色彩效果还是应该承认的。”倪怡德也多次的谈到对传统绘画色彩的引用:“例如敦煌、永乐宫的壁画,人物画背景的巧妙处理,线条的优美富有变化,构图的匀称,色彩平面装饰感;又如民间艺术中的桃花坞、杨柳青的年画,色彩富丽鲜艳,又谐和统一,符合于广大人民向往于和平喜庆的愿望,使人看了感到欢欣愉快。”〔6〕罗工柳也观察到中国传统绘画将对象概括成单纯的色彩这一特征,“这种色彩的处理经验,国画可以给油画以帮助。”〔7〕


      受启发于中国传统绘画的装饰性色彩,不少艺术家将之运用在绘画实践中,成为油画民族化的重要形式探索方式之一。最为人知的一幅革命历史画《开国大典》,在新中国成立不久即和广大群众见面,并博得广泛赞誉。《开国大典》的成功,除了题材的重大、思想的深刻,还有卓越的技巧,尤其画面的装饰性色彩。象灯笼、红绿绸带、柱子、地毯、菊花都是董希文考虑到这些事物的民族特性,有助于增加作品的民族风格而设置,“还有,那天本来是阴天,上午还下过雨,画的时候,在天气上提高了, 加了白,有祥瑞的寓意。天空尽量让它风和日丽,并且画了白鸽”,〔8〕 在画面形式技巧的处理上,《开国大典》的色彩设计以大红、金黄和碧蓝相辉映取得浓烈装饰效果,以映衬崇高喜庆的气氛,描绘出雄伟的欢畅的场景,“他不采用传统重彩绘画的描金、贴金,也不用线描造型,因为这毕竟是一张油画,基本上运用油画语言来表现一切,然而富丽堂皇的色彩装饰效果和线描造型特征却自在其中”,〔9〕 对于不同的画中物体,为了达到鲜明的艺术的效果,董希文采取了不同的手法加以处理与表现:大红柱子为使之保持鲜亮感,引用了软毛笔将之画得平滑新鲜,毛毯为了富于质感,采用了先吸油然后在颜料中掺进锯末和沙子的方法,为表现汉白玉柱子的硬度和质感,采用了黑线勾填方法。〔10〕“《开国大典》是一幅政治历史画,画面上出现了许多国家领导人的形象。这就决定了应以现实主义为基调,同时利用色彩的装饰效果以烘托庆典的气氛” 。〔11〕正如董希文自己所言:“假如说,这幅画富有民族气派,那么,与这种色彩的用法是很有关系。”〔12〕孙滋溪〔13〕于1964年创作《天安门前》(图1)是一问世就引起强烈反响的油画,当时20多种国内报刊巨幅版面刊登这幅作品。画面中描绘了节日期间的天安门景象,天空晴朗,阳光明媚,天安门在蓝天白云映衬之下更显金璧辉煌,城楼上红灯高挂,红旗飘扬,来自全国各地的不同民族的人们,不约而同的聚集在天安门前领袖像下,准备留下难忘的一刻。这幅作品概括和表现了我国各族人民热爱祖国这一重大主题,作品从构图上采用了艺术家通常比较禁忌的对称式构图来表达庄严的场景与崇高的主题,画面色调以红、黄为主,白云、蓝天红墙黄瓦为背景,前景人物身着代表不同民族不同身份的不同颜色的衣服,形成鲜明的对比,传达了欢乐的气氛。在构图、色彩和气氛营造上,《天安门前》明显受到年画的影响,因为,从构图上年画讲究饱满充实,注意在人、景的处理上抓大形,简化细节,大多运用对称均衡的方法。从色彩上年画注重强烈的对比,用高纯度的红、绿、黄对比的暖色调为主,以产生装饰效果,而这些都在该画中有鲜明的体现。《文成公主》(图2)是李化吉〔14〕1963年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研班”读书时的毕业创作。这幅画作从构图到造型方法都表现出强烈的装饰风格,最为引人注目处,是鲜丽的色彩渲染出热烈的气氛,画作富有浓郁的色彩装饰性效果,体现出画家对于民族画的形式美的自觉探索。


      装饰性色彩在中国有着深厚的视觉基础,尤其符合一般民众的视觉习惯,因此单纯浓烈的色彩表情被艺术家积极运用到了油画表现中。画作富有感染力的效果说明,装饰性色彩能够胜任表达一些重要主题,从而,它为当时画家们探索中国特色油画开辟了一个重要向度。

      二、 平面化空间


     

      在绘画艺术中,画家拥有和面对的不是如雕塑和建筑的三度空间,而是一个平面的二维的布面、纸面或墙面。在艺术发展历程中,人们按照各自的空间意识、观念与方法,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空间,它们参与构造出相当不同的绘画样式。在空间的表现与处理上,西方绘画与中国绘画的差异是分明的。


     

      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就感叹到:“中西绘画里一个顶触目的差别,就是画面上的空间表现”。〔15〕西方的油画自十四世纪文艺复兴起到十九世纪下半叶印象派,绝大多数画作表现的都是一个合理的、真实的、有纵深感的空间,尤其写实主义绘画,更是追求立体的、具体的有深度的画面空间。在文艺复兴时期,“绘画是一门科学,”绘画凭借着科学的透视法学、解剖学、色彩学力图达到真实再现客观世界的目的,此时画家们基本都是从固定的视点运用透视法表现空间。这种空间观一直持续到印象派,西方的空间在印象派那里出现了明显的改变,如马奈的《吹笛少年》就以平面的空间阻止了观者想要继续深入的视线,这幅油画中的空间已由立体走向平面,后期印象派凡高、高更或塞尚更是毫不犹豫的将画面空间平面化,众所周知的原因便是,源于对艺术的创新意识,他们均受东方艺术的影响。相较于西方传统绘画对空间的处理与运用,中国绘画有完全不同的空间观念与营造空间的手法。以中国画为例,中国画的空间所寻求的不是纯粹的物理空间,而是一个供艺术家“神游”“卧游”的诗意空间。透视是制造空间感的法宝。如果说西方传统绘画制造空间的方法是定点的凝望,是焦点透视,中国画就是变化的游目,是散点透视。西方传统绘画的观察是静止、单一视点的,中国画的观察方法是活动,是“景随人移”,是多个视点。这与中国艺术追求物我合一,人与自然的融合有关。画家面对自然俯仰自得,心游万仞,可谓纵身大化,与物推移。虽然一千五百年前南朝的宗炳在他的《画山水序》中说出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今张绡素以远映,则昆阆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王微主张“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而人们遂能“以小观大,”又能“小中见大”,然而中国山水画却始终没有实行和运用这种透视法,〔16〕这与中国艺术精神的取向密切关联。中国画营造空间的方法有“六远”、“三远”等。无论何“远”,山水画家都是依据所需,发挥高度的主体性将山水树木尽收画面,其大小、高低、远近均在统一布局中层层叠加实现空间的深度。这种空间,相对于西方的幻觉试纵深空间,是一种平面的空间。除了透视处理,中国画以“虚实”、“黑白”创造和暗示出平面化的空间也较为多见。虚实通常通过景物的疏密显隐和笔墨的浓淡干湿来表现,变化的要领是虚虚实实,虚实相生。在黑白关系的处理上,讲求留白,留白是画面的组成部分,加强画面的形式美,又衍生出时空,扩大画面意境,是无画处的绝响,给观画者预留了想象的空间。


     

      既然中国绘画的空间有平面化的特点,它自然被艺术家关注并思考其可运用性。倪怡德在《对油画、雕塑民族化的几点意见》中说,“油画上运用透视法和色彩远近法来表现空间感。中国画上的空间感主要由虚实的处理来表现”,他指出,“油画在原有的透视法和色彩远近法的基础上,吸收中国画上处理虚实的道理,而加以巧妙运用,更可以加强空间感的表现”。罗工柳在《谈变》中也曾说,“在油画中采用的是平远法,能不能把国画的深远法和高远法的经验吸收到油画中来呢?我看很有必要。”


