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觉》宣言:《新视觉》现有合作网媒∶ 7080艺术网、99艺术网、艺术批评网、中国雕塑网、中国当代艺术联盟、中国艺术博客、art ba ba网博客‘环球艺术网、江苏美术家网、艺术国际博客、卓克艺术网、雅昌艺术网博客、世纪在线艺术网博客、雅客艺术网博客、美术同盟网、北京文艺网博客、新浪博客、搜狐博客等,我们会在每一期出版发行后即日将每一位艺术家的作品以经典回顾形式发布在上述网媒里,敬请关注。
  • 本期专题:70后艺术家

    2010-11-08 15:44:41

    “70后艺术家”的概念刚被提出的时候,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还只是艺术界的“小字辈”,然而经过几年的发展,他们现在俨然成为了当代艺术的中坚力量。从创作上讲,他们正值创作的黄金时期,精彩力作不断;从年龄上讲,他们正值壮年,有精力有毅力有魄力。他们目前在艺术圈的定位是什么?艺术圈的人对他们怎么看?60后和80后对他们怎么看?他们的同龄人又对他们怎么看?

    70后画家在艺术形式、表现方法、思想内涵上,都凝聚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用现实的艺术语言再现历史风貌,作品富有时代性、思想性、艺术性,并有着强烈的感染力。他们终有一天会成为当代艺术发展的中坚力量。本期专题我们从不同角度阐释70后画家群体在艺术界的当代价值与未来意义,集中展示了7位70后艺术家的创作现状以及他们取得的成就。


    众说纷纭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张元:“70后”是中国文化界的一种新概念,是谁最早提出的很模糊了,总之文化界把这一批有为青年定义为“新生代”,“新生代”是更有活力的一代人,是勇于创立的一代人,当然也有这代人的“问题”。随后又出来80后、90后,自然就形成了一种界定方法。60后、50后什么的……他们已经形成了中国的一种文化现象。70后都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出生的,因此文革这个现象对他们造成了一种文化的教育断层或影响,这是中国所特有的一种现象。但就整体文化上来讲这也算不上断层。文革时期提供的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教育,而不是文化的教育,所以这也使得中国的50后、70后或80后显得比较不一样。


    中央美院教授王华祥:人在行走时有几种情形:一,原地踏步却以为在走。二,朝后走着却以为朝前走。三,转圈走前面只见自己的屁股。四,像是牛背上的虱子,走也是白走。五,朝着地狱走,却以为朝着天堂走。六,信仰中的行走。70后不知道是哪一种。

    著名艺术家秦冲:我对70后艺术家不是很了解,因为90年代初我去欧洲了,之前忙着做画廊。

    著名艺术家艾轩:70后的艺术我不是很了解,因为我是搞写实的,写实艺术有它的标准,不知道70后有什么标准,我还需要在这方面补补课。

    著名雕塑家隋建国:70后艺术家要找到自己的个性,因为50后往往会被“我们就是这样了”这一句话概括了,我希望70后艺术家要冲破“70后”这个词所带来的种种束缚。

    80后艺术家刘健:都有点矫情,苦大愁深的,还有相当一部分装逼的。

    著名艺术家刘小东:我没有意见,不想回答,我太累了,真对不起,谢谢啊!

    80后艺术家彭斯:相比来说,我觉得80后更理性一些。我对70后不太感冒。

    70后艺术家陈可:在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矛盾中拧巴自己。

    70后艺术家李晖:蒸蒸日上的一代,即将成为当代艺术的主力军。


    著名艺术家黄钢:我觉得60后更有社会责任感、使命感,70后的人在技术上也许比60后强,但他们比较个人化,弄不好会脱离社会大背景。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赵力:很不错,70后已经成为创作的骨干了,面貌比较丰富。


    著名批评家冯博一:十三不靠。


    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我都不太知道70后艺术家指的是谁,我从来不对艺术家的年龄有过了解,对这种大众话题我就不再谈了。我都不知道刘小东算是70前还是70后。

    著名批评家吕澎:我这会不太方便说话,改个时间吧。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余丁:请上网查阅我的一篇关于青年艺术家的调研报告,里面谈到了70后艺术家。

    著名批评家李小山:70后的基础还是比较好的,在当代艺术市场中的机会很多。目前当代艺术呈现出金字塔状,能混出来的还占少数。70后这批艺术家大多是专业院校出来的,又适逢改革开放,他们遇到了好的时期,会有很多机会。

    艺术北京博览会艺术总监董梦阳:目前当代艺术中成名的基本都是70前的艺术家,他们不浮躁。我个人对70后艺术家没有太好的印象,现在是全民浮躁的时代。我很希望当代艺术能够有一个连接,然而往往我们只看到他们好的一面,没看到他们不好的一面。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他们都只是沧海一粟,我希望他们可以重新开始再出发,能够担当起社会的责任。

    草场地美术馆馆长孙连刚:就是愤青!只要不是愤青就不是这圈子里的。

    亚洲艺术中心李宜霖:我认为相对于80年代早,70后在绘画基础和想法上比较成熟,他们应该沉下心多努力创
    作。他们都已经度过了不安定的年龄及状态,那么接下来应该怎样走,是他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灿艺术中心老总李剑光:70后有很多非常优秀的艺术家,他们很有才华,无论在学术还是在市场方面都得到了充分肯定,当然了,也有很多浪得虚名的。所以,不管是画廊还是媒体,都要尊重客观事实。

    上海美术馆馆长李磊:没什么特别的,不太想在这方面说,谢谢你!

