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齐白石及艺术的认识2 *

    2010-10-30 19:23:07

    第二部分:窥探齐白石艺术之分论


    (一)
    天生我才天生诗(稿)
    ——齐白石先生的诗文

    齐白石先生所取的巨大艺术成就中,最有争议的是他的诗文,而老人则充满自信的不以为然。他在《棕树》中以“任君无厌千回剥,转觉临风遍体轻。”来表达自己的立场——如果你们反复咀嚼以下我齐璜的文字,它同样可以达到如沐春风甚至余音绕梁的妙境。

    白石老人在谈到自己的艺术成就时,有言:“诗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画第四。”(胡洁青在《齐白石遗作展》座谈会上的发言)宾虹翁认为:“齐白石画艺胜于书法,书法胜于篆刻,篆刻又胜于诗文。(见王伯敏《黄宾虹画语录》)”两者孰是孰非?不好置巛(chuan)。但我要说:对于齐白石先生的艺术我的确有着与他本人近似的看法:诗第一,印第二,画第三,字第四。(这只是我对老人艺术相互间的比较而并非与他人艺术做比。)

    先生的诗文与他的书画印有着统一处,那便是奇正合一。在艺术上默守成规与一味创新都是不可取的!默守成规的结果常导致亦步亦趋,只思创新的结果常导致毫无根基。而白石老人在上述两方面的平衡上则处理的非常之好。我们来看先生写过的几首诗:“山妻笑我负平生,世乱身衰重远行。年少厌闻难再得,葡萄阴下纺纱声。”“仙人见我手曾摇,怪我尘情尚未消。马上惯为山写照,三峰如削笔如刀。”在文中是缺少意境还是没有遵守格律?(世人多以白石翁不守格律为诟病)至少,我没有发现有何不妥。的确,任何一门学科之所以能够成立并流传,是因为它的基本法则和规范。有没有特例呢?答案是一定的。举例如下: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以一寺分。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白居易《寄韬光禅师》遵守了格律,在诗文是不是避讳重字?)“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得到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苏东坡诗遵守了格律,在诗文是不是更避讳重句?) “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民国时讽袁世凯联,对联也允许上下联字数不一样多?)我想说明什么?诗文的达意为上。当我们静下心来欣赏白石老人的诗文仍然会发现守规的所占比例很大,非要破规时哪能拘泥成法?规矩不同于规律,规律从客观中来、大多得已验证;而规矩从主观中出,则需不断完善。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引申很多:继承传统的原因不在于是某某如何写?某某如何画?而是在于某某的写画从宇宙中提炼得来并以公理的形式而存在!为什么书法需要韵律?为什么画画需要层次?不为什么!必须这样。

    先生少时家贫,只念过短时期的私塾。但自幼背诵古诗,稍长跟朋友唱和、组织诗社时还被公推为社长。20多岁拜乡贤胡沁园、陈少蕃为师,30多岁拜湖南名士王湘绮为师。当时已著名诗人樊樊山在为白石诗集作序时曾褒奖他的诗“意中有意,味外有味”。当然,他的老师王湘绮也曾批评他的作品像《红楼梦》里“呆霸王”薛蟠的“打油体”……作品之与月华、之与人,优劣、阴阳并存。试想:如果齐璜的诗作中没有了自由、没有了“土气”……齐璜的存在就会大打折扣。无论是成规还是创新有一点是绕不过去的,即在他的诗文中处处倾注了真实的情感。“当真苦事要儿为,日日提箩阿母催。学得人间夫婿步,出如茧足返如飞。(《题小儿放学图》)”不在下偏搔下,不在上偏搔上,汝在皮毛外,焉知我痛痒?”“少时戏语总难忘,欲构凉窗坐板塘,难得那人含约笑,隔年消息听荷香”“吟声不断出帘栊,斯世犹能有此翁。画里贫居足夸耀,屋前犹有旧邻松。” 在先生的诗文中有大俗的白话,也不乏大雅的含蓄;有精微的妙哉,也不乏撼地的霸气;有枯涩的用典,也不乏横生的妙趣。


    我想把九天居士的《思作天马行》送给诗坛妙手白石老人:天生我才天生诗,无韵少律亦不奇。文贵信手直抒臆,如写家书胜醇醴。逸来豁得胸中气,了无烟火步云梯。试问混沌开天际,宇内何物笼中羁?

    (二)
    色飞魂绝缘刀下(稿)
    ---齐白石先生的篆刻


    齐白石、陈师曾、陈半丁、寿石工,中国20世纪的“篆刻四家”。他们精研“六书”而巧布篆文,鬼斧神工而执刀铭石,他们在素纸以外又开辟了精彩纷呈的“点划世界”。其中,齐白石先生的“石上天地”最为广阔、最为神奇、最为有着不合乎道理的玄机。

    白石老曾言:“诗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画第四。”(胡洁青在《齐白石遗作展》座谈会上的发言)宾虹翁认为:“齐白石画艺胜于书法,书法胜于篆刻,篆刻又胜于诗文。(见王伯敏《黄宾虹画语录》)”两者孰是孰非?不好置巛(chuan)。但我要说:对于齐白石先生的艺术我的确有着与他本人近似的看法:诗第一,印第二,画第三,字第四。(这只是我对老人艺术相互间的比较而并非与他人艺术做比。)

    根据现存的史料来看,他开始习练篆刻比习练书画要晚些。先生对于什么时候开始的篆刻也有些模糊:《白石印草》记始于二十岁以前,《白石老人自述》记始三十二岁;无论白石老人是在什么时间开始投身的篆刻艺术,可以肯定的是他最终在篆刻艺术上的成就是非比寻常的。在我们中国人看来,艺术一定要讲究厚积薄发。怎样才能做到或达到呢?要假尽可能多的时日。以致于许许多多的论者发出了自相矛盾的惊呼:凡高是大师啊!徐悲鸿先生走得早啊!(我在《论东西方审美标准之异同》里有详细阐述)当然,对于活了近一个世纪的人来说,即使用了60多年的时间来不间断地从事某项事情也是不能称其短的。

    各类艺术间在法理上是相通的,诗书画印更是如此。像白石老人这样有着极高天赋且极其勤勉的人而言,只要在思想认识上大化融通了,还有什么可以难倒吗?他曾这样说:“从前我同陈师曾论印,谈得最投机,我们两人的见解完全相同一句话概括,初学刻印,应该先讲篆法,次讲章法,再次讲刀法。篆法是刻印的根本,根本不明,章法、刀法就不能准确,即使刻得能够稍合规矩,品格仍是算不得高的。”此外,在涉猎精研诸家之艺、继承吸收贤达之优上,他做的也实在是令人惊叹得到位。自三十二启蒙于黎松庵、仿摹浙派丁敬黄易开始,到钩摹赵之谦,最后纵横平直、一任自然而比肩秦汉。他对自己艺术的每一个阶段都把握的如此只好,甘为“印奴”是为了做“三百印主人”。有人认为赵之谦先生的单刀直切法对齐白石篆刻的刀法影响甚大,我想当不排除白石老人曾经木工、较少地受“成法”的限制的“心性”不无关系。

    对篆刻艺术,我有一比:在硬物上展现纸张之上的韵律、排列诸般大美,在芥子上呈现须弥般的披纷、绚烂诸般生机。在一定意义上讲,篆刻成就自我比书画成就自我的难度要大得多!天纵之才的齐白石做到了!!篆刻的一大难点便是章法布局,于此先生独有心得:如同他的书画一样,最大限度保留了天真与自然。“笔意”遒烈、巧中见拙;字行疏密、因势变化;奇正相融,虚实一统;现几多方硬亦存些许温润。这一切都化为了石上席卷的风云,或静或动、或兼而有之的“活”了下来。

    启功先生在其《启功口述历史》中对白石老人的单刀法治印有过一段精彩描述:“他是直接把反体的印文写在石料上,对着镜子稍微调整一下。在刻一竖时,他先用刀又对着竖、向我说:“别人都是这一边一刀、那边一刀,我不,我就这么一刀。这就是刀力,这就是功力”。晚年的白石老人对着自己满意的篆刻作品发出了应有的自我赞叹:“余刊此印亦甚应手,白石不枉乃老手也,宝之。”明代王世贞在品唐宋词中留下了“一语之艳,令人魂绝;一字之功,令人色飞。”今日我要说:齐璜一刀,色飞魂绝。

    (三)
    妙墨绝红总相宜
    ——齐白石的花鸟画


    作为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的坐标式人物,齐白石的全能是罕见的。他以令人难以置信的才学游仞与诸多艺术门类,进出自如且风貌独具。尽管如此,如果我们非要在其“自留地”中挑选一下代表时,他的花鸟画是可以担当的。他“笔”下的山水、人物、篆刻、诗文、草虫自然是生机盎然,足以长留后世。而他的花鸟画则更进一步,影响甚至掌控了近百年的中国写意花鸟画的总“态势”。我不敢想象如果齐璜的艺术中少了花鸟画,其还会不会是今天你我心目中的白石老人!?

    在20世纪的某一天,他在自己的内心驱使和另一位才人陈师曾的“怂恿”下开始了“变法”的征程。他告别了冷逸的青藤、八大,创立了“红花墨叶”派。在他的腕下流淌出这样的景观:以水墨黑白作为画面色彩的主干,同时作为对象背景来展开和作为内在精神来处理。墨色作为一种基调与原色的浓艳形成鲜明对比,这样使得色调更加纯化。红黑等原色在画面中的对比运用强化了视觉上的审美张力,加上老人在书法、篆刻上的非凡功力,他的作品想不气势逼人都不行了!他在对颜色的使用上无论是受了赵之谦还是吴昌硕的影响,总之他最终成就了自我的艺术。我时常感叹:向谁学并不重要,重要的学后他人很难再来学你!我们对他的花鸟画再做分析,他作品中的告别冷逸仅仅是为了变而变吗?画面中红、橙、黄等暖色频繁使用应该与老人对人生、对生活的态度有关——不息进取、体味享受,进而最终影响了他的审美取向。

    上面所述墨色对比的精妙自然是老人花鸟画的重要特色。如果在墨色运用难度上做比较,墨便显得高深莫测。大艺术家李可染说过类似的话:近代美术史上宾虹翁对墨的理解最到位,而白石老则实践的最好。李可染先生对墨的思悟与践行已然高绝,他为什么还这样说?作品的优劣之于其他,最怕比较。齐璜在墨上用力尤深,淡墨淡至如皮覆水,浓墨浓至如胶覆漆;浓淡互破,玄妙纷呈。赏他的作品实在是一种无以言状的享受,墨可以分解为无穷的“阶梯”。一滴墨落于纸上便氤氲开来,当需戛然而止时、当需悠长绵延时、当需跳跃时、当需踟躇时……白石老人将这原本的“不易控”拿捏的非常到位。

    “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也。”这是白石老人的造型特色,也是他在艺术上的造型观。他对点、线、面相互间的组合与拆解有着异于常人的深刻,由此生发出他在花鸟画(包括其他)构图上的独特性:平中寓奇,奇崛而柔和,柔和而浑厚,浑厚而平淡,平淡而高耸……总之,翰墨务必是艺术家内心生命律动的迹化。

    妙墨绝红总相宜,齐白石的花鸟画便是极好的诠释。

    (四)
    芥子腾挪化须弥
    ——齐白石笔下的草虫世界


    20世纪的中国画坛上有哪位艺术家的笔下既能力撼五岳,又能和风细雨?既能摧枯拉朽,又能旖旎缠绵?既能点墨纵横、又能循规入矩?既能汪洋恣肆,又能不失法度?他就是在艺术上力求并做到“工者如儿女之有情致,粗者如风云变幻”的齐白石。
      
    如果艺术家在某一艺术门类中做到游刃有余,已属不易;而有人竟然在诸多的艺术门类中都可以比肩前贤,甚至睥睨群雄,如此之俦实在是令人惊叹不已!赏白石老人的作品时有令你我意想不到的澄澈与辉耀,例如他笔下的草虫世界。蝴蝶、蜻蜒、蝈蝈、蚱蜢、螳螂、蟋蟀、蝗虫、蝉、蜜蜂、纺织娘、飞蛾、蚕等昆虫甚蟑螂、臭虫、苍蝇也进被老人丹青妙笔“扯”入了素纸中。若就所描绘的草虫之多与传写的草虫之妙来看,100年间甚至数千年来的艺术家中当推“天壤王郎”(王雪涛)和天地齐璜二人!因王雪涛先生专事一科而齐璜于诸般皆有大成,于是我认为后者这更为难得。老人一生对客观事物与主观情感有着超常的、极为敏锐的艺术观察力、表现力、感悟力。对于草虫这小之又小的“物体”而言,要想做到细致入微的结构刻画与神形兼备整体效果双具,实在是难之又难。白石老人笔下的草虫即使全部以“工”而成也透出十足的“写”,一般的妙手能将草虫的质感与趣味已是高超,但他远远不止如此。他能将草虫的“玄觉”传给你我:蝴蝶和蛾子的翅膀画的通体蓬松通透,仿佛一触即掉!尤其是草虫的触须与“四肢”,在先生的笔下能使你我感受到非标本、活脱脱的弹性与力度。


    老人有留世的草虫杰作《可惜无声》,这是先生的自谦的悲悯抑或是先生的自信戏言?我的确从齐璜笔下的草虫中听出了天籁之响,感受到了自然界中人与其他物种的和谐共存。他笔下的草虫,有工有写,亦工亦写。采取什么艺术表现手法并不重要,关键是最终所达到的艺术质量与效果。在他69岁的一天,他颇为得意的写道:“大笔墨之画(写意),难得形似,纤细笔墨之画(工笔),难得神似。此二者与余常笑昔人,来者有笑余者,恐余不见。”在他的草虫世界里,我们会看到生机盎然的生命景色,会看到祥静融洽的生活乐趣。草虫的生命在哪里?即使有也是无足轻重的?白石老人的笔下会给你我将生命的真谛诠释:众生平等不是虚幻!