     

      平面化的空间被运用到油画表现中,可由当时画家的一些画作为例证。1961年7月至12月,全国美协组织董希文、吴冠中、邵晶坤等到西藏进行旅行写生。1962年3月,全国美协为他们的作品举行了“西藏写生展”,其中吴冠中〔17〕的《扎什伦布寺》是一件优秀作品。这幅作品以长卷形式展开,描绘了西藏特殊的景观:树木掩映,群山环绕中,藏传佛寺若隐若现,高原的明丽阳光,使大地、景物和蓝天呈现高明度的鲜明色彩,令这片风景壮丽而富有诗意。在这张相当纯粹的风景画中,画家执著追求着民族化的表达:减弱画中景物的明暗,对树林、佛寺和高山进行概括,在笔法上用“书写”的方法对人、物予以表现,对画面空间进行平面化表现,将地面、人物、树林、佛寺、远山和天空进行层叠,放弃了真实色彩透视与空气透视。画家杨秋人的《剑麻山》〔18〕(图3)作于1960年,作者描绘了人民有组织的劳动的场景。根据绘画的时间来看,“持续的大跃进对经济发展造成了更加严重的破坏,以致到1960年下半年时,饥荒已经笼罩了全国大地。”〔19〕这张画却并没有传达出经济灾难的紧张气氛,相反,通过描绘农业合作化实施后的人民公社社员(或生产队队员)共同合作积极劳动的情形,传达出的是南方农村宁静又充满生机的诗意气氛。画面近景表现的是田地里高高的剑麻,和忙碌劳动与准备投入劳动的人们,乍看并无特别之处,有意味的是画面远山层层,却并不遵从“近清晰远模糊”的空气透视规律消失在远方,尤如塞尚画的圣维克多山,远山界限清晰可见,画家明显将空间平面化,通过景物层叠令观众联想达到深远的画面空间效果,这颇合中国画造境的手法。另外,画面景深通过层峦叠嶂逐渐递进,但并不堵塞。原因何在?是画家巧借云烟在画面造成实中有虚的效果,虚实的运用给这幅结构感很强的画面创造了空间,平添了灵气,这一点既有中国画特点,也有地域自然景观特点。余本〔20〕曾在二、三十年代赴加拿大学习油画,1930年在加拿大留学期间创作出《奏出人间辛酸》这件代表性作品。“这件作品既奠定了余本作为一个艺术家的地位,同时也奠定了50年代以前余本创作的基调”。〔21〕画家在1963年创作的《牡丹江恳区》,使观众很难将之与《奏出人间辛酸》的画风联系起来。在《牡丹江恳区》(图4)中,画中气氛是生气勃勃的,而《奏出人间辛酸》是迂回悲凉的;《牡丹江恳区》是鲜艳明快的,《奏出人间辛酸》是暗淡含蓄的;《牡丹江恳区》是平面装饰的,《奏出人间辛酸》是光影对比强烈并强调空间感的。相较于《奏》,画家作品发生的变化有两大点:题材是新中国新农村新气象,形式是典型的油画民族化探索。这种探索表现在造型单纯化、色彩装饰化、空间平面化等方面。以空间平面化来说,画面有近大远小的线性透视变化,有近清晰远模糊的空气透视变化,也有近纯远灰的色彩透视变化,但观众感到的恰恰是虽然有空间推远的手法,画面却保持了相当的平面感。奥妙在于,画家更强调画面诸元素的平面排列方式,而削弱了三大西式透视法则的效果。


     

      以上的画作,在空间营造方面都有平面化的特点,是运用的自然而贴切的案例,这说明画家对于油画空间的态度是开拓形态的,力图将中国绘画的平面化空间引入油画表现是当时画家们探索的路径之一。

      三、 意象性造型


     

      视觉艺术离不开对形象的塑造,艺术家通过造型,为观者提供可视可感的艺术形象。在绘画艺作品中,我们见到的或是具象的、抽象的形象,也或是真实、想象的形象。不同的形象塑造手法来自不同的造型观念。“如果说经典的西画造型观,是建立在科学人文主义的求真意志之上,通过追求如‘镜子般再现自然’来彰显人对客观世界的理解与把握,那么中国传统绘画造型观,则是建立在更具东方哲学色彩的‘意象’表现基础之上,追求一种通过‘心物交融’的审美过程,抵达一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境界。”〔22〕


     

      西方绘画受古希腊模仿论的影响,将客观世界的自然实体看作模仿的依据。在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借助解剖学、透视学、明暗法则等学科,将造型建立在科学基础上,使绘画的表现力与表现效果向真实迈了一大步。主张忠实于客观对象的造型观念使西方传统绘画艺术趋于求真,直至二十世纪反传统艺术造型观念的确立。中国传统绘画的造型区别于西方之处在于,它以意象性为其特点。何谓“意象”?意,可指艺术家的主观情意、情思,象就是指形象。意象不是对自然形态的模拟,更不是主观无根据的臆造,它是创作主体对客观事物加工、提炼、概括后的既符合客观规律又带有创作主体主观意趣的艺术形象,它是情与景的交融,既以客观物象为依据,也融入画家的感受。中国传统绘画追求的是通过意象传达对象之神韵,表达主体之情怀,其造型目的是为了“以形写神”。中国画家很早就认为艺术创作绝不仅仅是一个再现客观的过程,而是在创作中将主客统一的过程,顾恺之的以形写神理论影响深远,他的“迁想妙得”之说更是强调了艺术创造中应发挥主体想象的作用,唐代张躁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苏东坡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元代倪瓒说:“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说的都是绘画来源于自然,但决不拘于客观事物,不满足于形似,而是借物言志,以意造象。纵观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艺术家们从来都是饱览饶看,通过观察获得感悟,对山川丘壑和花虫鱼鸟经过记忆过滤、心理整合后,生成有个人色彩的艺术形象。可以说,中国传统绘画始终没有偏离意象的轨道,形象塑造的意象性,已成为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本质特点之一。意象一方面是对客观事物的内在精神实质的把握,一方面是画家主观精神情意的显示,它的造型情状就正如齐白石所言“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意象性造型超越了视觉现象的纷繁复杂,注重表现对象的本质与神韵,它具有着简练、概括的特征。


     

      对于中国传统绘画的意象性造型特点,在五十年代,艺术家们多有关注。在董希文看来,中国画重视对象的生命特点,对象的物性,和表现最本质的东西,因之在形式技巧上,便走向不以可变的光为重,而重不变的形;不重色彩的光化作用,而重本色;不只停留在个别的对象,而是通过个性去概括对象的类型。中国画往往一笔下去就要求形象、质感与生命的三个因素的结合,这种突出地追求自然界的生命特征和物性的表现手法,董希文认为可在油画中发挥,董希文归纳指出中国绘画的造型特点之一就是力求单纯。〔23〕虽然董希文没有直接说出意象一词,但事实上他说出了意象性造型的特征。倪怡德指出了意象性造型的效果与创作主体的作用。他说,国画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便是齐白石所说的“似与不似”之间。〔24〕他强调在中国画方面,作者与客观对象是溶和而为一的,作者是把平时生活经验中最美好的印象与感受和作者的想象与愿望糅合在一起描写出来。〔25〕吴作人关注的是中西在造型上的差异,并指出中国绘画造型的特点。“如果说油画由于它的特性,具有更强的表现力,有可能把对象的色彩、质感、空间关系等等,尽情的表现出来,那末,在相对的情况下,民族绘画的造型就显得更加具有洗练概括的特征。”他的理想是,“问题在于能兼二者之长,使二者优点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油画逐渐形成自己民族的艺术。”〔26〕三位艺术家都对中国传统绘画的造型发表了观点,主客体融合也好,单纯洗练概括也好,他们说的都可归结为意象性造型的方法、效果与特点,言说目的无非是探讨将中国绘画的造型特点运用到油画中去的可能性。