    上海巴塞艺术中心艺术总监宗莉萍:我们现在主推的是70后艺术家。他们正处于创作的旺盛的年纪,也是当代艺术的主力军,我们最关注的就是70后艺术家。

    歌手、收藏家林依轮:时髦,跟得上时代的步伐,有个性,前途无量。我的收藏少部分是70后艺术家包括刘炜,仇晓飞,梁元伟,其他的都在关注中。

    收藏家蒋涛:我觉得他们都不错,我觉得他们的画还是有一些自己的东西出来的,中国还是有一些不错的画家的。

  • 如何做一个合格的批评家

    2010-11-08 15:42:28

    如何做一个合格的批评家

    ——艺术批评写作入门教材之五

     

     

    本系列教材自推出以来,我们接到了上百个电话,还不包括通过邮箱、博客和QQ慰问的同志们。这两个月来,除了某著名网站的著名艺记骂我“你丫怎么越写越水了”之外,质疑的声音越来越少,大多对本栏目的嬉笑怒骂夸张扯淡不正经的表达方式表示“好玩有趣,希望继续看到”。在此,向各位表示感谢。这一点至少说明:艺术圈已经能容纳玩笑了。

     

     

     

    童鞋们,咱们今天又要开课了。前几节课中,我们主要讲了如何在语言和文章中做的像个批评家,那些都是内在的,不写文章别人是看不出来的。现在我们讲一些外在的,让别人一看就知道你是个批评家的。我们用装逼指数来判定是否更像批评家,指数越高,就越像批评家了。如果你们在798看到一个具有以下行为三条以上的人,八成就是批评家了,欢迎大家对号入座。

     

    行为之一:没有人邀请千万不要去798

    装逼指数:★

    详解:一个成功的批评家是很忙的,有大量的事情要做,是没有时间在798闲逛的。

     

    行为之二:在被邀请后,去了798等艺术家相对集中的区域,走路时要目不斜视,行色匆匆,切不可闲庭信步亦步亦趋。

    装逼指数:★★

    详解:有童鞋会问“如果有人打招呼怎么办”?要点一下头或抬一下手,不要和他说超过五句话。基本的话语是:“我去XX画廊参加个研讨会”,“我要迟到了赶紧去”,“忙死了”,“改天我们再联系”。之所以这样做,是让别人知道你很忙,你天天被人请呢。

     

    行为之三:看展览要迟到半小时。

    装逼指数:★★★★

    详解:大家知道每个画廊的开幕式,说3点开幕,一般330才开幕。为什么涅?批评家的迟到是重要原因之一。如果你确实闲的厉害,早到了,就找个没人的地方抽烟,手机拿在手上,看见熟人就装作接电话,对着电话空说:小王啊,不好意思,最近太忙了,你那篇文章等我忙完就给你写……云云。也不要迟到太久,迟到太久会被人烦的。

     

    行为之四:看展览或参加研讨会早离场,莫吃饭。

    装逼指数:★★★★★

    详解:一般的展览或研讨会之后,东家都会请吃顿饭。切忌这顿发不要吃,有时候饭桌上很容易就能看到一个人的真正才学。最好活动还没结束的时候就离开,借口是:“我和那谁谁约好了,那个展览的事,咱们保持联系。”要让别人知道,你是在百忙之中抽空来的,你是一个很给别人面子的人。

     

    行为之五:有人约你写文章,你要提出先看作品之后再决定是否写。

    装逼指数:★

    详解:这个行为其实不算装逼,批评家不是写手,不可能谁的作品都会给写的。要找好作品写是应该的。之所以我们还要加上这一条,因为这是批评家的第一职业道德要素。作品发过来后,切不要主动联系艺术家,等艺术家的电话。尽管你是天天看手机怕错过他的电话,接通后也要说:“哦,我看过了,这两天太忙没想起来,我忙过这两天就给你写。”一直拖,拖到艺术家先付钱为止。写了文章拿不到稿费的批评家还是有的,所以这个行为是有必要的。

     

    行为之六:文章写好后,留在自己手里,艺术家不催千万不要给发。

    装逼指数:★★★

    详解:为什么你那么主动?你是批评家呀!艺术家如果催,你就说:“最近很忙,文章已经写好了,但是我还不满意,我想修改一下,明天下午发给你吧。”明天下午也别发,让他再催。至少让他催三次,让他知道你是一个负责任的批评家,你给他改了好多遍,他花的那点钱是值得的。

     

     

    行为之七:任何场合,都不要提钱。

    装逼指数:★★★★★

    详解:一个成熟的批评家是不会讲到钱的,除了自己的稿费问题。别人问你谁谁的作品现在值多少钱了,一定要这样回答他“我不关心这个,和学术无关,都是那帮商人在炒作。”因为你是一个批评家,是搞学术的,和商业无关,你要对那些艺术商人嗤之以鼻,尽管你昨天好收了他们送来的稿费。

     

    我们的这套教材主要是给立志成为批评家的童鞋们看的,以上七条并没有完全概括你们要做的外部准备。但是,记住了我给大家总结的24字格言,你们就在通往批评家的道路上更近了一步。这24字格言是:等邀请,让人催;要迟到,要早退;只学术,不提钱;我很忙,所以贵。

  • 70后艺术是未来艺术市场的生力军——访新时代画廊艺术总监张银

    2010-01-05 08:55:28

     

    管勇  传承  250cm×170cm 布面油画  2004年.jpg

                     贾刚  妙笔生花  450cm×200cm  布面丙烯   2009年.jpg

    采访人:《新视觉》编辑杨子华

    采访对象:新时代画廊艺术总监张银锵

    采访方式:电子邮件

     

    新视觉:我们发现新时代画廊主要推出的都是70后艺术家群体,作为画廊的经营者和领导者,您是怎样来做这样一个考虑的?

