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觉》宣言:《新视觉》现有合作网媒∶ 7080艺术网、99艺术网、艺术批评网、中国雕塑网、中国当代艺术联盟、中国艺术博客、art ba ba网博客‘环球艺术网、江苏美术家网、艺术国际博客、卓克艺术网、雅昌艺术网博客、世纪在线艺术网博客、雅客艺术网博客、美术同盟网、北京文艺网博客、新浪博客、搜狐博客等,我们会在每一期出版发行后即日将每一位艺术家的作品以经典回顾形式发布在上述网媒里,敬请关注。

当代刊第八期部分艺术家作品(3)

2009-02-13 11:18:59

陈志东作品

 

游走在艺和技之间的设计手绘表现

--------------陈志东访谈

被采访人:陈志东

采访者:新视觉杂志(巨锋 晓黎)

陈志东,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与艺术系讲师,园林景观教研室主任,中国手绘网(www.hui100.com)CEO。1997年毕业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2006年取得苏州大学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硕士学位。国家精品课程《建筑装饰表现技法》主讲教师,江苏省青蓝工程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成员,主编著《建筑装饰表现技法》等专业类畅销图书多种。(以下采访简称陈和新视觉)

新视觉:视觉艺术发展的一个大趋势是设计和纯艺术的界线日益模糊,比如日本的村上隆就是以当代艺术明星的身份活跃在画廊博物馆展示和设计界甚至商界的一线,艺术家设计师商人兼于一身,成绩斐然。您作为大学教师,既是活跃在教学一线的成绩卓著的好老师,优秀学者,又兼院系领导,还有自己的网络公司,您是怎样处理好这几者之间的关系呢?

陈:教学与搞网站并不冲突,相反是相互促进。我的网站是依托我专业教学背景的专业手绘网站,做网站加强了我对手绘研究的动力,我希望把手绘相关的东西继续做专做好。因为工作关系我不能做一线的设计师,但不想做一个书斋里的学者,实践非常重要。如今信息更迭迅速,一定要加强跟当下状态的联系才能不落伍。在系里负责专业建设与管理,我也想跟大家有经常互动的交流。享受过程给予的乐趣。

新视觉:您走的是稳健的研究型学者路线,教学-相长,在国内成熟的青年学者中有代表性。

陈:个体经历与生存体验对会我影响深刻。小时候相对贫乏的生存环境和正统教育决定了我的认知,看重踏实的探索。读本科的时候,名牌艺术院校设计教育还属于精英教育。过早内省的性格让我对学术研究有锲而不舍的坚定性,我不是依靠幻想存在的人,一定要有大量的知识积累沉淀才能让我安心,才愿意在这样个基础上提出新的思考,做到有的放矢。学院设计教育有很多具体的工作要做,有很多新的课题,完全靠具体的研究积累和长期的酝酿思考。当时各类建筑工程院校设计专业刚兴办,学院相当重视设计师资力量的培养。

没有给自己刻意定位,一切来自处事的惯性,努力、激情、期待。

新:怎么选择了建筑手绘表现来做研究呢?

陈:喜欢搞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设计上的冷门领域或新兴领域的能令我兴奋起来,这两类学术研究方向能给我提供足够的畅想空间和发挥余地,我一直对手绘表现情有独钟。

喜欢手绘从根子上来说是因为对绘画的热爱。我从小就热爱绘画,一直梦想自己能成为一名画家,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最终选了设计类专业,当时不清楚设计与纯艺术有什么本质差别,反正都是艺术。手绘能力可是当时设计水平的一个浮标,大家没事就画,有能体现成就感的物件放在那里,只有手绘的时候才能感觉到自己是存在着的。到后来画了不少商业设计手绘图,也有很多手绘故事,总之在读书期间,手绘表现基本没有停止过。山工艺毕业后来徐州工作,教授手绘表现课程。

新:你读书的山工艺是目前国内唯一的设计学院吧。

陈:另一所中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前身)在多年前部委院系调整中被兼并了。山工艺在华东地区设计界的影响无庸置疑,有独特的发展历史和独立的治学精神,与济南这座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城市性格有关。值得回味,很劲道,中庸深美。

研究生在苏州大学读的是设计艺术学。这时的境遇与本科时期不同,此时我清楚自己在专业方面的“知道”,但烦恼来自又深晓自己的“不知道”,如是太多表象与深层对立关系的学术层面的混沌问题。读研使我理顺了一些思考的问题。

新视觉:谈谈生活的城市?