     

      在艺术创作领域,艺术家们进行了一些大胆尝试,出现了不少意象性造型的油画。1959年罗工柳创作了《前赴后继》,这张画可以说是命题创作,〔27〕原名叫“火种”,后来正式展出时题目改为《前赴后继》。罗工柳在这幅画作表现上有许多新的思考,“由叙事转向象征,结构不断简化的结果,使题材内容扩大了,主题含量更宽了。……画这张画时我心里一直想把它的内涵拓宽、加深”。〔28〕有评论家认为:“这张画有一个特点,就是把写意因素引入了历史画,以虚带实,以简求繁,以少胜多,寓严肃于洒脱随意,这些都与西方油画拉开了距离”,“这张画在总体立意和基本结构上有四点最重要,①T型构图,②漆黑背景,③白色丧服。④冷逆光处理。由此构成了玉碑的感受和相应的象征性。”〔29〕罗工柳谈到这张画的色调时说:“这是一种脑子里的境象,意中之象、意中之境。色调也是意象化的,这种青绿色调可能是受了麦积山壁画的影响”。 〔30〕从创作时间来看,这张画是罗工柳赴苏联学习油画(1955-1958年)回国之后创作的有民族化特点的油画。〔31〕在笔者看来,《前赴后继》最引人注目之处是画中人物凝炼的造型,强烈的深浅对比使画面构图、造型的简洁性十分突出。这是作者有意为之的,“简,是指简化情节、简化人物关系、简化画面结构,以及形象塑造的概括简洁和意象性,以更少表现更多,使艺术意蕴更加含蓄。”〔32〕凝炼的意象造型,使人物在哀伤中显出坚定,背景的处理象征环境的黑暗严酷,明亮的人物造型寓意了继续战斗的主题。可以说《前赴后继》的意象化造型使作品在象征和革命叙事之间找到了一个接合点,为革命历史画找到新的表现途径。《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又名《国际歌》)(图5)是闻立鹏〔33〕在油研班的毕业创作,画面中表现的是一群坚定不移的革命志士,画家在构思与描绘过程中,力图摆脱绘画的写生再现性,注重调动造型手段和形式美因素完成画面。“整个画面的黑与土红的基本色调,是来自敦煌壁画的启发。那庄严恢宏悲烈的情调,并非生活场景的如实描写,却是刑场上瞬间的悲壮气氛的真实凝固,是先烈们大彻大悟、崇高的大我精神的升华。”〔34〕画面中烈士们的造型,成“山”字形密集,无畏的直面即将到来的一切。他们站立紧密,团聚成一股不可抵挡的力量。作者压缩了画面空间,省略了一切的情节、环境,使观众在一种紧张压抑的画面气氛中感受到烈士群体构成的气势。画中人物顶天立地,整体感非常强,呈现意象化造型特点,作者在处理时是这样思考的,“这七位烈士群体,我是当成一座历尽风霜、班驳坚硬的石碑来刻画的,把琐碎的形体线条概括成几根刚硬粗犷垂直线,与地面结合形成清晰的直角,造成稳固坚硬的感觉。”〔35〕单纯浓郁的色彩,质地厚重的笔法,简练概括的造型,深化了作品内涵,强化了作品的力度。《狼牙山五壮士》(图6)是画家詹建俊〔36〕在1959年创作的一幅作品,展现了五位战士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表现了作者对抗日战争英雄的颂扬与缅怀。五位战士的造型象雕塑一般矗立在山巅上,与身后的群山联结成一个坚不可摧的整体,给人威严挺拔、气壮山河的纪念碑式的效果。在画面中,人物整体造型构成一个大的稳定上扬的三角形构图,其力度似乎要冲破画面,每单个人物又以意象化的造型与姿态形成错落有致的小三角形,与山峰一起强化画面的主旋律。这张画从人物到环境的塑造无疑是一种意象化的造型方式,不为真实再现刻意求工,而用意象化的造型传达撼人的气势。画中人物,表情坚毅,形体坚实概括,作者采用大刀阔斧的笔法将人与环境组合成整体的意象化造型,有力的深化了英雄就义的革命主题。《金色的季节》是画家朱乃正〔37〕1963年创作的一幅油画,画家用一种强烈的透视感,将两位正在劳动的少数民族妇女推到观众眼前,低低的天际线消失在远处,画面充满青藏高原的阳光气息,扬场女健美的体魄与韵律感的身姿展现无遗,尽情散发出劳动的美感。画家没有着力刻画她们的表情,而是对其形体与服饰作了艺术的取舍。画面的意象性造型是其一大特点,画家在单纯的造型中保留了一些细节,使画中女性显的饱满、生动。


     

      与现实主义对人与物的真实表现相比较,意象化的造型是提炼概括的结果,包含着作者更多的主观理解与艺术处理,意象化的手法对于人与物的本质特征是一种强化,将一览无遗变为含蓄凝炼,给观者体味与想象的余地,意象化的造型使现实主义多了一种表现选择,也使油画多出一份浓重的中国特点。

     

      四、 抒情式意境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核心,画家们在绘画中追求意境的表达,批评家则将其作为品评的标准。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品。〔38〕意境是情与景的交融而产生的,它“是艺术家在观察体验客观事物形象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思维中的意象,经物化成了的一种含有主观情意的艺术境界。”〔39〕中国传统绘画以意境动人,如倪瓒笔下之树、八大笔下之鸟、板桥笔下之竹,莫不是通过特定的意象,营造出蕴涵画家个性与情感的情境。画家因个人境遇的不同,将情感投射于大自然的的一草一木、一丘一壑,创造出或萧疏或空灵或寂静的境界,观者依据画面便可感受到创作者的主观生命情调。


     

      中国绘画的重意境,在尚意尚情上与西方绘画的尚理尚真拉开了差别。意境特征使绘画具有了诗情与画意,成为中国传统绘画追求的最高境界。五十年代的不少油画家如吴作人、苏天赐、倪怡德都有传统绘画的功底,他们对绘画的意境也是情有独钟。倪怡德在1958年浙江美术学院的教师座谈会上说:“由于国画上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的高度的统一,它所表现出来的效果是形神兼备,是意境、诗境的高度表达。能使人看到画外之画,比真实更真实的东西。这是中国画突出的优点。我认为在油画的写实的基础上,要吸收这种优点是完全可能的。” 吴作人多次谈到意境:“中国画家从来都是既要描写现实,又要表现想象。在同一个画面,画家想以画境来向读者倾诉诗情。以有限的幅面来表现无限的境界。”〔40〕 “中国古人画山水讲‘意境’,其实不仅是指山水画,任何画都离不开意境。”〔41〕画家谈论意境,当然不仅是总结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而已,其目的在于考虑其与油画的可联结之处。


     