    新时代画廊:70后绝对是未来的生力军。原因很简单,由社会学的角度来看70后才是真正代表改革开放后的一代,也是代表新中国艺术的开始。上一代(50、60年代)艺术家还是以政治题材为主,比较单一。而70后群体很明显的受到改革开放后各种文化的冲击,70后的艺术家所表现出来的不管是形式、题材,还是观念都是比较多元的。而就大华人艺术市场的角度来分析,我们发现95年推广早期海外华人的画廊是最大赢家。因为当时赵无极、常玉、朱沅芷、朱德群……等等这些艺术家的作品价位很低,当初勇于收购的收藏家们可以买到价位低学术水平又高的作品。而到了2000年,经营中国50、60中国当代艺术家的画廊是最大的受益者,因为当时张晓刚、岳敏君、方力均、蔡国强、王怀庆……等等,艺术家的价位基期也非常低,那时有眼光的藏家勇于藏购,是最大的受益者。而50、60年代的艺术家与早期海外华人艺术家经过近几年的高速成长,历经了期待期、萌芽期、高速成长期,现在已来到了成熟期,要再高速成长可能是较困难了。时间来到2005年,回想一下不难发现,这一年是介入收藏中国第一代油画家的很好时机,由最近这几次的拍卖证明了我们的推论。现在只要是没有争议性的第一代老油画,是一画难求,价格一直往上飙升。现在已经是2009年年终了,如果要再找基期不高,期待值却很高的不就是70后的艺术家吗?终究美术史不会只写到60这一代吧!因为机会永远只给有前瞻性、有眼光、有魄力的人,在大家还没看清楚前抢得先机才是。

     

    新视觉:从直观角度入手,您是怎样理解70后艺术”的?

    新时代画廊:70后艺术家的成长过程是介于改革开放的前后,其早期成长过程中还受旧体制的影响,但到青年时期又受到新体制与外来文化冲击,所以他们所处的环境是属于新旧交替、内外交杂的现象,故而他们的艺术形式因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产生多元的现象;而内在的部分因为教育跟现实的脱节与矛盾产生了怀疑和困惑,这是最主要的精神特征。

     

    新视觉:70后艺术家群体在整体风格上既区别于85美术新潮的那些老一辈艺术家,又有别于8090后的自由、叛逆,在进行市场推广时,70后艺术家群体的主要卖点和看点在那里?

    新时代画廊:有两点,首先他们是真正代表改革开放后新中国的一代,他们的作品新颖、多元,而且更注重自我,不只是批判或无奈。再就是他们有很强的企图心,不迁就于被动。

     

    新视觉:我们画廊都与那些70后艺术家有合作联系?

    新时代画廊:现今在台面上较活跃的70后艺术家很多跟我们都有过合作,毕竟我们只专注在70后的艺术家。

     

    新视觉:采取的是代理的方式还是合作方式,他们的市场情况怎样?

    新时代画廊:我们代理与合作的方式都有,但都必须符合我们选择的方式,这是我们比较坚持的。关于市场情况,简单讲就是只要在我们画廊办过展的艺术家,原则上展示出来的作品几乎全数有人收藏,几乎没有不销售出去的。

     

    新视觉:新时代画廊在选择70后艺术家进行合作的时候,我们会从那些方面来挖掘他们的潜力,或是说我们对他们的准入门坎有没有一个基本的限定?

    新时代画廊:这一方面我们是很严谨的,毕竟我们经营画廊的经验超过20年,观赏过不计其数的艺术作品,作品是否有模仿、是否与别人重叠我们可说在第一眼时就能分辨出来。所以我们的基本原则就是:第一是特别,也就是独创性。第二是想法,也就是深度。第三才是美丑,也就是基本美学。

     

    新视觉:现在70后艺术市场越来越火,你认为画廊在推70后艺术家的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新时代画廊:就像我们前面所提的,我们预判70后已经经历了期待期、萌芽期,现在要开始真正的进入成长期。他们这一代会愈来愈强,这是必然的。我们扮演的角色,也只是提出一个未来艺术史要怎么写,是写到60年(85美术新朝)这一代就没有了吗?另外我们就是要提出未来艺术市场史的一个走向。我们回看一下整个中国大陆艺术市场里的几百家画廊,他们能经营什么,或他们可以经营什么?第一代老油画已经没有了货源或是货源太少了,50、60年代艺术家可定位的也大致见底,定不到位的会慢慢消失。况且整个大陆能经营到,或有经济实力能经营到这些名家的有几家,其它几百家经营当代艺术的画廊要经营什么?所以他们绝大部分都必须要被迫经营70后的艺术家,不是吗?既然未来有这么多国内外的画廊只能或必须选择70后的艺术家,于是势必成为趋势,也一定会造就一群70后艺术家明星出来,这就是规律。就我们而言,也就是在别人之前先跑而已。这也是我们公司的经营理念 —— 要永远比别人快一步。所以我们要一直研究未来才能抢得先机。

     

    新视觉:有人评论说,正是改革开放后经济市场的大潮对70后艺术家群体的出现起到了催化和推动作用,那到底是市场的需要造就了70后艺术,还是70后艺术成就了艺术市场的蓬勃发展?

