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

« 2024-05-12  
   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 

RSS订阅

艺术生的成长烦恼

2009-09-09 22:31:48

艺术生的成长烦恼
――中国艺术教育的反思

程美信

最近有几名高校艺术生向我请教,他们都对自己的专业表示失望、对个人的前途感到迷茫,更重要的是他们对自己缺乏信心。换言之,他们的困惑不是专业问题,而是应试教育给他们造成的心理伤害。高中流行一种“三段论”:一流生在理科、二流生在文科、三流在艺体。试想,如果中国孩子都一流出色,人人都在理科,那这个社会将怎样?受分数至上主义的成长伤害并不限于艺术生,包括哪些成绩好的学生,他们牺牲了许多童年快乐和身心健康,以致人生观与世界观都非常畸形扭曲。最常见的是,学习好的学生歧视学习差的学生,从社会到学校都在灌输这种“成绩好就是好孩子”评判标准,对哪些学习差的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自卑,以致一生走不出这一精神阴影。

 

我曾教过的艺术大学生,他们给我的整体印象是不爱学习,某种程度说明了一种逆风性的自暴自弃,因为他们从小被纳入“坏孩子”、“笨孩子”范围。事实上,他们都是非常聪明而活跃的孩子,他们的智商并不低于哪些爱学习的孩子。由于活跃的天性使他们难以适应死记硬背与乏味僵化的教育模式,这些反而成了一种学习障碍,演变为心理挫折的精神受害者。由于考试成绩不如人,遭受家长、社会、老师与同学的普遍冷眼,甚至公开侮辱和肉体惩罚。中国学校与教师公然按成绩将孩子分成等级,成绩好坏关系到父母的脸上荣辱,这对孩子幼小心灵造成致命打击。艺术生大都有类似不同程度的成长体验,因为成绩不好而无法进入大学,父母只好将他们送入艺考班――成了“三流”高中生;还有父母到处求人搞关系、大把花钱,这些对于任何人都是不舒服的事情,如果家境一般,不仅是一种经济压力,更是一种人格侮辱。

 

进入大学之后,艺术学一个共同特点就容易社会化,对学业和生活都相对散漫。艺术类女生之所以容易走向色相生涯,并非她们比一般学生穷困,而在于她们自然地借炫耀、另类来寻求心理平衡。大学毕竟不比中小学,不仅价值标准比较宽泛,管理上也相对宽松,不再是学习成绩与老师家长决定一切。这些,对于本来就活跃而缺乏自律、心理自卑而没有追求的艺术生而言,无疑容易放纵自己,把进大学视为一种纯粹花钱买文凭的事实。可见成绩差引发学生的心理自卑,在不同的年纪、环境也不能得到扭转,甚至出现恶性循环。一些大学艺术生在校期间根本不学习,完全浪费了自身年华与父母血汗钱。加之近年高校的扩招,艺术类专业比率较大,与就业难形成鲜明反差;致使艺术生更加不注重学业,同时加剧了对专业、对人生的失落感,原有的成绩自卑感被新的前途危机所困扰,导致他们陷入一种焦虑不安的精神状态,出现自暴自弃和得过且过也在所难免。

 

那些向我求教的艺术生,无疑反映出他们的成长烦恼,表明他们是非常要好的。不过,关于专业问题,我同样是束手无策,深知大部分艺术生毕业后无法从事艺术工作,况且他们对艺术本来就没有兴趣,加之努力的不足,要干出一番艺术成就来是极为困难的。因此,我不敢鼓励他们在艺术上继续努力,反而劝他们尽力去做自己喜欢做并且能够做的事情,幸福充实的生活毕竟胜过一切。可以说,艺术生的成长烦恼,是教育制度与社会偏见所造成的,即使哪些从小成绩优秀的好学生,同样是畸形教育的牺牲品。人们也许经常听到这样话:“他在学校不怎么样的,如今却比我混得好”。这便是好学生的酸腐话,它侧面反映了成绩未必能决定一切。一个健全社会,应该是能够发挥每个人的天赋潜质,使社会创造力获得全面解放。人的先天禀赋差异毕竟不太大,良好的成长环境、努力的进取精神、健康的人生态度才是成功与幸福的关键所在。因此,艺术生必须认清应试教育的危害性,以乐观、自强的态度去面对人生世事,别让成绩自卑感妨碍了一生幸福。



分享 |

TAG:

我来说两句

-5 -3 -1 - +1 +3 +5

Open Toolbar