      意境是否可以纳入油画的表现,油画家们在绘画创作中进行了探索。在油研班的毕业创作中,出现了一批体现出抒情式意境的作品。《青纱帐》是顾祝君〔42〕读油研班的毕业创作,该画作将劳动诗意化,创造出新清的画面意境。在60年代全国美协发出了表现新农村的号召之后,出现了一大批表现农村题材的作品。顾祝君选取了劳动的一瞬间进行表现,一组人群穿行在高粱地中,表情平静而愉快。画家在构图中强调出大的纵横对比,对丛生的高粱加以概括取舍,只作意象表现,弱化高粱的真实感及空间的纵深感表现。在人与景物两者关系处理上注意到相互的虚实、藏露关系,将它们的对比关系在平面化处理的背景——丛丛高粱的大块翠绿色上展开。总体看来,画面色彩单纯,充满抒情写意的成份。《三千里江山》是柳青〔42〕读油研班的毕业创作。这张画描绘了在朝鲜战场上英勇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而参加战斗的朝鲜妇女,画面中一群朝鲜妇女顶着弹药箱,或背着步枪或扛着担架,她们目光专注,表情严肃,步伐敏捷,走在支援前线的路上。“过去描写战斗生活的作品,大多侧重于刻画宏大激烈的战斗场面,而《三千里江山》却以抒情的笔调、简洁的构图,从另一角度表现了战斗题材。”〔44〕战斗在人们的眼里,总是与紧张、悲壮、残酷等字眼联系在一起,在《三千里江山》中,画家是通过远处的烟雾,疾走的人物,反映出战斗的氛围,画面因画家的经营而具有诗化的气质:宽幅的画面令人联想到战场的广阔,蓝色的水面和云烟构成画面的主色调,勇敢沉着、信念坚定的朝鲜妇女们错落有致的前进着,翩翩的白裙带出行动的美感,仿佛能听见画面急速的清晰的节奏,女性的果敢使画作呈现硬朗冷峻的气质。作品不是直面战斗的惨烈,而选择特定的情节,运用抒情的手法,营造含蓄的情境,烘托战争的主题。《在激流中前进》是杜键〔45〕读油研班的毕业创作。“作品表现了与力量、勇气相关的中国人的精神,如同一曲高昂的《黄河颂》。”〔46〕这是一幅有强烈感染力的作品,画面金黄色的河水构成主色调,巨浪翻腾,河水急驰而下,发散性的笔触加强画面的动感,一只木船正在急流中行进,画面下方的旋涡增加了形式感的曲折变化,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船工们合力协作,搏击出力量之美。“《在激流中前进》是一首‘力’的颂歌;是坚强与勇敢的颂歌。”〔47〕如果说在《三千里江山》里有一种优美的意境,那么《在激流中前进》则体现出一种壮美的意境,前者在轻松中蕴涵着肃穆,后者在刚健中勃发出气势,以形式的粗犷与激荡,给观众带来惊心动魄的审美感受。苏天赐的《水乡之晨》(图7)创作于1962年,画家曾在1962年随同江苏美协分会组织的创作组赴苏北东海县深入生活,这幅作品有可能是因此而创作的。〔48〕画面中明丽的南方风景,正是初春景象,宁静的水面由一艘小船划破,是寓静于动的手法。画面景物作意象式表现,有“不似之似”的趣味,水天一色,水面与屋舍相互间形成虚实、黑白对照。颜色澄明剔透,房屋、树木、田园由几抹亮色轻松写出,应和恬静清新的明媚春光,笔意只是融入其中,绝无唐突的破坏画面气氛之意。可以说,此时的苏天赐已经开始从中国画的构图、笔法和意境等角度切入意象江南风景探索,在对江南平和恬淡的诗意表现中,透露出画家赋予风景的亲切感人的情感。苏天赐的风景画,受到许多人的称道:“苏天赐的油画,特别是他的风景画,明显地继承了民族艺术中写意画的传统。这首先表现在作品的意境上,……他的作品,或触景抒怀,或借物咏情,具有情景交融、诗画结合的特点,因此,比较耐看,有‘画中有诗’的情致。”〔49〕“苏天赐的风景画创作就特别重视意境的追求,观其风景画犹如聆听古筝曲那样的悠远、刚劲、空灵,使我们感到了空灵秀逸的意境。”〔50〕《紫与白的菊花》(图8)是画家庞薰琹〔51〕1964年的一幅画作。画家将花朵的深浅安排的十分有节奏,在清冷洁净的淡蓝绿色调中,又以浅暖黄灰予以调和,给人清新温润感受,画面中的色彩、空间、造型处理均体现出中国人的感知与把握方式,最终又将一切都统纳到一种清雅的意境之中。


     

      意境的美感增加和赋予油画表现更多诗意的成分,抒情的意境在战争、劳动题材中也能被画家营造出来,堪称中国油画家的智慧。追求意境的美学旨趣对于中国传统绘画中是高难度的表现要求,其在油画中的引入与体现,更反映了这一阶段艺术家对本民族艺术传统的领悟与转换能力。


     

      新中国十七年的油画(尤其在中、后期),以“中国气派”的油画为追求,促使油画家立足本土传统艺术,挖掘和研究本民族艺术,并巧妙把民族艺术融入到油画表现中。经油画家对本民族艺术传统的把握、理解、融合、转换,开拓出一些如上述可行的形式表现方式,它们体现了油画家个体思维“油画民族化”这一命题的智慧,构成“油画民族化”美术思潮的收获与积累。这些成果无疑强化了中国油画的艺术特色与更为自觉地本土意识,也创造出中国油画的一些新面貌,一方面它们具有艺术与美术史的价值,另一方面,对于今日中国油画的发展也不无启示。

     

      注释:


     

      〔1〕王菊生《中国绘画学概论》,湖南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363页。


     

      〔2〕同〔1〕,第364页。


     

      〔3〕李广元《色彩艺术学》,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122页。


     

      〔4〕同〔3〕,第23-124页。


     

      〔5〕靳尚谊口述,曹文汉撰文《我的油画之路—靳尚谊回忆录》,吉林美术出版社, 2000年版,第33页。


     

      〔6〕倪怡德《对油画、雕塑民族化的几点意见》,《美术》,1959年第3期。


     

      〔7〕罗工柳《谈变》,《美术》,1961年第4期。


     

      〔8〕李松《散碎的剪影——董希文的几次谈话纪录及其他》转引自李玉昌,谢善骁编《无尽的怀念——纪念董希文先生诞辰八十周年文集1914-1994》,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版,第170页。


     

      〔9〕艾中信《油画《开国大典》的成功与蒙难》,转引自李玉昌,谢善骁编《无尽的怀念——纪念董希文先生诞辰八十周年文集1914-1994》,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版,第31页。


     

      〔10〕靳之林《谈董希文的油画》转引自李玉昌,谢善骁编《无尽的怀念——纪念董希文先生诞辰八十周年文集1914-1994》,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版,第48页。


     

      〔11〕同〔9〕,第34页。


     

      〔12〕董希文《油画《开国大典》的创作经验》,《新观察》,1953第21期第25页。


     

      〔13〕孙滋溪(1929.3— ),山东龙口人。擅长油画,早年在解放军部队从事美术工作。195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后为版画系插图工作室主任、教授,中国美协插图装饰艺委会副主席。


     

      〔14〕李化吉(1931— )满族,出生于北京。1949年毕业于华北大学三部美术科,196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修班,后在该校执教,曾担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师,壁画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壁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


     

      〔15〕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36页。


     

      〔16〕同〔15〕,第143页。


     

      〔17〕吴冠中(1919— ),江苏宜兴人,1942年毕业于国立杭州艺专,1947年入法国巴黎高等美术学校进修。1950年回国后先后在中央美院、清华大学、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院任职。


     

      〔18〕杨秋人(1907-1983),广西桂林人。1928年考入上海美专,1931年毕业于上海艺专研究科。历任华南文艺学院教授、中南美专副校长、广州美院副校长。


     

      〔19〕[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17页。


     

      〔20〕余本(1905— ),广东台山人。1918年赴加拿大勤工俭学,先后入威尼伯美术学校、多伦多省立安德里奥艺术学院。1935年回香港,1956年回广州定居,任广东画院副院长。


     

      〔21〕李伟铭《图像与历史:20世纪中国美术论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页。


     

      〔22〕王小晖《中国绘画与意象》,《美术研究》,2001年第3期第82页。


     

      〔23〕董希文《从中国绘画的表现方法谈到油画表现风》,《美术》,1957年第1期第7页。


     

      〔24〕倪怡德《关于油画的民族风格——浙江美术学院教师座谈会纪要》,《美术》,1958年第3期第45页。


     

      〔25〕倪怡德《对油画、雕塑民族化的几点意见》,《美术》,1959年第3期第6页。


     

      〔26〕吴作人《关于发展油画的几点意见》,《美术》,1960年第8、9期合刊第26页。


     

      〔27〕我当时要组织这样多的人画画,我自己画画的时间是很少的,所以我就挑了一张当时叫“火种”的画题,是表现大革命失败后掩埋烈士的尸体。参见刘骁纯《罗工柳艺术对话录》,山西教育出版社,第125页。