陈:地域精神。学院在徐州,文化渊薮。历史上几乎每次动荡都会冲击这里,生存的努力让民风强悍泼辣甚至泼皮,我喜欢。城市发展很快,一呆就十多年。时间久了你会慢慢融入当地的文化品性,设计师也不例外。我们都是刘邦韩信之流的徒子徒孙(大笑)。

新:从专业的角度谈谈手绘。您作为学院规范教学的实践者,是否认为设计中的艺术表现是是带着脚镣的舞蹈?

陈:手绘有个传统叫法“表现技法”,被认为是技术活,手绘表现确实面对被误解的尴尬局面。被大家误解可能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设计角度手绘图只是设计的附属品,思想永远是“道”,手绘也就永远是“器”,缺少艺术层面的内涵与追求,画手绘图就是为了赚几个钱,手绘沾染了太多铜臭味。二是透视、光影、空间、配景等等这些手绘图的绘画要素进入不了当下纯艺术的品评指标。大家所见的手绘图程式化泛滥,很难见到有艺术价值的作品,更别谈设计手绘艺术大师的出现。

由于我一直教授手绘表现,有更多时间思考手绘的问题,因此有自己的理解。在设计行业,图一直是最有效的再现设计想法的手段,图的重要意义在于起到桥梁作用,它可以促进设计师的设计灵感,有益于优化设计,还可以展示设计方案与技术,促进与大众有效沟通。其实设计图(画)还与传统绘画其实关系十分密切,中国画的一个分科界画就是以楼阁、桥梁、市井生活场景为主题的绘画,界画与现代设计图在工程作用上类似,宋代是我国界画创作的高峰时期,不乏像清明上河图这样的传世之作,文人画兴起后界画逐渐式微,对界画的微词逐步增多。

广大设计师深谙手绘多重意义的同时又羞于理睬它,宁做末端设计师,我把这种矛盾心态归纳为设计至上沙文主义!我国对手绘的研究是非常缺乏的,你能看到的手绘相关的论文基本都是围着技法来转圈子,手绘图书也是如此。一些国外知名的著作对我帮助很大,启发很大,他们的成果也为我研究设计表现提供了动力。我觉得很多关于手绘的东西还没有理出来,有很多研究角度值得去做,手绘设计表现应该是冷门。

新:手绘是否成了效果图的专用语汇呢?面对电脑设计表现的冲击,手绘会消亡?如何继续发扬手绘设计表现的传统并发扬广大?

陈:电脑表现手段出现之前,基本没有人说手绘这个词语,当时设计中的效果图基本都是徒手完成的,大家都把手绘与效果图等同起来与上个世纪80-90年代效果图消费的大众化强化了效果图这个词有关。效果图是手绘图中的一个主要类型,除此还有草图、速写、视觉笔记等等都属于手绘图范畴。90年代初期,正当手绘技法独领风骚时,国外的电脑软件业日新月异,电脑三维表现时代悄然走来。电脑表现手段替代了手绘表现,一跃成为我国设计界主流的表现手段。社会对手绘图需求急剧下降,学习手绘的热情降到了最低点,在国外发达国家,这种冲击也不小,但在我国似乎更迅猛,原因有待研究。这期间不乏对手绘表现图的倡导者与拥护者,但力量相当薄弱,手绘开始逐步被边缘化,传统的手绘表现发展走入其沉寂期。

手绘表现技巧与手段的发展随着时代科技、审美意识、设计观念与风格而变。面对来自电脑表现的冲击,应该深刻思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应对社会的需求,发挥手绘的优势,继承并发展手绘技法,为手绘表现重新定位,寻找手绘表现的新道路,我在一篇论文专门谈了我的看法,这里不详述了。

新视觉:如何看待纯艺术领域的绘画与设计中的绘画呢?手绘效果图游离实用走向纯粹表现,您觉得您能忍受的极限是什么样子?