    我时常为白石老人的和谐共存时间调配所困惑,他是如何自如的将繁杂的艺术生活安排的一二分明又一二相融?在许多资料中都有类似的记录:齐璜将中年甚至少年时未竟的草虫作品保留着,年老时再拿出来“修修补补”。老人仿佛在很早的时候就懂得了人生规律与艺术规律,他给区区留下了“先知”的印象。

    北京画院收藏的齐白石甲子年(1924年,齐62岁)画的十开工笔草虫册页中第二页中有题款:“客有求画工致草虫者众,余目昏阳雾,从此封笔矣,白石。”也就是说,白石老人在60多岁的时候“封闭”了他笔下的草虫世界。在老人有限岁月留下作品就足以令我们自责人生的枉度了,我不敢想若天假时日于齐璜用来独“写”草虫”将会是一番什么样的瑰丽景观!?

    齐白石笔下的草虫世界,用芥子腾挪化须弥来概言殊为恰当!我的认为。

    (五)
    平中贮奇笑前朝(稿)
    ---论齐璜山水

    对白石老人的山水,陈师曾先生有诗:“曩于刻印知齐君,今复见画如篆文。束纸丛蚕写行脚,脚底山川生乱云。齐君印工而画拙,皆有妙处难区分。但恐世人不识画,能所不能非所闻。正如论书喜姿媚,无怪退之讥右军。画吾自画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阿芝也曾或认真或张狂或清醒或混沌的情境中捋着自己胡须脱口而出:“一笑前朝诸巨手,平铺细抹死工夫。”今日的九天居士则说:齐璜笔下的山水是未见技巧的神奇,是平中贮奇的经典,是理应有章可寻的费思量。

    山水画是艺术家对自然界所存山川丘壑的创造性诠释,它凝聚了人类自身内心深处对万物的感知体验、迁想寄托等主观情愫。优秀山水画作品的诞生缘于“物在灵府,不在耳目,故得于心,应于手,孤姿绝状,触毫而出,气冲交漠,与神为徒。”的综合过程。中国山水画史为我们留下了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雪景寒林图》;南宋李唐的《万壑松风图》、元朝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天池石壁图》、王蒙的《夏山高隐图》、《青卞隐居图》;明朝沈周的《庐山高》、清朝王时敏的《仙山楼阁》、弘仁的《松壑清泉》、髡残的《苍翠凌天》、朱耷的《秋山》、龚贤的《溪山无尽》、石涛的《飞瀑奇峰》……群星闪耀,不胜枚举;列图辉映,不能尽完。即使有天纵之才,哪能把天下的精华都学遍呢?“善学者,无所不师;善学者,又不率尔为师也!师而不师,其旨在焉。”于此,白石老人有同感:“勿以多得古人名姓为能耐”。艺术岂能存在必然的规律与法则?“圣人含道咀物,贤者澄怀观象。”真正的艺术家必须要深切懂得用法理来关照、反映万物,用自己的思想意识来与万物相融,最后才能写心传神、成就普遍性下的独特自我与独特自我之艺术。我以为,齐白石先生做到了!风采卓绝,一笑前朝。

    在20世纪的中国画坛上,山水一科的出类拔萃者群峙而立:李可染、傅抱石、黄宾虹、陆俨少、陈少梅、张仃、宗其香……如果仅平中贮奇而论,我倾向于林风眠与齐白石二人。(前者另文阐述)在他们的笔下为我们呈现了至“简”至“朴”、至“拙”至“厚”别样“风景”:平淡悠远、纯净明丽、清新而华滋、通俗而典雅。有心的赏者会发现山水以外的山水、人生以外的人生、宇宙以外的宇宙、有无以外的有无。


    白石老人的山水作品留世不多,或许他画的山水作品本来就不多!为什么?莫非老人对山水有着莫大的敬畏?莫非老人对表现山水有着莫名的谨慎?总之,今天我们看到的实在是不多了。人们常言,物以稀为贵。其实,它何尝不隐着未曾言说的条件?!如果毫无价值的物体,即使仅存于世又会怎么样呢?而白石老人的山水画与之完全不同:第一是好,第二是极好,第三才是稀,第四是自然而然、理所当然的贵。这样的贵在于可以兑换多少阿堵物(MONEY),更在于其艺术内外的真价值。

    齐璜一生非常勤奋,据白石后人齐良迟先生回忆在父亲创作的高峰期(75岁~88岁)每天作画多达六到八张。人物、山水画只占老人创作的十分之一不及,而后者更是在老人的毕生创作中只、审慎下的风流倜傥、自如大化、心手双应的天籁产物。白石老人对于绘画有着自己的规矩:不画未见者。(未成名时偶画神仙飞龙除外)对于山水,他仍然在坚守着自己的“心灵之约”。他曾经在四十五岁以后,“五出五归”、远游祖国大江南北;仅在1902年到1909年这八年间,渡涉猎黄河长江、抵登洞庭华山、攀上嵩庐二山、游历阳朔桂林,先后跨越河北、江苏、陕西、江西、广西、广东六省。游不可谓不饱,览不可谓不沃。在自述中,他不无感慨“到此境界,才明白前人画谱选意布局和山的皱法,都不是没有根据的”。然而令你我惊叹的事情发生了:白石老人笔下的山水很难看到各式繁杂的皴法,他用他那出神入化的“平铺粗抹”使得画面有了活脱脱、永恒的生命力。

    我常这样想:也许白石老人眼中的山水已然没有表象的凸凹、甚至山石水流的走向也可以不要!但其或雄浑或秀丽或潺潺或急迟或明媚或隐晦……却无法逃脱他的跌宕起伏的柔翰。中国的山水画以散点透视为主,按照画面物体的移动来设定不同的视点。这样的好处是有利于易把具体与抽象的东西结合在一起。白石老人则正是具备、熟练掌握这超凡结合能力的绝顶高手:山峰因屋舍而高大,人因“帆动”而活;水因“帆远”阔。计白当黑在老人这里得到了无与伦比的诠释,听抑或赏一下《蛙声十里出山泉》吧!难怪白石老人也曾不无得意过:“他(毕加索)画鸽子飞时要画出翅膀振动。我画的鸽子翅膀不振动,但要在不振动中看出振动来。”先生笔下的山水又何尝不是呢?黑白是自然物象最朴素的色彩语言,《庄子·天地》言:“通一而万事毕”。张彦远说“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釆;云雪飘颺,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绰。是故运墨而五色俱,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黑白仿佛全然舍去了自然风景中的绚丽色彩,却以朴素和简淡潜入了人们的内心。黑白中有着无理性的有理,有着有理性的无理;有着莫测玄机,有着阴阳之道。我们心睹“齐氏山水”便有这种感受,非到不得已时绝不会理睬斑斓的色彩。

    十日一山、五日一水者在画时意象经营、惨淡经营,山水丹青尤其如此。山水画创作只有反复推敲、精心构思才可以生出胸中丘壑,永远没有没有约束的自然。白石老人的山水画是构图极为独特,情境夸张而韵致意满。程正揆《青溪遗稿》中言:北宋人千丘万壑,无一笔不减,元人枯枝瘦石无一笔不繁。齐璜则自如进出于繁简,甚至已经繁简合一、无简无繁了!

    此外在设色上,也表现了“齐氏特色”:尽管他惯以水墨行世界,但因为他是齐白石,因为他掌握了宇宙间的道,故在素纸上会偶露峥嵘:令人意想不到的惊艳。但齐白石终究是齐白石,明朗沉着、洒脱浑厚是他的设色原则。

    平中贮奇笑前朝,这是我对齐璜山水的综合而论。没有夸饰,只有肺腑。


  • 对齐白石及艺术的认识 *

    2010-10-30 19:20:51

    刘晓林注:近日有关齐白石先生艺术的国际论坛很“火”,我认为根本原因是因为有了齐白石才有了“系列假冒伪劣的‘水火’”。区区因凑安徽合肥国际文博会的热闹而没“聆听”诸位专家的宏论;兹将有关写齐白石先生及其艺术的文字拿出来作为祭奠与怀念——也有对所谓专家出现的不应该浅泛的浅泛的部分批评。

    私下认为美其名曰的齐白石艺术国际论坛提供的价值信息不是太多,却成了美其名曰的中国特色的研究。(特例除外)

    天地一人齐白石

    刘晓林


        我们大凡谈一个领域的出类拔萃者,如果脱离了其融通大化的思想而来谈其专业的技能如何神乎其神、谈其广涉博猎的如何上天入地、谈其对天时地利人和的“使用”如何的恰到好处……这实在是隔靴搔痒的泛泛之论!这实在是貌合神离的皮相之判!岂能得其机枢?岂能道其本原?——刘晓林

    第一部分:齐白石之为齐白石的思索


    齐白石是中国美术史、世界美术史上的奇迹,齐白石是宇宙间矛盾统一的极好诠释。

    在时人看来,齐白石是大艺术家似乎没有什么疑问。于是,不少的人在研究他的艺术。殊不知,离开了艺术创作本体的研究充其量是貌似研究的研究而已。如果研究人就要进入人的灵腑甚至骨髓才是,否则研究仍然是不得其本、浮光掠影。对于我们研究齐白石而言,只有“博专互用”将他的“实”(作品与现实所为)与“虚”(思想与渗透折射)结合起来探讨思考方有“走近”齐白石的可能。

    一个家境贫困、世代务农的乡娃子;一个砍柴、放牛、种田、木工样样都干的乡娃子;一位以《芥子园画谱》为启蒙老师、27岁时开始绘画生涯的真汉子;一位没有社会地位却以自己书画养家糊口的真汉子;一介在交通极度不发达的年代里四处出游却柳暗花明的艺术家;一介能屈能伸、终生奋斗的艺术家;一尊学遍百家、进出自如的“人间佛”,一尊雅俗共存、守规破矩的“人间佛”。淳朴的乡娃子、聪明的真汉子,生活的艺术家,大化的“人间佛”,这都是我对奇迹的齐白石一生各个阶段的主观命名罢了!

    齐白石之所以成为了齐白石,我想从以下来进行我自以为是的文字阐释。

    (一)自知

    东方留下了这样的古训:自知者智,知人者明。一个人想做到自知是非常难的事情,难怪西方的?也说:认识你自己。作为艺术家想做到自知更是难比登天,原因在于艺术家比常人更为主观、情感更为丰富。艺术家在大的分类上当属于“狂人之群”,要么表面上呈现我之为我的傲气、要么内心深出认为自己实在是独一无二。这样的结果便是导致艺术家变得极度自恋以至发展为自大,而齐白石一生则表现的异常清醒。他始终在内心深处把自己界定为写字画画的“手艺人”,即使到了他一生辉煌的颠峰时,他也始终在砚池旁笔耕不辍。

    白石老人一生经过了清朝、民国、新中国,在此期间社会结构、人民生活、审美取向等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他那起画笔的那天起,老人似乎对自己的人生已经清楚:卖不了画,自己的生活就成问题。百姓讲,干啥吆喝啥,白石老人始终绷着这根朴素而有用的“真理之弦”以防止自己迷失了自己。如果说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他迫于生计而奔波,20年代后他的生计已不成问题了。1917年二进北京,结识了陈师曾、姚茫父等,次年返湖南;1919年定居北京,在陈师曾劝说下开始艺术上的变法;1926年应林风眠聘于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任教;40年代被徐悲鸿聘于中央美术学院;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的齐白石更是风声水起,誉满国中,波及国外。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北京中国画院荣誉院长、文化部颁发的“人民艺术家”,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授予"通讯院士"荣誉状、世界和平理事会1955年度国际和平奖等称号与荣誉纷至沓来。鼎盛时期的齐白石完全可以通天了,他依旧每天在画着自己的画、写着自己的诗。据说在来北京前他也有过当官的机会被他拒绝了:自己不是当官的料!

    在20世纪画家中,齐白石不像吴昌硕、王震、陈师曾、金城、吴湖帆等人有生活来源;他们可以专心于艺术或挥洒艺术,而白石老人不行,他必须要通过卖画来养家糊口。既要不委屈自己,还要不“欺骗”他人;既要顺应市场,还要创造艺术。这真是两难的选择!(这里面也涉及到了平衡问题)他在书画艺术上如同他的人生是那样的自知,他知道什么作品是为生活而画、什么作品是为艺术而画。有时会出现某些不得已,他也会最大限度的“照顾”艺术。例如:初到北京租住在法源寺时候,齐白石写过一个告白:“余年来神倦,目力尤衰。作画刻印,只可任意为之,不敢应人示……作画不为者:像不画,工细不画,着色不画,非其人不画,促迫不画。刻印不为者:水晶、玉石、牙骨不刻,字小不刻。印语俗不刻,不合用印之人不刻,石丑不刻,偶然戏索者不刻。贪画者不归纸,贪印者不归石,明语奉告。濒生启。” 在1931年的“齐白石卖画及篆刻规例”中,也有诸如“用绵料之料半生宣纸,他纸板厚不画”、 “指名图绘,久已拒绝”、“一石刻一字者不刻,金属玉属牙属不刻”等。当然白石老人之所以敢如此行事与他对独立人格的追求不无关系,我想最重要的还是他对艺术的自知:艺术理应自然而然才是!
       