     

      〔28〕刘骁纯《罗工柳艺术对话录》,山西教育出版社,第131页。


     

      〔29〕同〔28〕,第132页。


     

      〔30〕同〔28〕,第133页。


     

      〔31〕罗工柳回国后即开始有意识地研究中国艺术家的经验,齐白石的“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一下子明确了罗工柳思路所向,促使罗工柳走向大胆变革之路。参见刘骁纯《罗工柳艺术对话录》,山西教育出版社, 第79页。


     

      〔32〕同〔28〕,第141页。


     

      〔33〕闻立鹏(1931— ),湖北浠水人。1947年入华北大学文艺学院美术系学习。195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1963年又毕业于中央美院油画研究班,此后一直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


     

      〔34〕闻立鹏《闻立鹏文集》(第三卷),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年版,第8页。


     

      〔35〕同〔34〕,第8页。


     

      〔36〕詹建俊(1931— ),辽宁盖县人。1953年毕业于中央美院,1955年进马克西莫夫油画研究班,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油画学会主席。


     

      〔37〕朱乃正(1935— ),浙江海盐人。1958年毕业于中央美院,分配至青海省文联,曾任美协青海分会副主席。1980年调任中央美院油画系,历任油画系副主任、教授、副院长等职。


     

      〔38〕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0页。


     

      〔39〕陈池瑜《现代艺术学导论》,长江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283页。


     

      〔40〕吴作人《对油画民族化的认识》,《美术》,1959年第7期第18页。


     

      〔41〕同〔26〕,第26页。


     

      〔42〕顾祝君(1933— ),江苏如东人。1954年毕业于浙江美院油画系。1963年毕业于中央美院油画研究班。任职于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43〕柳青(1929— ),四川汉源人。1949年就学于四川省艺专。1950年参军赴朝,做战地美术工作,1955年回国后任沈阳军区报社美编。1963年毕业于中央美院油研班。


     

      〔44〕何君华《谈油画研究班的几幅作品》,《美术》,1963年第5期第20页。


     

      〔45〕杜键(1933— ),1954年毕业于中央美院,1963年毕业于中央美院油研班并留校任教。历任中央美院教授、副院长、全国美协理事。


     

      〔46〕陈履生《新中国美术图史1949-1966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0年版,第200页。


     

      〔47〕同〔44〕,第20页。


     

      〔48〕 邵大箴《第三代中国油画家研究 苏天赐》,广西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87页。


     

      〔49〕 陈积厚《在油画民族化的道路上迈进—谈苏天赐油画的艺术风格》。


     

      〔50〕赵思有《苏天赐油画风景画的艺术特色》,《美术研究》,2003年第3期第107页。


     

      〔51〕庞薰琹(1906—1985),江苏常熟人。1925至1929年之间先后学习于法国巴黎叙利恩绘画学院、格朗. 歇米欧尔学院。1930年回国,1931年组织“决澜社”。曾任教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四川省立艺专、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李昌菊 美术学博士 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

  • 网络艺术:新媒体还是“新玩具”(转)

    2009-11-15 17:17:31

      “新媒体艺术”自踏入中国之初就开始不断的“发育”:90年代以张培力为代表的新生代录像艺术家,是当时中国新媒体艺术的主要策动者。21世纪以后,数码网络等高科技产品逐渐介入日常生活,新媒体艺术的概念开始蜕去录像艺术的那层“龙衣”,多媒体交互装置艺术大行其道。今天,互联网已经变成一张无所不在、包囊万物的网膜,无限延展性、不可预知性决定了互联网能够成为先锋艺术的可能。因此,在不可阻挡的网络全球化进程中,网络艺术已经成为新媒体艺术不可不谈的一项艺术形式。


      中国录像艺术自启蒙初始就被当作一种艺术形式来接受和利用,而网络艺术在中国正式亮相之前,就已经有浑厚的群众基础,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大的网民基数,网络科技也处于世界前沿。相比录像艺术,无疆界、虚拟性以及欺诈性等如此诸多不可掌控的因素,决定了网络艺术不可能循规蹈矩的按照“乌托邦——边缘化”的艺术通用线索发展。人们把网络艺术当作某种不受待见的“新玩具”,对它的出现没有多大的震惊,反而对它的兴奋期正如viper上瘾般无休止的延续。话语正在僵死,观念正在混乱,“玩具”风格正在固化,主题正在边缘化,笔者认为,中国网络艺术正走向一条不可预测的道路。


      观念落后于技术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新媒体定义,上世纪九十年代录像、video被当作主流新媒体,到了今天,新媒体被泛指网络。网络艺术在中国发展之初,中国的新媒体艺术家们集体无意识,甚至有人叫嚣“网络就是网络,艺术就是艺术”,但后来事实证明,网络可以是艺术,它已经在悄无声息地点拨我们的神经,并且往往能够引起爆发性的关注。


      时下正泛滥的BBS论坛曾经是最具先锋性的互动网络“作品”,最初的“作品”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介入者淡化了作者的身份,并且衍生出一系列的具有组织性的游戏规则,只是后来的BBS没有延续其先锋性,没有被当作一种具体的艺术形式而存在。如今的互联网充斥着娱乐性,中国的网民已经把它当作一个时髦“玩具”,然而,网络的“艺术”仍旧在悄无声息地发生着。最近正风靡于网络的“贾君鹏”事件,就可以当作是中国网民集体无意识的一次网络互动艺术,一句简单的“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使得迷失在虚拟网络中的人们用同一种方式达到了自我娱乐的目的。随着“贾君鹏”事件声势愈发浩大并且不断的有纸媒、TV介入进来,人们才真正开始关注事件的观念层面。由此可见,中国的新媒体艺术总体滞后的很大因素是技术与观念结合的滞后,尤其是对技术极度依赖的网络艺术。


      对于网络艺术而言,“技术崇拜”不算是一个贬义词。WEB2.0时代,网络已经高度民主,其核心是互动,这里讲求的互动并非像以前放几个传感器那样简单,而是需要虚拟的赛博空间支持,创作者与参与者的身份已经没有明确的界限,二者将共同缔造出一个非物质公共理性的空间。


      虚拟体验中的迷失使得人们忽略了技术的能量,而且由塑料、丙烯酸等廉价的材料也不能对人们产生任何兴趣,逐渐的,在互联网繁荣之前,网络艺术曾经是一道彻底被遗忘的“风景”。在后来的时间里,新媒体艺术家们集体幡然醒悟并投身创作,录像、VIDIO、互联网齐上阵,多媒体互动网络艺术一时间成为流行,国内的观众在一些展览中也能看到四面屏幕、遍布管线、阴阳怪气的“伪网络艺术作品”了。这些作品多数是为了取悦观众而存在,观众在现场满足了新鲜感,过后也只会记得似乎去过一个“游乐场”,玩过一个很另类的“游戏机”。


      难以染指的网络艺术


      艺术家需要新的视觉经验来表达观念,弥补绘画语言相对的单一性,因此新媒体艺术成为一个不错的选择,许多国内一线的艺术家都已经开始尝试各种形式的新媒体艺术。但是,网络技术、版权问题以及资金支持始终是困扰艺术家们的难题。因此,网络艺术在现阶段还难以被染指和尝试。


      录像技术已经被这个时代所克服、超越,而数码、网络艺术仍在竭力追赶着高科技。但是,高科技就意味着高成本,艺术家的作品需要建立在拥有独立设备和技术人员的强大团队之上,说白了就是要建立在财富资本的基础之上。成名已久、财大气粗的艺术家可以把网络艺术玩弄于股掌之间,但是对于一个刚毕业的美院学生或者一个潦倒的艺术家,这些现实的问题让他们丧失了尝试网络艺术的欲望与勇气。2009年的“当代艺术院校大学生提名展”,作品配置出现了严重失衡,展厅被海量的架上作品所淹没,仅存的几件新媒体作品,偶尔能让观众的兴奋点跳跃一下,但是直白浅显的观念仍然略显粗糙。


      版权、市场存在疑虑?


