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

« 2024-05-05  
   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 

RSS订阅

帝国斜阳的忧伤

2008-11-25 18:50:41

 

 伊斯坦布尔是我向往前去旅游的城市,每次从电影.画报看见伊斯坦布尔的城市标志-----穆斯林大教堂时,我总是想象它辉规的建筑外部内所隐藏的一种气息.在艳丽斑斓的波斯地毯上匍匐着密密麻麻的身穿白色长袍的身影,祈祷声在安祥中如草原的微风缓缓地吹过,白色长袍包裹着的灵魂,在虔诚与不安中仿佛在诉说着什么……..

我在电影<<乌扎克>>中看到伊斯坦布尔人的生活. 一个外乡人来到城市寻找工作, 寄居在一个远房亲戚家.日子象以往一样在庸常和平静中度过,但渐渐地,由于一个陌生人的闯入,使房东感到自已的生活方式受到了影响,加上两人在社会地位,文化品味,生活兴趣上有着巨大差别,房东巳明显向小伙子下逐客令了.纯扑的小伙子连日来到处寻找活儿无果,寄人篱下的滋味也让他辛酸无奈.影片结尾,小伙子一人孤独地站在伊斯坦布尔的河岸,满脸茫然和忧伤.这部影片以平扑的叙事,淡淡的忧伤情帜怀征服了我的心.象这种背井离乡来到城市谋生打工的生活,在中国不知演绎了多少令人感触,感动,感叹的故事,但至今我还没有看到一部如此真诚,纯扑,充满内心力量的中国版的<<乌扎克>>.

 真正让我感受伊斯坦布尔忧伤气质的,还是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的书<<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这座位于欧亚大陆中心的城市,曾经是历史上非常强大的奥斯曼帝国的首都.福楼拜在帕慕克出生前102年造访过伊斯坦布尔,对熙熙攘攘的街头上演的人生百态感触良多.他在一封信中预言这城市在一个世纪之内将成为世界之都.事实却相反, 奥斯曼帝国瓦解后,世界几乎遗忘了伊斯坦布尔的存在.帕慕克说,”我出生的城市在她两千年的历史中从不曾如此贫穷,破败,孤立,她对我而言,一直是一个废墟之城,充满帝围斜阳的忧伤”.帕慕克以独特的历史感和杰出的文笔,通过重访家族秘史,发掘旧地往事,拚贴出当代伊斯坦布尔的城市生活.跟随他的成长记忆,我们可以目睹他个人失落的美好时光,认识传统与现代同存的城市历史,感受土耳其文明的感伤.在作家笔下,帕慕克对这座废墟之城挽歌式的吟诵,在一连串锁碎的,世俗化的生活细节上舞蹈.还有他视野中的一大批亲人,朋友,形形色色的各阶层人士,他们的悲欢离合私和命运浮沉,叠合着伊斯坦布尔半个世纪仿佛与世无争的落莫和孤独,叠合着这座古老城市遍布的已褪色的建筑遗迹,让我真真切切地进入了城市的内心.

类似这样记忆并表述一座城市的书,我还读过王安忆的<<寻找上海>>,王安忆以女性特有的感性细腻的笔法,勾勒着上海独一无二的脸相,语音,举止,气度,她个人的生活影子也飘浮在这些上海化的文化符号中,但她更多的是向别人介绍自已心目中的上海,她的笔调是虚浮,调侃,冷静的.与王安忆不同,帕慕克是那样痴情,真诚地叙说自已的城市,伊斯坦布尔特有的呼愁早已渗入少年帕慕克的身体和灵魂,成长后来回望这座城市的悲凉苍桑,使全书弥漫着浓浓的乡愁和忧伤,这种人类共有的情感,使帕慕克的书具有哲者的高度,这也是他与王安忆不可同日而语的分野所在.

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不仅仅是某种表象化的生活方式和风情景现,它其实深入到这座试市的血液和骨髓,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它总有一种唤起人类情感的内在张力.如果把这样的城市比喻为人体的话,她大多是年迈而步覆跚跚的,额角下必然是一双阅尽人间苍桑后的眼睛,那种深遂,智慧的目让你不由贴近他的心跳,即使不再那样年轻有力,但仍能使你听到几千年历史的回响.读帕慕克的书,就让我跟随他追寻到这种城市的生命与特质 .                          

分享 |

TAG:

我来说两句

-5 -3 -1 - +1 +3 +5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