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喜欢的一块玉 *

    2008-09-16 21:46:39

  • 这是一幅前段时间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画,我很喜欢,有灵气,可是忘了是谁画得了 *

    2008-09-03 18:59:49

    这是一幅前段时间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画,我很喜欢,有灵气,可是忘了是谁画得了

    season_1_thumb_(48).jpg
  • 2006世界杯足球宝贝--人体彩绘(6)超大图 *

    2008-02-06 14:35:12

    (注册会员登陆后,便可看到所有精彩作品附件)

    B_YRERTTIWU.jpg

    B_YUIRTTIEQ.jpg

    B_YWROTTIPE.jpg

    B_YWWTTIEI.jpg
  • 2006世界杯足球宝贝--人体彩绘(5)超大图 *

    2008-02-06 14:31:08

    (注册会员登陆后,便可看到所有精彩作品附件)

    B_RRPTTTIPI.jpg

    B_RYWRTTIEP.jpg

    B_TIOOTTIPQ.jpg

    B_TRPOTTIPP.jpg

    B_URUPTTIPU.jpg

    B_UTETTIWE.jpg
  • 2006世界杯足球宝贝--人体彩绘(4)超大图 *

    2008-02-06 14:09:07

    2006世界杯足球宝贝--人体彩绘(4)超大图

    B_OROOTTIWY.jpg

    B_OWRUTTIPT.jpg

    B_QEUTTTIQE.jpg

    B_QIOITTIQR.jpg

    B_QPPWTTUOY.jpg

    B_QPYOTTIWO.jpg
  • 吴冠中抨击协会以钱养人 各协会称其不了解情况 *

    2008-01-20 18:28:35

      近日艺术家吴冠中在接受某媒体的采访中,对美协、画院、文联、作协等机构的利弊、存废等问题的观点,相关机构的人士亦对此作出回应,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再一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协会已经成了艺术家的进身之阶!”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吴冠中再一次以亲身经历细数美协、画院、文联、作协等各种艺术家组织的“协会弊端”。
      面对吴冠中的指责,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中国作协、中国画院等相关人员,分别给予回应。或缓和,或激烈,不过他们的一致看法是:吴冠中不了解具体情况。
      这几家协会的废存之争,为何近期成为舆论质疑的焦点?

      “以奖代养” 别再做“画外功”
      7月23日,吴冠中接受了《青年周末》记者的采访,阐述他所发现的美协、画院、文联、作协等单位的“协会弊端”。他的言辞不无激烈之处,但或许正反映了他的“爱之深、责之切”。
      7月18日,吴冠中在《文汇报》发表《奖与养》一文,对国内的美协等艺术家协会提出质疑。早在今年4月,他在接受《南方都市报》采访时,就曾提出“取消画院,取消美协”,“美协是个衙门,文联也是这样。谁都来管文艺,结果文艺上不去!”

      别再养一群不下蛋的鸡
      青年周末:你认为国家养了一批艺术家?
      吴冠中:对,国际上很少有这样养的。我亲戚的孩子是清华大学的学生,他参加美国举办的一个英语考试,其中有一道试题:国家应该养画家吗?这道题真是发人深省。美国并不供养画家,法国也只是给一些贫苦的画家提供廉价画室,而中国却有这么多“养画家”的画院,就好比养了一群鸡,不下蛋。
      我的意见是,协会可以各种各样,但是国家不再投入财力,协会可以自己去筹备。现在咱们国家要养这么多协会,多得不得了,省里的市里的都有,国家养不起啊。而且你也养不好,哪个画家是能养得出来的好画家,能看得准吗?
      青年周末:你是指国家完全不管文艺吗?
      吴冠中:我的观点是“以奖代养”,画院由画家自己搞,有好的作品,国家可以奖励。不光美协,包括作协等各种文联的协会,也都应该这样。
      重要的画院,国家也可以成立一两个,其他的就不管了。那些钱可以拿来作奖金,画家出了一些重要作品,可以授予大奖。一个作家如果得了大奖,他可以养自己两年三年。靠作品的质量高,他就可以生活了。这样他就不会走歪路,沿着台阶去爬了。联络这个,联络那个,功夫都做到画外去了。

      美协权力太大,制约画家创作
      青年周末:据我所知,中国美协并没有养画家,他们是为画家服务的机构吧?
      吴冠中:美协的机构现在很庞大,很多人员都是跟美术没有关系的,势必有衙门化的倾向。他们做的事情,对美术家不是很公正。你可以调查一下,所有的美术家,对美协是什么印象?很多美术家都觉得,美协并没有给画家服务。当然这不能一概而论,因为全国的美协那么多。
      画院里有一级画家,二级画家,凭什么能搞这个呢?画家都在拼这个头衔。我的意思是,这些头衔都不要了。根据你的作品来颁发大奖,这样画家也好,作家也好,他们的精力才能用到作品上去,才能真正出好作品。美国的华人数学家丘成桐说,科协制度不取消,中国的科学上不去。都是类似的问题。
      青年周末:你的意思是,美协不取消,中国的美术也上不去?
      吴冠中:我倒不一定讲得这么厉害。但是没有美协的制约,那么画家就可能画出更多好作品。
      青年周末:制约?美协的权力有这么大吗?
      吴冠中:美协的权力太大了,制约了画家的创作。画家都要拍美协的马屁——我就给你说穿了吧!各地的画家都想钻进美协,有一个头衔,好去办展览。美协全国都有,画家都得通过美协这个口才能往上走。协会、画院已经成了他们的进身之阶。
  • 吴冠中痛陈美术体制问题——中国美术落后于非洲 *

    2008-01-20 18:14:11

    吴冠中如是说——“美协和画院就是一个衙门,养了许多官僚、取消美协、画院”---现在大多数艺术活动就跟妓院一样了!!!
    “中国当代美术水准落后于非洲”——吴冠中痛陈中国美术现状



    去年年中,吴冠中“以奖代养”、“取消美协、画院”等言论激起轩然大波,相关机构纷纷反击。沉默了几个月之后,吴冠中在家中接受了南方周末记者的专访。


    吴冠中如是说:
    ◇教学评估检查——是个劳民伤财的活动
    ◇美协和画院——就是一个衙门,养了许多官僚
    ◇艺术活动——就跟妓院一样了
    ◇观念之争——全是站在自己饭碗上
    ◇艺术市场——很多沙子将会沉下去
    ◇中国当代美术水准——落后于非洲

    南方周末:现在还有哪些国家养诸如美协、画院这样的官方艺术组织?
    吴冠中:全世界可能就中国有吧。国外协会也有很多,但它们都靠作品生存。而中国却有这么多养画家的画院,从中央到地方,养了一大群不下蛋的鸡。




    8282018.jpg

    1989年,吴冠中在巴黎街头写生



    8282023.jpg

    三味书屋(墨彩),1988年


      “我说的是真话。我这个年纪了,趁我还能说,我要多说真话。”89岁的吴冠中挥舞双手,激动地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记者刚一落座,吴冠中就省掉寒暄,直接切入主题。身材消瘦、安静温和的吴冠中像是变了个人,脸色发红,声音洪亮,双目放光,话锋直指中国美术界存在的问题,而问题的根源——“其实就是一个体制问题!”
      这一聊就是3个多小时,89岁的吴冠中先生没喝水,记者也没喝水。