      “下载”概念的诞生,致使网络艺术已经不能够沿袭录像艺术的拷贝模式。网络艺术的保存与展示要依靠服务器,而至今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网络服务器是绝对安全的,因此网络艺术的收藏、版权问题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而在国内,录像艺术与多媒体互动装置刚刚在公共机构收藏中小荷尚露尖尖角,私人收藏与投资还鲜有尝试,网络艺术作为“后生”的状况自然好不到哪里去,另外,组织机构和基金会对网络艺术支持的力度远远不够。这致使网络艺术在艺术市场上的境况如砧上鱼肉,却无人问津。究其原因,国内新媒体艺术低迷的成交量数据就能说明一切。网络艺术在市场上是一只美好前景与高风险并存的“原始股”,目前缺乏的是学术积淀和舆论支持。


      网络艺术在中国经过了长期的艺术实验,并且产生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但是对于这门艺术形式的评述始终停留在“普及”、“纠正”的语境,质询与争论的声音少之又少,观众对作品的敏感性日趋麻木。因此,网络艺术若要保存生命力,就需要不断的跟这个疯狂的WEB时代作战。艺术家邱志杰曾说过:“新媒体艺术建立在媒体技术之上,它却秉持了一种对于媒体世界的批判性思考,媒体艺术包含了对媒体的警惕。”艺术家如何恪守创作初衷,学术如何监控,技术如何掌控与反掌控,对于中国网络新媒体艺术的现状,都是任重而道远的问题。

  • 川美青年艺术家生态——答《艺周刊》记者问

    2009-11-15 17:14:11

     

    《艺周刊》: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势力版图中,川美艺术家一直受人关注,但近些年川美创“潮流”化的现象备受质疑,你怎么看目前川美艺术生态的问题?

        王林:那是媒体配合市场操作艺术创作的结果,是短期行为也是短暂现象。水清则无鱼嘛,没一点乱的东西,也没生气。金融危机一来,卤水点豆腐,干的、水的分别清楚就行了。

     

      《艺周刊》:川美艺术生态有哪些标志性的特征,近年来有哪些变化趋势?

        王林:说起来也有几条:一是重视边缘与底层的生态经验,许多艺术家有自己的思路,可以不管北京、上海在干什么。二是生存容易,可以埋头苦干,慢慢等市场找上门来,不必早早地为发财而卖身。三是以架上为主,还是受美院影响大,四川美院在材料、影像等观念艺术和新媒体艺术方面实在是比较欠缺。

       

    《艺周刊》:据了解,川美艺术生态一直有被外界误读的成分,比如也有一大批不为外界所知的年轻艺术家,他们的作品看似不那么“市场”,但却体现了强大的艺术创造力,针对这样一个艺术群体,你是如何看的?

        王林:我喜欢他们的耐力和韧性。这里有很多独立的艺术家,不太为市场所动,他们的作品自有其价值。我前不久策划“独立艺术家作品系列展”,就是想把国内这一类艺术家呈现出来,当然也会选择川美周围的艺术家,希望能继续做下去。

      

     《艺周刊》:川美(黄桷坪)那边一直都有一个传统,很多成功的艺术家都会收藏一些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形成一个独特的扶植风景线,你觉得对于年轻艺术群体的可持续发展,除了上述这种艺术家之间的互助形式,还有哪些好的方式?

        王林:成功艺术家收藏一些年轻艺术家的作品,是对后来者的鼓动和支持,这可以说是川美提携年轻人的具体做法,是一种很好的民间友情扶助的方式。还有就是为优秀的年轻艺术家写写文章,推荐他们多参加一些展览,有出头露面的机会,能够为人所知,这些也许对艺术家的成长更重要。

       

    《艺周刊》:你觉得“四川画派”的风格在年轻艺术家身上有什么样的表现(新样式)?

        王林:所谓“四川画派”指的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伤痕——乡土”艺术,其中艺术家对历史经历的伤痕表现,一直影响着川美一代又一代艺术家。从何多苓、张晓刚、忻海洲、赵能智、张小涛、谢南星,这么一路下来,以不同方式叙说着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悲哀。尽管不时为社会的嚣声所淹没,但这种叙说自会让人听见,并为之感动。

       

    《艺周刊》:怎么看外界对川美艺术生态的影响?

        王林:影响无非是名利两个方面,反正名比利好,出名可以鼓动艺术家上进,谋利往往让艺术家维持现状。出名可以是目标,谋利只能是结果。“利诱”这个词儿是贬义词,你听说过“名诱”吗,没听说过吧,但名诱是有的,只不过没这词儿,所以无所谓褒贬,自己可以把握。

       

    《艺周刊》:您认为考察川美年轻艺术家生态的现实意义有哪些?请您谈谈川美年轻艺术家发展的未来空间将会是怎么样?

        王林:这两个问题我都不想回答。为什么呢?艺术是一种自在自为的东西,还是让它自发一点好,有心栽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无为而不为。不必太看重什么“现实意义”、什么“未来发展”。对一个艺术区域来说,艺术的自由和艺术家的自主是最重要的东西。有了这两条,自然会产生结果。批评也好、艺术史也好,不就是关注艺术创作的结果吗?

  • 陈丹青的尴尬(冯国伟)

    2009-11-15 17:11:32

      最近在读木心的书,又上网看了下关于木心的介绍,才发现关于木心的书谈的很少,而关于木心这个人却成为了话题。其缘由竟在于陈丹青的评价。

      应该肯定陈丹青的号召力,没有他的鼎力介绍,谁会在今天浩如烟海的文字中去留心一个木心的名字。既然是号召,难免就要有些蛊惑力,要激起大家的好奇心。所以他说:“我写书,我出书,就是妄想建立一点点可疑的知名度,借此勾引大家有朝一日来读木心先生的书。”这个比较坦诚,是他一贯的风格,正是他并不可疑的知名度,大家才会好奇,这个被陈丹青如此推崇的木心到底是何方神圣。为了证明自己不是妄言,他举证了很多名人的话,看来名人也需要好汉帮衬。什么陈村了,阿城了,何立伟了,巴金的女儿了等等,(突然发现,这些人大体都属于海派,所以对木心文风的精致、儒雅比较认同)还加上了一段如今评论中屡见不鲜的广告:“他的部分散文与小说被翻译成英语,成为美国大学文学史课程范本读物,并作为唯一的中国作家,与福克纳、海明威作品编在同一教材中;在哈佛与耶鲁这些名校教授主办的《文学无国界》网站,木心先生拥有许多忠实的读者。”

      如此介绍已经够分量了,可是总是喜欢语出惊人的陈丹青终于亮出了他的绝活。他说,“即便是周氏兄弟所建构的文学领域和写作境界,也被木心先生大幅度超越。”请注意,这个“超越”还是“大幅度”,这个定论的论据在那里,好像没有看出来。还有“既矛盾又真实的是,木心先生可能是我们时代极少的完整衔接古典汉语传统与五四传统的文学作者”。你要追问,这个依据来自哪里,好像没有。没有答案,只好自己看书体会去。所以,就这一点说,陈丹青只是木心的一个鼓吹者,有激情有技术有影响(一时木心的书大卖就是佐证),但是惟一缺少的就是学术的严谨。你说他好,你得有支撑他的论据呀,一二三四五,你不能靠几个概念就把大家都打发了。

          这样好像还突出不了木心的重要性,陈丹青又重重浓墨加了一笔,他说,“在50多年来庞大的中国文学群体之外,我看见,这个人自始至终单独守护着、同时从不受制于五四开启的价值、精神与世界观,凭一己之身、一己之才,持续回应并超越五四那代人远未展开的被中断的命题——譬如白话文如何成熟?譬如传统汉语在当代文学的命运与可能性,譬如中文写作与世界文学的关系,譬如在种种世态与时代的变幻中怎样以文学挽救文学……”了得,这样百年难遇的人物岂能错过。赶快看吧。

      于是,呼拉拉木心成了热点。在镁光灯下,自然美丑俱现。有人大呼,精彩。也有人感觉上当,原来不过如此。这个正常呀。既使鲁迅,骂得人也很多呀。陈丹青、韩寒前一阵不是也说巴金文笔很差。陈丹青是这么说的:“还有巴金,写得很差的。冰心完全没有办法看。老舍还好,但是不经读,读过就可以了。钱钟书当然学问好,见解也好,但不是我喜欢的那类作家。”在这样的语调下,联想陈丹青对木心的评价,那真是天壤之别,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假设这些作家之间有差距,差距有这么大吗?)