    人这种动物很显著的一个特点是不易发现自己认识上存在的偏差,或者认识到以后也不容易更正自己的认识,表现在行动上便是江山依旧。齐白石在这一点上堪称世人的楷模,我们仔细赏读老人的作品会发现在画面上时有“自我检讨”的语言出现。有人认为是他的谦辞,我则更愿认为是他的自知。只有高度自知的艺术家在艺术上才会最大限度做到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化,齐白石就是如此。他的某些作品在技法上欠缺些,他会采取避短扬长的方式画出来。自知会使人产生合理的自信,白石老人不无得意地说过:“毕加索画鸽子,画翅膀振动,我画鸽子画翅膀不振动,但要从不振动里看出振动。”白石老人是在自吹吗?根据现有的作品与记载,我们会承认他的话对的成分更多些!不然,高傲的毕加索公开宣称自己临摹齐白石的作品又是何苦呢?

    齐良末先生讲:父亲到了声望很高的晚年,很多人认为他随便抹一笔都很好。这时赞誉声很多,听不到批评。父亲却很有自知之明。一个夜晚自己和父亲睡在一张床上,当睡醒时发现父亲不见了。在画室看到父亲正趴在桌上画着什么,我说:“爸爸,这么晚了,你怎么不睡觉啊?”走过去我吓了一跳。父亲正拿着笔在那认真地描着红摹子呢。这是儿童学写字的启蒙阶段。父亲说,我老了,名声在外,耳朵里都是夸奖的声音,我画的到底好不好,弄不好我自己都会搞糊涂。我应该使我的东西形神俱似。有名望的画家画东西到最后都不像这个东西了,太放开,自己收不回来。我要自己管住自己,我要有格局约束我自己,我还要描一描红摹子,使我的笔法有放也有收。描红摹子需要时间和耐力,我描红摹子的立意是想在思想上管住自己,要有个规范。

    如果说一个人的自知会引导人做什么、怎样做,那么艺术家的自知则会决定他所取的艺术成就的大小与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实际地位。齐白石之所以成为齐白石的因素很多,下面我将择重而记。而他对人生、对艺术的自知在我看来则是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

    (二)勤奋

    白石老人的勤奋在整个世界美术史上已然罕见,他的勤奋可以与苏东坡、达芬奇、毕加索、李叔同等人同列。据说老人一生画了3万多张画,当然也有人称此数字有些夸大。我想,即使2万张作品也是令人惊叹的。除了画画以外,齐璜一生到底创作了多少书法、诗词、篆刻?老人似乎对“信手一挥”颇为偏好,事实上他确实在为了艺术“绞尽脑汁”,只不过通过天才齐白石的手与笔传出了自然与天真而已。也就是说,象齐白石这样的“信手一挥”实在是艺术家在对自己的“胸中丘壑”酝酿许久后谨慎落纸的结果。若此的数万张作品需要耗费一个人的多少心血?若此的数万张作品哪是寻常涂鸦之作可以作比的?

    时下的所谓艺术家穷其终年会留下多少作品可观呢?几千幅的已属高产,几百幅的已经不错,几十幅的大有人在。我常这样想:是大多数“艺术家”的作品太优秀从而导致求者众吗?还是大多数“艺术家”懒得出奇没有创作几幅作品却不又肯舍弃艺术家的荣誉称号?许许多多的艺术家在为了凑够一个展览的作品而“努力”着,这可以理解——前提是不要动辄以艺术家自居,要么会让天堂中的白石老人自然而然地拈断自己的胡须、自然而然地说:人人都是艺术家了!艺术家濒临灭绝了!至此我又想到了另一勤奋的天才艺术家张大千:张氏的28条屏在加拿大被发现了!如果属实,我们不来计算此件作品的价值有多大,它再一次使得自称艺术家的“艺术家”们的“伪勤奋”相形见绌!

    对于艺术而言,勤奋较其他(行业)更为重要。在艺术上十分讲究心手相应,如何才能做到?即使是天纵之才,对万物感悟再深终需要做出或虚或实的“形体再现”;而“形体再现”势必会牵扯到心手相应的问题,艺术家思之于心而发之于手,豪颖之下以绝神采有无。心手做到合一是难之又难的事情,其间艺术家自身的勤奋是磨合心手距离的必须途径。对老人的勤奋世人留有这样的文字记录:“一生绘画从未停笔,中间歇十天不画,仅有两次:一次是慈母过世悲伤不能自拔;另一次是身染重病不能自持。”在他的《往事示儿辈》一诗中描述了自己当年学习的情形:“挂书无角宿缘迟,廿七年华始有师。灯盏无油何害事,自烧松火读唐诗。”更令吾辈汗颜的是白石老人生前为实现他衰年变法竟大门挂锁,自书“齐白石已死”的字条张贴于门上——“死人”在勤奋中挥汗如雨,“死人”在挥汗如雨中勤奋。九天居士的感叹:这样的“死人”创作出的艺术一定比“活人”活得还要长久。在此我并非为强调先生的勤奋写,也非为了削弱先生的天赋而写。我的意思:一个人如果天赋非凡而又勤奋异常,他将会取得怎样的成就?!万能的上帝也不会知道这莫测的终局会在何处停下!!

    齐白石一生坎坷跌宕,他大半生为生活所困。在晚年所作的《白石老人自述》中,记录着这样一段令他刻骨铭心的“祖母训诫”:“阿芝,你父亲是我的独生子,没有哥哥弟弟,你母亲生了你,我有了长孙子,真把你看作夜明珠、无价宝似的。以为我们家,从此田里地里,添了个好掌作,你父亲有了个好帮手哪!你小时候多病,我和你母亲,急成个什么样子!求神拜佛,烧香磕头,哪一种辛苦没有受过!现在你能砍柴了,家里等着烧用,你却天天只管写字,俗语说得好:‘三日风,四日雨,哪见文章锅里煮?’明天要是没有了米吃,阿芝,你看怎么办呢?难道说,你捧了一本书,或是拿着一支笔,就能饱了肚子吗?唉,可惜你生下来的时候,走错了人家!”后来当齐璜的书画可以卖钱养家了,祖母对他说:“阿芝,你倒没有亏负了这支笔,从前我说过,哪见文章锅里煮,现在我看见你的画,却在锅里煮了!”(齐白石就为回报祖母这句由衷的赞语,饱蘸浓墨为自家屋子题写了两个大字“甑屋”,意思是“可以吃饱了,不致于像以前锅里空空的了!”)今天的你我会对白石老人的勤奋做出怎样的想象?一本《芥子园谱》他临摹了多少遍?他付出了超出常人多少倍的努力与奋争?如果你的作品不好,你又没有什么“位置”,别人凭什么买你的“帐”?

    “痴思长绳系日”的齐白石想把光阴留住,他想与光阴同行。这怎么可能?他清楚这是在“痴思”,别说光阴就是渺小至极的微生物你我也系不住。清醒自知的他知道惟有延伸自己的时空才是正途,他将“勤奋”紧紧拥抱在自己的怀中并渗入了骨髓。勤奋使他成为了中国美术史上的全能人物,勤奋使他的天才显得更为天才。“汗淋学士”(白石老人为自己起的别号)凭借着他的勤奋在书写着自己的人生与艺术,于是他的人与他的艺术在雅俗中平衡着,于是他的人与他的艺术在虚实中真实着。

    (三)生活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并且是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大多数艺术家都会认同,但真正能够认识到其原因根本所在的艺术家有多少呢?人们是在附庸还是在喧嚣?万物自诞生起立即成为了复合体,个人自出生后立即成为了社会人。社会人最真实、必需的表现形式是生活。(当然生活也可以理解为社会)我们通常所讲的艺术创作是对人而言而非其他,于是我们可以得出如下清晰的脉络:每个人都是社会人,社会人中的部分成为了艺术家,艺术家创作了艺术。最终的结论,艺术一定离不开生活。即使是最抽象的艺术、最能表达个人灵魂的艺术也无不于生活密切相关。个体如果不于生活发生交流、碰撞,谁也不会凭空出来什么思想、认识!艺术尤其如此。

    当我们回过头来分析研究齐白石时会发现其与绝大多数艺术家的不同之处,他做到了万物皆可入画。对于艺术家极其重视的作品的题材选择问题在白石先生这里被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弱化!苍蝇、老鼠、蝌蚪、不倒翁、农家篱舍、乡野风味……可以说,没有神奇的阿芝不敢画、不能画的!为什么要遵循题材选择呢?为什么要顾及画出的作品好看与否?我是齐白石,我想表达了,谁能管得了我呢?我不管什么院校?不管什么院派与在野?更不管什么雅俗。我将我对万物的思索感悟通过我手中之笔表达出来,这就够了!一句话:生活叫我齐白石画,我齐白石不能不画。

    我认为在白石老人看来,人只要活着就会无时无刻、处处都是生活。我在思索:白石老人终生在写生,他会像我们现在的某些所谓艺术家一样人模人样、大张旗鼓、兴师动众地为写生而写生吗?也许先生做在自家院落内一日的写生稿就足以超过时下某些所谓艺术家们“烟花三月下扬州”数日的“创作”!!真正的艺术家无论在天空还是大地都会产生出杰出甚至伟大的艺术,真正的艺术家在一隅之中能够发现天地,虚假的艺术家则在天地中也发现不了天地——成年累月地在做着对艺术与美的追寻,殊不知自己追寻的一切原本就在周边的生活中。

    在白石先生的笔下我们会看到活脱脱的生活,草虫的触须是如此的天生——它不是插上去的,它是在草虫的“头颅”与“嘴唇”上生出来的。油灯上倒悬小老鼠的尾巴充满了劲道与弹性,仿佛小老鼠的尾椎骨真的隐藏在里面。其他的艺术家能做到吗?我见到的不多。艺术界流传白石老人对没有见过的事物绝不动笔,这自然有些夸张,但于此可以看出先生对于生活的尊重。世界和平委员会请齐白石画和平鸽,许麟庐先生买来鸽子。白石老人朝夕观摩,最后翅膀不动的鸽子却发出了“振动声”——飞了起来!如同白石老人笔下的“无水虾”。人生的酸甜苦辣无在生活中上演着,艺术家的艺术只有在生活中才会得已锤炼。生活中隐藏着有限与无限,像齐白石这样的大艺术家在有限与无限间自如穿梭。

    “生活为我出新意,我为生活传精神。”另一位大艺术家石鲁如是说。徐悲鸿、林风眠、潘天寿等先生莫不如此,只不过我们必须要承认仿佛有些虚幻的情感也应被归入生活的范畴。大艺术家的生活包括了主观的内心世界也包括了外在的客观世界——齐白石通过自己的艺术将生活演绎的实在是精彩。生活没有亏待齐白石,齐白石也十足的回报了生活。

    (四)情感
    “艺术原本是人类思想情感的造型化,换句话,艺术是需要借外物之形以寄存自我的;或说时代的思想与感情的,古人所谓心声心影即是……艺术假使不借这些形体以为寄存思感之具,则人类的思维将不能借造型艺术以表现,或说所谓造型艺术将不成为造型艺术!”(林风眠先生语)情感依附于人类,艺术系牵于情感。没有情感,谈何艺术?情感连接人类与艺术。


    世间最具穿透力的是情感,情感在冥冥中自由行走于时空之无形的有形。而情感,它可以引起系列连锁互动。如此神奇、不可言的”玄妙之物”被伟大的艺术家方能通过自己的作品传达出来了!艺术家笔下能够做到传神的已经是凤毛麟角了,传情远胜于传神。传情是传神基础上的进一步!如果说传神是艺术家把所描述事物的相对永恒的总体特征做再现的话,那么传情是在此基础上又把“特定瞬间”本人的“状态”融入了作品中。比如说艺术家画春山大都可以做到生机盅然(春山的总体特征),而先生却可以把春山描绘的既欢快又伤感。(艺术家的“状态”)画情传情太难了,它如同老子说讲的无形大象一样。(见刘晓林《睁眼画梦·巨匠林风眠》)

    毫无疑问,每个优秀艺术家在创作作品时的个人情感不尽相同。综合而论,无论艺术家具体的情感是什么,最重要的是做到“流露”的自然与真挚。前面书者谈到了生活之与齐白石,他对生活的感悟是常人难以企及的。高明的白石老人在对生活深刻感悟的前提下又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延伸,即将“无形的情感”化作“有形的画面”然后又将“无形的情感”传递出来与赏者共融。在老人众多的作品中令我们深有感受的是先生那对生活无比的热爱,他的童心、乡情、蔬笋气都笼罩在了对艺术与人生的热爱这一伟大情感之中。“安得手有羸化赶山鞭,将一家草木过此桥耶!”“不是独夸根有味,须知此老是农夫。”……一系列的真情实感汇聚于齐璜的腕底与笔下、刀锋与石上,加先生那摧枯拉朽的功力、神乎其神的化解,他最终拥有了“齐氏艺术”。

    对于一位屡经坎坷磨难的艺术家来说,其竟然将对艺术与人生的热爱这一伟大情感保持得如此长久实在是个奇迹。在白石老人的作品除了间或对社会现象的讽刺谴责外,我们很少看到他自己悲愁抑郁。因为他对万物热爱这一伟大情感的存在使得其画面的描述呈现了蓬勃的生机。《蛙声十里出山泉》、《可惜无声》、《和平鸽》等作品将世间蓬勃的生机做了生动演绎,即便是《不倒翁》中你我也能够体味出生命的律动。在白石老人晚年的《牡丹》中,他将对生活的热爱表现得淋漓尽致、缤纷满目。生命暮年的齐白石如同自己笔下的风中牡丹,似乎有着萧瑟!然而始终掩盖不住那对艺术自由、生命自由的无尽追求与热爱。如果将“九十七岁齐白石”几个字给去掉,有谁会相信若此的作品会出自日近西山的期颐之人?!