    [ 本帖最后由 vvgjgvg 于 2008-1-20 17:45 编辑 ]
  • 吴冠中:“奖”与“养” *

    2008-01-20 18:12:19



    2007071802070776138.jpg


      七八年前,在文化部召开的一次小型座谈会上,谈对文艺的战略问题,我提出以“奖”代“养”的观点。今年两会期间,在全国政协文艺小组会上,结合文化体制改革问题,我又重申以奖代养的己见,不过谈得过于简赅,言未尽。

      冬天的暖房里培养出新鲜黄瓜、西红柿等各色蔬果;稀有的鱼、鳖等品种也靠人工养殖,大量供应。然而,偏偏,人工难于培养出高品位的艺术家。蒋南翔任高教部长期间,在人民大会堂作过一个报告,他谈到,只要有足够的条件,他敢于承诺培养出50个尖端科学家,但他无法培养一个杰出的艺术家。民族的苦难和生存的艰辛孕育出一个鲁迅,若鲁迅留在了日本,中华民族失去了鲁迅,鲁迅也失去了鲁迅,鲁迅并非由其躯体决定其真正的价值。苦难呵,艺术家命定是殉道者,因社会中没有真正创作艺术的职业。丰子恺作过一幅漫画,表现一个瘦的诗人在闻一朵花,一旁两个商人模样的人悄悄私议:诗人是做什么生意的?艺术家创造出了真正高质量的艺术作品,那是国之宝,民族之魂,为全世界人民所崇敬。但杰出的作品被人们认识往往需或长或短的过程,甚至在作者落魄生涯结束之后,还要等许久许久,比如梵高、徐渭……当然,生前见到自己成就光辉的作者也不少,如毕加索、齐白石、周信芳等等,但无一例外都经历了跌、打、滚、爬的炼狱生涯。也许有不入炼狱的幸运者,如纷飞于花丛中的蝶,但不为我所熟知。换了人间,国家富裕了,是否就可以像培养暖房的蔬果一样培养大批画家呢。我亲戚的孩子是现今清华大学的学生,他参加一个美国举办的英语考试,有一道试题:国家应养画家吗?这道题令人深思,美国国家并不供养画家,法国也只是给一些贫苦的画家提供廉价画室,而中国却有无数养画家的画院。全世界尚无可借鉴的画院,只我们古代有御用画院。邵宇任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时,社内办了个创作室,他却向人诉苦:我们养了一群鸡,不下蛋。从今天的社会发展和经济情况看,画院的体制必须改革,上海画院已公开提出只养作品不养画家的方针。如何具体操作固然尚是摸索中的大问题,但这思路是先进的思路,改革的思路,符合艺术创作规律的思路。艺术家是社会这个严酷的大环境中成长出来的,其淘汰率特别大,是沃土里未必能成长的一种特异生命品种。她必备才华(或曰艺术细胞)、功力、学养、品位、经历、苦难、见闻……许多条件集于一身极为难得,故杰出的艺术家稀有,杰出的作品是珍宝,古今中外无例外。今天我们在艺术院校里培养青年,授予他们进入艺途的基本知识与功力,而决不可能急匆匆捏塑一批稚嫩的小画家。然而经济大潮中作品值钱的现象吸引了无数家长和年轻人,投考艺术院校的学生特别拥挤,许多院校设置的艺术系科和扩招的人数也就泛滥成灾,社会上怎能吸收大量低质量的“美术家”?我不忍将青年比作蝗虫,但将青年推入蝗虫似的灾难中又是谁之过呢。人人都须谋求生存,空头美术家的繁衍缘于个人品质,也缘于社会的污染。

      各行各业的艺术家组成协会,是切磋业务、交流信息的正当渠道,民间社团式的协会有益于推进文艺发展。国外的春季、秋季、独立、五月等等沙龙,都是学术观点相近者们的协会,同时也标明了彼此学术观点的相异,促进了竞争,齐放中体现了争鸣。但我们的协会却是官方或半官方的,吃皇粮,一家之言代行了国家的文艺方针和策略。美协最先的章程就是套用了苏联的章程,从层层协会到层层文联,机构庞大,无异于一个部,既有文化部,便有多头领导之感。

      我曾长期担任过美协各种重要展览的评选,感到那么多有才华的年轻作者在揣测政治要求及评委们的口味,作品中抹煞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中国历史博物馆举办过一次大型毛主席画像展,作品选自全国各地的实力画家,都画得极认真、严谨,一位外宾看过,惊叹这位作者的精力,他以为出自一人之手。早年展览只为了获奖,那奖都只是名誉,获奖而被美术馆收藏,便是最大的成功。罗中立的《父亲》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获得了评委们一致的赞扬,原名《我的父亲》,我建议去掉“我的”二字,也获评委们及他本人的认同。这是一个特殊例子,一般情况,评委们的意见很难一致,因评委均系各行各业的“代表人物”,全国美展要求画种“大而全”,月份牌、连环画等画种的评委们同样有权投现代雕刻作品的票。评委们的观点和水平悬殊,如果换一批评委,入选作品面貌便大变,法国出现落选沙龙的故事,已是百年前的史鉴了。我曾建议分A、B两个或三个评选组,先公布各组评委名单,作者自由选组送评作品,则各组的不同展厅情况当大异。进一步思考,应有不同的协会各自办展,在均无皇粮的公平竞争中体现真正的百花齐放。中国油画家学会不吃一分皇粮,却举办了几个极有学术价值的大展,如“中国山水画与油画风景的联展”,推动了时代性的发展,从国际范围来看也是尖端性的探索实践。协会这种学术性的民间团体应在公平的条件下互相竞争,国家指定一家认作官方代言,反倒提供了官僚机构的温床,其弊其害已有目共睹。许多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工作者不能或不愿入官僚式的协会,协会又岂能包揽作者们的活动?非会员们在奋力工作,也许正在成长为我们来日文艺事业的脊梁。

      将养“作者”、“协会”的皇粮收回,转用于奖,奖作品,奖杰出的作者,奖杰出的某个展览或作出了成绩的某个协会,收购作品,多建美术馆,让真正优秀作品必有出路,作者只须为创作奋斗,流血,付出身家性命,毋须向协会、画院寻求进身之阶。

      至于奖项,今天不是太少,而是太多,那些与金钱挂钩、商业炒作的伪奖,污染了艺术与艺术家,我不愿在此谈种种丑闻,只盼建立公平正义的奖励制度。祖国改革开放后遍地开花,铁饭碗式的画院及霸权式的协会,其体制早该改革了。在平等的基础上,所有的艺术工作者,在不违背国家文艺导向的前提下,可自由组合协会,当出现更为灿烂的繁荣,高质量的繁荣,而非泡沫式的繁荣。


    [ 本帖最后由 vvgjgvg 于 2008-1-20 18:10 编辑 ]
  • 1997-2007贺岁片的成熟是中国电影产业化第一步?十年一觉贺岁梦 *

    2008-01-17 22:12:32


    1997-2007贺岁片的成熟是中国电影产业化第一步?