      但是当有人说木心的时候,陈丹青不干了,他又出来辩护了,什么“不记得哪位欧洲作家说:一本书出版了,一致肯定,一致反对,都不好,最棒的情形是:一部分人高声叫好,一部分痛骂——”,什么“我斗胆请诸位看看:有这么一个人,这么一路下来,远离时代的喧嚣,始终有自己清晰的追求,并自我完成。我们本该多几位对文学抱有敬意,并懂得如何抱有敬意的人,如果历史不是那样的话。现在我们读到有一个人这样看待艺术,他从一开始就跳脱了笼罩我们几代人的文学魔咒,干干净净。”最有趣的一点是,陈丹青引用一位记者的话来肯定自己:目前的恶评家显然还没有足够挑剔木心之弱点的知识准备和文学准备。说木心“冷”、“俗”、“做作”的,是没看懂他。说木心“国学根底差”的,天可怜见,不知他的国学根底在哪里?有些讨厌木心者,是受不了他的精致和超然。这与中国“知识分子”长期以来的泛政治化心态、草根情结和高调道德主义有关。一些道德紧张感过强的知识分子是不会喜欢木心的……在这可怜而苦难的人间,还有人这样“无动于衷”地“贵族”地生活和思考着?太不道德了。因此,木心需是超越狭隘的道德感才能看懂的。(这个确实有点滑稽。你说的不对,就说你看不懂,就说你没资格,这是什么逻辑?)

      其实这些争论说到底是一种造势。说俗一点就有点炒作的意思了。这当然不是陈丹青的责任,但事实的效果大体如此。很多事情的发展往往就是与我们的初衷背道而驰的。当我们津津津有味地观看这一场论战时,却恰恰忽略了引起这场论争的主角——木心。

      在我们的学术环境里,总是存在着泾渭分明的阵营,于是挺青派与倒青派,挺木派与倒木派各自稳住阵角,形成两军对垒之势。但是北大教师钱理群却说,他愿意当个折中派。这种折中派的坏处在于两方都愿意拉你入伙,可你那方也不向,于是你就成了两方的敌人。

      到此我才发现,陈丹青的批评(更准确的说是推介)成了指向月亮的手臂,本来指望着大家顺着他的手去看木心,没想到大家更多的在关注他的态度。这个尴尬是读者的,也是陈丹青的。因为在陈丹青的这次批评中,他的态度明显是失当的,标准不一,借力打力,没有了以往的超然物外,天马行空,有点较劲,所以造成混乱是必然的。

    而木心呢?

      他一个人站在那里,不前也不后,可是有人希望他前,有人希望他后,于是一场纷争闹得沸沸扬扬。只是当这场纷争渐渐停歇时,大家才突然发现那人还是站在原地,不前也不后。

    这正是:江湖纷争起,两派齐喧嚣;赤膊上阵时,佳人早已飘。

     

     

    关于木心:

      木心是一位在中国并不出名,在国外却声名远扬的当代作家和艺术家。他从小受到良好的传统私塾教育,1946年的时候进入“上海美专”学习油画,但没过多久又转到了与他的哲学理念更为接近的林风眠门下,入“杭州国立艺专”继续探讨中西绘画。建国后木心一直在一家工艺品店工作,并坚持着自己的艺术创作。1971年,木心在文革期间被捕入狱,囚禁18个月,所有作品皆被烧毁。狱中,木心用写“坦白书”的纸笔写出了洋洋万言的The Prison Notes。文革结束后平反,任上海工艺美术家协会秘书长。

      1982年木心离开中国,旅居纽约至今。到国外后,他把主要经历放在写作上,自1984至2000,他已出版了十多本小说 、散文和诗集,著作:散文集《琼美卡随想录》、《散文一集》、《即兴判断》、《素履之往》、《马拉格计画》、《鱼丽之宴》、《同情中断录》;诗集《西班牙三棵树》、《巴珑》、《我纷纷的情欲》、《会吾中》;小说集《温莎墓园日记》、《The Windsor Cemetery Diary 》等;他的画作被大英博物馆收藏,这也是20世纪的中国画家中第一位有作品被该馆收藏的。

      现在,木心在台湾和纽约的华人圈中被视为深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英人物,有一批人会定期到他的居所听他习文授课。一批当代著名的画家、文学家深受其艺术影响。

  • 艺术家和画画的事 *

    2009-11-15 16:42:26

    艺术家似乎不太会成为大众公众人物,一般顶多也就小众。除非那些进了教科书的、作品拍卖几亿美金的、成为小众后“新闻事件”死掉的,一般不会被大众广为熟知。是中国的艺术普及程度不够?还是艺术家其实根本不需要成为大众公众人物。
    其实画画是自己个人的事,一个人自娱自乐最好,对自己负责。审美本来就是主观的。
    拿出来晒晒只是为了整理整理不发霉,如果别人愿意观赏那又是别人的事了。
  • 还是喜欢多年前儿子快两岁时与我一起画的这幅画 *

    2009-11-15 16:29:30

    还是喜欢多年前儿子快两岁时与我一起画的这幅画,看着就开心!

    ljk010001.jpg
  • 从10亿光年到0.1飞米的世界......图片ziiyoo

    2009-11-08 21:25:25

    1

    从10亿光年到0.1飞米的世界。。。图片。

    十亿光年,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光年,光走一年的路程。光速!它是速度公认的极限,每秒299792458米,能在眨眼间绕地球七圈半。看见么,就这么快的光,让他跑吧,跑个一年,所度量出来的距离就是一光年了。现在各位把鼠标移到屏幕的左下角,点“开始”-“程序”-“附件”-“计算器”,都来动手算算它,这一年是31536000秒,一秒跑299792458米,乘出来就9454254955488000米,约等于十万亿公里吧。你说什么,简直天文数字?废话,天文上的数字当然得是天文数字啦~~~~~但这也仅仅只不过是一光年的长度。  

         当我们看到十亿光年以外的星星时,映入我们眼帘的那束星光已经在茫茫宇宙间飞奔了十亿年。换句话说,我们现在看到的仅仅是它十亿年之前的样子!现在的它究竟如何我们只有再等待十亿年才能看到……不寒而栗!  

         普遍认为宇宙诞生到现在有150亿年。所以我们可能观察到的最广阔宇宙空间的直径只可能在150亿光年这样的范围之内。150亿光年远的地方的光被我们看到时已经在宇宙间穿越了150亿年,那是宇宙诞生时的影像!!!  

         下面这张图是在十亿光年这样的数量级下观测宇宙,上面的每一个象素点所表现的事物都是无比古远的。

    2

    回复:从10亿光年到0.1飞米的世界。。。图片。

    1亿光年  

         现在我们把视野缩小10倍,宇宙看起来还是空空如也,“星”光点点。可是,那些点点斑斑的真的是星么?