陈:纯绘画与设计表现之间既有相同点也有区别。最大的区别在于艺术绘画与设计表现(手绘)的目的不同,纯艺术绘画以个人的艺术追求为主导,而设计中的表现(手绘)的服务对象是客户。最大的相同点是同样是徒手来绘画,两种手绘均属于艺术范畴,喜欢手绘表现的人多多少少心存对纯艺术的眷顾,走中间道路。

在如今激烈的商业设计中,动动手确实能给设计师带来很多心理安抚,手绘为设计师应对快节奏的设计提供精神憩园,手绘还可以让那些从事设计而又心往艺术的人提供精神港湾,因为有了徒手才使得艺术设计之花充满活力,相信手绘设计表现能为纯绘画带来启示。

新:您除了教学研究还涉猎网络行业,您的手绘100网已经做到全国最大的手绘网站,在业界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有没有想过专职?

我对新生事务比较有兴趣,2005年搞了手绘网站,主要是想扩展手绘课程在网络上的发展,一开始是做着玩,以后慢慢才逐步专业化,很多东西要学习,只有自学,搞网站有很多有意思的东西,这确实能激发人的潜能去挖掘。办网站很辛苦,其中的酸甜苦辣不用说了,如今想想曾经面对那么多困难自己还是能坚持下来,确实很不容易,后来建筑装饰表现技法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做网络的磨练对我的意志有很大支撑。

办网站之初正是电脑表现势头非常盛的时候,大家普遍对手绘没有兴趣。当面对全国很多院校直接把手绘课程砍掉,当尊重的恩师也在贬低手绘的时候,办手绘网站的感觉真不好说。难得我这人做事情比较执着,能坚持,理性告诉我手绘有自己的空间,所以没事就捣鼓自己的网站,琢磨如何去创新,如何去改变等等。欣慰的是,手绘100网已经是国内最大最专业的手绘网站,注册会员近10万人了,手绘100网给给国内外热爱手绘的同行朋友提供了交流展示的平台,当然我也获益匪浅,尤其是从教学眼光到商业眼光的转变。还有很多挑战等着我呢。

新视觉:对国内建筑设计概况做个私人化的评述?

陈:政治情感的联姻反映在建筑上是很保险的一种建筑设计手法,代表国家建筑形象的标签建筑与公共志趣是基本符合的。以欣赏的眼光来审视反思,是站在不同的历史境遇下认知的变化,对于建筑风格样式的评价不能脱离其历史境遇。

没有现代社会就不会有现代建筑。后现代也应该是现代社会价值发展进程中对各种冲突的反思,后现代主义建筑就是反作用力的外化体现。

新:后现代对中国而言其实很吊诡,中国确实大踏步跟国际接轨了,呵呵。

陈:中国的地域差别较大,有的发达地区确实与国际同步,在我看来不是跨越而是缩短了现代主义设计的社会应力,事实是沿海地区的状态对偏远地区来讲还是遥不可及!

先锋文化主要是一批人引领操控话语权。先锋文化集现代化与国际化于一身,是当下中国文化发展的推动力量。设计借鉴西方很自然,他们设计体系很成熟,不借鉴没有出路,西方主导的设计语境下,想追赶融入得到更多认同,拿来主义方法最快最可靠,效果立竿见影。

新视觉:谢谢您安排时间接受采访。

 

李金孺作品



 

黑莲花白莲花

黑莲花白莲花:怜闵温柔的自我,魔幻而可怖另一面,欲望与自我的困惑,诡异\怪诞\花样和华丽的妆点,确认自我,迷失自我.一切显得简单,直白.美丽而无知.

我们的时代.我们的文化,不知道看到的还会有什么花样...