    200691501624985.jpg

    《甲方乙方》开始了救市之旅




    1189734708624.jpg

    冯小刚为中国贺岁电影吹响了“集结号”



      十年一觉贺岁梦
      
      《甲方乙方》的结尾,冯小刚借着画外音说: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一转眼,2007年也过去了。《甲方乙方》如果放在2007年,也许就只是部《命运呼叫转移》,或者《大电影2.0》。但在1997年,《甲方乙方》的出现,对于无论是冯小刚还是中国电影市场的意义,都是一支优绩股对于一个一穷二白的人的意义。




    200761115549633.jpg


     1997-2002 贺岁突围

      1997年前的经历,冯小刚几百个字就说完了:“我最早是做电影美术的,想当导演但没有人投钱,只能从写剧本开始。一开始挺顺利,可拍完《北京人在纽约》后,连着拍《一地鸡毛》、《月亮背面》,还有跟王朔合作的《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全被枪毙。我相信那时投资人肯定远远看见我就跑,我也走上了待业这条路。后来有一天,当时的两个朋友———张和平、韩三平找到我,决定拯救我一下,瞧上的是我过去写的故事,让我来拍一个喜剧贺岁片。这才有了1997年中国的第一部喜剧贺岁片《甲方乙方》。”

        但是对于张和平、韩三平这两个朋友来说,《甲方乙方》的意义,全都浓缩在8个字里:“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甲方乙方》绝对不仅仅是冯小刚的个人创作,它是集中力量精心策划和精准执行后的产物,这部作品的用途很明确:救市、突围。

        “我们被刺激了。”回忆起当年《甲方乙方》的策划和操作过程,新影联院线经理高军说。

        1995年以前,国内的所有电影院在春节期间不开门。“早则大年初三开业,迟则初五初六开业,做院线的人把春节的电影市场叫做‘灰色春节档’。”高军说。然而,1995年的《红番区》,打破了这个规则。《红番区》选择春节期间在所有华语区首演,中国内地狂收票房近1.1亿元。高军和当时从业人员一样,本以为这是个偶然现象,谁知1996年春节,成龙新片《白金龙》的票房收入超过了8000万元。

        紫禁城影业公司当年的老总是张和平,2007年,此人新任人艺院长。接受采访时,王中磊对张和平的评价是:“他是一个对政府、政策、观众都特别理解的人。”

        在张和平和韩三平的创意里,他们要做一部新电影,电影类型的论证用了3个月。论证出当时“贺岁片实际上有三大指标”:第一,必须给这个档期量身定做。第二,一定要喜剧的,大团圆结局。第三,要有知名度高的演员,明星大腕云集。”高军说。借用香港地区电影人的一个叫法,新电影类型名为“贺岁电影”。

        “贺岁电影”能给当时的中国电影带来喜气么?其实谁也不知道。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中影公司在电影发行上已经连年亏损;1987年,北京电影制片厂从这一年开始第一次出现亏损;1989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开始借贷,负债达2005万元。1993年,国产影片的生产减产一半,观众不足从前的1/3。电影《甲方乙方》中虚构出来的一台“演员没有戏演、导演、道具、编剧赋闲在家待业”的背景正是当时中国电影业的真实面貌。

        而对于冯小刚,1997年绝对是他个人命运的重大转折。1996年4月,冯小刚的新电影《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开机10天后即遭叫停。也是在那一年,北影厂当年投产拍摄的20部影片里,8部被“枪毙”。

        用冯小刚的话来说:电影剧本《比火还热的心》(《甲方乙方》的前身)在快被搁凉的时候终于被想起来了。《甲方乙方》是第一部“捆绑计酬”的电影:创作人员的劳务由固定收入和捆绑收入两大块构成,捆绑部分最后按照影片票房分成。冯小刚将自己30万元的导演劳务全部参与了捆绑。除了投资人、主创以外,北京几个影院的经理也直接参与了剧本创作。在高军看来,这就相当于把观众直接请来参与剧本创作。剧本修改了11次,有影院经理参与的就有4次。

        1997年8月14日,电影《甲方乙方》开机,9月30日影片关机,拍摄周期只有45天。《甲方乙方》的主创在17天的时间里跑遍了放映的21个城市,投资成本400万元,仅北京地区的票房就已达到1100万元,这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部一个城市就收回所有投资的影片。《甲方乙方》票房3300万元。1997年,成龙的电影还占据着春节档期,《甲方乙方》占据的是元旦档。1997年之后,一切都不一样了。

        高军说,当年如果《甲方乙方》没有出来,中国贺岁档探索至少要晚5年。从时间上看,5年后的2002年,《英雄》占据了贺岁档,单片创下2.5亿元票房,真正呈现了中国电影市场的潜力,以至于高军把中国的贺岁片分为两个阶段:2002年之前和之后。2002年之前,冯小刚用《没完没了》扫荡了贺岁市场,一部电影的票房超过其他小片的总和;2002年之后,大家忽然发现了,拍大片,才能挣大钱。     



    332958.jpg



    2002-2003 大片贺岁   

      到了1999年,连冯小刚自己都觉得有些技穷。用“华谊兄弟”王中磊的话来说《没完没了》不过是些“台词和段落攒起来的噱头”。可《没完没了》票房5000万元,是3部喜剧里最好的。1999年是贺岁片大战的一年,与《没完没了》一同上映的还有《幸福时光》、《防守反击》、《大惊小怪》、《考试一家亲》和《美丽的家》。结果包括张艺谋《幸福时光》在内的所有影片几乎都收成惨淡,5部加在一起,票房也达不到《没完没了》。

        以至于2001年,《大腕》的首映礼上很嚣张地贴出了一副对联:“去年五部壮志未酬,今年《大腕》卷土重来。”后来更产生出一句名言:我不拍电影,全国人民看什么?

        2002-2003年的跨年贺岁档,冯小刚的《天下无贼》剧本没有通过审查。这一年,《英雄》拿了2.5亿元票房。《英雄》的道路和华谊与冯小刚的道路完全不一样。

        《没完没了》之后,冯小刚成为华谊的签约导演。这其中有张和平离开紫禁城影业的人事因素,但最大原因,还是广告人出身的王中军和王中磊借着冯小刚电影进行的本土制片的商业化探索走在了当时其他国内公司的前头。

        华谊的商业化探索是从在冯小刚电影里植入广告和拉赞助起步。葛优在《没完没了》里的那辆车被漆得像花瓜似的,仔细一看是各种投资赞助方的企业Logo。《大腕》里葬礼拉赞助的那段,某种程度上,也是冯小刚忍不住了,讽刺了一下。

        到2004年的《天下无贼》里,这种广告植入已经相当顺溜了,宝马车、DV、信用卡,都成了剧情生活的一部分。那时,70%%到80%%的投资,都是通过广告回收的。

        《英雄》的到来,宣告了国产大片时代的来临。

        1997年,韩三平和张和平为如何用一种新电影来打开市场绞尽脑汁时,大洋彼岸的同行也完全没有闲着。詹姆斯.卡梅隆用2亿美元的资金拍摄了一部名为《泰坦尼克号》的电影。该片当年在北美地区票房6亿美元,1998年春在中国,票房3.6亿元人民币,占了当年中国总票房的1/5还多。

