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

« 2024-03-28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我的栏目

RSS订阅

欢迎进入 欢迎留言 欢迎评论(~,~)!

境由心生 ----关于张君的绘画艺术 杨大伟

2011-08-24 09:55:04 / 个人分类:足迹

 所谓“境由心生”,“心”是“境”的主宰,“境”是“心”的升华。

从张君近期的作品看,意象性因素呈现上升的趋向,占据画面主导地位的常常是物象的一种姿态。个人之见,张君似乎更适合不受任何物象的规范和束缚,更适于在画布上恣意挥洒。画家对诸多物象的描绘,仅仅是为作品的发生获得一个理由,为每一次的挥洒找到一个原点;出现在画面上的物象均不是他特别在意的描绘目标,而只是展现了绘画本体所需要籍助或习惯于籍助的一个对象,其不在对象本身而在绘画本身,即所谓“借题发挥”而已。这也是以再现客体为第一要义的艺术态度。张君绘画中被描述的物象,似乎成为他情感浓重的游弋之地,像水面上存在的挥之不去的一层云雾,却内含着一种自由气息。这也许是他下意识认同的空间寓言,即自我的实现或许是通过浮于表面的景象才能感知到内在的精神。

当下,更多画家醉心于画布上观念的表达、技巧或材料。这种创作方式所带来的结果无疑只会让艺术与现实生活渐行渐远。而写生则在现场获取了充分的信息,阳光、季节所带来的光色变化;风景、物象所引发的情感冲动;即使是微妙的因素也会令画面的意味大为提升。客观景象经过画家心灵的禀赋建构了新的视觉结构,山水、植物、建筑呈现出鲜活的姿态。藉此,张君对自然生态的写生是他画面里始终延续着的情愫。在幽深静谧的皖南、在残损斑驳的古镇、在纯朴憨实的沂蒙山、太行山,这种传统一直都在。他用色彩冲破了形的拘束,表现出景物的意境。画面中不再是记录与描摹,而是在自由的氛围中锁定最能承载自我情感的物象,将内心感受赋予其中,借此展现那瑰丽而不浮艳、飘逸而不浅显、奔放而不粗泛的审美意蕴和视觉效果。他把真切的视觉感受和心灵的悸动全部物化为艺术的形象,并在其中赋予了以意象的美感价值和写意的精神。在他的艺术创作旅途中,经历着“生”与“熟”的博弈,“师自然”到“心自然”的愉悦。因为这些作品融注了画家虔诚的艺术态度和专注的绘画热情,寄托了他遨游于自然与平凡生活之间的真挚情怀。

张君绘画中的另外特质就是追求写意性及不确定性。观识张君的画面会觉得色彩变化非常敏感微妙,那些纯形式的形状不是浮在画面上的物质形式。它们凝聚着某种可以体味但是又难以言说的精神性,它可能来自于一种极端的个人经验,是画家和画布以及颜料之间的互动,或者是对现实参照物的感悟再现。张君的绘画显然游动于意向和写实之间。所以,画家那极端“形式化”的绘画其实没有形式,因为一幅画的形式,无论是几何的、写意的都是由特定的“此在”关系所决定,形式不是被概念所规定的,形而上是运动的,不是静止的。不确定性不是放任和无序,而是解脱和自由,是通向形而上的开放性和可能性。所以,不确定性构成了审美表现的无限性。不确定性可以把东方传统美学和当代后结构主义的成果进行整合。实际上这种不确定性可以从中国古代艺术理论的基本原理中看到雏形。中国传统艺术试图把理、识和形融和为一体。这种传统不但需要个人审美经验的参与,更需要理、识和形的全面整合能力。它不是静止、机械的逻辑,是运动的、人性化的审美形态。

细腻的心境描绘,因宁静而致远,因单纯而丰富,因婉约而隽永,在人与物与景的浑然天成中体现出画家无尽的遐想和难以言表的悠思。此时,张君画作中剔除往日的沉重,在充满纷扰与喧嚣的尘世中,这种宁静幽雅的艺术便格外具有魅力天上浮云、如空谷中无声飘渺的薄雾与轻烟悠悠地萦绕耳际,和谐与随遇而安的田园情怀。张君作品的创造,是偏重情感的流露与理想世界的憧憬。故此,形成了“境由心生”的艺术范式;他重的是“心境”,轻的是“物境”。若以中国传统的艺术观来衡量,张君的绘画是“造境”,而不是“作境”,其区别就在于一是合乎自然的,一是“邻于理想”的。

画家张君遵循“夺造化而移精神遐想”的原则,力求创作出有自己特色的作品。从他绘画中寻觅生活的诗意到对自然生命意识的观照,他走过了一条艰辛之路。凭着对绘画艺术的执著,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他的绘画中,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无不彰显出他内心世界的明朗与豁达。当画家在自然中直面生活并与物象进行心灵对话的同时业已完成了画家从物象到境象的艺术转换。 

                             2011年8月2日于山东济宁   



分享 |

TAG: 关于张君的绘画艺术 足迹

我来说两句

-5 -3 -1 - +1 +3 +5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