    艺术离不开一定的技法,技法的使用为了更好表达情感。如果某一高超技法不能表达人情感,艺术家完全可以弃置不用。艺术家能做到对客观物象的再现值得称道,但是否能够激起赏者内心深处的灵魂却不好说。将个体的情感注入作品中而后传递出来,这是一切或抽象或具象的优秀艺术的必需之物。

    真、善、美的情感被白石老人那赤诚的热爱维系着附在了他的艺术中,这样的艺术生命必将得到永生。
         
    (五)平衡


    没有平衡,宇宙也会瞬间灭亡。万物无不受制于平衡,平衡的存在导致了物体得以循环的可能。中国的易经中提出平衡是宇宙的根本,其纲目如下:阴阳和则生,阴阳离则灭;阴阳错则变,阴阳平则佳;把握阴阳则统御整体。阴阳运行于宇宙,道弥纶于天地。阴阳的变化规律是宇宙间一切事物(包括宇宙自身)的根本规律在这里必须要指出,阴阳并非确指我们习惯认为上的一个或无数个肉体生命消失后所处的空间(阴)及一个或无数个肉体生命存在时所处的空间(阳);也并非专指物质结构(阴)和功能属性。阴阳本身具有广义、相对、动态的涵义,对于具体事物而言其含义会随之具体变化。如此来述并非说“阴阳”可以替代万物、任意变化,而万物则的确是由阴阳相互生发而成。因此,我认为阴阳是指存在于宇宙间万物的任何对立而统一的两个因素或者是对多个因素的大致归纳后的泛指。它具有广义、相对、动态的涵义,因所分析事物的不同而被赋予了不同的具体涵义。比如,优劣、美丑、大小等。道者,核心(首)之路(道的左偏旁),隐于事物之中而非显于皮相。

    观白石老人的一生,无论他的艺术创作还是为人行事都极好地运用着平衡。我们先来探讨在先生的艺术中是如何体现着平衡。书画是不二的造型艺术,它离不开构图;要想更好呈现描述对象的丰富性,艺术家常会施之以色彩、创造多重的空间、运用特定的技法……这一切都需要很好的平衡。优秀的中国国画家善于将现实世界中那流逝的、无限的时间、三维立体的空间自如地转换为静止的、有限的时间、两维的平面。在构图上讲究奇正相生,奇多则险,正多则呆。道理很简单,艺术家真正能将其得心应手做到非常之难。大艺术家在画面的构图上无不精心而为,20世纪百年美术史上潘天寿、石鲁、齐白石等人是个中高手。优秀的艺术对色彩、技法、层次等的“要求”也是如此:平艳合律、繁简适宜、孤绝赏心、雅俗悦目。

    平衡问题换言即为度的把握问题,它都隐含在细节的处理中。我在关于王雪涛先生艺术的访谈录中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中国近百年间的花鸟画家中真正能做到雅俗共赏并且被世人公认的,唯“齐王”二人。我在上面提到“阴阳是指存在于宇宙间万物的任何对立而统一的两个因素或者是对多个因素的大致归纳后的泛指”,也就是说实际中的“阴阳平衡”更多的时候是多个因素的平衡。齐璜对艺术平衡的把握远远超出了常人,他可以把“写意”与“工笔”和谐地置于同一画面,也能在刚刚完成“写意”作品后旋即进行“工笔”的创作。在中国美术史上他既是巍巍然的“写意”高峰,也是举足轻重的“工笔”圣手。他既能豪放不羁如侠客,也能婉约清丽如娇娜。这不能不说是得力于齐璜对精微与宏大的极好把握。“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他在艺术上既既不流于媚俗也不狂怪欺世,他自如行走在“综合审美”的两个极端附近,奇崛又平正。当然,这一幅作品细节的平衡与否导致了整体的平衡与否:些许之距,层层而加,终为天别。世人不解,何故?惟有度存。度之内外,一天一壤!很大程度上正是这细节失衡的叠加造成了众生与天才的差异。

    我跟许多朋友讲,我们研究齐白石今把其作为大艺术家是不够的。对于一个从大山里走出的穷娃子齐阿芝来说,他是如何在没有社会地位的情况下做到了卖画养家?他是如何在交通极不发达的年代里几番进出?我想这里面的原因一定不少,比如白石老人的勇气与胆识。若归根作论,实在是离不开他对自身各方面最大限度的平衡。基于这种平衡,齐白石在得以保存自己身价性命、尽量过好日子的前提下,他最大限度地保持了作为艺术家的人格独立性也最低限度地做出了对社会权贵妥协。(20世纪年代末羸弱的白石老人在自己大门贴出告白:“中外官长要买白石之画者,用代表人可矣, 不必亲驾到门,从来官 不入民家,官入民家,主人不利,谨此告知,恕不接见。””)一个人既能苟全性命于“乱世”又能得获闻达于诸侯,即使得罪了要人也能幸免于难,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同样的奇迹发生在徐悲鸿先生的身上。

    平衡实在是人世间的大学问,白石老人那庞杂有序的艺术得益于他的平衡,那近百岁的生命历程更是印证了得平衡者必得人生大美。

    (六)化解

    齐白石之所以成为了齐白石,这与我前面所谈的自知、勤奋、生活、情感、平衡自然密不可分。而上述一切的落脚点都可以放在化解上,因为白石老人对艺术那无与伦比的化解力使得他在艺术史上拥有了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彪炳“位置”。

    一方面,从事艺术的人们如果想在艺术上博得子丑寅卯,其必不可少的是要拥有自己的DNA。DNA实乃人类构成之根本!根本者,舍其则物变,舍其则不辨你我。艺术亦有DNA,然较人类之DNA更为玄妙。九天居士尝言:“古今善画者,无不以造物为师。天地有所生,吾必有所画。天地无所生,吾心若驰往、情若寄托,当发诸笔端耳!岂可左右而顾。贤达无此佳构,吾断无有之机缘——若此者,内魂远离吾身。依附于他,步趋于他,徒具形骸何用?”意即你我的艺术如果没有自己的DNA,那么你我只能是其他人的影子与附庸而已。另外一方面,艺术家也不可能脱离社会孤立而存,即使天才如齐白石者也离不开对优秀传统的吸收与继承。两方面会聚在一起便产生了矛盾:既要拥有“自我”又要学习“他人”,如何才能做到在获得了“他人”长处的同时还能保持自己的DNA不会发生根本变化?唯一的办法便是化解。

    化解力的大小与艺术家个人的天赋有关,但两者又不能作等。一位优秀的艺术家想达到“我之为我”的化解,最重要的是自己对自然、人生的感悟要深刻并将此渗入骨髓中形成无心的习惯。我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是否在白石老人的心中始终把自己供在了神的位置,同时他又时刻在提醒自己——齐白石真得成了“神”也没有什么了不起。日积月累,他在孜孜不倦地吸收,又在固若金汤地捍卫。艺术上的矛盾在白石老人的化解中得到了统一,于是他能够睥睨艺坛、比肩众贤了。

    齐白石一生师友众多,古人今贤只要他想学就要学到家。什么是学到家?达到了进出自如的大化之境。徐青藤、八大山人、吴昌硕等人的艺术都曾是白石老人的由衷至爱,齐璜曾在过去的某一大发感慨:“青藤雪各远凡胎,老缶衰年别有才。我愿来世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来世在哪里?你我可以对他人钦佩,但膜拜是不必的。我认为今世的齐白石没有对任何人膜拜过!他遍学百家,他始终是他。一般的艺术家常会在学习之时将自己笼罩在他人光影之下,欲出不能;好一些的艺术家多会秉持“学时有他无我,化时有我无他。”到白石老人这里则是别有洞天的景致:不管什么时候,“我”都以“核心构成”存在着。他在早期学清代人物画家焦秉贞、费丹旭、改琦、钱慧安等人时自己没有迷失、向胡沁园、王湘绮等人学习时他没有迷失自己,纵使学艺术特征鲜明如徐青藤、八大山人、吴昌硕等人,齐白石依然还是齐白石!这实在是不得了!齐白石一生都在把他人化为自己的影子与附庸,而自己在不断前行中使个人的艺术更加神采倍增、风华绝代。

    书法、绘画、诗文、篆刻……无不是个性鲜明的“齐家样”。中国艺术遥远如汉唐者,已然缅邈,奢论无益。20世纪至今百余年间的艺术界能做到个人艺术风貌如齐白石般“只有自己”,偌大的中国实在找不出几位。天赋如白石老人者定有人在,勤奋如白石老人者定有人在,境界如白石老人者定有人在……综合如白石老人者到哪里去找?
  • 新西兰画家的抽象 *

    2010-10-30 19:18:43

      与好友们分享几张新西兰当地画家的抽象作品,不是该如何解说?
        有一种感觉,就像中国人多数喜欢抽烟,新西兰人多数喜欢喝酒。烟似乎可以解除疲劳,清醒大脑,所以爱思考的人,很容易就爱上了烟。而酒正好相反,是麻痹大脑、麻痹神经,收缩理性,放大感觉,酒后全身疲劳松软。我不知道如何解读,但是我想不同的习惯一定影响着绘画的风格。至少有一点很明确,中国艺术家有思想、爱思想;新西兰人不愿意用脑,爱享受。















    254428_1287202390QS8R.jpg
  • 山西后沟、山东烟台写生后记

    2010-10-30 19:14:59

        在山西后沟、山东烟台写生的一个月里,得与老先生们早夕相处,倍感先生们对这个班的用心。老先生们制定的学习计划十分周密:有到俄罗斯、欧洲的艺术考查,其目的是开阔眼界,深入学习精典的艺术文化,促动大家设定成为大艺术家的目标。还有人物、风景等学习内容,其目的就是为实现自己的目标探研各种方法。

       詹先生说:我们都是80后先生(80岁高龄),深深体会到基础的重要性,只有对色彩关系、空间关系、黑白关系等等绘画基础知识牢牢地掌握,在加上个人独特的视觉表现,才经得起各个方面的考评......

        靳先生说:东西方的绘画有着根本的不同,欧洲的油画空间感特别强,造型很结实,色彩很响亮,我们学油画的必须掌握这些知识,首先要解决就是空间关系、色彩关系、造型关系等问题,这也是最根本的问题。
        钟先生说:我们导师们都有着极强的社会责任感,希望能将中国绘画向前推进一步。可以说,我们是老马识途,80多年生活与绘画的经验,深刻体会到基础是最重要的,有多扎实的基础就能走得多远。我们经常老生长谈,空间、色块、光色、造型、黑白等等看似点点滴滴的小问题,其实是最重要,最关键的,特别要加以重视。
       丁老师针对大家写生的画,强调了图形的重要性,并分析了画面中的图形构成,诸如分割、正副形关系、图形走势等等问题......丁老师计划在写生返京之后,专门针对图形知识给大家做一个祥细深入的讲座。
        山西、山东一个月的写生就是专门针对色彩、空间、造型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细致的学习。学习第一周,大家按着学习要求去画时,画得一塌糊涂,还不如央美附中二年级学生的(钟先生评语),我的色彩只得了5分(百分制),大家都感到压力,更是起早贪黑地拼命去画画,去理解先生的要求。钟先生每天深入到各位学员身边,细细讲解,手把手修改、示范,正是这样的严格要求,才使得大家在第二周的学习初见成效,并都感到,虽然自己原先都有些基础,但在色彩关系上的确需要更为精准和深入的研究学习,钟先生也给予了肯定:“看来这个班还是有希望的”。第三周到烟台的写生,大家更是得心应手,画了许多好画。大家都笑说:心中有画谱,眼中色眯眯。
    与先生们合影
    钟先生给我这幅画的色彩打了5分(百分制)
    钟先生亲自帮我修改了这幅画
    这幅的色彩得到了先生们的肯定
    这幅画主要研究的是空间关系问题

  • 拍卖场即股市 *

    2010-10-23 18:19:58



    在投资理财中,最基本的一条法则就是“资产配置”,简单说就是“三分法”:将你投资的全部资金分别放在:股票、基金和房产中,各占30%的比例,另外10%可以买保险等。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不要将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中”。
    无论你是收藏还是投资,如果你把拍卖场看作股市的话,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中国书画和古董瓷器,就是“拍卖大盘”中的蓝筹股,成交额基本能占据全年拍卖市场总额的一半以上。目前,古代书画如《砥柱铭》、《十八应真图卷》、《写生珍禽图》等,非常类似股市中的“中国联通”、“中石油”和“中国平安”等大盘股,但同时也都处于价格的高位阶段,基本都是过亿元的成交价。
    以“F4”(张晓刚、王广义、方力钧和岳敏君)等明星艺术家组成的当代艺术板块,多么像“创业板”股票,大起大落,使少数人一夜暴富,又令更多人深深套牢……
    以陈逸飞、杨飞云、艾轩等为代表的“写实画派”,由于作品本身“技术含量高”,不容易复制,成为抗跌性极强的“股票”。
    作为一名成功的投资者,不可能将所有资金都孤注一掷放在一个“篮子”里,买进艺术品也是情同此理。我们以2009年拍卖明星刘益谦夫妇的收藏为例,看一看“配置”的力量。
    刘益谦夫妇的购买清单中,艺术品类从古代书画、近现代书画、红色题材油画、当代艺术到古董瓷器、家具甚至古琴、缂丝......几乎无所不包。换句话说,刘益谦的收藏范围几乎已经涵盖了拍卖场中所有的艺术门类,但他的买进重点却只有一个最重要的领域:古代书画精品,在过亿元的私人“国宝级”书画收藏中,刘益谦首屈一指。
    [size=10.5pt]    无论是那种艺术门类,它们都是拍卖场上的“明星”,几乎妇孺皆知,只要是真品,随时都可以出手变现,流动性极佳。而且,稳健保值的“蓝筹股”如齐白石和拥有巨大升值空间的“创业板”如岳敏君,可以互为“对冲”。这就是一个攻守兼备的完美投资组合。
  • 艺术成功的诀窍 *