        2002年底,《英雄》上映。在国内用了很多极端的拍摄和营销方式,第一次汇集香港、台湾地区和内地的明星大腕、第一次拍卖音像版权、第一次包租公务机宣传,第一次拿出1000多万元做轰炸式宣传。在国外,借了《卧虎藏龙》掀起的东方风潮,海外总票房11亿元人民币,一下子激荡起中国投资人拍大片的热情。自此,电影市场上民间资金涌动,大片密集。

        也是在2003年,广电总局颁布《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在这部被誉为“开禁令”的《规定》中,电影制作、放映环节基本放开,发行环节则大幅开放,鼓励境内国有、非国有资本(不含外资)与现有国有电影制片单位合资、合作或单独成立制片公司,民营影视公司终于获得了和国营制片厂一样的身份。

        该规定从2003年12月1日实施,但民营制片公司已经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票房主力。当年民营资本投资电影96部,占全年140部国产电影的68%%;当年国产电影的票房收入有近80%%是民营公司参与发行创造的,《英雄》2.5亿元票房显然为蜂拥而入的民间资本提供了一个暴利的想象。随后,大量风险投资也进入了这一领域。




    wb071009020.jpg



        2007年之后百家争鸣

      《集结号》之前,《天下无贼》被公认是冯小刚最好最完整的作品,它的票房收入也很可观。但《天下无贼》后的《夜宴》,却是冯小刚至今争议最大的作品。

        然而从华谊兄弟作为电影制片方的角度看,《夜宴》是一部帮助公司壮大的必要作品。2005年的最后一周,《夜宴》投资人华谊兄弟完成了它的第三轮融资,华谊兄弟用了不到10%%的股份获得了1000万美元的融资,自此,华谊兄弟在电影制片行业的身价大增,《夜宴》开了中国电影制片业的先河,通过担保公司向银行贷款来筹集资金,后来这种贷款方式发展到了“版权质押贷款”,2007年的《集结号》资金就是这样筹措的,冯小刚终于可以不用在电影里煞费苦心地为某品牌的手机安排特写。

        王中磊说:“市场教育了我。”他说,他从张艺谋和张伟平那里学会了怎样运作一部大片,从《霍元甲》那里认识到一部仅仅提前30天开始宣传,只有一个票房明星的电影怎样获得高票房。同时,他看到华谊兄弟的营销案例,也在为人所用。2007年的《命运呼叫转移》,从创作到后期推广,全程绑定中国移动,使用的,正是华谊之前擅用的广告植入营销战略。

        2007年的贺岁档的壮大程度,也是近年来所仅见的。从2007年11月30日《苹果》上映开始直至今年2月14日的《两个人的房间》,共80天档期,20部影片。预计票房产出占全年度的1/4。

        导演陈可辛认为,贺岁档的成熟,是中国电影产业化的第一步:“一个国家的电影档期发展总是从节日开始,而目前贺岁片档期正是中国电影发展最早最成熟的档期,从这个档期开始,才可能带动其他电影档期。”

        对王中磊这样的电影制片商来说,这样的局面与其说是带来竞争的压力,毋宁说是带来“钱景”的刺激———看到了电影市场更大的潜力。“以前我们总是想到外面淘金,但是现在,是外面的人想来我们这里淘金。”王中磊说,他去参加金马奖,无数人眼睛里闪着光问他:“台湾电影还有希望么?我们怎样才能来大陆市场淘金。”

        “几年前我们拍《大腕》,希望萨瑟兰能把我们的电影带到国外去。现在,一个台湾人假如拿一部剧来敲华谊的门,我肯定说,没希望。但假如他说,你已经跟周杰伦说好了拍这个戏,我会把门打开说我们来聊一下。”

        然而,对王中磊和华谊来说,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在近两年内,如果冯小刚拍不动了,怎么办?华谊签了很多导演,然而冯小刚一个人的电影产出占每年华谊电影产出的50%%。第二梯队的导演目前最有认知度的是陆川,而陆川还需要市场检验。

        而即使对于2007年之后的中国电影业,人才问题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少数量,大产出”的“大片战略”是面对新媒体的挤压,好莱坞找到的救命稻草。好莱坞大产出的下面,有无数B级片导演和类似彼得.杰克逊这样自大洋洲来美的淘金者。大陆电影市场这些年来,消耗的依然是张艺谋、陈凯歌这样的第五代成名导演。

        2007年的中国电影市场,张艺谋缺席,除冯小刚之外,撑起票房大局主要还是李安、陈可辛和周星驰等这些华人导演。对于各大电影公司来说,联合制作正是目前最实用的战略。然而这种状况又可以持续多久呢?

        2006年,国产电影的总收入占全年总票房的55%%;而在2007年《色.戒》上映之前,国产电影票房比例只占到了20%%;《太阳照常升起》的2000万元票房在《色.戒》之前是年度国产电影拿到的最高票房成绩。中国电影在进步,好莱坞电影也没闲着。某种意义上,中国电影人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在抢时间。




    63.jpg


  • “无” *

    2008-01-16 23:44:44






    当一个人死去,他知道的世界也就全部消失,一切的一切都为无





    [ 本帖最后由 vvgjgvg 于 2008-1-16 23:44 编辑 ]
  • 方力钧个展走进上海美术馆 *

    2008-01-06 18:42:12


    (展览现场)
      上海美术馆的一楼大厅,是承载历届上海双年展的重要场所,也曾大规模展示过严培明、陈箴等中国当代艺术家的艺术成就。11月18日,当方力钧个展在这里拉开帷幕时,被认为是一次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事件。
      方力钧:其实这不能称为转型
      此次展览推出的30多件作品均为方力钧新近的创作,这位玩世写实主义代表艺术家呈现的不再是昔日的光头形象。从巨幅的绘画作品,到被翻模的众多文化名流的闭目头像,与在今日美术馆举办的个展相比,方力钧表示,此次上海美术馆之行中,很多新鲜想法更为成熟。光头、胎记、脸谱……后89的重要艺术家们的作品已经不不单单是艺术界耳熟能详的,更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社会上广泛知晓的“符号”。当这些“老当益壮”的艺术家们大规模推出自己的新作时,总会伴随着艺术转型的说法。展览开幕前,站在上海美术馆的展厅内,方力钧再次强调艺术创作的一脉相承,并不能简单地称作转型;展览开幕后,当来自海内外的艺术家、理论家和收藏者们集体进入展厅时,是否转型似乎已经不重要了,方力钧在一定阶段的艺术创作安静地接受着所有人的检验。
      体现中国当代艺术生存状况的改善
      上海美术馆副馆长、此次展览的策展人张晴表示,与严培明、蔡国强等居于海外的中国当代艺术家相比,方力钧长期关注中国社会的发展状况,以他为代表的艺术家群体衍生出当代艺术的又一种风貌。
      民生银行是此次展览的主办方之一,中国民生银行品牌管理部总经理何炬星在新闻发布会上盛赞方力钧占领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制高点,其作品代表了对中国社会的纵深关注。他表示:“与10多年前,中国当代艺术家走出国门,开始被西方社会关注相比,我们现在的国力让全世界一提到中国就感到兴奋。当代艺术家们在国内得到足够的关注,势必也会影响到把目标投来的海外艺术界。”
      作为红遍全国并具有相当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家,方力钧却是首次在国内的公立美术馆举办大型个展,也有人称这是以他为代表的玩世写实主义艺术家们突破正式被体系认可的表现。 博洛尼亚当代博物馆馆长Gianfanco Maraniello表示,方力钧个展走进公立美术馆,显示了中国当代艺术生存状况的巨大改善,具有标志性意义。
      张晓刚、王广义、岳敏君等当代艺术家都在出现在开幕现场,上海美术馆执行馆长李磊在致辞中表示,上海美术馆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希望以后可以为更多的当代艺术家举办重要展览。