《标准欲望。玻璃花》

 扭曲的爱情,花样的年华,繁琐装饰怪异的面孔,人与人之间的友情、爱情都在瞬间转换,透明的欲望是人们活着的理由,消费时代的麻木和怪异装点,为一张张粉色而奇怪的面孔锦上添花。一种种标准的爱情模式,怪异性惑的暴露在大街小巷,对性的渴望表达,如此美丽的故事,如今都是扭曲着花样,异化着装饰。怪诞而神秘、熟悉而陌生。

 

 

王晓东作品

 

石本无声画有声

 

 

打开画册,一股朴素、雅致和深沉之风扑面而来,人们不由想到马蒂斯所说:“我梦想的是均衡、纯粹和温静的艺术”,看来晓东也有这样追求。可特别是画石,他却有自己的艺术风韵。中国人天生爱石,说天也是女娲练石补成的。且不提传统艺术和大师们如何与石结缘,这里只说伟大的曹雪芹,他不仅以顽石自居,连“悼红轩中披阅十载”的“离合悲欢炎凉世态”文字,也编成写在石上的,《红楼梦》原名就叫《石头记》。曹公前后画山水、画石的可谓多诶,但以这样的手法来画,晓东在今天算是第一人。他以此倾注心血多年,不妨说,这正是他的人生阅历、艺术素养、美学思想和艺术创造的重要的集合点展示点。他画石多从混含羞和空灵中展开,石本无声,可正好借用宋之问一句诗:“石响细泉回”(《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晓东正是以纯洁无华的色彩和洒脱自如的笔触,牵起人们心头涓涓细流。不知怎的,人们在此联想到毕卡索和勃洛克早期立体派的绘画,想到黄鹤山樵和石涛山水中的渲染和皴点,也想到青藤白阳的大写意和林凤眠的潇洒笔法;忽地又仿佛是公孙大娘在舞剑器、现代舞者在昏黄的聚光灯下扭动腰肢,甚至又是一群聋哑女娘在表现千手观音的婀娜舞姿。一切是这样迷茫,从中似有依稀的音乐,平缓的旋律在拨动人的心弦,不由泛起往昔悲欢和遥远童年旧事,可忽地似被评话先生惊堂木声惊起,眼光又落到画幅上来。回头再欣赏晓东的深街小巷,姑苏少女,不仅朴素深沉,而且色彩绚丽,整体概括,是另一清新面目,显出画家实力,人们耳边同样有隐隐的亲切可辨的旋律传来,是《姑苏行》还是《二泉映月》?是,又像不是。这就是晓东的画。

                                       

 

贺野2008年3月7日

 

 

尹朝阳作品

 

 

流水两年--拼贴“乌托邦”


作者:尹朝阳

 