    2010-10-23 18:13:00

    唐僧能管住孙猴子的诀窍是唸“紧箍咒”,而孙悟空能保唐僧去西天取经的诀窍是用七十二变的法术,这是神话故事中的诀窍,在现实生活的诀窍就不那么简单了。

    大家对傅雷不会陌生,他一生翻译、艺术理论作品数十种,但他最大的作品是培养了他的儿子:一个蜚声中外的伟大钢琴家-傅聪

    傅聪的成功是与父亲的严格教育及自己常年的克心苦练分不开

    傅雷教子是:男孩的耳朵长在屁股上(打屁股)。他在二楼拿个小棍棍监督在一楼弹琴的儿子,听着下面没音了,就用小棍杵地板,而且会喊:“你赶紧弹啊”。一次因弹琴训斥发生了过激的举动,用正在吃饭的饭碗扣在了傅聪的脸上,把傅聪皮梁骨砸伤。

    傅聪1941年开始学琴到1953年获得世界“青年钢琴奖”,经过了十二个年头的苦练。这期间他每天练琴七八个小时,在酷暑天气,衣裤尽湿,也不休息。最后,

    傅聪,他成功了。

    无独有偶,当代钢琴家朗朗其成功过程与此相若。

    朗朗1982年出生于沈阳,三岁由父亲启蒙学习钢琴,后拜师于沈阳、北京。1996年十四岁,考入美国科蒂斯音乐学院师从格拉夫曼。1999年十七岁时,在芝加哥拉文尼亚音乐节明星演奏会上,戏剧性的紧急代替身体不适的安德鲁·瓦兹,当朗朗最后一个音符演奏完毕听众全体起立欢呼,如雷般的掌声经久不息。这场临时替代演出,被美国的《芝加哥论坛报》赞扬“郎朗是世界上最伟大、最令人激动的钢琴天才”。《芝加哥日报》称这是“音乐史上的奇迹”。这期间他是经过了十四年的苦学。

    朗朗父亲朗国任是沈阳的一名特警,为陪同九岁儿子到北京学钢琴,竟然悄悄辞掉公职。当老师认为朗朗‘反应慢,没才能,弹琴像东北人种土豆,’被老师“蹄”出门时,心急的父亲狠狠地揍他,用大皮鞋打,皮鞋后跟的铁钉子都把脑袋打破了。此时近乎崩溃的“郎爸”对儿子说:“现在我们有三条路,一条是去死,吃药;另一条是跳楼;第三条是回沈阳。”郎朗自然死也不愿回沈阳,“郎爸”说:“那好,你就选择死吧,要么跳楼,要么吃药。”朗朗绝望地拿起了药片,但他一想到妈妈和自己经历的种种辛酸,急了:“我为什么要死?我没有错!”把药片扔向了父亲。

    现在他已被世界公认为继霍洛维兹和鲁宾斯坦之后世界钢琴界的又一位领军人物。郎朗的音乐才华以及热情奔放的性情相得益彰,使他成为古典音乐最理想的诠释者和年轻人心中的偶像。

    朗朗,也成功了。

    以上,这两位世界上最著名的中国钢琴家都是父爱的旋律!

    艺不同,道同。从事任何门类的艺术如果能成功,恐怕都要付出十年以上的苦工夫。

    白石老人二十岁学画,二十七岁正式拜师,五十多岁到北京,自己觉察到“冷逸如雪个,游燕不值钱” 和“诗名未播画名低”,自此,决心衰年变法。胡佩衡在《齐白石画法与欣赏》中说:“这十年(五十五岁到六十五岁左右)的苦练,是老人艺术上的大跃进。”老人他自己也说:“予之画稍可观者,在七十岁先后。”

    有笔墨耕耘三十年经历的齐白石,又下了十年苦功夫,才成就了一代大师!白石老人自我感叹:“扫除凡格总难能,十载关门始变更。老把精神苦抛掷,工夫深浅自心明。”

    白石老人对弟子胡槖说:“人家都喜欢我画的虾,可是,这儿笔是经过几十年长期工夫才能得其精神的。”这就是大师给弟子的 “艺术成功的诀窍”。






    白石老人画虾








    白石画虾作品


    青年傅聪

  • 江苏常熟突令800住户拆迁 传最高法已介入督办 *

    2010-08-31 12:43:50

      全国百强县——江苏常熟市,因一起突击拆迁纠纷,被推向舆论漩涡。

      “目前市里在对常熟琴湖的拆迁事件,研究部署一些新的解决方式,但是今天我们还没有接到上面通知。”8月30日,常熟市土地储备中心一位负责人士告诉本报。
      常熟市土地储备中心,即是负责常熟琴湖片区8宗地块土地使用权的拆迁工作,年初2月11日,《常熟日报》突然一纸公告发布,由于需要规划建设,琴湖8宗地块居民房屋土地已经被收归国有,并要求800多户居民在15日内自动去相关机关注销土地使用权。
      位于常熟中心地段的琴湖片区总面积160公顷,总拆迁面积29.27万平方米,此番约346971平方米的国有土地使用权要被收回,涉及住户803户。关键是,当地居民称,此前政府对于这一突然征地,并未有过公开的预示。
      拆迁中,涉及独立式和半独立式住宅687户,琴湖片区内湖苑五区109栋独院别墅。常熟市土地储备中心负责人士表示,现在是600多户基本搬迁完毕,还有100多户由于赔偿等原因,目前还未动迁。
      接受湖苑五区60多户居民诉讼代理的律师李刚对本报记者称,今年以来,一共连续多次向两级法院提出四项诉讼申请,分别起诉常熟市规划局、发改委、住房建设局、国土资源局。但是相关方面,既没有驳回,也没有立案。
      知情人士透露,最近,这个极具争议的政府项目而导致的动迁事件,已成为最高人民法院的督办案件。

      突击公告

      “由于具体琴湖的建设细则规划还未出来,所以我们并不知道未来琴湖片区动迁完毕后,即将通过招拍挂动迁的土地有多大。”常熟土地储备中心人士告诉记者。
      琴湖片区位于常熟新城区核心区域,地处常熟闹市区和风景区的交汇点,由于多年来的商业发展,该地区城市空间日益拥挤和局促,而根据常熟总体规划,琴湖的定位与常熟其他景区形成错位与互补。
      根据常熟市政府的设想,未来琴湖将规划建设商务商业区、文化娱乐区、自然健康区、生活服务区和环湖景观带“四区一带”,建成一个工作、生活、休闲、娱乐、旅游五大元素环环相扣的开放式城市休闲生态公园。
      “事实上,对于琴湖的拆迁改造,常熟探讨了好几年,2007年左右就定下一个规划,但是后来不了了之,琴湖边上的居民都知道要拆迁这一事宜,而我们也是在2009年的11月20日,一场市政府会议上了解具体的动迁进程。”常熟土地储备中心的人士表示。
      琴湖片区综合改造工程是整个琴湖片区的核心,前期拆迁工程计划拆除各类建筑物29万平方米,其中独立式住宅房屋687户16万平方米,公寓式及其他住宅房屋124户计0.8万平方米,单位企业24家计8万平方米,村公共设施房屋计0.28万平方米,村(社区)集体资产非住宅房屋3.54万平方米。
      对于补偿,琴湖方面采取的办法为,私有住宅和非住宅房屋将采用“产权调换”和“货币补偿”两种方式安置补偿。
      土储中心人士表示,完成的600多户的安置房,主要选在琴湖家园,这个房子可能要到明年交付;以及以前建好的金山苑等小区。琴湖家园现在的均价一般在7000多,而对于琴湖住房的评估一般在1万元左右,评估后超出安置房的部分,采取货币等办法补贴。
      不愿意接受拆迁的包括109栋独院别墅,是经过常熟市政府统一规划,由房产商进行商业开发建设并公开销售的两证齐全的住宅,户主多在2002年购买,其中有的业主将房子装修后才住了不到6年,还有一些业主的房子贷款还没还清。
      而关键在于,对于这些拥有小院子的独院住宅,琴湖政府相关方面,也采用了同样的方式,换取公寓房。独院住宅的居民相比其它公寓,可以多得到20-30%的补偿,但不少户主认为,这远远不及其房屋原有的价值,此即是引起纠纷的关键。

      因“规划变动”之名?

      李刚律师告诉记者,事实上,根据居民方面说法,湖苑五区独院的均价已经达到了2万多元/平米,政府只补偿8000多元/平米,政府方面的赔付没有反映其房屋原有的价值。
      李刚认为,如果一个项目要进行动迁,首先应当拥有规划局发布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国土局的国有土地使用权批准文件,建设局发放的拆迁许可证。
      “此前,琴湖发改委批复了《琴湖片区综合改造,区域内八宗地块拆迁工程的批复》,但实际上这个东西应该是由建设局出示。”李刚说。
      据悉,2010年2月21日,琴湖片区的居民曾到常熟市国土资源局询问情况,当业主们问及常熟市国土资源局有关人员,如果他们的房屋土地已经被收归国有,那么其土地使用权证是否已经是一张废纸?国土局一位负责人解释称,按照公告的内容土地使用权应该已经被收回。
      居民感到震惊的是,其每家每户都有土地使用证,很多注明了土地使用期是四十年以上,这些都是十年前买下的房屋,由于规划变动,这就成了一张废纸。
      “国务院有明文规定,严禁未经拆迁安置补偿后,收回原土地使用权,而直接供用土地。”李刚表示,“琴湖政府在未对居民进行安置之前,就先公布收回了土地的使用权。这也严重违背了法定的程序。”
      “更重要的是,国家的拆迁管理条例明文规定,禁止政府进入拆迁,但琴湖这个项目是土地储备中心介入拆迁,也违反了国家的相关规定。”李刚认为。
      不过,常熟市政府一位知情官员告诉本报,“拆迁是为了公共利益”。但李刚认为,这个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虽然目前还不知道未来琴湖要建设成什么样,但是从我们了解的琴湖控制性规划上了解到,未来如果建造酒店、别墅、商场等,这些利益就完全被政府和地产商挤占,百姓的利益就无法保障。”
  • 黄龄-痒 *

    2010-08-22 00:02:34

    黄龄-痒
    好歌!
    真歌

    黄龄-痒1.jpg

    黄龄-痒2.jpg

    黄龄-痒3.jpg

    黄龄-痒4.jpg

    黄龄-痒5.jpg

    黄龄-痒6.jpg

    黄龄-痒7.jpg

    黄龄-痒8.jpg
  • 十余个艺术区陷拆迁困局 艺术家把房东告上法庭

    2010-01-13 12:27:13

      去年上半年以来,由于朝阳区城市建设规划和土地储备的需要,区内五环外大部分乡、村用地面临拆迁改造。将府、索家村、东营、创意正阳……在朝阳区东北部城乡接合部兴起的十几个艺术区都面临腾退拆迁,这些地区涉及千余名艺术家。有关人士指出,如今全国各地正在大兴艺术区建设,如何避免艺术人才流失,保持城市文化竞争力,是和妥善处理拆迁纠纷同样值得深思的问题。


      4日,十名来自朝阳区金盏乡创意正阳艺术区的艺术家在西城区人民法院打起一场维权官司。被告是艺术区出租公司翰石艺洲,艺术家们要求该公司赔偿因艺术区突然拆迁给艺术家们造成的损失。


      创意正阳的艺术家们在困境下拿起法律武器,而在朝阳区十几个艺术区都面临腾退拆迁的背景下,其他艺术家们或与开发商据理力争,或坚守房屋抗拒拆迁,或用艺术方式表达抗议……还有相当一部分艺术家则在寒冬强忍心痛另择栖居场所。与朝阳区艺术区陷入困境同样让人伤感的,是大量艺术人才正面临流失。


      艺术家把房东告上法庭


      4日中午,创意正阳艺术区的艺术家起诉翰石艺洲公司案在西城区人民法院首次开庭,双方各自陈述了主张,当庭出示证据并进行辩论。


      艺术家高强说,艺术家们在12月初突然接到限期从艺术区搬离的通知,此时大家的租房合同还未到期,有的艺术家签订租房合同才几个月。因为心里觉得不公,即使艺术区开始停电停暖,40多名艺术家也不肯搬离。在多次协商未果的情况下,艺术家们一纸诉状将艺术区出租公司翰石艺洲告上法庭。


      根据起诉书,艺术家们要求翰石艺洲公司赔偿违约金、房屋押金、装修费用、搬家费等。翰石艺洲公司代理人何先生则表示,拆迁是政府行为,公司不应当承担违约责任,艺术家工作室的装修费用公司也不应赔偿。


      代表翰石艺洲公司出庭的,一位是公司财务人员卞小姐,另一位代理人何先生并非公司员工。卞小姐告诉记者,公司现在已没有实际业务,负责人也不在北京,她自己的工资其实也已被拖欠了几个月。


      法官并没有当庭宣判。庭审结束后,艺术家们在法院楼道里围坐一团,商量着下一步该怎么办。


      此时,他们的同伴仍冒着寒冬轮班坚守在创意正阳艺术区。而将府、索家村、东营……朝阳区东北部十几个艺术区也同时面临着拆迁威胁,上千名艺术家深陷拆迁纠纷,为索取拆迁赔偿或寻找新落脚处而奔走。


      面临流离失所的艺术家


      画家刘小东、喻红夫妇是创意正阳艺术区最著名的租户。部分艺术家为官司焦虑时,刘小东和喻红则在798原先的工作室内忙碌。“工作太忙了,实在没时间来追究赔偿问题。”喻红说,突然到来的拆迁通知,加上停电停暖,让她不得不回到原先的工作室。