  •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 *

    2007-11-20 20:37:48

    第一计 瞒天过海
    第二计 围魏救赵
    第三计 惜刀杀人
    第四计 以逸待劳
    第五计 趁火打劫
    第六计 声东击西

    第七计 无中生有
    第八计 暗渡陈仓
    第九计 隔岸观火
    第十计 笑里藏刀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第二十计 混水摸鱼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第二十四计 假道伐虢
     
    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
    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
    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癫
    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
    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
    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

    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
    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计
     
     
    学会这三十六计
    保你走遍天下都不怕
  •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释) *

    2007-11-20 20:25:26

    ○总说
    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阴阳燮理,机在其中。机不可设,设则不中。

    第一套〖胜战计〗
    第01计 瞒天过海 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第02计 围魏救赵 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第03计 借刀杀人 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第04计 以逸待劳 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第05计 趁火打劫 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第06计 声东击西 敌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第二套〖敌战计〗
    第07计 无中生有 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少阴、太阴、太阳。
    第08计 暗渡陈仓 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第09计 隔岸观火 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第10计 笑里藏刀 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
    第11计 李代桃僵 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
    第12计 顺手牵羊 微隙在所必乘,微利在所必得。少阴,少阳。

    第三套〖攻战计〗
    第13计 打草惊蛇 疑以叩实,察而后动。复者,阴之媒也。
    第14计 借尸还魂 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用者,求借。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第15计 调虎离山 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诱之,往蹇来返。
    第16计 欲擒姑纵 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
    第17计 抛砖引玉 类以诱之,击蒙也。
    第18计 擒贼擒王 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第四套〖混战计〗
    第19计 釜底抽薪 不敌其力,而消其势,兑下乾上之象。
    第20计 混水摸鱼 乘其阴乱,利其弱而无主。随,以向晦入宴息。
    第21计 金蝉脱壳 存其形,完其势;友不疑,敌不动。巽而止蛊。
    第22计 关门捉贼 小敌困之。剥,不利有攸往。
    第23计 远交近攻 形禁势格,利从近取,害以远隔。上火下泽。
    第24计 假道伐虢 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困,有言不信。

    第五套〖并战计〗
    第25计 偷梁换柱 频更其阵,抽其劲旅,待其自败,而后乘之。曳其轮也。
    第26计 指桑骂槐 大凌小者,警以诱之。刚中而应,行险而顺。
    第27计 假痴不癫 宁伪作不知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静不露机,云雷屯也。
    第28计 上屋抽梯 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断其援应,陷之死地。遇毒,位不当也。
    第29计 树上开花 借局布势,力小势大。鸿渐于陆,其羽可以为仪也。
    第30计 反客为主 乘隙插足,扼其主机,渐之进也。

    第六套〖败战计〗
    第31计 美人计 兵强者,攻其将;将智者,伐其情。将弱兵颓,其势自萎。利用御寇,顺相保也。
    第32计 空城计 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
    第33计 反间计 疑中之疑。比之自内,不自失也。
    第34计 苦肉计 人不自害,受害必真。假真真假,间以得行。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第35计 连环计 将多兵众,不可以敌,使其自累,以杀其势。在师中吉,承天宠也。
    第36计 走为上 全师避敌。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 十大美女 中国百年审美变迁

    2007-10-15 08:53:33

     




        1900-1909年的美丽标准:

    会说洋文的大脚女人。世纪之初,洋货、传教士、大众传播媒介把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一本倡导女权运动的书《女界钟》应运而生,该书不仅措辞激烈,极力攻击缠足,而且主张妇女“剪发、读书、参政”。这是一个新陈代谢期,至少在青年人的心中,崇洋与爱国之间是可以划上等号的。

    美丽人物:赛金花

    这个直到21世纪还能为娱乐界“爆料”的奇女子,如果不是有了早年随夫出使西洋的资历,又怎能有日后十里洋场上海滩的艳帜高扬。及至那段被野史笔记写滥了的“以身救国”,一个一厢情愿的“石榴裙抵挡八国联军”的神话故事,塞金花之所以成了一个美丽动人的谜,美丽是根本,“西化的美丽”则是催生剂,在那个年代格外有效。



    1910-1919年的美丽标准:

    在世纪之初稍微开了个头的妇女解放运动开始深入人心。妇女解放运动首先从自由恋爱、自由婚姻始,新式婚礼在都市里流行开来。“新文化运动”对这个时期的女性影响很大,这个时期的女子着装多穿窄而修长的高领衫裙,下穿黑色长裙,衣衫比较朴素,簪钗、手镯、耳环、戒指等饰物少用。这种装束,时人送它一个专有名词:“文明新装”。

    美丽人物:杨步伟

    这个早年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获医学博士的女孩子,毕业后在北京开私营的森仁医院,同时宣扬自己“终身不嫁”,为风气之先。虽然这个誓言不久就被尊为“汉语言学之父”的语言学家赵元任的求爱攻势打破,但收敛的美丽、不凡的事业、惊人的独立,让这个不媚不俗的素朴女子光彩照人。





    1920-1929年的美丽标准:

    有身段的才女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时代。“五·四”运动就像一阵清劲的风,一下子给曾经压抑沉闷的社会注入了新鲜空气。新诗人刘半农就是在这个年代之初,开创性地将“她”这个汉字增添进中国文字,那首为了宣传“她”字而创作的白话新诗“叫我如何不想她”,成了这个时代的音符。虽然刘海粟使用裸体模特引得舆论大哗,但节育、避孕、“天乳运动”依然有一大帮的追随者。女人们往日被紧身褡或小背心强压下去的双乳,敢于骄傲地挺立在开始充当日常服装的旗袍之下。

    美丽人物:林徽因

    因为与浪漫诗人徐志摩的一段扑朔迷离的恋情,80年后美丽高雅、多才多艺的林徽因重新被演绎成一代新偶像。其实,20年代以一位大家闺秀的美丽和才华,她就红极一时,因为她有着那个时代所认定的完美:出身世家、见多识广、才华横溢、美丽高雅、妙龄,而且懂得进退。


     

    1930-1939年的美丽标准

    中西合璧名女人。巴黎的新款飘洋过海,几个月的功夫上海就开始流行,其后,全国其它城市也开始流行。各大报刊杂志也开辟了服装专栏,请著名画家配画时装插图,红极一时的月份牌时装美女图更是为文明新装的流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服装式样变化最快的是旗袍,几乎是一年流行一个款式,搭配方式也是中西合璧,旗袍外配西式大衣或西式服装。衩高及臀、且腰身也变得紧窄的旗袍使中国女性第一次展露出服装中的性感成分。三四十年代,西方审美眼光对上海女性妆饰的影响已涉及女性整体形象的重塑:化妆品的使用以皮肤美白头发润黑为目标,冬季有雪花膏,夏季用雪花粉、爽身粉、香水,护发则有生发油、凡士林等。