    新时代画廊:当然是相辅相成的,没有那一代人特别聪明或特别有天赋。只是艺术史就好比一个进化史,人类遇到困境或竞争就会想办法进步;就像石油危机后就有人发明油电混合车。而现今世界上艺术市场最蓬勃最竞争的地方就是北京了,所以它会产生快速进步。就如同以前的法国巴黎、美国纽约一样,并不是他们比较聪明或特别有天赋,而是当时的激烈竞争激发出来的进步。

     

    新视觉:做为一个资深画廊经营者来说,您也经历和看到了许多70后艺术家的成长之路,在这样的一个成长过程中,对于他们及他们的艺术来说,最需要改进的地方在那里?

    新时代画廊:现在的艺术家竞争非常激烈,比20世纪初的环境更严苛。试想如果将现今的艺术家拉回到20世纪初做比较,会发现可能10个有9个都是属于独创性很高的大师了;但回到现在却不然,所以现今艺术家除了埋头创作外还需要多接收信息和多看展览,而看展的目的已不是学习或模仿了,而是如何创作出不同于他人的作品,这样艺术于无形中就已经在进化了。如果要做建议的话,追求流行但不要变成你的风格,因为艺术家是在领导创新而不是追随流行。所以我们挑选艺术家会将独特性放在第一位,第二位是想法,而美丑摆第三位,因为印象派、野兽派、立体派等画派的出现在当时都被认为是丑的,是不会画画的。

     

    新视觉:接下来我们还会安排和协调那些70后艺术的项目。

    新时代画廊:我们是在经营艺术家的品牌,而不是只为一次的买卖。所以我们还是会继续推广我们合作过的艺术家。而如果我们有发现符合我们经营条件的艺术家,也还是会积极寻求合作的。

  • 新兴的70后艺术力量——邹跃进教授谈70后艺术的成长

    2010-01-05 08:51:19

    新视觉:70年代出生的艺术家在自我成长的文化背景以及价值观方面都有很大的改变,这也影响到他们的艺术风格,您觉得与前代艺术家相比,70后画家群体有什么样的艺术创作特征?

    邹跃进:被称为70后的艺术家大约出生于70年代。即使是1970年出生的艺术家,今年也有39岁了。十年前就有人开始关注70这一代的画家,也有一些批评家反对提70后,主要是因为70这个概念太宽泛了。我认为70后专门指的是某些艺术家,主要是指那些代表了新的艺术倾向的艺术家。70一代在写实方面的时间很长,通过一些人做的展览可以从中发现他们与50、60年代画家的不同。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会发现有两种明显比较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延续了60年代新生态的画家,比如刘小东、曾浩以及四川的一批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偏重对青年人生活状态的表现。而这种状态又和过去的官方艺术不同,比如罗中立这批艺术家所表现的那种苦涩的东西。70这批人关注更多的是身边的人,他们延续了新生代的选择。与前者不同的是,在对青年人的表现上,他们选择了一种非常个人化、私密化的方法,也就是波普艺术。60年代的艺术家在表现青年人的生活时带有一种调侃的基调,一种无所谓,甚至是带点玩世不恭的倾向。70年代的艺术家相对来讲态度较为严肃、私密,缺少一些意识形态的涵义,处于一种非常执意的状态。60年代的某些艺术家含有对意识形态的思考,比如王劲松、刘庆和,他们的作品,含有一种调侃、甚至某种意义上撤退,70年代的艺术家不仅关注他们个人的生活,也还有一些比较私密的、甚至是一些见不得阳光的事情。70年代的艺术家必然会受到五六十年代画家的影响, 60年代的画家与30、40年代的画家拉开了一定距离,70画家应该学习60一代的这种精神,这样才是成功的艺术工作者,在艺术里找到自己的位置,与50、60年代的画家拉开距离,70年代也确实有一些人做到了这一点。

    总之,70年代在艺术上的表现包括了各种各样的状态,这是他们较为典型的一种倾向。70的另一个倾向则是延续了波普艺术,与现代传媒的中的卡通文化结合起来。在表现手法上有一些卡通化,与波普艺术有关,他们在资源上接收更多的是现代传媒中的一些图像。这影响到70年代中后期的艺术家,也包括80年代的一批。从70后画家的角度来看,这两点是比较明显的。上述是我个人的大致看法。

     

    新视觉:您认为70后画家存在油画民族化的问题吗?70后应如何在作品中注入中国文化精神,创作出具有中国文化精神的新的视觉图式和技法语言?

    邹跃进:70年代的艺术家基本没有这种困扰,70之后的艺术家相对之前来说考虑的因素更少,他们考虑更多的是在社会生存环境中的感受,很少考虑油画的本土化、民族化问题,也没有象征中华民族的某种精神,他们可能会利用传统文化的资源,但是谈不上在艺术风格、艺术形式上表现出来的民族特点。当然这与表现的对象有关,也与学院对他们的影响有关系。受学院的影响,60年代有的背离学院但也利用学院,比如张晓涛。上述这两个方面的影响会大一些,70既有抽象也有表象,70年代的风格还不太确立,不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他们在意识形态方面比较淡薄,更为关注个体的生活状态与私密的经验,但是不会考虑油画民族化、本土化的问题,更多则是对个人生存、个人境遇,以及艺术生活中一部分的表现,从这方面来讲,60一代思考的问题会更广阔、更深入一些,艺术形态上更为强烈。

     