      “艺术家很多都是外地的,没有户口,缺乏保护,其实比当地村民更加弱势。”喻红说,她仍会参加艺术区抗议拆迁的艺术展,支持仍在坚守的艺术家。


      大部分艺术家却不得不在寒冬另寻住处。“十几天前又下通知,说10日断水断电,让赶快腾清完毕。”雕塑艺术家钞子伟最早安家索家村,先后投入几十万元打造工作室,现在却不知该找谁索要赔偿。


      索家村艺术区建于2003年,2005年因被认定为违建,曾经历过强拆,此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经历断水、断电。今年冬天,因为觉得难以阻挡拆迁,陆陆续续有艺术家流着泪搬走。“但因为所有人都在找房子,找到新住处很困难。”钞子伟说。


      “我们还没到拆迁这步,只说腾退。”奶东艺术区里,一名来自四川的画家也在寻找着新家。停水停电后,他只有20天的腾退时间。“当初签合同,写明政府拆迁没有补偿,但没想到我7月1日搬进来,7月底就得知要拆迁,8月1日朝阳区国土局工作人员就来测量土地。”

     

      一度闹得沸沸扬扬的将府艺术区拆迁,如今陷入停滞阶段。“我们和开发商也没有谈妥,但大家都暂时不行动了。”画家张小涛说,他的租房合同还有三年半到期,实在住不下去了,再想办法。


     

      朝夕不保的艺术区


     

      朝阳区是北京艺术区的大本营,光崔各庄附近就有十多个艺术区,租住了上千名艺术家。当年,随着798的名声大噪,艺术家开始选择更为安静和租金便宜的地方,于是798周边开发出大量的艺术区,包括环铁、费家村、索家村、东营、将府等。朝阳区崔各庄乡更是竖起“文化产业聚集区”的招牌。


     

      这些艺术区有部分是艺术家自发聚集形成的。比如奶东艺术区,村民包下土地后转租出去,盖了大型厂房,艺术家们渐渐寻觅到这里,搬迁进来,但数量还不多。


     

      有些艺术区是由公司企业策划成立的。比如创意正阳,由正阳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租赁村里土地,合作公司翰石艺洲艺术有限公司将土地转租给艺术家,幕后推动者胡某是中央美院毕业生,因此吸引了很多艺术家入住。


     

      还有些艺术区则由基层政府推动成立。金盏乡008国际艺术区开幕典礼上,金盏乡领导都出席了。金盏乡党委副书记李杰民接受北京电视台采访时还曾表示,008艺术区作为该乡艺术家比较集中的园区,当地政府会创造更好的环境,让更多艺术家来此发展。


     

      然而,今年上半年以来,由于城市建设规划和土地储备的需要,五环外大部分乡、村用地面临拆迁改造。除了被市、区认定的798艺术区、一号地艺术园、酒厂ART国际艺术园外,大部分艺术区都面临拆迁,租户们才意识到艺术区的合法性问题。


     

      创意正阳艺术区的高强说,国家规定土地租赁期限最长为20年,但正阳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从长店村租赁土地30年用来开发艺术区,这本身就是不合法的。紧邻创意正阳的008国际艺术区,租赁村里土地更是达到违规的50年。索家村艺术区则是早在2005年就被认定为违建。


     

      去向


     

      艺术家因拆迁涌入宋庄


     

      “我最近跟一些艺术区的老板聊天,刚好听说,很多艺术家因为拆迁搬到宋庄来。”宋庄艺术促进会总干事曹维告诉记者,艺术家因拆迁涌入宋庄是确定的,但还没有具体的统计数字。


     

      “宋庄是经过首都规划委批准的,比那些没有规划的艺术村要稳定许多。”曹维说,目前宋庄艺术促进会登记在册的艺术家就有3100多人,没有登记的人数也应超过千人,宋庄47个村子有22个入驻艺术家。


     

      如今的北京,北至昌平上苑,西至香山,东到宋庄,甚至顺义、怀柔都有艺术区存在。在朝阳上演艺术区拆迁大戏的同时,这些艺术区很可能占尽便宜。昌平区政府正在改造上苑5个艺术家村,希望吸引更多艺术家入驻。海淀区政府在支持艺术中关村国际博览会的同时,也在想方设法恢复早期圆明园画家村的辉煌。


     

      曹维说,他最担心的还是外地艺术区来挖墙脚。2009年宋庄艺术节“群落!群落!”主题展聚集了全国各大知名艺术区,其中包括成都、南京、西安、重庆、湖南、厦门、广州等地的艺术区。艺术文化聚集区已经是一种全国态势,西安曲江当代艺术聚集区更是号称要打造中国文化产业的航母。重庆规划艺术区的时候,宋庄曾经出走了五六十位艺术家。


     

      2004年,798被规划拆迁,艺术家们群起反对,如今798成为政府承认的文化创意园。曹维认为,宋庄和798的成功都在于“顺势引导”。“如果能珍惜现有条件,聚集人才,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肯定会进入良性循环。”曹维说。

  • 当代艺术史写作:当事者迷还是旁观者清?

    2010-01-13 12:26:23

      11月6日,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在京成立一周年。从一年前开始,由尤伦斯举办的一系列展事,引发了美术界对上世纪80年代美术的回顾与重新认识的热潮。与此同时,文化界也相应出版了回顾上世纪80年代哲学热、文化热的相关书籍,在这其中,著书立说者功不可没,没有他们我们不可能知道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曾经发生过那么多令人振奋的事情。然而,当我们把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美术当作一个书写对象来看待的时候,问题似乎一下子就复杂起来:法国年鉴学派曾警告人们,最好别企图书写20年之内的历史;柯林伍德也一再提醒,当代历史使作者感到困惑,不仅因为他知道得太多,也因为他知道的东西没有完全消化,连贯不起来和太零碎。由此看来,吕澎、高名潞、鲁虹这些研究者的勇气和担当精神确实值得钦佩,可书写当代艺术史不同于写作古代史,不仅因为所书写的对象依然在成长,更重要的是要对自己亲身参与的事情做出判断和评价,其立场和态度容易受到质疑。


      既然当代艺术史写作是个容易受到诟病的工作,历史写作主体的问题便至关重要。从格林伯格为美国抽象表现主义大唱赞歌并一手推出极简主义开始,西方现当代美术就一直受到批评家的重大影响。艺术家和批评家或合谋、或对抗的关系始终是当代艺术史发展的主线。中国当代艺术也同样如此,批评家曾主导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尽管随着艺术市场的建立,收藏家和策展人开始与批评家抢夺话语权,但由于当代艺术的观念性和阐释性的强大影响力,批评家的作用依然不可忽视。从最近出版的关于中国当代艺术史写作的作者身份来看,他们无疑都是当代艺术的亲历者和批评者,他们或多或少地参与到当代艺术的批评中去。而批评所需要的明确、静态的价值判断,在批评家书写的历史中难以鲜明地呈现出来。寻找更适合的“书写”人选,是一个需要我们探讨的话题。


      《历史是什么》一书的作者E•H•卡尔是一个没有获得历史学位、长期从事外交工作的人,他竟然写出一本历史理论著作,确实让人匪夷所思。其实在历史上类似这样的人很多。本雅明曾经以大街上的散步者自居,工业文明和大众文化对知识分子的冲击在他身上如此深刻地体现出来,以至于他只能以局外人的角色观看他所生存的世界。散步和闲暇是他所拥有的最大财富,但正是这个局外人对大众文化作出的精确分析和判断至今无人能出其右。所以,当代艺术史的撰写者不一定是亲历者,他可能完全是个局外人,可能对艺术一无所知。局外人的感知角度和方式的独特性,决定了他可以看到当事人看不到的东西,这正如中国的一句老话: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然而局外人的参与并不会使当代艺术史写作变得简单,相反,因为是局外人,他没有亲历者预先存在的价值判断,标准的不确定和对艺术事件的陌生化,恰恰让他可以从当下立场出发作出分析和判断。在局外人那里,历史不是过去的,而是现在的。这样的历史观可以避免总体性、历时性、单线条历史叙述带来的种种弊端,也是新历史主义所提倡的一种历史态度,局外人就是这种历史态度的持有者。面对纷繁复杂的艺术事件,他不会从经验或标准出发,而是从事件本身入手,将事件作为一个话语的载体来看待,这个时候他对当代艺术史的书写就是一种类似考古学的探测活动。是当代美术发展的每一步进程都可看作一个话语事件,围绕这个话语产生了话语层与非话语层,而这恰恰是考古学的考察对象。这一考古学式的写作保障了书写者不只关注话语层,同时更强调断裂与共时性、突出事件的偶然性,使他们喜欢在边缘处发现事物的联系,这种分析对于处于发展中、尚未明朗的当代艺术而言尤为重要。


      局外人采用的这种考古学写作方式,从根本上否定了现有两种比较普遍的书写模式:一是所谓的效用原则——关注重大而有影响力的事件,这种方式的最大问题是忽略了事件的外部而只关注事件内部的挖掘,这样势必会忽视当时沉默的事物和对历史低语声的倾听;而考古学的美术史写作怀疑过去所有的历史回忆,我们要重新对原始资料进行分类和研究,分析话语何以形成的可能性条件,历史因此始终是鲜活的。其否定的另一种书写模式是将艺术史放入社会、经济、文化的大背景中去书写,这种方式往往忽视了事件的内部构成而只关注事件的外部环境,这样可能会消解艺术事件本身所具有的重大影响力,使其成为社会的一种附属品。而考古学式写作的优势也就在此:书写者始终在边缘去思考问题,关注一种共时性的构建。看起来,考古学方法似乎是上述两种方式的折中,但事实上,它是一种新的再创造过程。

  • 何炬星:中国缺乏一套把文化战略化的系统

    2010-01-13 12:25:20

    民生现代美术馆馆长何炬星访谈

      “目前国家在这个问题上的现状是既缺乏进步的方法,又没有长远的规划,在谋略上十分空洞,要么简单地把祖宗的伟大搬出来,要么把文化经济化、从上到下讲文化产业,国家体制内大多是旧的头脑,它的责任感在于维护狭小的当下利益,缺乏高明的文化谋略家为国家决策服务。”


     

      “如果把中国当代艺术比做一颗完整的大白菜的话,不论是希克、尤伦斯还是萨奇,毫无疑问他们拥有的只是合他们口味的其中一片叶子,这颗大白菜的根和心还在中国。”


     

      “中国一批艺术新闻记者式的史学家们正在严重地扰乱人们的视听,他们浮光掠影式的美术史一部部的出来,把本该深厚的中国当代艺术历程诠释得太肤浅了。”


     

      “不太争气的传承者们功夫不到家,却一味指责多元美术环境,徒以正统自居,这些都没有用的。凡是搬出祖宗吓唬人的都没大出息,真正有大师相的艺术家一定在心底里超越了过往经验,绝对不会打算与先贤弄成一样。”


     

      雅昌艺术网: 你怎么看待中国的文化现状?


     

      何炬星:文化的进步和艺术的先进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重大课题。我们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文化大国在全球化的今天却在文化上呈现趋弱势态,如果说经济和文化在国际舞台的竞争中同等重要的话,那么我们在文化方面显然没有足够强大的武器。近一百年中国在文化方面并非乏善可陈,而是因为种种原因导致被淹没和遗忘了。这些问题虽然很沉重,但这些问题不解决,中国未来的发展必然受影响,长此以往,很可能在实现经济强国以后,文化却显得很孤立或者趋弱。这个问题按理讲应当由国家来规划,但显然,目前国家在这个问题上的现状是既缺乏进步的方法,又没有长远的规划,在谋略上十分空洞,要么简单地把祖宗的伟大搬出来,要么把文化经济化、从上到下讲文化产业,国家体制内大多是旧的头脑,它的责任感在于维护狭小的当下利益,缺乏高明的文化谋略家为国家决策服务。

     

     

      中国缺乏一套把文化战略化的系统。以至让国家在这个问题上于国际应对中显得很肤浅。以往向国际传播文化的方式大致是带团出访,内容无外乎京剧、变脸、民间舞蹈、爬杆等,像国内走穴似的,没什么意图,也没什么标准。这一点,西方文化对中国的浸润是太成功了,你看中国学校的教材中外国名著何其多;中国的公园、公共场所树着一大堆西方名人的塑像;中国的音乐教授讲起贝多芬是两眼放光、而讲起阿炳总是很不礼貌冠以“瞎子”;中国许多省、市实施文化项目,提高雅艺术就是引进几场西方交响乐、芭蕾舞……无论是出去还是进来,潜意识中缺乏立场、秩序和谋略。像上海引进迪士尼,作为经济项目且不论长短,但那位不缺学历的市长宣布得如此豪迈出人意外,由此看来中国的经济官员在文化全球化面前没有做好准备,这个现象在高明的国际关系中显得很丢人。这一系列问题的根子在于,我们还没有看清文化在国际较量中是多么重要的武器。千百年来,中国皇家只把文化当作雅玩和内治的武器,高度内化,向外传播也往往在于炫耀;不像西方,往往习惯于将文化当作价值观输出的载体,而且从体制、政策、习惯上已经把力量调适到相当自觉、相当社会化。这个问题在今天其实已经不难看清也不难理解。关键在于:目前我们的体制、政策、习惯、谋略等等,是民不从、官不管,或者更确切说是管得低级、从得无序。只有当国家先有战略规划,在政策、制度、教学、分配、导向等大问题上创新了环境,形成自由、宽松、适宜文化创造的生态,社会行使力量才会相应的自觉而又富战斗力。


     

      雅昌艺术网:你能谈谈国内美术馆的现状吗?