    美丽人物:胡蝶

    胡蝶的形象,符合中国民间传统的美女标准。除了脸若银盘明眸皓齿肤如凝脂之外,双颊上的一对酒窝是她的招牌。也许是因为胡蝶的缘故,那个年代,有酒窝的女子都有被冠以美女的幸运。较之30年代另一个出名的美人阮玲玉,胡蝶有一种传统的、委婉的气度,骨肉均匀温柔敦厚,是人们几千年来所谓“全福全寿”的长相。胡蝶参加过好几次上海本地举行的“时装发布会”,展示的基本上是西式服装,从连衣裙到晚礼服,非常准确地演绎了30年代上海中西合璧的精髓。




    1940-1949年的美丽标准:

    政治之花。40年代是很难界定美丽标准的,是因为战争。1937年日本入侵中国,使上海也无可避免地陷入战争的艰难之中。在物资贫乏,人心仓皇的时候,又谈什么时尚或时髦?战争使生命轻于鸿毛,连美女也不例外。

    美丽人物:宋美龄

    虽然20年代她结婚时的一袭婚纱,引发了上海滩上的“婚纱热”。可是真正让这个女人的美丽大扬于天下者,还是战争和政治。对日抗战结束后,宋美龄到美国周游,为中国大陆的战后重建争取美国支持,她以优雅的英文在国会两院联合会议发表演说,风靡美国。

    1950-1959年的美丽标准:

    奉献青春。新中国建立,女人成了半边天。一大批女性走出家庭桎梏,拥有了自己的工作和事业、这些女性受到社会的一致赞誉。同时,另有一类女性则更受舆论褒扬:她们不仅有自己的事业、工作,而且不慕虚荣、不爱打扮,愿意把青春和美丽奉献给最可爱的人。不计家庭背景、文化程度、工作环境、个人志趣而愿意嫁给一个素不相识的军人、工人或者农民的女大学生形象,也成了时代的美丽形象。

    美丽人物:喀秋莎

    其实,“喀秋莎”是一首爱情歌曲:“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漂着柔曼的轻纱。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喀秋莎》这首歌,描绘的是俄罗斯春回大地时的美丽景色和一个名叫喀秋莎的姑娘对离家在外的情郎的思念。这个梨花下唱着情歌思念远方爱人的模糊形象,成了50年代人的一个集体情结。喀秋莎已经在歌声中幻化成远方的她,灿烂、健康、忠贞,成为50年代中国的大众情人。


    1960-1969年的美丽标准:

    比男人还男人。60年代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也是一个激情的时代,世界从二战的阴影中恢复过来,转而生出一派无拘无束的性感。不过那都是在国门之外。在国内,60年代是一派的整齐划一,甚至整齐到没有了两性区别。男女的关系简化为“同志”、“战友”、“阶级关系”,美丽女性已经被“铁姑娘队”、“女子采油队”这些词来替代。虽然冠以“姑娘”之称,但她们已经成了没有性别的人。除了“一副肩膀两只手,一根扁担两条腿”地“誓叫大地换新颜”,她们从来不在乎自己的容貌和个人情感。她们是那个时代的偶像,也不幸成了那个时代的祭品。

    美丽人物:邢燕子

    短发,皮肤黝黑,结实而强壮。仅从外型上讲,邢燕子足以体现整个60年代中国人审美标准的男性化趋势,从1958年开始,邢燕子这位天津女青年便告别大城市的舒适生活去到农村参加农民劳动,以她的名字命名的突击队事迹名扬全国,而邢燕子本人也因其十足的“铁姑娘”形象成为60年代初青年们的偶像。


    1970-1979年的美丽标准:

    禁忌。美丽、爱情、感情生活……这些词汇几乎已经成为一种禁忌,阶级斗争,是此时中国的惟一时尚。爱情也在大众生活中完全绝迹。当被扼杀的男女情爱后来在知青群落中慢慢苏醒,其标志是爱情歌曲与爱情诗的流行。从1969年以后,传唱爱情歌曲、传抄爱情诗歌一直都是知青群落中的时尚。但是,那是秘密的。

    美丽人物:邓丽君 更多邓丽君写真>>)

    邓丽君的出现可以说是物极必反的结果。虽然样板戏中的女人(方海珍、江水英等)成了当时审美标准无可替借的正统典范,但邓丽君的“靡靡之音”,让多少青年甘愿冒“品德败坏”之骂名而四下传唱。还没有人知道她的容貌其实和她的曼歌一样的甜,仅仅从她的歌声中,他们感叹什么叫做女人。对于那个年代的中国人而言,她的歌声里所流露出来的小家碧玉式的温润、柔美、柔情蜜意,具有摧毁的力量。


    1980-1989年的美丽标准:

    张扬。乞丐衫、巴拿马裤、蝙蝠衫、吉他、马海毛这些廉价的时尚过去以后,联合利华重返中国,“力士”香皂唱起了主打歌。“物质文化”开始显现其力量,时尚第一次有了不菲的标价。一些长久以来被认为“崇高”的东西遭到嘲笑和轻蔑。崔健的《一无所有》太沉重,领导潮流的是王朔和他的顽主们。东方美女不再追求简单的讨人喜欢,与身俱来的个性与魅力才是最厉害的武器。

    美丽人物:刘晓庆

    她是那个时代第一个叉着腰讲“我漂亮”的女人。她张扬自我的个性魅力对那时候刚刚“脱敏”的中国人来说确实具有另一种启蒙作用。按照现在的话说,她就是那个时代的“另类人物”。虽然她“自我欲望过分膨胀”使她的很多行为显得可笑,但她从不低头的性格又确实令人钦佩。


    1990-2000年的美丽标准:

    多变。90年代你得保持新鲜。90年代是信息爆炸的年代,每一个人为了美丽不惜使出浑身解数。经典美女形象已成为过去,评判美女的标准也不再那么整齐划一,化妆手法越来越高明,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只要不惜代价,每个人都可以是美女。美女的身高逐渐向职业运动员靠拢,纤长得令大众不得不仰视。这是一个人人都有表演欲的时代,美女非得有令人叹为观止的视觉效果,才能出于同类拔乎其萃。制造美丽渐渐发展成一项朝阳产业,并且正加速向去层深处航行。90年代的美女,正应了一句西谚的注脚——“所谓美女,是时光雕刻成的”。

    美丽人物:张曼玉

    刚出道时俨然邻家傻妞,脱去稚气,便显得僵硬。然而她后来的沧桑都蜕变成了美丽。猫一样善于变幻的张曼玉,成了观众新宠,她并不出众的容貌,却因可纯真可妖媚的造型变化,征服了所有人。

    21世纪:多元化的美丽标准

    当红的美女明星们

    时至今日,美丽已经没有一个固定标准。美丽变得多元化。

    温柔婉约是美,个性张扬是美,大胆性感是美,传统乖巧是美。就像上面的16位明星,她们都拥有各自的美丽,她们都有独特的吸引人的地方。

    只要你是一个自信的人,散发着你独一无二的魅力,那么,你就是美女!