    新视觉:60后画家仍然占据着画坛的主流地位,80后画家也在悄然崛起,这给70后画家群体的地位带来了一定冲击。创作方式也愈加多元化,70一代做抽象艺术的多吗?您认为70后画家如何定位自己的艺术方向,才能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邹跃进:70年代艺术家做抽象艺术的好像不太多,更多是集中在五六十年代。70年代的艺术家进入90年代后期,才开始逐渐出名,当代艺术已经从抽象、表现走向对社会的关注,70艺术主要还是以学院派为主,但不占主潮流,他们是一种带有社会性的,和政治、文化联系比较多的艺术形态。他们的作品贴近生活,包括图像故事和实质内容。也有不少年轻艺术家在做抽象,但还没有形成气候,有重大影响的艺术家比较少,这和现代转变为当代也有关系。抽象艺术在90年代艺术界不占主导地位,五六十年代出现过比较出名的抽象画家,70年代的画家尽管也不乏探索,但并没有占据主导地位,这方面出名的画家也不多,只是回到叙事的一个状态。

     

    新视觉:70后艺术家基本上是走扎扎实实参展、画廊代理的路线。如今,70一代已经在市场上崭露头角。那么,70后应该如何找到商业与艺术价值之间的平衡点?如何看待市场对于他们的艺术接受度?

    邹跃进:70年代的艺术家没有必要去寻找平衡点,如果作品符合市场的需求那最好,即使是不符合市场,也不能硬性的去找结合点,不能因为市场而在作品上一味委曲求全,迎合市场从而改变自己的追求。这样做反而不好,市场其实不应该是艺术家考虑的问题,艺术家应该考虑学术的思路,若不然就是在伤害自己。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你的艺术追求符合市场,在艺术思考上足够深入,表现到位,艺术市场就会跟着你来,艺术家不能盲目跟着市场跑。

    市场会影响到艺术家,但这个影响应该转化为学术,比如说方力钧的画卖得好,你要去思考他的作品为什么卖得好,哪些东西是可以吸收的,而不是把注意力转化到价格上去,想想它会受到市场吹捧的原因,而不是盲目地区跟风和模仿,要从艺术内部和艺术外部的环境来寻找他的原因,并要反过来思考自己的艺术。市场可以作为艺术家反思的一个资源、对象,但艺术家不要去寻找与市场之间的平衡点。盲目模仿是没有意义的,艺术家应该尽量避免雷同的风格,这才是艺术家的本色。

    70的市场价格总体比较低,高价相对少,但在未来总有一天他的价格会升上去,投资 70年代的人是比较聪明的,70画家在未来会走出一批不错的人,就像60年代一样,像张晓涛、宋庄批评家年会做水墨动画的,他们都在自己的探索中向前发展,但未来是不可预测的,作为艺术家来讲,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可以了。70中肯定会有一拨人逐渐脱颖而出,成为70年代的代表,以后我们只要一提到70年代就会想到那几个人。

     

    新视觉:Video、卡通、摄影等艺术形式在70一代得到发展,70后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更加多元化。您认为在艺术形式的运用方面,7080后艺术家的创作风格有什么区别?

    邹跃进:区别主要在于卡通文化,70比较商业化,并不完全只是有一些迹象,80一代还看不出总体倾向,70年代可以总结出一些主要倾向来。成功的艺术家要沿着自己的路走,不成功的要自己去探索,已经成功的要更加深入,在艺术表达、思想上去探索,不成功的应该去寻找到自己的方向,当然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方式。

     

    新视觉:由于成长背景的关系,70后艺术家的创作风格总体来说不像5060年代艺术家经历了红色时期的洗礼,您认为这对他们的艺术创作有什么影响?

    邹跃进:70相对比较少,没有经历过红色时代,没有这个方法,如尹朝阳画的一些关于毛主席的作品,70出生时大部分处于文革后期,中国早期那种思维教育灌输在学校里面,会在早期出生的画家身上有影响,但是对于78以后出生的影响就比较淡了。但是70已经占据一个位置,像政治波普,像岳敏君那样,也有艺术风格,每个艺术家都会去探索,符号化的东西并不明确。

     

    邹跃进简历:

    邹跃进,1958年出生,湖南隆回人。1982入湖南师范大学美术系学习,1989年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学习,1992年获硕士学位,2002年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史系副教授,副主任兼美术理论教研室主任,硕士生导师。

    专著:《他者的眼光,当代艺术中的西方主义》、《新中国美术史》、《艺术导论》等。曾经在《美术研究》、《文艺研究》、《美术观察》杂志等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 仰望星空的同时脚踩着大地——访上海美术馆学术部江梅

    2010-01-05 08:50:28

    新视觉:70后艺术家的人生经历与文化背景相对平和,他们成长于相对宽松的文化与社会气氛之中。目前他们在艺术功力与艺术审美经验上达到了最成熟的时期,而且也处于非常有创造力的的时期。他们的作品大量使用日常生活和现实元素,反应了时代最本质的变化。那么,70后与前辈的艺术家相比,他们创作的普遍特征是什么,与前辈艺术特征有何区别和联系?