     

      何:中国的美术馆数量繁多,而且拥有全世界最有特色的美术馆体系,依照行政系统自上而下组织而成,从国家级到省级、市级,甚至是县级。这个体系是以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关于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宗旨,与文化馆及群众艺术馆共同构成一个大众艺术系统。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后社会变革的加剧,中国这样的美术馆体系已严重的不适应也急需进行变革。美术馆不能再是自己玩玩的场所了,你拿到国际上去,在同样的竞技场上,决胜的标准你必须要熟悉,游戏规则你可以参与制定,但一定是一致统一的。这套体系,很多美术馆长们很清楚,但就是不容易做。归根到底还是与官办和陈旧保守的东西挂钩太深。现在国家鼓动民间来尝试,这是一条出路。虽然,除了一声“鼓励”之外,在政策上几乎没有任何动作,但毕竟打开了一扇窗户,将来民间的美术馆可能在探寻发展模式上会有大的贡献。


     

      雅昌艺术网:你现在担任两个很有规模的美术馆的馆长,那你对这两个馆是怎么定位的?


     

      何:炎黄艺术馆关注于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中国美术;民生现代美术馆偏重于当代艺术,更注重实验性。炎黄艺术馆已经展开了一条“中国20世纪美术”的线索,并且分别打开了现代美术奠基人系列和延安以来革命美术开拓者系列。这两个系列构成了80年代以前的中国美术主线。


     

      雅昌艺术网:您为炎黄艺术馆确立了“中国20世纪美术”的展览主题,这一主题必然涉及中国美术的现代性问题。这个问题困扰学术界多年,甚至有人说成是“无边的现代性”。中央美术学院潘凯院长的“中国现代美术之路”课题组在全面回顾中国美术的现代之路基础上,提出所谓“四大主义”,却招致学术界的诸多非议。炎黄艺术馆将展览和研究主题设定在这一时代,绝不仅仅是为了梳理中国美术一百年来的发展线索,那么,其学术预期又何在?


     

      何:中国美术的现代性是由两次不同背景的开放激发并展开的。尽管第一次开放是西方列强以战争的方式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但随之而来西方美术思想的传入,却着实推动了中国近现代美术的进程。20世纪初期,徐悲鸿、颜文樑、林风眠、刘海粟等美术先驱先后出国学习,这一次开放于中国近现代美术可谓意义非凡,给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带来了机会,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艺术局面。如果没有这次开放和启蒙,中国近现代文化和美术的现代性就失去了历史起源。然而,20世纪的中国是灾难深重的,从内部军阀混战到抗日战争、从共产党建立新中国到文化大革命,直到1980年前后,中国社会一直处于跌宕起伏、多灾多难的状态,这使得中国美术的现代性的启蒙进程遭到了多次中断。同时,这一百年来的美术研究也因为战争和意识形态转变等原因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目前,学术界对于这段历史的兴趣很浓,也一直没有停止过研究。炎黄艺术馆以20世纪中国美术为学术定位,就是通过研究这一百年,从而重新梳理中国现代美术发展的线索,并试图从中找出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性根源。


     

      因此,我们一方面对20世纪初期重要的艺术家和美术史事件进行梳理,包括刘海粟、徐悲鸿、林风眠、颜文樑,这些展览方案已经开始实施。另一条重要线索是从延安时期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之间的中国美术发展。这两条线索都很重要,都与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紧紧相连。前者开启了中西美术进步融合的时代,后者生成了从延安政权到1980年前中国美术的革命样板。研究透了这两条美术线索,中国现代美术史就有了结论。

     

     

      实际上,炎黄艺术馆选择以“中国20世纪美术”为主题是选定了一个立场,美术馆应当承担对现当代美术的研究和推广任务,尤其是时代到了今天,研究的空间相对于过去已经相当自由,咨询背景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为我们用新的视角和方法论来研究“中国20世纪美术”提供了可能性。炎黄艺术馆是在投石问路、抛砖引玉,在我们的努力下,理论界开始引起重视,许多美术馆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做一些近现代美术史的梳理和研究工作。历史的旧帐一定要算清楚,历史问题不梳理清晰,认识便不可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必定会影响中国美术的长远发展。


     

      雅昌艺术网:您在之前接受采访时提到“中国美术教育、欣赏体系缺乏尊重‘物证’的习惯。国外美术机构除流动性展览外,大多有丰富的馆藏陈列作为支撑,目前炎黄艺术馆未来是否有比较系统的收藏和陈列计划?


     

      何:尊重物证的习惯,是提倡研究者和欣赏者观看原作。我们现在许多研究者实际上是在凭空臆断,而欣赏者就可怜地读着这些研究者的文章。这个情况不仅需要美术馆体系承担更大的社会推广责任,更需要国民美术教育体系的进步。从需求上来讲,老百姓期望看艺术原作的欲望相当饥渴。从我们举办徐悲鸿、刘海粟展览的情况看,观众的热情太高了。徐悲鸿展40多天有35万观众,热情惊人的高。另外一个问题,把什么样的原作贡献给社会,也是美术馆的一个责任。这个标准问题实际上是一个体现社会公共、智慧的问题。但现在往往被少数低级的人强占了。其结果是让全世界误认为中国的老百姓只能看懂诸如此类的艺术。


     

      雅昌艺术网:中国大量的当代艺术品目前仍主要掌握在外国藏家手中,如尤伦斯、希克、萨奇等,国内收藏界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收藏则掌握得不够充分,专注于此的藏家较少。尽管国家收藏当代艺术品的机制问题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本土公共机构在当代艺术收藏环节上仍显薄弱,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何:中国当代艺术尚处于起步阶段,刚刚走过30年的发展历程。在这之前,中国所处的政治和文化环境比较特殊。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那个特殊时代刚结束,国门虽已经打开,但文化与世界交流依然不能自由,压抑仍然笼罩在知识分子的周围。前卫青年们(无论是知识界还是艺术界)与西方交流的这道墙时时刻刻堵在他们的心头。“倒墙”成了前卫们的心愿,也是历史必然性。那个年代产生的一批艺术家,内心充满报国理想,他们抛弃过去那套陈旧的艺术体系,试图通过学习西方的艺术精神为中国找到一条艺术进步的出路。 “倒墙运动”最初是在墙上偷偷“凿”一个洞,怯怯地望过去,后来胆子大一点的就“翻”过去,再后来胆子更大些就开始慢慢一点点推掉。“倒墙运动”的最终结果就这样跟随中国全球化到来而到来。文化的倒墙和经济的倒墙相互配合,造就了一个更宽松的环境和开放的心态。“倒墙运动”也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造成了极大影响。参与此运动的群体涵盖了整个中国的文化界,而美术界的先锋分子则扮演了主角。不管人出去了没有,他们的思想都参与到这场运动之中。现在回头看,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新潮美术的历史贡献的确是巨大的,它为中国美术的进步积蓄了强大的力量和条件,是中国当代艺术的辉煌里程碑。


     

      中国当代艺术品收藏是否主要在西方?其实这一表面现象掩盖了一个重要事实。在我看来,中国当代艺术的成果仍然在中国,问题是怎么看待这一成果。这30年来,西方以尤伦斯、希克等几个收藏家为代表,确实收藏了一部分中国当代艺术品,其中不乏重要的艺术家的作品。但相对于整个中国当代艺术来说这只是一部分,这些作品只是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所选择的。如果我把中国当代艺术比做一颗完整的大白菜的话,不论是希克、尤伦斯还是萨奇,毫无疑问他们拥有的只是合他们口味的其中一片叶子,这颗大白菜的根和心还在中国。现在,我们大家都希望找到这颗完整的大白菜,而基本原则是要以中国自己的立场,有全球化的眼光和视野。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出一个相对完整的中国当代艺术面貌。这个还需要沉淀若干年。但现在最大的问题在于,中国一批艺术新闻记者式的史学家们正在严重地扰乱人们的视听,他们浮光掠影式的美术史一部部的出来,把本该深厚的中国当代艺术历程诠释得太肤浅了!

     

      雅昌艺术网:民生银行自2007年推出“艺术品投资计划”,这一举措的根基在于金融理财,寻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但却对中国的艺术收藏影响深远,为培养潜在的当代艺术收藏群体提供了可能性。能否就此展开谈一谈?


     

      何:民生艺术基金是国内艺术产品金融化的首创,也是中国艺术市场的一项首创。当时的背景是因为中国经济起来了,很多企业对艺术品的收藏有点战战兢兢。因为过去中国画的收藏历史其实是一个与赝品斗争的历史。所谓“真真假假才好玩”!但现在就不一样了,他们虽然拥有财富却没有时间去辨真伪,他们介入收藏首先是考虑投资。我们推出艺术基金就是把艺术产品标准化了,帮助他们解决了这个问题。事实证明,我们的艺术基金一号自发行以来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今后这类产品将成为我们银行正常的业务。我们已经积累了一整套完整的方法和经验。现在有些别的银行比着学,其实他们还没有摸到门道。


     

      雅昌艺术网:那么,民生银行是否有下一步更为明确的发展计划?


     

      何:我们接下来还会有计划地建构一些艺术的研究和传播体系,打算在明年初建立一个中国当代艺术学术研究中心。这个中心的主要任务是为那些独立的理论家的提供项目资助。另外,我们在上海的当代美术馆明年世博会期间将完成两个大型展览:一个是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历程,寻找三十年来艺术与社会变革以及自身变革的关系;另一个是中国影像艺术二十年历程。两个展览都是大制作,现在艺术家和理论界都很关注很支持,我相信会很成功!


     

      雅昌艺术网:您个人也是一位成功的收藏家,能否以一个亲历者的身份谈谈您对收藏的理解?


     

      何:我从80年代开始收藏,藏品的年代上至宋元明,但当代艺术、尤其是绘画这条线索我比较完整。清代的东西我要得很少,尤其是晚清。因为我认为中国画到了清以后路越走越窄,师承有余、开派不足。直到近百年,中国画在多元美术的环境里是穷则思变,有了新的机会,也有了时代的面貌。但现在情况又不行了,不太争气的传承者们功夫不到家,却一味指责多元美术环境,徒以正统自居,这些都没有用的。面对他们我有一条体会,凡是搬出祖宗吓唬人的都没大出息,真正有大师相的艺术家一定在心底里超越了过往经验,绝对不会打算与先贤弄成一样!当代艺术由于发生在当下,沉淀不够,加上很多“乌龙”专家满地忽悠,收藏家虽然无需辨真赝,却须看优劣。总之,做一个收藏家如果没有美术史的修炼,那就会效率很低,会花你很多冤枉钱。我也是在学习中进步的。做收藏让我慢慢庞大了自己的文化理想,这从动机上促成我现在的美术馆事业和为美术这个公共生态服务的理想。

  • "艺术北京2008"当代艺术博览会6-9日举行 *

    2008-09-08 00:08:19

    当代艺术的海洋中到处漂浮着垃圾!

    “艺术北京2008”当代艺术博览会于9月6日至9日在北京农业展览馆举行。博览会汇集了全世界知名画廊和艺术机构到北京参展,是北京当代艺术最重要的国际交流平台。此次博览会占地15000平方米,上百家艺术机构的数千件艺术品参展。

    垃圾,还不如一个普通的商店橱窗。



    垃圾



    垃圾



    垃圾山上偶尔的鲜花,垃圾海中不多的活鱼。



    垃圾中的垃圾

  • 韩国书艺申遗 称《兰亭序》用高丽纸书写 *

    2008-03-24 22:25:38

    核心提示:近年,韩国对于申遗非常积极,除了将“端午祭”申遗成功、将“中医”改头换面为“韩医”的申遗工作也正在开展外,现在又将申遗项目投向了书法——甚至提出要废除中国“书法”、日本“书道”等名称,而统一使用韩国的“书艺”。

    王羲之书写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近年,韩国对于申遗非常积极,除了将“端午祭”申遗成功、将“中医”改头换面为“韩医”的申遗工作也正在开展外,现在又将申遗项目投向了书法——甚至提出要废除中国“书法”、日本“书道”等名称,而统一使用韩国的“书艺”。为此,上海著名作家赵丽宏日前在两会上提出了“将中国书法艺术向联合国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呼吁和提案。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艺术,向来被视为中国各类造型艺术和表现艺术的灵魂,如今提出“中国书法应当申遗”的不在少数,难道中国书法已经濒危到需要“申遗”的地步了吗?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书法界人士。     关于书法申遗     问题 申遗意义何在?     韩国书艺申遗的种种说法夺人眼球,但艺术评论家徐建融一针见血地指出:“‘书法’、‘书道’、‘书艺’都是不同的称呼,所谓‘王羲之的《兰亭序》是写在高丽纸上’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因为高丽纸是在明代才传入中国的。”然而,端午节却被韩国以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因而韩国也可以如法炮制地将书法改为“书艺”申遗。“这与抢注商标差不多。”上海书画出版社社长卢辅圣哑然失笑,“其实,书法申遗可以促使机制完备,提醒国民重视自己的文化。”海南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弘陶也表示:“申遗是对书法的有效保护,同时也可以激励后人传承、发展。”    北京大学书法所副所长王岳川认为,不能忽略国际之间微妙的“文化竞争”,“中国文化在面对整个世界的时候是被遮蔽于日本、韩国等现代化国家后面的。应当重新认识书法在文化战略中的位置,‘书法申遗’是主动应对文化危机,一方面可以扩大书法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推出悠久的书法传统文化和数千年的书法精神史,因此,‘书法申遗’不仅对书法有益,对文化更有益。”     问题 申遗是否必要?     赵丽宏此次在两会中的首份提案“建议政府为中国书法申遗”引起广泛关注。书法在中国已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即便在网络时代的今天,据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份调查表明,中国书法近年来第一次超过京剧成为海外人士辨别中国的文化符号。不论中国书坛当下是衰微还是兴旺,众专家在接受采访时一致认为,中国依然是书法的大本营。那么,中国书法还有必要申遗吗?     弘陶表示:“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最有资格申遗的就是中国书法,为何不申报呢?”王岳川则强调:“如果书法被韩国或日本抢先成功申遗,我们再去跟人家争谁是书法的原创国,这将是使所有中国人蒙羞的事情。当邻国们纷纷供出自己的祖先牌位,甚至把我们祖先的原创变成他们的东西时,我们应当捍卫自己的文化权利。”     虽然专家普遍认为书法申遗是好事,但不少人还是觉得并非“必要”,上海书法家协会秘书长戴小京反问道:“如果书法没有了,申了遗又能怎样?这只是一个面子问题。关键在于最好的书法在哪里,这需要落实于具体工作。”徐建融也提出了同样的疑惑:“大多数人都认为申遗是在为‘活化石’保留历史记录,如果仅仅为了这个理由,那么书法申遗的价值已经失去了一半。显然,登记不是目的,书法在中国并非濒临失传,通过申遗使书法在现实中发扬光大,这才是责任所在。”