  • 劳伦斯中国首开"梦露和六十年代的美国"影展

    2007-09-24 20:16:45

     


    出水芙蓉


    出水芙蓉极至诱惑

        即便是为自己的摄影展开发布会,劳伦斯·席勒也没有停止摄影师的工作。9月12日上午举行的发布会一开始,劳伦斯就举起手中的相机给所有到场的记者拍了一张“合影”,“我要把这张照片通过E-mail传给我的孙子,告诉他们我到底在中国干什么。”9月18日至23日,劳伦斯·席勒将在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举办“梦露与六十年代的美国”摄影展,并将于9月29日开始转战位于798工厂的百年印象摄影画廊。

      “梦露是个聪明的女人”

        劳伦斯·席勒摄影展的发布会在丽晶酒店举行,不大的房间里摆放着几张将要出现在摄影展上的作品,其中一张玛丽莲·梦露出水芙蓉的彩色照片特别引人注目。


    希勒镜头下的梦露


    池边女神

        劳伦斯告诉记者,此次摄影展上将会有12张他为玛丽莲·梦露拍的照片,“为什么是12张呢?因为我每一张都很喜欢。”在劳伦斯看来,“性感女神”梦露并不只有性感的身躯和妩媚的表情,“她是个很聪明的女人,如果你仔细看她的电影你会发现她有很好的演技。人们之所以只看到她的性感是因为她只愿意表现这些,因为那个年代不承认聪明的女人。”

        六十四张照片回顾美国历史

        劳伦斯所说的那个年代是指美国上世纪六十年代,艰难、混乱、不安。此次摄影展上还会展出劳伦斯在那十年中拍摄的64张重要的新闻照片,包括尼克松参选总统失败、拳王阿里夺冠、马丁·路德·金的演讲等等重要的历史时刻。劳伦斯说,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他拍下了很多故事,有很多成为杂志的封面,“有的不知因为什么原因成为那十年历史的一部分,我只是选择了我认为最好并且与众不同的角度。”


    记者争相索要签名


    劳伦斯展示作品


    希勒给记者拍照

        劳伦斯获奖无数首次中国开展

        劳伦斯·席勒1936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市布鲁克林区,15岁开始自学摄影,20岁开始向各家报社和杂志社投稿并于两年后获得成功,正式开始摄影师生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劳伦斯的作品出现在全世界所有领先的出版社中,七十年代中旬他又开始执笔写作,同时参与执导电影作品。他写的书而后拍成的影视作品曾获得奥斯卡奖和七次电视艾美奖,并很多次成为《纽约时报》最畅销书及一次普利策奖。除此之外,劳伦斯还获得了国家新闻摄影家协会颁发的格莱奖和天主教克里斯多佛奖,电影顾问奖和美国电影盛典奖。他的作品也曾在林肯表演艺术中心和柏林电影节上展出。

        此次“梦露和六十年代的美国”摄影展是劳伦斯首次在中国举办展览,而从两年前开始,劳伦斯关于中国的一项计划已经着手进行,他采访了37位中国当代艺术家和他们的父母,通过他们的讲述记录1933年至2001年的中国历史,劳伦斯说这也是他了解中国的最好方式。

  • 张大千破坏了敦煌壁画吗?

    2007-09-24 20:14:36

     


     张大千与毕加索

        被人们誉为“东方的毕加索”的张大千先生,是第一个到敦煌临摹壁画的中国专业画家。他于1941年携夫人、子、侄和几个学生,来到敦煌莫高窟进行实地考察,研究临摹古代壁画。

        张大千先生到敦煌后,深感敦煌莫高窟是座被埋在大漠之中的艺术宝窟,请人搬走洞窟周围的积沙乱石,清理出洞窟309个。对莫高窟中许多有价值的壁画进行了临摹复原,共达二百余件。

        这本应该是件值得称赞的事,但后来传出了张大千先生在敦煌临摹壁画时,打掉壁画的消息。随之,张大千先生究竟有没有破坏敦煌壁画的争议,一直没再停歇过,众说纷纭,难辨真假。

        据说关于张大千打掉敦煌壁画的说法,有郑重著文说共有三种:

        第一种说法:张大千率弟子们在第20号窟临摹,注意力集中在一幅五代壁画上,目光偶然落到右下角,看见早已剥落的那小块壁画下面,内层隐隐约约有颜色和线条,他认为画的下面还有画。当天晚上,张大千到上寺请教老喇嘛,老喇嘛说:“我幼年进庙时,老法师带我去看壁画,曾经对我说,莫高窟到处是宝,画下面有画,宝中有宝。”张大千和弟子们商量后,决定打掉外面的一层。在剥落之前,他把上面一层五代画临摹下来,剥落后,下面果然是一幅敷彩艳丽、行笔敦厚的盛唐壁画。

        第二种说法:张大千在敦煌期间,重庆国民党监察院院长于右任和高一涵在西北视察时,曾绕道敦煌,与张大千共度中秋。此时已是63岁的于右任,到了敦煌,流连忘返,由张大千陪着观看壁画。于右任的随员、且是敦煌土著窦景椿,在纪念张大千的一篇文章《张大千先生与敦煌》中有着这样的论述:“我随于右老由兰州前往敦煌,及驻军师长马呈祥等人,记得参观到一个洞内,墙上有两面壁画,与墙壁底层的泥土分离,表面被火焰熏得黑沉沉的,并有挖损破坏的痕迹,……从上面坏壁的缝隙中,隐约可见画像的衣履,似为唐代供养人像,大千先生向右老解释,右老点头称赞说:‘噢,这很名贵。’但并未表示一定要拉开坏壁一睹。当时县府随行人员,为使大家尽可能看到底层画像的究竟,手拉着上层张开欲裂的坏壁,不慎用力过猛,撕碎脱落,实则因年久腐蚀之故。”

        第三种说法:张大千跟于右任商量以后,命马呈祥的士兵打掉的。当时社会传言张大千破坏敦煌壁画,并引重庆方面的误解,窦景椿在文章中说出了起因:“适有外来游客,欲求大千之画未得,遂向兰州某报通讯,指称张大千有任意剥落壁画、挖掘古物之嫌,一时人言啧啧,是非莫辨。”

        查找史实可知,重庆国民党政府行政院是发过一封电报给敦煌县县长,电报中说:“张大千君,久留敦煌,中央各方,颇有烦言,敕敦煌县县长,转告张大千君,对于壁画,毋稍污损,免兹误会。”而张大千在敦煌临摹壁画,近三年之久。

        从电报中,我们还是无法知晓张大千是否打掉了壁画,那么,张大千先生究竟有没有破坏敦煌壁画?或者说敦煌壁画该不该打掉?

        石湍1981年在《旅游天府》发表《张大千并未破坏敦煌壁画》一文说,自己在敦煌莫高窟工作过十余年,从未亲眼见张大千破坏过敦煌壁画,相反对敦煌壁画的恢复和整理工作做不少贡献。

        但现代著名书画大家、书画鉴定专家和诗人谢稚柳说:“我到敦煌之前,这两幅壁画的外层,已经给张大千打掉了,所以我并没有亲眼看见打掉的过程,……要是你当时在敦煌,你也会同意打掉的,既然外层已经剥落,无貌可辨,又肯定内里还有壁画,为什么不把外层去掉来揭发内里的菁华呢?”