    3

    回复:从10亿光年到0.1飞米的世界。。。图片。

    1000万光年  

         把眼光再降低一个数量级,那些点点看起来依然象是星星哦


    4

    回复:从10亿光年到0.1飞米的世界。。。图片。

    100万光年  

         近些,再近些。我靠!什么呀,这么面熟?这就是你所说的“星星”么?是星星,一堆星星。我们管它叫银河系。

    5

    回复:从10亿光年到0.1飞米的世界。。。图片。

    10万光年  

         这就是银河系,我们的家园。来个特写,茄~~子~~~  

         在10万光年这样的数量级下,我们就看见了整个的银河系。事实上,银河系的直径就是十万光年。真有哪位能发明个跟光速一边快的飞船,从银河系的这边飞到对面来个大吊角,就要十万年的时间!我靠,在这样漫长的旅程来看,人生不过朝生暮死,蜉蝣一般。但这只是对相对于银河系静止的观测者而言,船上的人员感受到的旅程其实只有数分钟。相对论呀,深了去了。

    6

    回复:从10亿光年到0.1飞米的世界。。。图片。

    1万光年  

         夏夜在内蒙的草原上,平生第一次如此清晰的看见了银河,一条黯淡的光带横亘夜空。由此就能够大致估计出我们的位置,如果把银河视为一个巨大的扁盘子(饥饿者也可把它视为大饼,麻酱白糖的^_^)我们就是应该在这张扁盘子的平面上。否则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们高于或低于它,那么看到的夜空就会显得一半亮一半暗,而不是象现在这样银河光带般亘在天幕中,星星比较均匀地分布两侧了。  

         事实上现代研究也得出这种结论:我们的太阳系位于银河系螺旋翼内侧的边缘,距离银河系中心大约2.5万光年。于是,我们把视野收回到1万光年的数量级,聚焦在银河系若干触角般螺旋翼中的一条上面。

    7

    回复:从10亿光年到0.1飞米的世界。。。图片。

    1000光年  

         再近点,还是密密麻麻!

    8

    回复:从10亿光年到0.1飞米的世界。。。图片。

    100光年  

         再再近点,还是密密麻麻!

    9

    回复:从10亿光年到0.1飞米的世界。。。图片。

    1光年

    每个图片的中心都为SUN。

    10

    回复:从10亿光年到0.1飞米的世界。。。图片。

    万亿公里  

         再走近十倍依然雾气昭昭的一团,到底是什么嘛?

    11

    回复:从10亿光年到0.1飞米的世界。。。图片。

    1千亿公里  

         这回看清楚了吧,原来是太阳系!我们在密密麻麻的星星中跋山涉水,翻山越岭认出了它,不易呀!

    12

    回复:从10亿光年到0.1飞米的世界。。。图片。

    100亿公里  

         放大十倍来观察以繁星为背景的太阳系。说是繁星,其实与太阳最近的恒星——半人马座比邻星都是在4.22光年开外的。图中的亮点仅仅只是背景上离得八丈远的星星呢,并不是太阳系的一部分。


    13

    回复:从10亿光年到0.1飞米的世界。。。图片。

    10亿公里  

         数数看,下图里被蓝框子圈上的是谁的轨道?水、金、地……原来是地球的轨道呀!


    14

    回复:从10亿光年到0.1飞米的世界。。。图片。

    1亿公里  
         地球在哪里?


    15

    回复:从10亿光年到0.1飞米的世界。。。图片。

    1000万公里  

         哦呦~~~大圈套小圈呢,月球围地球转的轨道。


    16

    回复:从10亿光年到0.1飞米的世界。。。图片。

    100万公里  

         是什么?飞机?还是鸟?是超人?


    17

    回复:从10亿光年到0.1飞米的世界。。。图片。

    10万公里  

         是地球!Home,Sweet home。


    18

    回复:从10亿光年到0.1飞米的世界。。。图片。

    1万公里  

         怎么会这么巧涅?从10亿光年一路看下来正对着的竟是美国。用一万公里的视野看地球,这是上帝的视角。


    19

    回复:从10亿光年到0.1飞米的世界。。。图片。

    1000公里  

         如果我记得不错的话,地理课上教过,这是北美五大湖区中的密歇根湖,框住的城市就是芝加哥。

    20

    回复:从10亿光年到0.1飞米的世界。。。图片。

    100公里  

         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芝加哥鸟瞰。并由此开始了我们人类所能够理解的数量级,开始了我们熟悉的世界。


    21

    回复:从10亿光年到0.1飞米的世界。。。图片。

    10公里  
         密密麻麻,房屋,湖边的房屋


    22

    回复:从10亿光年到0.1飞米的世界。。。图片。

    1公里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23

    回复:从10亿光年到0.1飞米的世界。。。图片。

    100米  

         呦!草地上这是什么呀,一坨?

    24

    回复:从10亿光年到0.1飞米的世界。。。图片。

    10米  

         原来是一傻哥们睡得正香呐。


    25

    回复:从10亿光年到0.1飞米的世界。。。图片。

    1米  

         醒醒嘿,都被偷窥啦还不知道呐。


    26

    回复:从10亿光年到0.1飞米的世界。。。图片。

    0.1米  

         一米的十分之一,也叫分米,我们手所能把握的尺度。相信人类所接触的大部分物体都是在这样一个数量级的。看看你的周围,键盘、鼠标、手机、杯子、碗……  

         仔细一看这哥们手上的毛还挺重的,纯爷们!

    27

    回复:从10亿光年到0.1飞米的世界。。。图片。

    1厘米  

         这是他手上的皱纹细部。兴许你放大了还没他细皮嫩肉呢。做好准备,我们即将进入另一个陌生的领域——微观世界。


    28

    回复:从10亿光年到0.1飞米的世界。。。图片。

    1毫米  

         手上的毛孔。可是,汗毛呢?晕!


    29

    回复:从10亿光年到0.1飞米的世界。。。图片。

    100微米  

         再放大十倍,依稀可见皮肤的组织结构。我学过生物的,以前老看,见怪不怪了。


    30

    回复:从10亿光年到0.1飞米的世界。。。图片。

    10微米  

         一个细胞的数量级就是10微米,当然这只是一般来说。插句嘴,世界上最大的细胞是鸵鸟蛋,它是一个单独的卵细胞,数量级是分米级的,厉害吧,哈哈.


    31

    回复:从10亿光年到0.1飞米的世界。。。图片。

    1微米  
    疑似生物课上学过的细胞核膜,细部


    32

    回复:从10亿光年到0.1飞米的世界。。。图片。

    0.1微米  

    我靠,一看这么高度螺旋的结构就知道是染色体了。但凡人类的细胞,里面都会有23对染色体(46条)。


    33

    回复:从10亿光年到0.1飞米的世界。。。图片。

    100埃  

         埃是一种长度单位,指10的-10次方米。用字母“A”顶上加个小圆圈来表示。100埃的数量级就能度量某些有机大分子的物质了。

         看到这个规则的等距双螺旋结构,我想你一定能够脱口而出了。没错,这种物质就叫做脱氧核糖核酸,也就是常说的DNA。分子结构清晰可见。


    34

    回复:从10亿光年到0.1飞米的世界。。。图片。

    1纳米  

         我们管10的-9次方米叫一纳米。现在为材料科学炒得火热的纳米技术就是说很多物质精细到纳米级后将表现出很多在常规数量级上所表现不出的性质来。在纳米这样的数量级,我们连原子都可以数清了。因此,纳米级又叫原子级。  

         下图是组成DNA分子的原子们,它们以共价键和氢键彼此结合成庞大的有机分子。生命就在这种复杂的结合中得以体现。敬礼!

    35

    回复:从10亿光年到0.1飞米的世界。。。图片。

    1埃  

         上过中学的就都应该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下图中所表示的是密布的电子云,我们能看到原子核外围的电子云比较浓。  

         所谓电子云,其实并不是说一个原子拥有无数个电子,象云雾般的弥漫四围。每个原子拥有的电子数都是固定的,有数的,具体依元素种类而定。这些电子行踪飘忽不定,在原子核外部乱窜。一个电子,无数法身。就把这些电子“团团转”的特点用电子云来形容了。离核近的地方出现的几率大些,云就密;离核远的地方出现的几率小些,云就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