    江梅:70后出生的艺术家总体来说更具个人性和现实敏感度。他们更注重个体生存经验的表述,关注个人在快速变化的时代和社会中所面临和遭遇的诸多问题,通过作品来为自己或自己所代表的那个群体的心灵和精神成长塑形,如对城市化、商业化造成的人在心理和精神上的变异以及精神、情感的纠结与困惑的表达等。像归类于“青春残酷”旗下的70后艺术无疑成为这一代最令人瞩目的部分,因为它触到了一个急速变化时代的最最敏感、活跃的神经——理想价值的失落、物质化时代的空虚、以及无以名状的痛苦、忧郁、苦闷、徘徊与迷惘……这些情绪集中反映在作品里,无疑刻画了一幅幅时代的精神面相。有必要指出的是,70后除了“青春残酷”艺术,还有其它多种类型。正如题目中所说“70后艺术家的人生经历与文化背景相对平和,成长于相对宽松的文化与社会气氛之中”,所以这也令70后对于意识形态、传统之类的体制性的东西没有那么大的叛逆性,他们能较为客观地看待历史和传统,并期望从中吸取营养,有时他们也会反讽或调侃,但基本无伤大雅,他们是真的“拿来主义”,心态上很包容。与前辈艺术家相比,70后艺术家虽然普遍现实感比较强,但可以说还是部分地继承了前辈的理想主义精神,算得上是具有理想主义情结的一代,这种理想主义情结主要反映在他们的创作中,体现为某种对现实的警惕和尖锐的批判性。但在真实的生活中,70后艺术家又是需要安全感的,采取的通常是一种拥抱现实的方式。

     

    新视觉:由于成长背景的关系,70后艺术家不像50、60年代艺术家经历了红色时期的洗礼,这是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关心的不再是政治和国家等宏大话题,而是自己的生存状态。他们能够快速吸收西方文化艺术形式,因而在风格上更加的多元化,比如说video、卡通、摄影等艺术形式在这一代得到的发展。当然现在更年轻的新生代运用这些形式更加寻常,但是反观一下,70后艺术家这些艺术形式的运用和80后艺术家的创作风格区别是怎么样的呢?

    江梅:70后艺术家运用video、卡通、摄影等手段创作的作品,表达的内容仍然是70后生人所关注和经验的东西,如叙事性、怀旧、人文视角、不同时期文化元素与符号的混杂、带有一定城市小资的感伤情绪、离奇玩酷的城市美学趣味……但跟80后相比,总地看起来“文艺”腔比较浓,在气氛和情境的营造上更具有感染力,也更严肃些。80后艺术家感觉使用这些艺术形式更像是手和思维的延展,作品比较轻松,游戏性、互动性更多些。

     

    新视觉:作为70年代出生的艺术家他们有70年代生的这代人的特点,同时作为艺术家本身的特质,又有着与前代艺术家不寻常的地方。这代人自我成长的文化背景,包括他们很多价值观有很大的改变,最终影响他们的艺术视觉风格,我们该怎么理解这种风格的运用与背景意义呢?

    江梅:有人戏称70后是“半吊子”,夹在前代人的理想主义和后代人的“国际主义”(全球化、互联网背景下成长的一代)之间,肩上扛着前人的历史包袱,脚下则踏进全球化的潮流,是一种比较累的形象。但我认为这也是一种难得的宝贵经验,经历那么多的时代变化,会让70后在创作的时候更具有一种历史的视野和文化的厚度。事实上,我们今天看到的70后比较成功的艺术家,就巧妙地利用了自身的这个优势。

     

    新视觉:70后艺术家的营销手段与已成名的大牌艺术家多首先被国外接受不太一样,这一代基本上是扎扎实实参展、画廊代理的路线。如今这一代已经在市场上崭露头角,作为中国艺术市场的新锐艺术力量代表,他的作品在拍场上屡创下新纪录。那么与前辈相比,过早的拥有市场是否一件益事呢,如何找到70后商业与艺术价值的平衡点?

    江梅:关键是艺术家要有一个比较成熟的心态来看待商业上的成功与否。市场是把双刃剑,它既可以让艺术家获得经济的支持,无后顾之忧地投入自己的创作,同时也会设置许多的诱惑和陷阱,让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渐渐丧失自我,跟着市场的风向标转。对于年轻的艺术家来说,这会是比较危险的事情。因为一方面可能自己的艺术风格刚刚显露,本来还需要时间来进行艺术上的锤炼和深入,而这个时候商业上的利益却立刻可以让自己获得许多现实的好处,如果艺术家自我意识不够强大的话,那么就很可能就会被市场引导而偏离自己本来的方向。所以,我觉得过早拥有市场对于年轻艺术家来说不见得是件特别好的事情,应该说是喜忧参半吧,因为它对艺术家来说某种意义上更增加了一份考验,要正确地对待它是需要具有相当的定力的,毕竟现在的诱惑太多了。

     

    新视觉:虽然70后艺术家对于各种创作媒介运用广泛且娴熟,但从他们的拍卖纪录、成交作品来看,市场比较认可的艺术形式多为传统架上绘画,艺术家也多为传统美院毕业,请问这是不是70后的另一个特征?如何看待市场对于他们的艺术接受度。

    江梅:就目前国内整体的艺术市场来看,架上绘画仍然是最主流的收藏方向,看看各大拍场和各画廊经营的艺术品就一目了然了,虽然摄影、装置类的作品近几年开始受到艺术市场的关注,但是在整个艺术市场的盘子里占有的份额其实很有限。因为很多买家和藏家对于新的艺术种类,是不熟悉的。事实上,国内市场对当代绘画的接受也是九十年代以来经过十多年的时间慢慢形成的,其中还有一个从传统绘画到当代绘画的衔接与过渡。同样的,对于新媒介艺术的接受和欣赏也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培养的,中国的艺术教育里这一块其实非常薄弱,这跟西方有很大的不同。西方人的艺术教育是从小在各种古代、现代艺术博物馆里对着原作完成的。所以,70后艺术家当中被市场认可的是架上绘画部分,这并不应该看成是70后艺术家的一个特征,而是现阶段中国艺术市场的一个普遍现象。70后当中从事新媒体艺术创作如观念摄影、录像比较成功的艺术家,据我所知,他们的艺术市场目前基本上都在海外。