        敦煌石窟的墙壁,本是戈壁滩的石子一块块砌成,在壁上画画,先要在墙上涂上泥巴、石灰,把墙壁铺成。由北魏到宋,前来求神祈福的人很多,前人把墙壁画满后,后人再在墙上铺层泥巴、石灰,继续再画。这样,经历若干朝代后,敦煌的墙便由好几层壁画组合而成。但如今因缺乏保护,敦煌大量艺术瑰宝已被盗和流失,而且没有专门的人来维护壁画,大部分壁画已被风沙雨雪侵蚀、脱落,若不采取必要措施加强保护与修缮的话,可能会毁于一旦。

        张大千先生在《临摹敦煌画展览目次》一文中也说:“莫高窟重遭兵火,宋壁残缺,甬道两旁壁画几不可辨认。剥落处,见内层隐约尚有画,因破败壁,遂复旧观,画虽已残损,而敷彩行笔,精英未失,因知为盛唐名手也。东壁左,宋画残缺处,内层有唐咸通七年题字,尤是第二层壁画,兼可知自唐咸通至宋,已两次重修矣。”

        1949年3月,当时国民党甘肃省参政会对控告张大千“破坏敦煌壁画”一事,作出了最后结论:张大千在千佛洞,并无毁损壁画情事。

        但此结论,国民党政府没有公开,一直保密。后经大陆研究张大千的专家李永翘先生于1986年8月,查找到1949年的裁决书原件,才使世人得知最终的事实。由此我们可知张大千先生是为弘扬敦煌艺术作出了贡献的。

  • 菲狄亚斯《雅典娜头像》 *

    2007-09-24 20:08:09

       《雅典娜头像》,大理石复制品,高41厘米,收藏于意大利波洛尼亚市博物馆,原作为菲狄亚斯作于约公元前490-公元前430年。

        古希腊时代,雅典人修建了许多雅典娜的神像来赞美这位古希腊的庇护神,其中以著名雕刻家菲狄亚斯的作品最为著名。菲狄亚斯曾应利姆诺斯岛上的雅典移民的请求,创作了一尊向雅典娜谢恩的纪念雕像,称为《利姆尼阿的雅典娜》,后来安放在雅典卫城。据说这尊雕像不像以前雅典娜的雕像一样宣扬战斗和激情,而是充满了和平和宁静。所以雅典娜的形象不再是持长矛和盾牌,顶盔贯甲、全副武装的形象,而完全是一位端庄、优美的少女形象。可惜的是原作已不复存在,现在只流传下来一个其头像的复制品,就是这尊《雅典娜头像》。它的珍贵之处就在于雅典娜是以温柔少女形象出现的,面部表情的刻划十分细致,女神似乎在低头沉思,优美中含有男性的刚强,既有纯洁少女的美,又在思考中显现出智慧,同时,眉眼之间仿佛还带有一丝淡淡的哀愁。艺术家把这种复杂的表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令人不得不慨叹于古希腊雕塑的精巧绝伦。

  • 以北京“798”艺术区形式的西安“一印艺术区”正在改造中 *

    2007-07-23 20:52:44

      在西安东郊的纺织城“一印”厂中的旧厂房中,以北京知名“798”艺术区形式的西安“一印艺术区”正在改造中。该艺术区由西安美院的几十位雕塑、油画老师租用,共分3个区。租金每平米6.50元/月,首期租期5年。租房者负责厂房内的隔墙、装修及配套设施的改建。

      大家看到的厂房是1956年国家投资建设的号称亚洲最大的印染厂,全国一张图纸建设了四个同等规模的企业,分别是:西北第一印染厂、北京印染厂、石家庄印染厂、郑州印染厂。但是由于国家计划经济体制的瓦解,这些曾经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企业,纷纷停产下马。看着这空荡荡的厂房,不知那些为之奋斗一生的企业主人何等感想?

      这个企业领导班子思路开拓,深谋远见。当年号称亚洲第一大印染厂的企业虽然死掉了,但是他们想出了可以借鸡下蛋,将原有的设备全部卖掉,腾出厂房,进行租赁,孵化出了很多新型的高科技企业,最近正在积极争取搭上国家最后一班车,实施破产重组,在厂领导班子的积极努力下,不但安置了下岗职工,也为职工建起了漂亮的住宅小区,整修老社区道路,绿化社区增添、设施,值得学习。

    (*附有组图)

  • 宋庄:将提供部分房源缓解艺术家租房难 *

    2007-07-23 20:36:24

      很多艺术家都表示,在宋庄买的房是他们在北京唯一的居所,一旦腾退,他们将面临无处安身的境地。那么,艺术家该安身何处呢。

      北京通州宋区宋庄艺术促进会会长洪峰说:“作为我们来说,面对这个问题也很尴尬。这还是需要一个法律完善的过程。从镇政府的角度,我认为这个买卖关系应该是成立、合理的。我们下一步要做的是争取国家相关部门,希望通过依法依规的这些渠道,尽快地能够对这个问题加以解决。”

      记者在宋庄的几个村子里转了一圈,发现村民们现在对房屋买卖的事都很回避。

      记者说:“ 现在(村里)房子还能卖吗?”

      宋庄村民说:“没人卖。现在房子虽然各是各人的,但地是公家的。”

      记者也从宋庄镇政府了解到,宋庄镇现在已经着手搜集几十套闲置房源,一旦有画家因讨房官司败诉而被要求退房,镇政府将出资把这些房子廉租给画家居住。毕竟宋庄还是希望能把自己打造成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一张名片。

      联播观点:小产权房买不得

      在艺术创作中唱主角的是情感和想像力,现实生活不是艺术创作,现实生活的基础是理性和利益,规范利益关系的准绳是法律。在法律上宋庄小产权房、产生纠纷的是非是很清楚的:农村宅基地只能用于农民自己建房子,不能用于其它的任何用途,艺术家们从一开始就把自己放在了不合法交易的风险中。法律对农村宅基地的严格规定是为了保护农民的根本利益,那些热衷购买小产权房子的人应当从这个案例中吸取教训:不合乎法律的交易不可能得到法律的保护,小产权房、买不得。

  • 北京宋庄村民状告艺术家 已卖小产权房要拿回 *

    2007-07-23 20:35:29

      位于北京通州的、宋庄艺术创意产业区现在可以说是声名远播。从1994年开始,这里陆续迁来了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工作者,很多人还从农民手里买了宅基地房定居在这里。

      可没想到,最近几个月以来,陆续有十几位买了房的艺术家、却成了被告,被卖主告上了法庭,要求认定原来的合同无效,要拿回已经卖出去的房子。

      记者刘茜说:“这里就是宋庄艺术区,从1994年第一批艺术家迁到这里,现在这里已经1500名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聚集到了这里,而随着宋庄名气大增,农民手里的房子也开始水涨船高,十年时间已经翻了几倍。”

      李玉兰夫妇是被房子卖主告上法庭的艺术家之一,他们是在2002年7月1日花了45000元,从宋庄当地村民手里购买的一处闲置宅基地房。这个案子在被告艺术家中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已经开庭审理的,几天前,李玉兰夫妇刚刚拿到了通州区人民法院的判决书。判决结果是李玉兰是居民,依法不得买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住房,因此判决李玉兰和村民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无效,责令他们在判决生效90天内腾退房屋,而根据法院评估结果,卖主要给付李玉兰夫妇93808元的补偿款。

713/4<1234>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