    关于书法现状
        问题 衰微还是兴旺?     书法申遗的提出,给人更多的困惑在于中国书法是否已经到了濒危状态?据了解,中国书协的会员有六千多人,各省市书法家协会的会员有十万人,全国各个县的书法家协会会员有百万人,全国喜欢书法、学习书法的不少于一亿人。卢辅圣作了个比较:“上海美协现有一千多人,但是它有十一个门类;上海书协现有会员也是一千余人,它仅此一个门类,由此可见,中国书法并非衰微而是兴旺。”     “所谓的衰微,是毛笔作为书写工具被钢笔、圆珠笔乃至现在的电脑所取代。”弘陶指出,作为一门纯粹的艺术,书法的用途更为广泛,“不仅在展厅,甚至在装潢、设计之中,无不出现书法所呈现的独特视觉魅力。”尽管全国习书人数过亿,但是徐建融指出:“这支大军中多是中小学生和老人,16岁到50岁之间的书写者是个断档,中小学生和老人的书法热也仅是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这种情况不容乐观。”     问题 技术大于精神?     书法被称为纸上的音乐和舞蹈,书法的美建立在线条章法、形体结构之上。然而,中国书坛如今在多元化发展的同时,却暴露出一些令人担忧的通病:用笔漂浮、软绵绵,结构上喜写“丑”字,章法处理过于大胆……但盲目追求技术层面的处理和外形的设计,往往以造型的视觉效果掩盖书法的内在意蕴——这恰恰与传统书法的精髓相背离。“从申遗方面来说,书法的定位应该是传统的、文化的和精神的,否则现代的各类艺术形式都可以申遗了。”王岳川指出,“书法申遗的关键在于展现书法传承千年的精神传统和文化血脉。”     “书法的造型和抒情一直是并驾齐驱的,其完美结合的背后需要付出池水尽墨的艰辛,而这点却是大部分人所忽略的。”戴小京说:“现在有些人想象丰富,却没有深厚的功力付诸实践;有些人热衷炒作,看似有名但作品却没有高度。”     正是现代书法的这种背离导致了中国书法在众多使用书法的国家中处于边缘位置。王岳川介绍,新加坡在1988年就成立了国际书法家协会;韩国认为,中国书法在十年之后的发展将逊于韩国;日本一直认为只有日本的现代书法作品才能得到西方的认同,比如著名书法家手岛右卿的《崩坏》。     问题 书法大家何在?     事实上,中国书法表面兴旺的背后隐藏着种种问题,若书法申遗成功,它的传承人是谁,如今的中国书坛真正的书法大家又是谁?王岳川说:“在群众书法和书法大家之间出现了空洞,当代书法家中书法大师仍然罕见。”     “其实,书法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必备品,是一种文化修养。”卢辅圣说,“如今,书法已经成为独立的艺术,不再与人的文化画等号,书法的高度和深度很难建立。”更重要的是,如今的书法者必须承受生存的压力。徐建融指出,古代书法家多是有着一官半职或家底殷实的文人,不为生计犯愁,“如今的书法者却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随时面临失去工作的压力,这让习书者缺乏了钻研的动力。”   问题 培育土壤流失?     虽然书法的实用功能消退了,但是它的艺术表现功能,精神、文化的交流功能依然存在,这也是书法普及的意义所在。那么,现实中的普及又是如何呢?戴小京表示:“只有在书法这片土壤不流失的情况下,才会产生书法苗子和书法大家。但是,现在上海书协根本招不到25岁以下的年轻会员,随着最后一位书法家的退休,上海中国画院就再也没有专职书法家了。”     虽然国家已经将书法纳入教育课程,但是现状依然是可有可无。书法课被其他的主课所取代,虽然有人建议将书法列入升学参考指标以此加强学生对于书法的重视,但如此一来,学生只会觉得不堪重负根本无法领会书法的精神所在。戴小京说:“我不止一次地向有关部门呼吁,书法不应只是兴趣活动,应当成文化工程来抓,但是几次三番递交的提案都没有被重视。”     太多的功利性使得许多人练习书法的目的仅仅是把字写好,却无法提高到文化、精神的高度。   问题 好字不如烂画?     书画同源,绘画从书法中吸取了大量的经验和技巧。在西方,就连毕加索这样的绘画大师都说:“如果我生为中国人,我会作书法家,而不是画家。”然而,现在却一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好字不如烂画”——即便是画中的题字,也从原先书与画线条的配合呼应衍变成一种点缀。在大众对于艺术品价格普遍看重的今天,这样的论调对于书法而言是一种冲击。     戴小京指出:“相对绘画,书法在艺术品市场上所表现出来的才更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真实价格。去年年底,王铎的一幅作品就在西泠印社以1691万元成交,书法拍卖呈上升趋势,这种上升并未掺杂人为的操作和追捧。”徐建融表示:“书法的价格与价值是不成正比的,因为书法容易成为一件作品,所以才会导致在市场上单件价格偏低,如果一个书法家将一生的作品全部卖出,那么他所创造的价格可能不是一个画家能比得了的。这好比水和鱼翅,鱼翅难以得到,所以价格高,水却很容易得到,但是鱼翅并非我们必需的,而水却是我们离不开的。”

    [ 本帖最后由 打响大象. 于 2008-3-24 22:25 编辑 ]

    xin_4920305120956781357542.jpg
  • 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旭宇:书法申遗是急务 *

    2008-03-24 22:22:43

    冷静思考 生气无益  谈起这一事件,旭宇并没有表现出强烈的激愤,“生气是没有用的,中国人要智慧起来。”听说很多人尤其是年轻的大学生群体对于这件事十分愤慨,甚至为此做出一些不理性的事情后,旭宇认为这是很不必要的,“我知道现在的年轻人是很有热情的,但同时应当有一个博大的心胸,要学会冷静地思考,一味地生气懊恼只能说明我们小家子气。”
      书法申遗 当务之急
      针对著名作家赵丽宏日前在两会上提出“将中国书法艺术向联合国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呼吁和提案,旭宇表示赞同。“我同意赵先生的发言和呼吁,对于中国书法的申遗项目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现在这毕竟只是他一个人在呼吁、在提案,势单力薄。而且光提案是不行的,最关键的在于落实。”对于具体的程序,旭宇认为可以通过相关单位,立即进行申报。“申遗是文化部负责的,而对于书法的申遗,可以通过我们中国书法家协会来进行具体工作。当然,还是要强调,不只是中国的书法,像其他文化形式的申遗都是很有必要的,这都可以通过有关部门来组织实行。”
      虽然有赵丽宏的呼吁,但不少人对要求中国书法申遗仍存有疑虑,上海书法家协会秘书长戴小京也曾质疑这一行动的必要性,针对这些不同的声音,旭宇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毋庸置疑,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要行动起来,以国家的名义来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遗产。书法要申遗,目的不仅仅是保护我们的书法艺术,也是向世界推广我们的书法文化。”
      中国书法 方兴未艾
      很多人疑惑:中国书法已经到了要申遗保护的地步,是不是意味着中国书法已经走向衰微了?旭宇说,“我国书法发展的现状,那就是方兴未艾,前景光明。可以说我国现在的书法发展达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一个繁荣时期。首先是书法爱好者众多,至少全国有两亿吧。而我们的书法家队伍也很庞大,中国书法家协会现有6000多名会员,各个省、市、县都有自己的书法组织,你看这比历史上要多多少啊。”
      居安思危 代代传递
      虽然喜爱书法的人数不少,但毛笔作为书写工具早已被钢笔、圆珠笔乃至现在的键盘所取代。现代的年轻一族有不少人不会握毛笔,书法的发展会不会在几十年后形成断层?“这就是为什么现在书法发展很好,我们依然要居安思危。”旭宇坦言,“我曾经在不少会议上提出过这个问题,李岚清同志在他的篆刻展上也谈到过这个问题,就是我国的书法教育。我曾经建议教育部要把书法列为中小学生必修课程,不要简单地当成美术来对待。要让孩子们从小就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完成我们的传统学业,从小培养保护民族传统艺术的意识,并代代传递。因为书法是文化的载体,没有了这个载体,文化也就消失了。而更为重要的,书法是我们传统文化的根,是中华文化的血液,孕育了我们的精神。”
      最后旭宇说,“韩国的申遗对我们来说既是警戒,也是启发,从某个角度上来讲是一件好事情,这再次严厉地提醒我们要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书法,还包括其他的一些艺术门类和形式。我们国家应当有相关的专家和研究机构来专门负责这件事,零零散散的形不成合力。”
  • 水中芭蕾 如花绽放 *

    2008-03-24 22:15:24

    绝美的水中芭蕾造型 如花绽放


    9284434.jpg

    9284438.jpg

    9284441.jpg

    9284445.jpg

    9284447.jpg

    9284452.jpg

    9284453.jpg

    9284457.jpg

    9284460.jpg

    9284462.jpg
  • 世上最缺德的公共设计 *

    2008-03-17 12:49:03

    世上最缺德的公共设计

    84_227_2742a4bfeb7549f.jpg

    1369694_903152.jpg

    20070812_2abc564552f306454c9aXu5PuEWofpdx.jpg

    20070814_7a47ba624c64279e994alxL63yUdNQwS.jpg

    miqi8667_1191843500129133.jpg

    miqi8667_1191843500130034.jpg

    miqi8667_1191843500145241.jpg

    miqi8667_1191843512541268.jpg
  • 陕西油画市场为啥不景气 *

    2008-01-10 09:56:04

    春季拍卖成交率不足35%

    陕西油画市场为啥不景气

    钟晓京《沙发系列》
    今年,全国油画市场的行情整体处于上扬态势,可在陕西的拍卖市场上,油画成交量并不是很乐观,来自陕西国衡和陕西诚挚两家拍卖公司的数据显示,2007年春季拍卖,油画成交率都不足35%。在收藏者都比较关注油画的今天,陕西油画市场如此表现,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收藏者对油画认知度不高
      在西安一些拍卖行的图册中可以看到,陕西的油画家还是比较配合油画拍卖的,参加拍卖的队伍还比较庞大,西安美术学院油画家郭北平、潘晓东、钟晓京、张立宪、焦野、杨小阳等都参加了今年的春季拍卖。但是,由于陕西油画拍卖还处于起步阶段,而陕西的收藏者对油画认知度还不高,大都存有保留意见,偶尔有人有心收藏也特别在意价格问题,总是想以超低价位买入,还有人持观望态度,看无人举牌自己也就保持沉默,这一系列原因造成了陕西油画拍卖整体成交量较少。

        ■油画价值被收藏者低估
      虽然成交量不大,但是本土油画家、油画作品还是开始进入大众视野。其实,陕西本土油画家的实力是非常雄厚的。老一辈的代表油画家谌北新曾是马克西莫夫班的学员,而中青代的油画家刘爱民曾是油画大家赵无极的学生,潘晓东曾在梅尔尼科夫油画讲习班学习,王胜利等油画家也
      在全国美展上频频获奖,女油画家钟晓京也是全国美展的座上宾,而油画家景柯文、孙蛮也在北京、上海的拍卖市场拥有一席之地。   而对于收藏者普遍关心的价格问题,收藏者恐怕是有些低估了陕西油画家作品的价值。根据业内人士分析,陕西油画家作品的价格普遍属于低价位,升值空间很大。

        ■油画收藏要看准作品
      目前,陕西大多数油画家都有一种共识:陕西目前缺少一些专业油画经纪人,也缺少专业的画廊来代理油画作品,更缺少一些有水平的专业策展人。虽然西安一些画廊也在做油画展览,但是出发点和效果都很传统,大多数展览不免有些落伍。
      而对于普通收藏者来说,除了多关注一些展览和拍卖外,还要了解一些新鲜的信息:比如全国美展的获奖作品都有哪些,春秋两季,北京、上海等地一些陕西油画家作品的拍卖记录如何;还需要提升自己的欣赏习惯,抓准一些有潜力但是暂时没有获奖的作品。
      正如有人所言:油画收藏的入门经费很高,收藏一些适当尺寸的油画动辄就需要花费几万元。可油画毕竟不是普通收藏者的囊中之物,而大投资往往也决定了大回报。有品位的、手头宽裕的人都不妨尝试收藏几幅油画,因为现在油画离你们还不算太远!

    [ 本帖最后由 打响大象. 于 2008-1-10 09:55 编辑 ]
  • 水浒,梁山的卑鄙小人,宋江 *

    2007-12-21 11:28:33

    水浒,梁山的卑鄙小人,宋江!

    宋江比王伦还要卑鄙,这种奸人白痴毁了梁山,利用梁山兄弟的义心!

    千杀!

    赶走他!便宜了他!

    他不配称兄道弟!

    武松走得好!

    该拍一部改编的梁山好汉,把宋江干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痛快
382/2<12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