  确切地说,我并不真的知道“乌托邦”是什么意思。我甚至懒得去翻翻字典。但这几个字又实实在在的贯穿于我过去两年如流水般的日子里。这两年激昂也好,灰暗也罢,毕竟过去!唯此刻的审视回眸于我有些意味深长……我仿佛看到如流水般的生命里蕴含的宿命。   “乌托邦”   我在最初有了这个念头后曾向一个朋友咨询--“乌托邦”是什么意思?在我原来的想法里,这三个字带有明显的梦幻色彩和想象成分。但那个朋友也不能给我确切的答案。她用犹豫、怀疑的口吻告诉我“也许就是太平天国吧!” “天!……”   我的肆无忌惮的联想一面出现的是那些头裹红布、手持大刀的意气风发的农民,一面是我手握画笔挥毫不辍的瞬间。这是“乌托邦”吗? 我就这样在挥之不去的“怀疑”开始工作   从“养猪场”开始 2002年的三月,在更高、更快、更庞大的召唤下,在经历了一系列和农民、包工头以及自身惰性的较量之后,我在新的工作室开始工作。   年初的时候曾和一位现在已是著名设计师的朋友开玩笑,说他因为工作效率的低下而导致企业破产转型。以至于从一个优秀的画家成为一个著名的设计师。我那时认为一个艺术家的工作和建造一个养猪场没有太大的区别。种猪、饲料以及猪舍等等元素都可以在艺术家的生活里找到对应。无独有偶,我的另一个工作伙伴则告诉我他的婚姻是一个有限责任公司。   鬼使神差,这两件无聊而不相干的比喻成就了我的观点,一个运转良好的养猪场或是公司,几乎等同于一个艺术家为自己设定的工作机制。   于是,在北京那个带有冬天气息的春天里,我在新的工作室里迎来了欣欣向荣的三月。但再生气勃勃的景象也不能阻止我的生命力最黑暗漫长两天的到来,我在自己走向成熟的年岁里,不理智的和人挥起了拳头。   结果是戏剧性的,命运在将我推向最黑暗深渊的刹那止住了脚步。如同一场货真价实的恐吓。那两天成为一段大汗淋漓的虚惊,在一个固定的位置,我完整的见证了阳光从明亮到灰暗的过程。我也清晰地看到了黑暗、肮脏、希望、背信弃义、懦弱、不可一世、痛心疾首的混杂,以及警察、痞子、无赖的联手表演。   如同黎明前总有黑暗,高潮总是和低谷相连。我终于相信凡是生命都有不愿面对的严酷。   即使两年后的今天,我依然可以嗅到那时刻逼仄的空气。在这为时两天的残酷戏剧里,有关艺术的一切都好似前尘往事……   那以后我读到了佩索阿的一段话:“单凭听到这些人类的只鳞片爪,即使它们是最具意识的生命体所为,我也会被一种陡生厌恶的乏味以及一种在假想中放逐的恐怖气昏脑袋。而且会突然认识到,自己是如何被别人狠狠擦伤。我被地主和其他佃户咒骂,因为我也是众多佃户中的一个,竟然可恶的透过仓库后面的窗子,从窗栏中偷看一下别人在雨中堆集于内院的垃圾,而那就是我的生活……”   我想起了弗洛伊德的某张画,认同了那些垃圾般的人和生活!   “向里希特学习”   一切都在继续,终于到了五月,气温的回升带动了心情的明朗。三月里粘稠的逼仄终于被这五月的阳光稀释了。一个朋友从纽约带回了里希特四十年回顾展的图录。他巨大的工作量使我看到了距离,我曾大言不惭的自诩为劳模,但只有我知道有多少有效的时间被利用了。我在很早的时候就看到过里希特的作品。那是刊于美术杂志的一张叫做《画室》的画。色彩绚丽。那时的我陶醉于他的浓烈的色彩。十几年后,在这本书里我更看重的是他四十年整齐划一的庞大工作量和一丝不苟的完美品质。这两样进而勾勒出一个在高速状态下狂热又理智的心态。我自己也经常被这种对工作的狂热所支配。那种需要劳作的效果,使人常常有种向上的纵力,让我有一比高下的决心! 而良好的保持了这种对工作的控制也正是里希特真正令我艳羡之所在。   “内心黑暗极了!”   单纯的动机往往造就伟大的作品,虽然狂热都带有瞬间的感觉。我厌恶那种几乎是无法掩饰的与生俱来的焦虑。我在随之而来的酷暑里画了另一个《我》,虽然那只是整个工作计划中一个小小的尝试,但我还是准确地把业已沉淀于心的那些更为灰暗的东西传达出来,即使表面是光滑明快的!   我在和一个朋友对话时说:“我觉得我的内心黑暗极了。”在这张画里,我用一种明亮的画面支撑了黑暗和我的内心。它稍稍缓解了我的焦虑。但后来我还是对我的这个朋友说出了我心目中的理想状态:“画最好的画,过最无耻的生活……”   迄今为止,那大概是我说过的最无耻的话了。   首先它确实是我当时最真实的想法。虽然在我的词汇里“真实”是几乎快要失效的两个字,可是又有多少时候敢于真正去面对。但拿来搪塞别人却可以振振有词。言说的时候也会有触及灵魂深处的假象。   最好的画被我画出来了吗?只能认为这动机是好的,但又何尝不是受了“不想当元帅就不是好兵”“我为什么会写出如此不同的书”等等屁话的蛊惑!至于无耻的生活。说实话,三十年来还没有见过。如我等红尘当中的一个男人的“无耻”生活无非是欲望,那些对很多人来说心照不宣的事呀!呵呵。   即使有“无耻”的生活等待我去过,我也怀疑自己缺乏“将无耻进行到底”的决绝和勇气。在这个层面上转圈的都是些有贼心没贼胆只敢浅尝辄止偶一为之的家伙。   我藐视这样的人和行为(包括我自己),于是这些关于无耻生活的豪言壮语只能退化为“无耻”的幻想了。   我和毛主席   到了前年的秋天,我的乌托邦系列里已经具备了一些特征。