     

    新视觉:您作为评论家和策展人,一直在关注艺术的发展生态,同时作为同龄人对这一代艺术家的艺术理解应该更为深刻,那么请您谈谈对他们的建议吧。

    江梅:希望我们在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之间不要经常摇摆,我们可以在仰望星空的同时脚踩着大地。

     

    江梅简历:

    1971年出生于江苏宜兴;1996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美术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96年进上海美术馆学术部工作至今,从事策展、艺术评论和研究工作,现居上海。

    曾策划《东+西——中国当代艺术展》(奥地利维也纳,2002)、《就在此岸——2005当代女性艺术展》(南京,2005)、《图像的创世纪——孙良油画作品展》(上海,2006)、《我负丹青——吴冠中捐赠作品展》(上海,2009)等多个当代艺术展。著作有《海上画派》、《深度呼吸:中国当代女性艺术的十九个样本》、《不负丹青——吴冠中艺术评传》等多部。


  • 专注当下生活的孤独与迷惘 ——访艺术评论家、策展人冯博一

    2010-01-05 08:49:37

    新视觉:70后艺术家的人生经历与文化背景相对平和,他们成长于相对宽松的文化与社会气氛之中。目前他们在艺术功力与艺术审美经验上达到了最成熟的时期,而且也处于非常有创造力的时期。他们的作品大量使用日常生活和现实元素,反应了时代最本质的变化。那么70后与前辈艺术家相比,他们创作的普遍特征是什么,与前辈艺术特征有何区别和联系?

    冯博一:作为一种存在于人类世代关系中的社会现象,代际差别主要是指不同代际的人在价值观念、生存方式和行为取向等方面所出现的差异、隔阂以至于冲突,而且这种差异和冲突,会随着社会的快速变化而加剧。正视这种艺术家群体之间的“代际差别”,以及其中所隐含的各不相同的艺术理念和价值追求,不仅有助于从整体上判别某些创作群体的共性特征,发现其各自面临的不同局限与文化根源,还有助于从文化承传上探析代际间密切交流、共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50、60年代出生的艺术家常强调正面书写重大的社会现实或历史问题,自觉追求宏大叙事;或置身于个人化的语境之中,热衷于表达个人的成长记忆、个人与历史之间的隐秘关系,以及各种极端化的人性变异,试图通过人性的内部纠葛来展示个体生存与历史之间的种种可能性状态。而70年代出生的艺术家虽然也强调个人化特色,但更迷恋于现代都市生活经验的审美传达,习惯于对都市缝隙中个人生存感受的精细临摹,也愿意从当下不断变异的生活出发,传达一种现代都市缝隙里灵魂无归的漂泊状态。有趣的是70年代出生的艺术家不愿更多地涉足历史,似乎更专注于当下生活的表现,而且他们常常回避对现实秩序进行必要的理性思考,更多地依赖于创作主体的感性经验,将人物置于各种相对逼仄的都市空间,进行单纯的、封闭式的表达。孤独、迷惘、无奈乃至于无望,抑或是欲望的自我放纵,常成为他们表达的共同目标。这种满足于“小我”的精神追求,非常突出地体现了70代人对传统的“人生意义”的怀疑,对个体生命所负载的社会伦理价值的排斥,也隐含了创作主体内心深处的某种后现代主义式的消解意愿。

    无论是书写历史还是表达现实,从50、60年代出生的艺术家到70年代出生的艺术家,他们的精神视野和使命意识,无疑呈现出一种“递减”趋势。与此同时,他们的主体意识,包括对大众经验和现实秩序的规避乃至于质疑姿态,却呈现出一种“递增”倾向。虽然这种代际差别并不意味着艺术水准的高低,但也必须承认,它在本质上已隐含了中国传统艺术“载道”功能的逐步衰退,折射了当代艺术家宏观思考中国历史与社会进程的热度和力度明显减弱。

     

    新视觉:由于成长背景的关系,70后艺术家不像50、60年代艺术家经历了红色时期的洗礼,这是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接触到新鲜的文化,关心的不再是政治和国家等宏大话题,而是自己的生存状态,他们能够快速吸收西方文化艺术形式,因而在风格上更加的多元化,比如说video、卡通、摄影等艺术形式在这一代得到的发展。当然现在更年轻的新生代运用这些形式更加寻常,但是反观一下,70后艺术家这些艺术形式的运用和80后艺术家的创作风格区别是怎么样的呢?