没有过热温度的仿佛被稀释的火焰、英雄的头颅和红旗,终于--我和伟大的领袖毛主席见了面。我坐在了黄河岸边他的身旁。心绪莫名。也终于在电闪雷鸣、风雨激荡的一天,我看见了毛主席……   《看见毛主席的那天电闪雷鸣、风雨激荡》这张画应该是我很成功地拼贴记忆的尝试。如此冗长的名字有些拗口,但那来自我童年的一次真实经历。   我那时还没有上小学。我生长的环境还是农村,有比现在远为干净的水和空气,甚至村子后面的河里还有鱼。夏日午后,我和邻居小孩儿躺在村子后面的土坡上,满眼翠绿,远处地平线上有高耸的云朵。不知道谁挑起了话头:“谁敢说毛主席不好?”   有片刻的沉默。或者更长!总之,有人不知出于何种原因说了一句!小声地!……一切在瞬间静了下来,连晃动的树梢也凝固了下来!……   我只知道我的内心充满了不知名的恐惧。虽然,要等到二十年后我才认识到他的伟大,但在我生命里最初的有限几年里,我幼小的心灵依然感到他的神圣不可侵犯!我如此,我周围的大人伙伴亦然!   我的这些恐惧,很快被一幕更为戏剧性的突发事件终止--这个时候,突然的平地就起了一声惊雷,隆隆的雷声从远处的地平线迅速向我们的头顶袭来,瓢泼的雨水更是没头没脑的倾泻,一切毫无征兆!那个出言不逊的小孩儿最先咧开嘴哭了起来,眼泪混杂雨水,无比狼狈。随后哭声附和。与其说是恐惧,不如说是被现时的现报恐惧感染。不知过了多久,在放声痛哭之后雨也停了!   我们单纯的以为是我们的哭声感动了毛主席他老人家,于是风停雨止,不再是天怒人怨。   二十多年过去,无论时间怎样的洗刷淡化我的记忆,那天的眼泪和雷雨还是深植我心。我到现在不知道是谁说了那么一句话,但我一直以为自己是共谋。即使我们有简单的逆反逞能心理。即使现在看来那天的一切也许不过是一场巧合,但一群无知懵懂的孩童的心灵还是被强烈的震撼了,那震撼更是夹杂着恐惧延绵到如今的我!   二十多年后,我看到了一则报道,说毛主席的故乡韶山人民看见他老人家显灵,继而是评论。认为这纯属封建迷信。他老人家知道了也不会高兴云云。我知道这评论也许是对的,但我在这件事情上失去了立场。从童年的那次经历到如今年过而立,我读过了几乎所有关于他的传记。我真正的喜欢他是从他的诗歌开始。那些饱含激情的诗句以及巨大的意象至今让我激动不已。当我终于掌握了一门技艺,恰巧又可以用它来表达,于是我分明看见毛主席他老人家又走在了去安源的路上。他已经从那个指点江山书生意气的青年幻化成我心中的伟人。他身上布满眩目的光,远处云层里隆隆的雷声不再使我恐惧,我知道,从现在起,不再会有倾盆大雨,只有毛主席从我的记忆中走来……   “与时俱进”   虽然我反对艺术的进化论观点,但生平第一次,我感受到了党对我前进方向的指引。“与时”暗含着热情,具有不可阻挡的向前的力量。那种和时代脉搏一起跳动的感觉使我着迷。同样的感觉也出现在我第一次登上天安门城楼眺望的瞬间,广场上红旗飘扬,人头攒动,人群稀疏而又紧密,和湛蓝的天空相比,我更喜欢远处高大的建筑和那些因为人的活动而生成的淡淡的灰色雾霭交织在一起的生气。   那是我眼里的中国现在。我为自己如此肤浅的理解了我自己的国家而深深的不安。但曾几何时,那就是我理解的艺术中的“当代精神”。   我为我们的党总结出了如此前卫的口号而深深的自豪!   频繁幸福的“天才”   我在初秋的某个下午挥挥洒洒的画某一张画的时候,有些得意忘形。笔和颜料被有序地安排着,画布的空间被一层一层的覆盖着。有那么一会儿,我找到了庖丁解牛的感觉。我的手微微的颤抖起来,“你真他妈的是个天才呀!”后来我相信那一目就是批评家们所说的癫狂吧!于是一种悲哀涌上心头,关于天才的想象只能存在于癫狂之中,那真是莫大的失落。天才,莫扎特说:“我只有在作曲的时候才可以忍受。”我庆幸至少我和天才有了同样的感受。如是,癫狂又有何妨!   另一方面,我在轻狂的自信背后是更为强烈的困惑。因为我无法说服我接受我对自己工作做出的解释。不断有人问我为什么会画出风格如此迥异的作品。我回答说因为我是一个分裂的人。一方面是我很在乎自己心里那些不断成长的心理映像发出的信息。一方面我又无法忽视周围环境大变化而对我产生的影响!这些关于理想的作品印证了我曾经拥有的梦想。那些曾经激励过我的东西如今只剩下了一些图像的残骸。我只能把那些原本已经虚无缥缈的东西用绘画固定下来。另一方面,我又不能忍受那些一成不变的僵持,于是不断在技巧上,在图像上追随自己的感受,寻找新的支撑点,成为一种习惯,这习惯慢慢的生成必然,这印证了那些古老的创新说法。像有人找到了自己的表达方式和空间后在里边驰骋是种幸福一样,一旦进入,等待你的只有一种东西--自由,于我或推而广之对所有的从业人员,那都是莫大的幸福,过去的一年里我逐渐地被这种相对频繁出现的幸福包围着……   我们也许会在某一时刻,在某一点上有所斩获,但促使我们向前的永远是那些最原始的推动力,光荣、梦想、永恒、爱情甚至贪婪。这些字承载着伟大的内容,有时他们会被蒙上厚厚的灰尘,但我知道,他们一直都在那儿!   《乌托邦》是对过去的我的一个必须的交待。对那些业已退化或仍然残存的理想的一次隆重的抚慰。我感到我在从事一项伟大的事业。其他的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张昆作品



 

艺术简历

1980年云南省话剧团从事舞台美术

1986年四川美术学院工艺系毕业,学士学位

1986年云南工业大学建筑系教师

1988年赴日留学

1996年多摩美术大学油画专业毕业,获硕士学位

1999年东京艺术大学油画专业毕业,获硕士学位,定居日本,日本行动美术协会会员。

2004年至今,广东海洋大学中歌艺术学院外聘教授,艺术设计系副主任。

 

 

自述(张昆)

表现原始生态的蕴涵无限生命力的云南民族群象,突出云南风土文化要素,慰籍心灵深处浓烈的思乡恋情。红色则使人联想起红土、血液、生命;怪兽、精灵则象征这块土地的神秘。表现形式趋向于抽象化,包涵的情感因素更加广延,追求整体的意象和形态动势。

用凝聚着原始生命力的“寻根”表现来唤醒过分追求“物质”的现代社会,重新找回人的本质,给现代人生活注入新的生命活力和思考。

 

张昆点评(陈巨锋)

艺术史每隔一段时间就要给大家开个玩笑,近二十年热热闹闹的国内艺术界对张昆教授油画及艺术实践的了解几乎是空白,当然他未成名就负笈东瀛和低调是主要原因;当张教授风格独特具有强烈心灵震撼力的作品出现在国内识者面前,谁也没法视若无睹,故作矜态。久违的浪漫主义的理想人文精神,灵魂深处的探究反省与苦苦追寻,地道纯粹敏感的油画语言,仿佛饱饫着西南空气泥土的一棵沧桑大树,在他乡静静地开出散发着神秘芳香的满树诡异哀伤的花---不波普不嬉皮不艳俗不政治不观念不反绘画反艺术---仿佛隔了长长的时空的另一端。浸润着东方灵慧的智者,与西方大师同席而坐。



分享 |

TAG:

我来说两句

-5 -3 -1 - +1 +3 +5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