    冯博一:如果从叙事的层面看,不同代际的艺术家之间呈现出不同特点。50、60年代出生的艺术家,大多都自觉遵循写实化的现实主义语言方式,力图在叙述层面达到直面历史与现实的审美效果,以求完整地表达艺术家内心的“大历史意愿”。这种叙事追求的显著优势就在于,它在承传了现实主义美学传统的同时,能有效地契合创作主体对于“史诗性”创作的审美冲动,以确保在写实的基础上获得必要的思想张力和个性化的审美风范。而70年代出生的艺术家既没有延续这种创作倾向,也没有“隔代遗传”50、60年代艺术家那种扎实稳健的写实化手法,而是更多地依靠自身的生存感受,专营一些贴近自我的、智性化的叙事策略。因此在他们笔下人生与其断面上的生活图景,都以一种混合或过渡的形态呈现出来,连同所遇所想,都处在感性的漩涡之中。他们明确地回避一些理性的建构,津津乐道于各种细节的精妙叙述,尤其是在那些被日常经验遮蔽的生存空间里,他们总是能够让人物的各种感官充分张开,展现出许多充满想象和灵性的细节。而80年代出生的艺术家的“自我”,不是一个缺少生命力的虚假者,而是现实社会真实自我的再放大或另一个放大。或者说是对“自我”更加精彩、完美,更加偶像化的虚构形象的重塑。如何将自我的人格力量凸现在虚构的维度上,并带到社会现实之中,已成为他们这一代艺术家的一种选择。这种选择本身显示了他们对未来的自信和憧憬。当代社会的特征已变为文化审美与物质享受的悖反与分裂,对唯美的创作也因之在更纯粹的意义上成为人文精神上的自我写照和自恋。所以在一个把生命意义建立在年轻、性感的身体之上的时代,身体的外在显现,于是成为自我完美的一种象征。这与70年代艺术家把握自己命运、寻求自我实现的群体意识,已逐渐分散到每个人的利益诉求之中而不复存在的“80后”来说,形成了明显的对比。

     

    新视觉:作为70年代出生的艺术家他们有自己的特点,同时作为艺术家本身的特质,又有着与前代艺术家不寻常的地方。他们的个性、低调、敏感、痛苦、执著都是独特的,他们的艺术语言是讲究寓言与体验而去掉所谓的图式意义,这代人自我成长的文化背景,包括他们很多价值观得有很大的改变,最终影响他们的艺术视觉风格,我们该怎么理解这种风格的运用与背景意义呢?

    冯博一:作为多元化艺术格局的一种重要体现,代际差别的存在显然具有特殊的价值。它表明了不同代际的艺术家群,正以各自拥有的审美特质和艺术优势,共同推动着中国当代艺术的丰富和繁荣。在50、60年代出生的艺术家创作中,他们借助写实化的现实主义叙事风格,在多方位地展示中国大众生存镜像的过程中,明确传达了艺术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同时,我们不仅看到了个体生命在特定历史境遇中艰难成长的精神历程,发现了人性内部所隐含的各种幽暗的精神镜像以及非理性的存在状态,还深深体会到了他们在追求自我理想时所爆发出的惊人耐力。在70年代出生的艺术家创作中,我们看到了中国的都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之后所引发的种种欲望化生存景观,体察了现代人所遭遇的种种灵魂无所归依的漂泊感,也更深切感受到消费时代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巨大规约。无论是哪一个代际的艺术家,他们都以自身所特有的叙事优势,共构了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艺术的丰富性和多元性,也为中国当代艺术的未来走向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和发展空间。

     

    新视觉:70后艺术家的营销手段与已成名的大牌艺术家多首先被国外接受不太一样,这一代基本上是扎扎实实参展、画廊代理的路线。如今,这一代已经在市场上崭露头角,那么与前辈相比,过早的拥有市场是否一件益事呢,如何找到70后商业与艺术价值的平衡点?虽然70后艺术家对于各种创作媒介运用广泛且娴熟,但从他们的拍卖纪录、成交作品来看,市场比较认可的艺术形式多为传统架上绘画,艺术家也多为传统美院毕业,请问这是不是70后的另一个特征?如何看待市场对于他们的艺术接受度。

    冯博一:在强调“自我”的自由选择中,他们具有叛逆性和顺应性的混合,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浪漫情怀,但这种浪漫却是按照市场的逻辑来运作的。过去我们在二十世纪的中国对于青春的表现,往往都是在青春中有一种被大历史席卷而去的状态。如抗战所造成的离乱和抗争,新旧社会裂变造成的个人生活的转折,到“反右”、“上山下乡”这样的运动对于个人命运的深刻影响。而计划经济下的个人生活空间的狭小和被动也是个人难于进行生活选择的一个背景。二十世纪的中国很难有青年个人自我选择的机会和可能,也很难有个人通过自身努力改变个人生活的选择空间。这当然说明中国历史其实已经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中摆脱了过去的悲情的命运,虽然还有贫困的年轻人的问题需要关爱和帮助,但中国的年轻人已经有机会和其他人在一个共同的普遍性的平台上展示自己。他们有自己的文化和生活的特征,已经有机会在一种普遍个体的命运中展开自身的选择。这种选择和表达本身,已经和计划经济下的人生有了根本的不同。他们面临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以市场经济为前提,市场经济已经变成生活的基本条件的环境之下的命运。个人不得不在这样的生活中寻找感情或者事业的归宿,而他们的生活背景也越来越变得具有全球性。因此,我以为在相对于以往来说这是一个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的历史背景和碎片式的状态。而作为年轻一代的他们提供了对未来的另类想象及无限的可能性,或许还是一种新艺术趋向的拐点和预示。

     

    冯博一简历:

    1960年生于北京,1984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1991年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现任职于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家通讯》副编审 独立策展人、美术评论家。

    从90年代开始,致力于中国当代艺术的评论、编辑、策划工作。曾策划的主要展览有:“生存痕迹——98中国当代艺术内部观摩展”(1998年,北京姚家园 )、“北京浮世绘”展(2002年,北京大山子艺术区“北京东京艺术工程”)、“左手与右手”——中、德当代艺术联展(2003年,北京大山子艺术区“时态空间”)。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